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立德树人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微
2023-09-10耿盼红
文 /耿盼红
引 言
小学阶段对学生而言意义重大,是为成长奠定坚实基础的阶段。近些年,在语文教学中,阅读的占比日益升高。教师所要做的就是顺应时代趋势,适时进行教学方式的变革。显然,如何做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衔接,是教师当务之急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教师应将立德树人贯穿于日常教学中,发挥德育的最大优势,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与语文阅读水平。这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也是重要的基础。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除了要学习与掌握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相关知识,最重要的就是锻炼自己的阅读能力。因此,教师务必重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通过阅读收获快乐,健康成长,也让学生在阅读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然而,当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学生阅读效率的提升[1]。
(一)教师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大多数教师依旧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这样的课堂成了教师个人的“一言堂”,学生也成了课堂的旁观者。与此同时,很多教师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单方面地灌输“重点知识”,学生兴趣不高,自然不愿意配合教师。久而久之,学生的积极性被打压,也就不愿意在阅读学习中投入精力。
(二)阅读教学过于形式化
开展阅读教学是为了拓宽学生的眼界,教给学生基本的写作方法和表达技巧,使其通过阅读了解作品背后蕴含的道理。但是,部分教师的阅读课堂流于形式,浮于表面,并没有从学生的认知出发。无论课外阅读还是课堂阅读,形式都过于单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只要求学生分析作者的创作意图。第二,让学生通过反复阅读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内容,找到本文主旨。第三,让学生读完某一篇课文撰写读后感。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能提高学生阅读水平,但过于形式化的教学会影响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不利于学生阅读水平的持续提高。
(三)阅读教学效率不高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方式之一,然而很多教师没有正确认识阅读教学,认为阅读就是单纯地让学生看书。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认为某个故事的情节较好,反复要求学生阅读,没有考虑学生的阅读兴趣,没有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另外,教师并未留给学生思考空间与想象空间,当学生出现错误后,立刻指出,生硬地打断学生的思维。学生阅读完后,并不知道文本讲了哪些内容,遇到的问题也没有得到及时解决,从而影响了学习效率。
(四)德育观念不足
从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来看,教师依旧侧重学生对生字生词的掌握情况,忽略学生对文章整体的感知。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许多德育内容,但很多学生在学习时往往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记忆,并没有理解其更深层次的含义。部分教师狭隘地认为语文阅读教学与德育关系不大,没有必要刻意将二者联系在一起[2]。
二、立德树人理念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积极意义
(一)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升
立德树人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立德树人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重要举措,对学生的成长有关键的指导作用。学生的良好品德关乎未来的发展,因此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也就显得更加重要。其次,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行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出新要求,即要求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与听说读写能力。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实施者与推动者,将立德树人理念融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为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提供保障。
(二)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从整体角度出发,我国正处于重要的历史转折时期。为了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强国梦,必须培养一批有远大志向、知行合一和有高度爱国精神的人才。受经济全球化影响,西方的文化逐渐渗入我国,大多数学生喜欢过“洋节”,对传统节日不闻不问,这些现象都表明让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学习迫在眉睫。教师在语文阅读课上将传统文化与阅读教学相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让学生体会到家国的重要性。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学生能汲取前人的经验教训,将伟大精神贯穿于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以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树立远大理想,加强自身责任意识,承担起民族复兴的责任,并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关系,不断深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培养爱国情怀[3]。
三、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路径探析
(一)创设教学情境,有目的地渗透立德树人思想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并非教师的“独角戏”,如何将原本的“一言堂”转变为“众言堂”,是教师要解决的问题。创设阅读情境是十分有必要的,所谓情境是指将现实事例与教学内容相联系,从而提高学生联系实际的能力。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教学情境,在情境中有目的地渗透立德树人思想。需要注意的是,情境的创设并不是毫无依据的,必须建立在教材和现实基础上。另外,教师也要杜绝刻板的情境,否则学生接收到的只会是一些基本公式,对学习的帮助微乎其微。情境创设有多种途径,但要注意不能脱离教材,在侧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基础上,将立德树人思想渗透其中。教师应有方法有策略地创设情境,而不是在讲授完相关知识后平铺直叙地引入,这样的教学注定是流于表面毫无意义的。教师要善于挖掘语文教材中的阅读情境以及与德育有关的文章,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与求知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教师应特别注重学生的参与感与认知度。以统编语文三年级《不懂就要问》一课为例,本文主要讲了孙中山的故事,反映了孙中山乐于提问、敢于探究的精神。为了强化学生的理解,教师可利用课前导学环节,为其创设情境。首先,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认识孙中山先生吗?有谁能讲出关于他的故事呢?”“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你们遇到过困难吗?你们一般会怎么解决困难呢?”当教师抛出问题后,学生迅速进入思考状态,并积极回答问题。之后,教师带领学生阅读课文,创设问题:“文中提到‘流利’一词,说明了什么?从中你能看出孙中山有哪些优秀精神品质?”“对于先生的提问,为什么要‘鼓起勇气’呢?”面对第二个问题,有些学生表示难以理解,这时,教师便可让学生联想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情况。大家展开交流,很快得出结论。在教学完本节课内容后,教师可鼓励学生自行总结,很多学生表示会在未来的学习中向孙中山看齐,学习他身上刻苦钻研、锲而不舍的精神品质。由此可见,立德树人理念的渗透必须注重合理性,用学生能接受的方法,提高其认知水平。
(二)挖掘革命类型课文,突出课程立意指导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革命类型文章,该类型课文有历史依据,真实性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受自身经历和认知限制,小学生还无法体会到革命类文章的核心情感。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技巧,张弛有度,挖得过深语文课堂很容易变成政治课堂;仅仅带领学生通读文章,讲解大致含义,无法使学生深刻体会文章含义。在教学中教师应站在学生角度思考,了解不同学生间的差异,制订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认知规律的教学计划,让学生真切体会革命类型文章的现实意义与指导价值。例如,在讲授统编语文六年级(下册)的《为人民服务》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谈一谈各行各业中为国为民的杰出人士,如李四光、华罗庚、袁隆平、焦裕禄等。在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材料,收集一些为祖国发展做出贡献的优秀人物事迹,并写一篇文章。又如,统编语文五年级(下册)四单元的《青山处处埋忠骨》《军神》《贫寒》等课文都是围绕“家国情怀”而编排的。这类文本反映了伟大人物的家国之情,能使学生感受到一种强烈的爱国之情。对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节描写,学生不是首次接触,但本单元是革命文化题材,需要学生更丰富、更细致、更深刻地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在教学中,教师要以每篇课文为中心,设计出各种不同的练习,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感受人物的心灵”这一语文元素的训练,为学生提供一个阅读与交流的平台。
在统编教材中,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有很大的教育价值。所以,教师要根据这一类课文的特殊背景和创作意图,挖掘正确的价值取向,指导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过程中,感受到革命文化的精神和内涵,为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打下牢固的基础[4]。
(三)组织学生开展阅读活动,传播立德树人思想
阅读教学不应局限于教材或某一堂阅读课,教师要鼓励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实际生活中。阅读活动是传播、发扬立德树人精神的最佳途径,也是巩固学生认知的最好方法。教师可以在教室设置小小“读书角”,让学生把自己看过的优秀书籍放在读书角,与其他同学互相交流。当然,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读书分享日”活动,做好活动前的准备工作与动员,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可以分享教材中的优秀课文,也可以分享自己阅读过的课外书籍。例如,在教学《守株待兔》一课后,教师可确定读书分享会的主题——“一则发人深省的寓言故事”。学生踊跃报名参加,有的学生分享了教材中的课文《龟兔赛跑》和《亡羊补牢》,也有的学生分享了课外文章《司马光砸缸》《邯郸学步》《掩耳盗铃》《刻舟求剑》等。学生在读书分享会中各抒己见,通过寓言故事明白了做人的道理、获得了成长。由此可见,将立德树人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良好品质。
(四)挖掘教材,结合文本内容渗透德育
总体而言,语文教材中包含了诸多道德理念,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发现课文中的德育素材,将其与语文学科内容有效结合。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利用阅读教学中的德育内容,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语文教材中的每一单元都有相对应的主题,每篇文章都蕴含了一定的教育道理。教师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德育思想。小学生的文化底蕴薄弱,理解能力也较差,因此,教师应带领学生熟读课文内容,了解事件的发生原因和发展过程及最终结果。教师可通过问题探究加深学生对原文的理解,按照由浅至深原则,使学生细致阅读课文。以《穷人》一课为例,由于本文涉及大篇幅的细节描写与心理描写,学生在阅读中难以体会文章蕴含的深刻道理。为此,教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教学法,帮助学生梳理文章脉络,理清事件的起因、经过及结果。《穷人》的思维导图由三大板块构成。第一板块为等待丈夫归来;第二板块为探望邻居,发现西蒙已病死,女主人公于心不忍将睡着的婴儿抱回了家中;第三板块为与归来的丈夫一同商议收养两名孤儿。待学生大致了解文章内涵后,教师提出问题:“文章中提到非做不可,你认为是什么意思?”“如若女主人公没有抱回那两名孤儿,会发生什么事情?”“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很多学生结合所学内容,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学生认为应该学习女主人公的良好品质,做一个善良的人,也有的学生认为他会收养这两名孤儿,并和丈夫一起将他们抚养成人。由此可见,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深化学生理解,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
结 语
综上所述,教育的过程本就是“立德树人”的过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树人”作用更突出。教师要敢于打破常规,充分发挥德育优势,将立德树人思想与语文教学融合,利用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规范学生言行,全面落实落细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