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交往空间规划的原则与策略
2023-09-11王世伟方艺君
王世伟 方艺君
摘要 交往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途径,交往空间是学校中重要的功能性空间。规划学校交往空间,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对营造学习共同体、增进学生人生幸福具有重要意义。规划学校交往空间应坚持幸福、公平与发展性三方面价值导向性原则,遵从安全性、舒适性、交互性、活动性、开放性以及融通性等六方面实践操作性原则。学校建设者、管理者以及教师都应树立空间不空、空间育人与交往育人的意识,努力把交往空间规划成学生成长历程中的“幸福体验场”。
关 键 词 学校交往空间 空间规划 空间管理 交往空间规划原则 交往空间规划策略
引用格式 王世伟,方艺君.学校交往空间规划的原则与策略[J].教学与管理,2023(26):5-9.
促进学生自然属性、社会属性以及精神属性健全发展,是学校教育的使命所在。交往是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关键实践活动,生生以及师生之间的交往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前提条件。科学规划学校交往空间,让学生在其中健康成长,是学校应该关注的重要课题。交往是“由于共同活动的需要而在人们之间所产生的那种建立和发展相互接触的复杂和多方面的过程”[1]。交往具有传递信息、沟通感情、发展人际关系、保障心理健康以及扩充超越自我等作用,而交往空间是开展交往活动的基本保障。
不管是在学校空间建设过程中,还是在校园建成后的优化、管理与使用过程中,都非常有必要对交往空间进行科学系统的规划,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交往活动,促进学生交往能力与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一、规划学校交往空间的必要性
1.在学校中规划交往空间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以及人口的密集程度不断增加,每个人实际可支配的私人空间日益缩小,学生的交往范围狭窄导致交往能力以及综合素养难以得到有效锻炼。另外,当今时代最需要的是身心素质优良、专业素质过硬、社交能力较强以及才艺全面的人才。因此,在学校中规划交往空间,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交往机会,促进学生交往能力及素养的全面发展,成为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
2.交往空间为营造学习共同体,开展有效学习与全面发展提供保障
自新世纪课改以来,合作学习成为了备受关注的一种学习方式。为了推动合作学习,教育界很多学者倡导建构“学习共同体”,希望通过学习共同体之中的互动与分享促进学生个体以及群体的学习与发展。日本学者佐藤学曾明确指出:“学习共同体是以倾听他者声音的相互倾听关系为基础而形成的。”[2]有必要合理规划学校交往空间,建构自由、开放的以及充满正能量的空间氛围,便于学生主体间相互倾听,进行广泛的、持续性的对话,开展深层次的交往,实现个体与群体层面的深度学习。更进一步说,交往不只会对学习产生重要影响,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的代际交流与发展。在学校交往空间中,学生与同时代的同伴群体之间交往,与上个时代的教师个体与群体交往,体验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了解重要的社会习俗,掌握交往规则,不断提高交往能力。学校交往空间产生的影响与正式的教育活动汇集在一起,促使学生朝着全面发展的教育理想不断迈进。
3.交往是增进学生人生幸福的关键手段,理想的交往空间是学生的幸福体验场
对幸福的追求是包括孩子在内的所有群体的共同追求。教育的終极目的指向学生的人生幸福。“积极的人际关系是幸福人生的必不可少的要素,积极的人际关系能给幸福带来深刻的正面影响。”[3]由此可见,引导学生学会交往、乐于交往、善于交往,进而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切实增进学生人生幸福体验的重要保障。在学校中规划交往空间,构建学生的幸福体验场,是开展教育改革的有益探索。在目前的学校中,很多学生的在校生活几乎全被正式学习占据,没有时间和空间进行正常的交往,没有机会在交往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无法在扩充超越自我的过程中获得幸福体验。因此,通过规划交往空间来增进学生的幸福体验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二、学校交往空间的规划原则
科学的学校交往空间的规划原则是从教育实践中提炼概括出来的。一方面,不同地区、学校以及师生群体对于交往空间的需求往往存在差异,交往空间的具体规划方法具有特殊性,要求规划者根据现实进行适切性规划。另一方面,由于教育发展遵循普遍的规律,规划学校交往空间也要坚持价值导向性原则和实践操作性原则,其中价值导向性原则是规划空间应坚持的抽象原则,主要关涉价值导向方面,它是实践操作性原则的方向指引;实践操作性原则是规划空间应遵循的规则,它是价值导向性原则的具体化体现。我们只有坚持价值导向性原则与实践操作性原则并重,才能规划出切实满足师生需求的交往空间。
1.价值导向性原则
(1)幸福原则
助力学生过上幸福的生活,是学校教育的终极价值。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学生产生身体、心理与精神上的愉悦感受,养成高雅的审美情趣,学会欣赏、品味美好的人生,最终获得幸福的人生体验”[4]。要朝着幸福人生不断迈进,就要扎实依托学校空间开展各种幸福教育活动,不断提升内在的、积极的、深层次的心理体验。首先,休闲活动是每一位学生都喜爱的活动,学校应规划专门的休闲交往空间,方便学生在空间中进行高雅的休闲活动,围绕舒缓心理与发展高雅志趣的目的进行交往。其次,幸福是一种自我扩充超越后的深度满足感,是自我与他我融为一体后的高级心理体验。学校交往空间在规划设计方面要考虑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营造共生、共长与共进的空间氛围,要便于学生之间分享信息,发展共同的爱好,并肩追求远大的志向。再次,“幸福的人要善于与他人交往,并在交往中与他人建立爱的关系。”[5]交往空间的规划应便于学生间及师生间沟通感情,建立纯真而又持久的感情。最后,幸福是一种心灵找到归属之后的深度体验。设计教育交往空间时,还应考虑学校空间要成为学生的心灵栖息地,让学生徜徉其中,得到心灵的宁静,内心获得内在的、长久的、深层的愉悦感,产生幸福体验。
(2)公平原则
所有学生的生命具有同等的价值,教育改革应关注并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而交往是每一位学生必不可少的成长方式,交往空间的规划应尽可能地满足他们不同的交往的需要。规划交往空间时,应本着尊重所有学生、发展所有学生的原则。要避免空间设计的精英化与空间管理的简单化倾向,凸显学校交往空间的公共属性,最大限度地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进入到学校交往空间之中,在交往空间中得到全面适性发展。
(3)发展性原则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目的。首先,学生是发展中的个体,其发展变化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学校交往空间应激发学生的潜能,为学生的多元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其次,学生的发展既要达到共同的要求,也要有个性化的特色。规划交往空间应具有灵活性、弹性以及开放性,努力满足不同类学生的合理需求。再次,学生的发展具有阶段性,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特点,要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兴趣与需要设计交往空间,小学低年段与高年段、初中和高中都应该有所不同。最后,学校交往空间规划的一个关注点是学生社会性发展,交往空间应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关键的社会角色,理解并掌握与时代要求相符合的交往规则,养成积极向上的道德规范与价值观。
2.實践操作性原则
(1)安全性原则
学校安全无小事,安全是学校交往空间规划应该满足的前提性原则。不管是教室及功能室的空间布局,还是室外、校园道路、走廊、凉亭座椅、楼梯等的设计,都要遵守安全性原则。学校空间只有充分保障学生的生命安全,进一步讨论满足学生交往的需求才有意义。除了生命安全之外,学校交往空间也应考虑到师生的隐私。而这一方面在中小学交往空间规划中基本未引起关注。学生公共性交往与私密性交往的需求并存,学校交往空间既需要满足公共性交往的需要,又应适当提升空间的隐匿性,以满足个体保护自身隐私安全的需要。规划交往空间时,应做好整体布局,划分一定的封闭或半封闭空间,保障个体交往的隐私安全。
(2)舒适性原则
首先,学校交往空间要吸引学生主动进入,只有让学生心理上感觉舒服,方便学生使用,才能吸引学生驻足。中小学生主动与同伴以及教师在空间内交往,往往是出于喜欢、亲近与信任等情感,这种交往大都是一种纯粹的、真挚的情感的表露,要让身处其中的学生无论从直观的视觉、听觉以及触觉上,还是从整体的心理体验上都感到舒适、温馨、宜人,在人性化的环境中敞开心扉,进行真诚的、深度的、有意义的交往。为此,交往空间在设计阶段要整体统筹不同的空间元素、空间结构以及教育意义等,营造舒适的空间氛围;在物理空间建成之后,学校管理者与教师也要对其不断进行优化。
(3)交互性原则
生态生理学理论认为:“个体行为与行为所在环境是不可分割的、相互作用的,个体会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环境,同时个体也会以自己的方式改变环境。”[6]在规划学校空间时,要重视师生与空间的交互作用。空间规划者把空间在与人交互中产生的教育意义作为空间内涵的一部分。交互性是空间的“活水”,是空间由静态向动态转化的关键,也是空间对中小学生的新引力之所在。学校的交往空间应亲近学生,要方便学生进入,使其在空间之中自然地进行各种交往。师生与空间之间是共生共长的关系,一方面,交往空间承载多种多样的积极交往行为,为师生以及生生之间的交往行为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师生也要善用空间,爱护各种自然空间与人文空间,在空间中作出恰当行为,养育滋润空间,建构人与空间和谐相处的空间文化。
(4)活动性原则
好动、好玩以及好探究是未成年学生的天性,丰富多彩的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关注。学校交往空间的规划要在顺应学生天性的基础上促进他们朝着善的方向发展。学校的综合性交往空间承载着不同的交往活动,使学生在各种休闲活动、心理教育活动、科学活动以及艺术活动等活动中展开交往。
(5)开放性原则
在规划交往空间时,尤其要注重空间自身内涵的开放性和空间对学生开放使用这两个方面。首先,学校交往空间的教育内涵以及具体内容本质上都具有未完成性,向着师生丰富的生活开放。师生把交往空间作为生活的依托,在其中进行有意义的教育活动,此时,学校空间融入了师生精彩的生活,产生了丰富的教育意义,原本的物理空间发生了质变,成为真正的教育空间。其次,交往空间应该向着师生敞开,而不是经常保持封闭的状态。应该让师生真正成为交往空间的主人,在生活中随时可以进入交往空间,自由地使用各种交往空间。
(6)融通性原则
目前大部分学校存在空间功能不完备、交往空间缺失的问题。解决问题时,一方面可以单独规划交往空间,另一方面可以将交往空间与其他功能性空间融汇在一起,设置综合性空间。交往伴随着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在规划交往空间的过程中要认识到交往空间与生理空间、学习空间、生活空间、体艺空间、精神空间等是难以割裂开来的,从整体上把握学校的规划布局,实现学校空间不同功能的融通。对此,下文会专门展开分析。
以上空间规划原则既是成功的交往空间经验的总体归纳,也是对空间规划与教育理论的演绎之所得。在实际规划学校空间时,一所学校或许难以满足以上原则,亦或不同操作原则间存在互相冲突的情况,此时应以学生的幸福为最高原则,秉持整体的大局观,多种原则协同作用,整体上产生最佳效应。
三、学校基本交往空间规划策略
国外学者把公共空间中的活动划分为三种类型: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必要性活动是出于生活的需求,人们没有选择的余地,这些活动往往是不自由的,如上学、上班、购买生活必需品等;自发性活动是在时间和空间均合适,且人们主动愿意的情况下才能展开的活动,如休息、散步、欣赏风景等;社会性活动主要指空间中需要与他人交互才能展开的活动,包括儿童游戏、互相打招呼、交谈、各类公共活动以及最广泛的社会性活动[7]。社会性活动由必要性活动和自发性活动发展而来,具有“延伸性”。本文探讨的交往空间属于第三类范畴之下的问题。以学生活动的基本需要及空间的基本功能属性为依据,我们区分出三类最基本的交往空间,即:基于学习需要的交往空间、基于情感需要的交往空间,以及综合性交往空间,分别对三类空间的规划策略作出阐述。
1.基于学习需要的交往空间规划策略
学校空间对学生的学习有着直接的影响,基于学习需要,规划有利于开展对话性实践的交往空间,是推动学习共同体建设的一个有效措施。该类型交往空间的规划不仅要为组内异质的成员创造“交响”的条件,也要为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提供“协奏”的可能。
(1)室内交往学习空间的规划
规划设计教室以及功能室等室内交往学习空间时,应该采用灵活的座位安排方式,为合作学习创造条件。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单位的互助性学习,组内成员在兴趣、特长、成绩、经历等方面存在着合理性差异,通过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的广泛交流互动,在学业成就、人际交往以及综合素养方面相互促进、共同进步。交往空间的规划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面对面进行合作学习创造了条件。以教室空间为例,采用翅膀状的排座方法,可以融合直接教学和合作学习的需要。首先将桌椅排成翅膀的形状,如图1所示;转入合作学习时,将位于阴影处的桌子转移至如图2所示位置,这样对于听讲、交流都大有益处[8]。也可以根据教室的实际大小、小组合作的具体形式采用U形、环形或者四人、六人小组排座法,以拉近师生距离,让每一位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课堂交流。有学校一改长方形教室短边作黑板的传统,教师使用长方形教室的长边作为黑板开展教学,对于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具有更积极的意义。
室内交往空间的规划不仅要服务于课堂上异质群体的合作学习,也要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具有共同志趣的学生群体在交往中深度發展的需要。可以在对应的功能教室中增加丰富多样的学习材料,如书籍、乐器、计算机、实验器材、地球仪等,并对学生开放,为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
另外,小学生尚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在空间具体规划时可适当增加既直观又有挑战性的智慧型学具、图像化的学习内容等,吸引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或是选用学生作品、艺术画作等来点缀空间,刺激学生的艺术灵感,留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空间,促进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等艺术素养的发展。
(2)室外交往学习空间规划
目前许多学生会利用课间、午休或课后的时间与同学在室外探讨问题,规划室外交往学习空间能够为课外学习活动提供支持。室外交往学习空间应营造轻松、舒适、积极向上的氛围。在具体措施方面,不妨在非养草期间开放校园的公共绿地供学生自由进入,学生可以在草地上坐卧,采用舒适的姿势一起徜徉知识的海洋;或在学校建筑架空层、走廊、亭台楼阁等地增设舒适的桌椅,方便师生围坐进行讨论与交流,也方便学生们利用这一空间来完成跨班级、跨年级的交往。此外,规划校园空间时还应为学校特色活动、社团活动留出适当的空间,以便于学生群体在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中自然地展开交往。
总之,交往学习可以发生在学校的各个角落,学校室外交往空间的精心规划可以让交往自然发生,在交往中进行社会性学习。
2.基于情感需要的交往空间规划策略
在学校中,学生自发性的活动以及社交性的活动往往是出于心理与情感的需要,发挥此种情感功能的交往空间包括心理辅导室、走廊、庭院以及树木遮蔽空间等。交往空间的规划应从多个方面满足学生复杂多样的情感需求。
低年级的学生通常在游戏中实现同伴交往,满足情感需要,他们“参与游戏一般包括观察、参与、退避、躲避四个步骤”[9],因而需要给低年级学生提供足够的、恰当的游戏空间,满足学生不同的游戏需要。通过规划游戏交往空间,顺应低年级学生好玩、好动的天性,可以帮助刚入学不久的小学生融入新环境。学校中在“人为”规划游戏交往空间时,也要树立“大自然是学校最美丽的空间”的意识,在设计与管理上鼓励学生亲近自然,在鲜花、绿草与大树相伴的自然空间中快乐地游戏。
进入青春期的学生渴望获得他人以及同辈群体的认同,在开展公共性交往活动时,他们希望与朋友分享自己内心的喜怒哀乐,释放负面的心理情绪,积聚正向的心理能量。因此,面向此阶段学生的情感交往空间应该凸显舒适性与私密性的特点。对于公共性交往活动而言,圆形构件有助于向心性空间的形成,如围绕着雕塑设置一定的座椅、设置圆桌供学生们围着谈天说地。另外,青春期学生自主意识越来越强,“个人或团体希望与他人保持距离,倾向于在空间的边缘逗留”[10],他们希望空间交往具有私密性,可以自由地在空间的边缘或中心行走。
在学校葡萄架、亭台、大树下等空间多摆放椅子、凳子,供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亦或是在非交通通道附近的校园雕塑等景观周围设计方便闲坐的台阶,自然地吸引学生开展广泛的、积极的交往活动。在整体规划交往空间时,应对局部细节做精心安排,优化有遮蔽的场所,如走廊的尽头、楼梯拐角、教室窗边、广场边缘等,确保交往的安全性。总之,满足学生情感需要的空间,既要有一定的公共性,也要有私密性。交往空间的公共性与私密性不应割裂开来,巧妙的空间规划能同时关照二者。
3.综合性交往空间规划策略
在学校中,很多空间都是多价的综合性空间,不能以单一功能来进行定位。比如:学校的道路、门厅等以交通为原初功能的空间,演艺厅、多功能厅等以才艺展示活动为原初功能的空间,艺术长廊、报栏橱窗等以知识展示为原初功能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重要的交往空间。学生上下学的路上,又或是等待父母接送的时间,也存在交往的契机,因而规划综合性交往空间变得十分必要。目前中小学校园中对于交通道路的规划大多仅基于安全性和可达性的考量,对其综合性功能重视不足。
首先,教学楼、宿舍楼附近的交通空间实行人车分流,禁止机动车驶入。在上下学人流高峰时段,学校所有的交通空间限制车辆行驶速度,以避免拥挤、保障安全,方便学生课后交往。
其次,重视厅堂、校门口、校门外道路等区域的规划,用学生作品、卡通形象、校园历史元素等加以装饰,让学生们在等待家长的过程中轻松地相聚在同一空间,很快找到共同话题,进行深度的交流互动。哪怕是彼此间产生偶发性、低程度的人际接触,也会为后续进一步深入交往创造可能。
总之,在规划学校交往空间过程中,学校建设者、管理者以及教师都应树立“空间不空”“空间育人”,以及“交往育人”的意识,重视学校空间的交往功能,整体规划学校的交往空间。交往空间经过科学设计与精心优化之后,要努力成为学生成长历程中的“幸福体验场”。置身其中,学生能够自由地与同伴进行交往,尽情释放负面情绪,积聚发展的正能量,产生幸福的体验。
参考文献
[1] 李沂.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第1卷)[EB/OL].http://h.bkzx.cn/item.
[2] 佐藤学,钟启泉.学校再生的哲学:学习共同体与活动系统[J].全球教育展望,2011,40(03):3-10.
[3] 塞利格曼.持续的幸福[M].赵昱鲲,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20.
[4][5] 王世伟.“六位一体”幸福教育实践模式[J].思想理论教育,2013(16):40-44.
[6] 张媛.环境心理学[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5:40-42.
[7][10] 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71.
[8] 阿仑兹.学会教学[M].丛立新,马力克·阿不力孜,张建桥,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363.
[9] 马库斯,弗朗西斯.人性场所[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283-284.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