APP下载

诗中的“乡愁”

2023-09-11叶清琪马丽

科学导报 2023年61期
关键词:思乡异乡母爱

叶清琪 马丽

一看到诗题《故乡》,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唉,又是一个老生常谈的主题”。说起故乡,古往今来,有无数的诗人借诗抒乡愁,不仅有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月下伤咏,卢纶“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的魂牵梦萦,还有席慕蓉“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的游子怅怀,余光中“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的海峡叹惋。无数的诗人写故乡,抒乡愁,借故乡的树,异乡的月,借一枚小小的邮票,借满头青丝变白发。也正因为此,如何用旧题出新意,是一件极难的事情。但王立世的这首《故乡》,带给了我久违的惊喜。

这首短诗分两节。第一节一开篇,“走到哪里,我都背着我的故乡”。故乡怎么啦,为什么背着?疑窦丛生,让人不解。在无数咏乡的诗歌中,大多是将故乡比作明月和长灯。故乡的存在,是诗人心中的神明与祖先,是诗人笔下的敬畏与眷恋。因此从未有人将“背”这样亲密的字眼放入诗中与故乡作伴。当读到第二节“早年,我是故乡的孩子/而今,故乡变成我的孩子”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是将故乡与“我”的关系,比喻成孩子与母亲的关系。此诗的第一节,是成人后漂泊异乡的我,作为故乡的母亲,“把故乡天天背在背上”。但诗中为何要用“背”字,而非“带”?毕竟在汉语表达中常用“随身携带”。在汉语词典中,“背”字作动词时,共两个意思,一为(人)用脊背驼,二为负担、承担。而“带”,原指束在腰间的带子,作动词时,为挂在带上,泛指携带。因此从字义上就能看出二者的区别:后者所承物件的分量较轻,而前者与之相比更为沉重。由此引申出两者的情感厚度不同,“背”蕴含的情感,更为厚重和深沉。一个母亲随时背着孩子,是一種怎样的形象?我立刻联想到曾在纪录片中看到的一位在异乡打工的女农民工。片中,她手上的动作与流水线上的其他女工一样麻利,但她的身后,有一个用布袋子裹着的三四个月大的婴儿。因在异乡打工,故乡的父母无法帮忙看顾小孩,这位母亲只能选择背着小孩工作。背着的是负担吗?不,我想,这恰恰是爱。正因为爱,不舍孩子在故乡与自己分离,才选择再辛苦也要“背”在身上,永不分离。由此,诗人仅借一个简单的动词“背”,就道出了异乡游子对故乡深沉的爱。

“再疲惫,我也不敢放下/我怕故乡的皮肤/被异乡的棱角擦破。”这一句中,故乡承接上一句的喻体“孩子”,故乡的皮肤即为孩子的皮肤,自然娇嫩,需要精心呵护。但何为皮肤?何为异乡的棱角?诗人在诗中并未说明。我个人认为此处的“皮肤”当理解为记忆,对故乡的美好记忆。对于诗人来说,故乡于他更多是年少未曾离乡时家中长辈的教诲、邻里同辈的陪伴。这些记忆同小孩的皮肤一样,需要精心呵护,妥善安放。怕“被异乡的棱角擦破”,是怕这份记忆被破坏,遭到异乡来自现实的磋磨后被忘记。故乡是一个人的根,年少时在故乡受到的教诲,是人活一辈子的根。如果根不稳,人也就失去了立身之基,何来发展与壮大。因此“再疲惫”,在现实中受到再多的打击与失落,“我也不敢放下”,也不能放下,不能忘记在故乡受到的爱与教诲,以及当初怀抱凌云之志从故乡出发时的初心。

第二节的结构很有特点。“早年,我是故乡的孩子/故乡天天把我背在背上/而今,故乡变成我的孩子/我把故乡天天背在背上。”初读时我立刻联想到了余光中的《乡愁》。余诗中将诗分为四节,按照“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的时间顺序,将个人的乡愁情感层层堆叠,不断发展上升为民族的乡愁。本诗中也采用时间顺序逻辑,分为“早年”和“而今”两句。更有趣的是,这两句的主体结构一致,仅仅互换了两句的主语和宾语,后一句将前一句中的“故乡”与“我”主宾交换,由“故乡背我”变成了“我背故乡”。“故乡背我”,这里的“背”,意为养育。故乡自小养育我成人,培养我走出故乡,走向异乡,寻求更好的发展。而后“我背故乡”,这里的“背”,意为记住。身在异乡,我时刻记着年少在故乡受到的爱与教诲,饱含着对故乡的爱与思念。同样,这里主宾的交换,不仅是责任主体的变换,也是思乡情感的收束与升华。“我把故乡天天背在背上”,既是前一句对故乡养育之恩的感恩,又是后一句对故乡的爱与思念,情感的堆叠与首尾呼应,形成了对故乡思念之情的复沓。

纵观全诗,诗人实际上是将故乡之爱,类比母爱。实际上母爱与思乡这两种情感都稀松平常。但诗人另辟蹊径,对像母爱的思乡感情仅用“背”一个动作刻画,母亲背孩子,日常化的举动,在许多歌咏母爱的诗歌都被忽略的行为,但正是这样的简单,蕴藏了隽永的爱。诗虽简短,但也富含诗人的巧思。正常按照时间发展顺序写,本诗的第一节与第二节位置应当对调。但诗人采用倒叙,先写长大后离开故乡的我将故乡背在背上,再写年少时故乡背我,使诗歌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同时也使诗歌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增强了本诗的情绪感染力。最后的首尾呼应,更是让思乡之情层层递进直到顶层。

诗人吟咏乡愁时,抛弃了华丽的辞藻与丰富的想象,并没有在诗中堆叠过多的意象,也舍弃了诗歌惯用的排比等铺陈式的修辞手法。仅仅用了母亲与孩子的情感,简简单单地“背”的动作,口语化的语言表达,层层叠叠的乡愁就已跃然纸上。也正是这种贴近生活原始面貌的描写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全诗没有一个“爱”字,“爱”却充满字里行间。读完,起初虽有一种淡淡的悲伤,而后升起的暖意却充盈了整个心脏。这大概就是诗歌和故乡的能量吧,让异乡的游子永远饱含爱与思念,勇敢地踏上未知的征程。

附:

故乡

■ 王立世

走到哪里

我都背着我的故乡

再疲惫,我也不敢放下

我怕故乡的皮肤

被异乡的棱角擦破

早年,我是故乡的孩子

故乡天天把我背在背上

而今,故乡变成我的孩子

我把故乡天天背在背上

猜你喜欢

思乡异乡母爱
异乡的植文字士
异乡的植文字士
异乡的植文字士
母爱大于天
今夜思乡
每一片雪花都飘着思乡情
有种相思叫思乡
思乡与蛋白酶
母爱
母爱的另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