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的调研报告
2023-09-10孙静张洋
孙静 张洋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近年来,大安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发挥党建对乡村振兴的引领作用,取得了一定成效。为全力推动乡村振兴,大安市委成立了专题调研组,在总结过往经验、查找当前不足的基础上,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对策建议。
一、基本情况
高位推动、高点谋划、高效落实,凝聚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强大合力。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立足“三个注重”,切实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推动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全面开展。一是注重顶层设计,压紧压实工作责任。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农村工作领导小组,11名市级领导任副组长,35个市直部门(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定期研究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18个乡镇党委成立抓党建促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形成协同一致的工作格局。29名市级领导严格落实包乡联村责任制,将重点任务压实到市级领导肩上,对全市乡村振兴工作进行覆盖式调研指导。二是注重统筹协调,健全完善组织体系。健全完善上下联动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制定抓党建促乡村振兴责任清单,明确工作责任和具体工作要求,确保工作有序推动。实行乡镇干部包村、第一书记驻村、市级单位联村机制,建立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定期调度推进机制,落实“5大工程”“20项行动”重点任务,确保工作取得实效。三是注重管训促用,选优配强干部队伍。贯彻落实《吉林省优秀年轻干部“314151”选育工程实施方案》各项要求,注重在乡村振兴一线提拔使用干部,提拔131人进入乡镇班子,其中35岁以下优秀年轻干部64名、“五方面人员”52人。分批招录乡村振兴专干223名,持续选拔优秀人才到基层建功创业。圆满完成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实现村书记和村主任“一肩挑”率、一次换届成功率、按期换届率“3个100%”及年龄学历“一降一升”目标。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持续向94个脱贫村选派驻村干部282人,督促驻村干部切实履行“四项职责”、严守“四项制度”,确保干在一线、沉在一线。选派乡镇干部、村干部、驻村干部赴苏州、井冈山、嘉兴等地参加培训1000余人次,不断提高干部理论水平和政策执行力。
强化规范、优化设置、深化发展,筑牢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战斗堡垒。坚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把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贯穿始终,围绕“三个突出”,不断打造基层党组织坚强战斗堡垒。一是突出固本强基,深化实施党建载体工程。把“五星级”乡村党组织创建工作作为重要政治任务,重点提升“书记、队伍、产业、民生、治理”五个方面实绩。进一步抓实新时代吉林党支部标准体系(BTX)建设,深入实施五项工程,在农村领域打造示范党支部19个、特色品牌18个。扎实开展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工作,坚持“一村一策”,逐村落实“四个一”措施和乡镇党政正职包弱村促提升责任制,合力攻坚、精准施策。实施“育苗”行动,2022年发展农民党员198名,其中35岁及以下党员102名。二是突出示范带动,充分发挥典型引领作用。开展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示范村创建工作,强化市、乡两级纪委和村务监督委员会“三重监管”模式,确保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以建党100周年为契机,评选农村先进基层党组织16个,打造标兵示范党支部,持续为乡村振兴聚能。三是突出强村富民,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整合各类生产要素和各种资源,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全面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积极向上争取扶持项目48个、资金2400万元,每年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平均增收4万元以上。持续完善“三资”管理制度,以土地确权为契机,清理村集体册外耕地,2022年共清查机动地4284公顷、册外地30926公顷,为村集体经济增加3000余万元收入。
勇担重任、勇破难题、勇当先锋,助推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全面发展。以开展“基层建设年”为契机,着眼“三个聚焦”,着力破解制约基层治理效能提升的突出问题,不断推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加强、延伸、创新”。一是聚焦精准发力,应对突发卫生公共事件。新冠病毒甲类传染病预防、控制期间,严格落实“三级书记”抓疫情防控责任制,按照“五个闭环”要求进行“铁脚板+网格化+大数据”排查管控;突出黨建引领,坚持阵地前移,在域内高速口成立临时党支部3个,进一步发挥党组织作用;组织开展“敲门行动”“扫地行动”100余次,带动全市3621名农村党员参与疫情防控工作,成立党员先锋队223个,设置党员先锋岗56个,牢牢守住新冠病毒甲类传染病预防、控制阶段“零发生”底线。二是聚焦为民服务,深入开展乡风文明建设。健全“网格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三级组织架构体系,划分农村网格223个,配备网格员4191名,形成上下贯通的管理体制。常态化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全面落实党员联系农户、承诺践诺、设岗定责等制度,完成实事项目300余个、兑现“微心愿”1000余个。三是聚焦资源融合,做大做强乡村特色产业。依托大安资源优势,由25名市级领导担任链长,重点抓好肉牛、生猪、清洁能源等16个产业链建设。实施“扩地增粮”行动,把盐碱地治理作为重点,完成新平安镇2个村搬迁撤并工作,新增耕地3057公顷。开展“棚膜增值”行动,依托“乡村振兴旅游产业带”布局,发展以黄菇娘、西甜瓜等水果蔬菜为主的特色棚膜产业,建设60个30亩以上标准化棚膜园区。开展“畜禽增效”行动,重点打造3个万头肉牛大镇和11个千头肉牛专业村,全市肉牛发展到14万头。依托安大牧业公司千万只白羽鸡项目,打造集生态农业、农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为一体的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全市肉鸡养殖发展到1100万只。加大对牧原、大北农、金隆丰等养殖企业的扶持,生猪发展到120万头。
二、存在问题
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还有欠缺。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中,产业振兴是“牛鼻子”,要以其为支点,激发乘数效应,提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效力效能。目前,全市很大一部分乡村产业还处于初级阶段,产业布局小而散,产业链条短而弱,产品品种、品质、品牌水平较低,乡村产业融合度、产业关联度较低,尚未广泛形成产业集群,乡村资源要素在产业链条上流通不畅,以初级产品为主。
乡村文化公共服务机制还不够完善。一些文化站、农家书屋利用率较低,尚未充分发挥作用,无法真正实现便民、惠民、利民。文化队伍建设有待加强,村级文化站人员配备不足,整体素质不高。乡村文化发展缺乏“生命力”,文化活动输入困难、总量偏少、形式单一,随着村庄“空心化”“老龄化”现象日益加重,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意愿不高,无法在乡村中形成浓烈的文化氛围。
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还存在短板。通过2021年村“两委”换届选举,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年龄、学历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但整体素质同农村工作新目标、新形势、新要求还有一定差距,部分村党组织书记对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认识不足,知识水平和思想观念有待提高,抓工作习惯性依赖老方法,创新能力有待提升。
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还需加强。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存在结构不优、能力不强的问题。农村人才外流,特别是青年人才外流的问题十分突出,相当一部分农村青年离土离乡,外出务工考学,村干部队伍后继乏人。部分村级后备干部服务群众观念不够坚定,奉献精神不强,对村级事务的参与度不够高,缺乏专业指导和岗位历练,导致他们走上村干部岗位后欠缺结合实际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渠道比较单一。乡镇党委逐村研究集体经济发展途径的力度还不够大,虽然每个村均制定了发展规划,但有的规划针对性、可行性不强,一些村集体经济收入只能依靠土地发包、征地补偿获得。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还需持续用力,基层干部群众思想意识还比较保守,对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认同程度还不高,顾虑较多,参与合作经营的意向偏低。专业性人才相对较少,现有的一部分专业人才眼界还不够开阔,经营管理能力、技术水平等相对较低,发展合作社的专业人才还比较匮乏。
三、对策建议
抓干部管理,实现强服务的目标。讲立场、担使命,坚持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永恒课题,管好用好干部队伍,自觉转变作风,激发全市干部干事创业热情。一是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依据《白城市村党组织书记队伍管理暂行办法》及其实施细则,加强村党组织书记、村干部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工作。严格把好干部队伍入口关,凡是调整村干部都要经过乡镇初审、市级联审,确保队伍干净。紧紧围绕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这一中心任务,以全面提升乡、村干部队伍素质为目标,切实加强和改进村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不断增强村干部开展群众工作、领富带富的本领。二是加强驻村干部管理。着力在全面规范管理、充分发挥作用上下功夫,依据《大安市委组织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振兴包保帮扶村驻村干部日常管理监督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驻村干部职责任务,严格落实驻村干部食宿在村、考勤请假、工作报告等制度,确保全脱钩常驻村。常态化开展明察暗访,督促驻村干部在位履职。加强关心关爱,落实驻村干部待遇,为驻村干部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定期体检,解决其后顾之忧。三是加强后备干部储备。注重从外出务工经商的优秀青年、致富能手、大中专毕业生和复员退伍军人的青年中选拔储备村级后备干部,确保村级班子梯次发展、后继有人。指导乡镇党委建立村级后备干部档案库,对后备干部的基本情况登记造册。依托乡镇青年学校,采取集中轮训、岗位历练等方式,每季度对后备干部全覆盖开展培训。实行动态管理,确保后备干部始终保持数量充足、素质较高、结构合理。
抓基层建设,实现促规范的目标。强根基、固根本,着力破解制约基层治理效能提升的突出问题,不断推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加强、延伸、创新”。一是持续开展“净化美化绿化行动”。在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持续开展“净化美化绿化行动”,切实解决部分村级活动场所环境脏乱差问题,打造美丽村部,做到场所院内院外无垃圾、杂物,地面干净整洁,院墙无广告、涂鸦。二是扎实开展“五星级”乡村党组织创建工作。围绕“书记星、队伍星、产业星、民生星、治理星”具体创建标准,指导乡村党组织认真履职尽责,发挥优势、补齐短板,运用“五化”方式,落实落细各项工作任务,实现跨越提升。三是深入开展“党建+网格”建设工作。指导农村网格宣传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和执行党中央和上级党组织的决议,落实党建工作任务,开展党群服务,组织群众自我管理,做好群众工作。加大网格长、网格员培训力度,切实强化责任意识和履职能力。
抓关键环节,实现争发展的目标。重引领、聚合力,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优势、发展资源和发展成果,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汇聚澎湃动力。一是大力推动乡村振兴。围绕落实大安市《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实施方案》,健全完善上下联动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针对“五大工程”“二十项行动”,明确工作责任和具体工作要求,推动各相关部门分领域完成目標任务,确保工作落地落实。二是科学确定发展思路。紧密结合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组织新一届村“两委”班子,找准本村的发展优势和发展潜力,制定切合实际的发展思路。教育村干部积极探索以产业开发、资源利用、资产管理、资本经营为主要发展路径,增强“借力”发展,提高“造血”功能,不断拓宽集体经济发展渠道。三是积极引领群众致富。严格执行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标准条件,坚持因地制宜,加大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创建力度。重点从土地流转、农业种植和畜牧养殖等方面入手,探索开展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工作,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健康发展。计划组织94名脱贫村党组织书记,分三批到域外学习先进经验,不断提升能力水平,助推乡村产业发展。(作者单位:孙静,中共大安市委党校;张洋,中共大安市委组织部)
责任编辑/赵 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