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古代邂逅一场“曝书会”
2023-09-09雨林霖
雨林霖
如今,人们常常能够见到各式各样的书展,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书籍。其实在古代,人们也有机会与“书展”邂逅。
家中藏书丰富的古人,每年都会定期“晒书”或“曝书”。所谓“晒书”或“曝书”,顾名思义,即将书籍或者藏书从屋子里搬出来晒一晒,这么做的原因也很好理解,避免书籍受潮或者被蛀虫损坏。我们可以想象,在一个骄阳明媚的日子,大家都将自家所藏书籍搬出来晒一晒,并相互翻阅学习,这是不是与现在的“书展”有些相似呢?
晒书活动的起源时间很早。最早记载可追溯至西周典籍《穆天子传》:“天子东游,次于雀梁,蠹书于羽林”,说的是周穆公东游,在羽林这个地方“蠹书”,即晒去书中的蠹虫。
晒书可不是随便晒,而是一项技术活。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就明确指出,“须要晴时,于大屋下风凉处,不见日处曝书”。可见,晒书可不是随意暴晒,而是在晴天将书籍放在风凉处“晾晒”。而且晒书的日子,从早晨开始晒,午后还得进行翻动,傍晚收起,必须等到冷透后再收入书柜之中。
不过,古代“曝书会”的具体时间并不统一,也没有严格规定。总而言之,晒书必须选择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所以,很多古代的“曝书会”都选择在夏季举行。清代藏书家孙从添《藏书纪要》中便提到“曝书须在伏天”,这个时候的日照充足,除湿杀虫效果最佳。东汉人崔寔在《四民月令》中記载:“七月七日,曝经书及衣裳,不蠹,习俗然也。”这说明在汉代时期,七月七日便是一个晒书的好日子。
在宋代,“曝书会”极其受重视,甚至还出现了由官府主办的“馆阁曝书会”。“馆阁”是宋代的国家藏书机构,“馆阁曝书会”相当于宋代国家图书馆所举办的大型书展。不过,国家图书馆的藏书汗牛充栋,非一日可以晒完,所以这项工程往往延续几个月。根据《宋朝事实类苑》中的记录:“秘省所藏书画,岁一暴之,自五月一日始,至八月罢。”所谓“秘省”即“秘书省”,是宋代专门管理国家藏书的中央机构。从记载中可见,在当时,五月至八月间,陆陆续续会举行不同的晒书活动。
不过到了南宋时期,晒书的时间发生了改变。《南宋馆阁录》中有如下记载:“绍兴十四年五月七日,秘书郎张阐言:‘本省年例,入夏暴晒书籍,自五月一日为始,至七月一日止。从之。”晒书的时间,由三个月缩短为两个月。
在“曝书会”期间,皇帝会选择一个良辰吉日召集臣僚,一起前往“曝书会”现场观赏。而在书展期间的一日三餐,都由官府出资招待。这种传统始于宋太宗时期,《御定月令辑要》记载,宋太宗时“后苑有图书库,皆藏贮图书之府。秘阁每岁因暑伏曝熭,近侍暨馆阁诸公,张筵纵观,图典之盛”。后来,“曝书会”上“张筵”项目逐渐形成惯例,即宋代的“曝书宴”。《宋史》记载:“岁于仲夏曝书,则给酒食费,尚书、学士、侍郎、待制、两省谏官、御史并赴。”宋代馆阁“曝书宴”自太宗朝开始,一直延续到南宋灭亡。
对于“书展”,有些皇帝格外重视。宋仁宗嘉祐七年的“曝书宴”期间,不仅陈列各类图书古器任由与会者阅读观赏,而且还“题名于榜而去”,类似于今人参加活动,在“签名板”上留下自己的名字。宋徽宗对于图书典籍非常喜爱,因此,他对于“曝书宴”也非常重视。《宋朝事实类苑》有这样的记载:“宴日,仍遣中使以御酒、化成殿果子赐在省官,最为盛集,前此未有。”说明这一年的“曝书宴”隆盛之至。
到了南宋,这种书展的规模更大,展出项目也逐渐增多。《南宋馆阁录》中有相关记载,绍兴二十九年(1159)的书展,秘阁下设有方桌,上面摆放着御书、图画。而东壁的第一行陈列的是古器,第二三行陈列的是图画,第四行陈列着名贤墨迹,西壁亦是如此。东南壁和西南壁则陈列着祖宗御书。御屏后设有古器、琴、砚等展栏。此外,像“经史子集库”“续搜访库”等内部藏馆也对外展出。与会人员还有免费书籍相赠,分别是《太平广记》《左氏》各一部,《秘阁》《石渠碑》二本,即使应邀而未能与会者,主办方也会为其留下一套。
由于“馆阁曝书会”的级别高、层次高,展出的展品都是当时的稀世珍品,能参会的也多数都是大臣名流。而当时的书法和绘画名家们,基本上都曾在朝中担任过各类职务。所以,宋代的官办书展,云集了当时文化行业的顶级精英们。一年一度的“曝书会”,也成为一场文化盛宴。
后来,历代封建王朝都延续了宋朝举办“曝书会”的传统。比如,元代馆阁晒书时间与南宋相同,在五月至七月。明代馆阁晒书时间改在六七月间,《明实录》中有“每岁三伏日,如宋朝曝书给酒食费之类”的记载。在明代,“曝书会”期间最为隆重的日子是六月六日。《万历野获编》中记载:“六月六日本非令节,但内府皇史宬晒暴列圣实录、列圣御制文集诸大函,则每岁故事焉。”那时,每年六月六日,是晾晒皇家实录、御制文集等书籍的日子,因而这一天也成了一个盛大的节日。
到了清代,馆阁晒书时间又有了大的变化,因为当时的人们根据晒书的经验总结,认为夏季阳光强烈,书曝晒后,纸张容易碎裂,根本不耐久藏。而且夏季的天气变化无常,一旦暴风雨突袭,来不及收拾晾晒的书籍,就有可能遭遇巨大损失。因此,清代官方的晒书活动,一般定在三月、六月、九月,即分三次完成。
随着经验的积累以及对自然气候认知的进步,人们也意识到,对于什么时候“晒书”“曝书”,也应该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清末学者叶德辉在《藏书十约》中提到:“不如八九月秋高气清,时正收敛,且有西风应节,藉可杀虫。南北地气不同,是不可不辨也。”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气候特点,所以,关于晒书时间,也应该以科学辩证的眼光去看待。
选自《天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