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经济学研究的中国贡献
2023-09-11赵磊,张科
赵磊,张科
DOI: 10.19765/j.cnki.1002-5006.2023.09.0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经济研究发展迅速,通过“西学东渐”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经济学研究范式。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旅游写入其中,提出“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战略。在此背景下,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经济学发展中的重要成就和独有贡献具有特殊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世界旅游经济学研究发展历程
回顾世界旅游经济研究发展历史,大致可以将其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旅游经济研究的萌芽期(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20年代)。19世纪后半叶,开始于欧洲的产业革命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变化,也为旅游经济活动的产生与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随着西方国家特别是欧洲旅游业的发展,部分学者开始关注旅游经济问题。第二阶段:旅游经济研究的起步期(20世纪20年代末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伴随欧洲经济的逐步恢复,越来越多的游客从北美来到欧洲旅游,当时旅游活动已经被普遍视为一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活动,这种认识已经深刻地影响着当时旅游学术界的思想。第三阶段:旅游经济研究的发展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20世纪末)。在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高水平研究论文和著作汗牛充栋,这些成果不仅为促进现代旅游经济学发展起到了指导性作用,也为构建现代旅游经济学科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四阶段:旅游经济研究的新发展(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旅游研究者对信息获取的边际成本不断降低,推动了旅游经济学突破传统学科范式,与现代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地理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融合发展,从而引致了学术研究百家争鸣,高质量学术论文、专著大量涌现,现代旅游经济学理论不断突破。虽然西方发达国家旅游经济学研究起步时间早,并且相关的理论著作和权威文献的总量已经非常丰富,但是平均到每个地区、国家而言,与传统经济学研究相比,旅游经济的相关系统理论成果相对较少。与此同时,由于地理区位的分散,学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成本较高因而受到了限制,这导致了旅游经济理论难以形成统一。此外,囿于地区数据统计口径的差异,致使宏观和微观旅游经验数据不足,这也给西方旅游经济学者进一步突破旅游经济理论造成了障碍。
二、中国旅游经济学研究的贡献
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旅游经济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但是发展速度显著快于西方发达国家。在计划经济时期,严格来讲,我国当时并没有旅游经济,旅游仅仅作為一种外交活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政府逐渐开放了旅游市场,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城市旅游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当时关于旅游经济的科学研究却仍然几近空白。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旅游产业体系的逐步形成以及国际旅游和国内旅游需求的日益增长,旅游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也开始逐步扩展。我国旅游经济学从最初以经济学和管理学为主逐步向多学科发展,涵盖了社会学、心理学、市场学、地理学、环境学、历史学、文化学等,研究对象逐渐由单一转向全面发展,包括但不限于旅游发展战略、旅游产业定位、旅游规划、旅游供求规律、旅游消费、旅游企业管理、旅游经济效益等问题,形成了以多学科交叉融合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旅游经济研究体系。近年来,中国旅游经济研究已经具有明显的拥抱新时代特征、新理论认知、新科学问题、新技术方法和新发展路径的研究特点。因此,可以从理论贡献和经验贡献两方面来讨论中国旅游经济学研究的贡献。
1. 中国旅游经济学研究中的理论贡献
旅游经济学在我国成为一门学问直至发展成为一门学科,是近40年来“西学东渐”的成果。但是与世界其他国家碎片化、缺乏系统性和集成性的旅游经济学理论体系相比,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旅游教育发展,自上而下推出了一系列鼓励旅游经济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政策设计,并形成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例如王立纲编写的《中国旅游经济学》1是国内较早关于旅游经济研究的专著,随后,孙尚清的《中国旅游经济研究》2、魏小安和冯宗苏的《中国旅游业:产业政策与协调发展》3、迟景才的《改革开放20年旅游经济探索》4、保继刚的《发展中国家旅游规划与管理》5、王大悟的《新编旅游经济学》6、罗明义的《现代旅游经济》1等专著相继出版。这些成果的问世,为中国旅游经济学研究提供了系统性、科学性、整体性的理论指导,并产生了全球影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系统理论、区位理论、比较优势理论、竞争优势理论、中心地理论、资源要素禀赋理论、旅游目的地理论、旅游体验理论、增长极理论、产业链理论、共享经济理论、治理理论、场景理论、场域理论、产业集聚理论、供应链价值链理论、主体功能区理论、数字旅游理论等构成中国旅游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体系,也为世界旅游经济学理论大厦做出了重要补充。与此同时,伴随着中国学者在世界旅游经济学研究中话语体系不断增强,诸多旅游经济研究文献在世界权威期刊发表。根据检索宝数据库统计,近年来Tourism Management中国学者年发文量占比已经接近30%,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中国学者年发文量占比也超过了20%2。随着学术专著和权威论文的不断涌现,我国旅游经济学已经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理论内涵,这不仅为世界旅游经济学构建起内涵丰富、特征突出、层次清晰、系统集成的旅游经济理论体系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世界其他国家旅游经济发展贡献了中国特色的理论指导。
2. 中国旅游经济学研究中的经验贡献
首先,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拥有更丰富的旅游研究素材。我国幅员辽阔,拥有34个省级行政区,约290个地级市,超过2800个县域,区域文化差异、地形地貌差异、经济结构差异、制度环境差异等都为旅游经济研究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经验素材。与此同时,截至2021年,我国共有景区景点3万多个(A级景区1万多个,其中,5A级景区300多个、4A级景区3000余个)3,包括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旅游休闲示范城市、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自驾车房车营地、全国通用航空旅游示范基地等。这些旅游景区景点资源涵盖了湖泊、山岳、森林、山水以及海滨等,丰富的研究场景案例,为世界旅游经济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选择。
其次,中国拥有丰富的旅游宏微观统计调查数据。随着西方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学科在旅游领域不断交叉融合,越来越多学者注重经验事实,倾向于使用宏微观经验数据进行理论和实证的科学评估。但是西方发达国家由于政治体制因素、国家治理能力因素,导致难以构建权威、详细、科学的旅游经济统计数据库,这严重制约了从大样本总量视角检验旅游经济前沿理论假设的科学研究。
从宏观数据视角来看,我国大部分省市均颁布和实施了《统计条例》4,与此同时,2010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这为后续规范的旅游统计数据提供了法律法规基础。并且,国家统计局官方数据库可以准确查询旅游相关年度数据,包括旅游业发展情况、国内旅游情况、国际旅游收入及构成、按性别和年龄和事由分外国入境游客、按国别分外国入境游客等全国年度相关统计指标超过50条,分省和城市年度旅游收入、旅游人次相关统计指标也可追溯至1995年。时间维度长、覆盖区域广的高质量旅游经济数据有助于旅游学者们从宏观视角科学评估旅游經济发展的前置因素和外部性效应,也为世界旅游经济学理论与实证研究提供了统一口径的中国数据。
从微观数据视角来看,就旅游企业层面而言,中国A股上市旅游企业超过40家,新三板主营业务为旅游的相关企业超过100余家,并且这些企业分布于各个地区。旅游企业数据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为进一步研究旅游经济中企业主体行为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撑。就个体微观层面而言,近20年来随着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以及各省市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各地高校或科研机构组织建立了系列个体微观追踪调查数据库,例如浙江大学的《中国家庭大数据库》、北京大学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西南财经大学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北京师范大学的《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等。得益于多样性数据库的选择,我国旅游学者突破了案例调查、访谈追踪的方法限制,就现有理论提出大胆假说,并且通过大数据科学、准确地验证旅游经济学前沿观点,最终形成了一系列旅游经济研究成果,进一步强化了中国旅游经济学在世界旅游经济研究中的话语权。
综上,笔者通过简要梳理世界旅游经济学发展历史,在深刻认识世界旅游经济学研究体系中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经验逻辑的基础上,总结中国旅游经济学研究中的理论贡献和经验贡献,旨在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旅游经济学的繁荣昌盛提供新的经验参考,以及为世界其他国家的旅游经济学研究贡献中国方案。
(第一作者系浙江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二作者系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收稿日期2023-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