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治疗抑郁共病失眠机制的研究概述

2023-09-10粟胜勇林欣颖王琼潇谢彩云

海南医学院学报 2023年15期
关键词:神经递质机体针灸

王 甜,粟胜勇,张 熙,林欣颖,王琼潇,苏 婷,谢彩云,黄 琳

(1.广西中医药大学 广西 南宁 530000;2.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广西 南宁 530000)

抑郁症(depression)是常见的临床心理障碍类精神疾病,是21 世纪最普遍的情绪障碍[1],其患者的精神状态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思维迟缓等特点,且常伴有睡眠障碍[2]。而失眠(insomnia)作为抑郁症常见的合并症状,同时也是诱发抑郁症患者产生诸多不适的危险因素,相应地也会增加抑郁症的复发率[3]。根据大量实验数据显示[4,5],抑郁与睡眠障碍的严重程度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性。研究报告称[6],高达70%的抑郁症老年患者可能会出现共病失眠症状,而失眠通常被视为抑郁症的伴随症状而非共病,在对抑郁症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医者极易忽视对患者睡眠障碍进行针对性治疗。失眠的发生与发展不仅不利于抑郁症治疗与患者康复,甚至会导致患者心境异常症状的迁延不愈或加重[7]。

目前,口服西药是治疗抑郁共病失眠(depression comorbided with insomnia,DCI)最常采用的手段,以该方式治疗DCI 存在一系列弊端,轻者包括副作用较大、见效较慢、易复发等,可出现胃肠道功能紊乱、加重失眠、肥胖等不适,重者则可能进行性加重患者抑郁症状,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危害生命健康[8,9]。而针灸治疗具有多靶点、多层面和多途径等独特优势,对DCI 的治疗效果显著[10,11]。然而,现阶段对DCI 进行的针灸治疗尚局限于临床疗效观察,针灸治疗的共病机制也未完全明确。本文旨在归纳整理近年针灸治疗抑郁共病失眠的作用机制,以期为DCI 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提高临床治疗中的疗效。

1 对相关神经生化因素的影响

机体内各类神经生化因子水平的降低均会导致患者出现抑郁及睡眠障碍等症状。目前,基于DCI 患者神经生化因素层面的改变,针灸的作用机制研究主要集中于单胺类神经递质、抑制性神经递质等各类神经递质,以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神经肽类物质。

1.1 单胺类神经递质

单胺类神经递质主要包括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NE)及多巴胺(dopamine,DA)等。将机体中该类神经递质的含量维持在正常水平,不仅有益于提升睡眠质量、保持情绪稳定,还能帮助机体恢复正常的应激反应机制[12]。

中枢神经系统内5-HT 水平降低被认为是抑郁症或其他精神疾病的标志[13],大脑中5-HT 含量减少、功能下降,会导致机体出现睡眠质量低下、情绪低落等症状[14]。刘义等[15]采用“疏肝养心”针刺法联合西药缓解患者抑郁及其睡眠障碍等症状,研究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针药组患者血清NE、DA 及5-HT 水平有所增高,情绪障碍及伴随的失眠等症状均有明显改善。邹天雨等[16]用电针干预抑郁症大鼠模型,取大鼠百会穴、神庭穴予以电针,结果显示大鼠脑内5-HT、NE、DA 水平显著增高,其机制可能是电针作用于模型大鼠百会穴、神庭穴,促使其前额叶和海马区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含量升高,脑网络系统的连接被加强,使得大鼠抑郁及失眠行为有所改善。王玲玲[17]认为麦粒灸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局部组织损伤,产生的灸疮可引发机体释放出5-HT 等物质,对机体整体产生非特异性效应,从而纠正患者免疫系统紊乱,使其免疫功能回归正常状态,适用于治疗抑郁症、睡眠障碍等。针灸通过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内DA、NE 及5-HT 水平,起着调节人的睡眠、情感等作用。

1.2 抑制类神经递质

作为重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对兴奋的神经元具有抑制作用,可抑制中枢神经过度放电及兴奋传导,对机体的情感状态及睡眠状况均有一定影响,GABA 含量的增加对失眠及抑郁症状的改善具有一定作用。

吴文忠等[18]提出长期慢性应激会降低GABA水平,提高皮质醇(cortisol,CORT)水平,引起机体出现失眠、情绪异常等症状,而针刺可提高机体血清GABA 水平,同时降低血清CORT 含量,从而改善DCI 患者睡眠障碍及情绪低落等不适。梁薇[19]选用脐内环穴合失眠穴方对抑郁伴失眠模型大鼠进行针刺干预,研究发现针刺组GABA 含量及旷场实验得分较模型组明显增多,针刺治疗明显缓解了大鼠的紧张性,可有效缓解大鼠失眠及其伴随的抑郁、焦虑等症状。针灸可有效调节人体对GABA 的合成及释放,提高临床疗效。

1.3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

相关研究表明[20],BDNF 水平显著下降常见于抑郁伴慢性失眠患者机体内部。作为脑内海马区分布最为广泛的神经营养因子及重要的神经可塑性因子,BDNF 可调节相关营养蛋白,改善脑内神经萎缩,增加脑内海马区的神经数量,提高神经的兴奋性,改善DCI 患者情绪及其睡眠障碍症状[21]。

徐晓红[22]通过研究论述到,运用“镇静安神”针法干预睡眠剥夺模型大鼠,施针后发现大鼠BDNF表达量升高,针刺组大鼠失眠及情志异常等症状较模型组明显改善。因此针刺可修复对神经突触可塑性的损害,提高BDNF 水平来发挥治疗失眠及情绪低落等症状,提高临床痊愈率。

1.4 神经肽类物质

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与P 物质(SP)对多种脑功能具有神经调节作用[23]。外周SP 水平与机体情绪及睡眠密切相关,抑郁及失眠患者均存在SP 能神经元活性增强[24]。相关研究发现,NPY及SP 可与单胺类神经递质相互作用,直接影响DCI患者的心境及睡眠状态[25]。

王顺[26]提出“调神畅情三六九”针法,选用患者手足三阴经穴位、头部穴位及腹部穴位进行针刺,通过研究发现该针法可降低血清及脑组织中NPY的含量,保护多巴胺能神经元,进而改善抑郁及其伴随失眠症状。刘婷婷[27]提出,可选用“以线代针”的孙氏腹针区埋线疗法治疗失眠伴随抑郁等不适症状,选取腹一区、腹八区和腹二区,在此部位穴位进行针刺并进行持续刺激,针刺后检测患者血清NPY 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分析其治疗的效应机制可得出结论:埋线疗法可直接刺激肠神经系统的神经元,降低患者机体NPY 水平,从而改善患者睡眠及其抑郁等症状。

2 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HPA)轴的调控

HPA 轴为机体神经内分泌轴,其关键作用在于调节机体的精神及情绪,对DCI 的发病及发展过程有至关重要的影响[28]。长期的慢性应激刺激会导致机体HPA 轴功能失调[29],致使持续性的促肾上腺皮质素释放激素(corticotropin-releasing hormone,CR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al cortico-tropic hormone,ACTH)、皮质醇(glucocorti-coid,GC)过度释放,同时使得CORT 含量增高,又进一步导致HPA 轴亢进[30],从而引起机体功能紊乱及系列病理改变,包括抑郁、睡眠障碍等[31]。

针灸可通过调节HPA 轴功能和增加海马活性来减轻抑郁症状及其伴随症状[32,33]。史榕荇等[34]取大鼠印堂穴、风池穴、百会穴、肾俞穴对抑郁症模型大鼠予针刺干预,观察针刺组大鼠CORT 含量及海马内相关因子的变化,发现针刺组大鼠CORT 水平显著下降,开野实验得分较模型组提高,由此可见,针灸可通过上调CORT 水平,调节恢复HPA 轴正常功能,缓解模型大鼠情绪低落及睡眠障碍等症状。奚晗清等[35]为了解针灸对慢性失眠症的临床疗效及对HPA 轴的效应机制,选用“通督调神”针法对治疗组患者予以针刺,研究发现该针法能明显降低HPA 轴相关激素CRH、ACTH、CORT 水平,有效调节HPA 轴功能,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患者的失眠及其伴随如抑郁等不良情绪。

3 对炎症因子水平的抑制

诸多研究提示[36-38],来自外界的长时间刺激会诱导机体产生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产生炎症反应,进而引起细胞信号转导、神经递质的传递及分泌功能等多方面的变化,诱导机体出现抑郁伴随失眠等各种症状。

赵雅[39]观察针灸对抑郁症模型大鼠炎症因子的影响,选取大鼠百会穴、印堂穴,治疗后针刺组大鼠IL-1β 及IL-6 水平明显降低,行为学实验得分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实验也发现前额叶部位受损可能会产生抑郁、睡眠障碍等表现,而通过针刺模型大鼠百会穴、印堂穴可对神经元起到较强的保护作用,修复前额叶受损区域,使IL-1β,IL-6 的含量有所下降,最终大鼠抑郁、睡眠障碍等症状均得到有效缓解。Kim 等[40]通过研究发现,DCI 患者在施以针灸治疗后,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IL-6 含量均有明显下降,患者失眠及伴随的抑郁等症状也有明显缓解。也有动物实验证实[41,42]针刺DCI 大鼠百会、四神聪穴可以降低大鼠脑组织内IL-1β、IL-6 和TNF-α 的浓度,结果显示针刺可下调炎症因子水平从而改善抑郁合并睡眠障碍症状。由此表明针灸治疗DCI 可能通过调节上述炎症因子的含量从而发挥治疗作用,为针灸在减轻患者睡眠障碍及抑郁方面提供了证据。

4 小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近年相关研究证实针灸可能是通过调控HPA 轴、调节相关神经生化因素、抑制炎症因子等途径发挥治疗DCI 的作用。针灸在提高患者睡眠质量、改善情绪、预防复发等方面均有独特的优势,运用针灸治疗DCI 疗效明确,且有利于提高当前DCI 患者的疗效与预后。

基于以上观点,针灸治疗DCI 机制的研究虽已有一定突破进展,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如目前相关研究普遍没有大样本量的实验研究做支持;而且研究广度、深度存在明显不足,部分治疗作用机制阐述不清,文献报道较少;主要集中在研究针灸对同种中医证型DCI 模型的效应机制;并且未将单纯电针和单纯针刺治疗组同时纳入实验进行对照观察;其次,临床实验中大多以检测受试者血清内相关神经递质水平为主,血清内与大脑内相关神经递质含量是否具有一致性有待进一步考究。因此,在未来研究方向上,可加强针灸治疗DCI 相关机制的研究,进一步探讨针灸对不同中医证型DCI 效应机制的差异性,对比观察单纯电针与单纯针刺的效应差异等这些问题均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贡献度说明:

论文选题及执笔:王甜,论文修改:粟胜勇、张熙,文献收集:林欣颖、王琼潇、谢彩云,文献整理:苏婷、黄琳。

所有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关系。

猜你喜欢

神经递质机体针灸
Las nueve agujas de Fuxi Cómo surgieron estos implementos para practicar la acupuntura
槐黄丸对慢传输型便秘大鼠结肠神经递质及SCF/c-kit通路的影响
Ω-3补充剂或能有效减缓机体衰老
快乐不快乐神经递质说了算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某柴油机机体的设计开发及验证
大型卧浇机体下芯研箱定位工艺探讨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怡神助眠汤治疗失眠症的疗效及对脑内神经递质的影响
中医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4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