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党责任视角下中国共产党的文明观

2023-09-08沈虹飞

学习月刊 2023年7期
关键词:政党共同体总书记

●沈虹飞

2017 年、2021 年和2023 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都将政党责任列为会议主题,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对政党责任的重视。中国共产党的政党责任在文明观领域也有着深刻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文明观锚定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致力于解决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遇到的难题,向世界展现了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图景,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追求全人类共同利益、实现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福祉的责任担当。

一、坚持开放包容的文明观

一般来说,文明观反映的是对不同文明关系或文明形态的看法或观点,包括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或其他具体延展的文明类型。随着世界各地区交往越来越密切以及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世界各国对其他文明的了解更加深入。中国共产党立足于人类文明多样化的时代特征,遵循文明发展规律,大力支持不同人类文明之间的交流,找寻世界各国文明的共同价值。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对外开放,吸纳世界先进文明的积极元素,主动融入全球化浪潮,推动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良性互动。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本土性和世界性的统一,尊重人类文明的个性和共性。一方面,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色不变,做到践行文明价值的行动自觉。另一方面,坚持胸怀天下,积极推动世界各国的人文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中国共产党看来,人类文明没有优劣、高下之分,不同文明都有自身特色,均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经验指引。在2017 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容。坚持文明之间的包容、对话、平等和互鉴,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开放包容文明观的立场和方法。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在中国共产党看来,开放包容是人类文明的共同特征,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推动力。中国共产党在人类文明互动进程中,通过践行开放包容的文明观,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均衡发展,成为人类文明“百花园”建设的正能量。

二、为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中国方案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重视文明建设,既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又致力于推动人类文明的交流互鉴,既向世界积极阐释自己的文明观,又为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遇到的难题寻找解决方案。

在洞悉国际局势错综复杂中强调人类文明交流互鉴。近年来,随着逆全球化思潮沉渣泛起、地缘政治冲突的加剧,世界正遭遇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挑战与危机的存在加剧了不同文明之间的隔阂,严重阻碍了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主张加强人类文明的交流互鉴,世界各国应做到对文明的兼收并蓄,让文明交流成为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在2019 年召开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释了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时代价值与重大意义,为亚洲乃至世界各国加强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指明了方向。

在驳斥“文明冲突论”中主张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一度在西方世界流行的“文明冲突论”是对文明的错误认知,是对人类文明交流的偏见,其本质是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狭隘观念的体现。2017 年1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时强调,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实践证明,“文明冲突论”只是部分西方国家对人类文明的片面理解。实际上,文明差异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一种“自然”现象,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引擎,而非冲突的根源。与“文明冲突论”所主张的消极看法不同,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 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发表的《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讲话中提出了全球文明倡议,主张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责任担当。

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强调人类文明交流互鉴。长期以来,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倘若缺乏文明交流互鉴的支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难以实现的。2015 年9 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并发表讲话,提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中国共产党本着对人类前途命运高度负责的态度,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价值实现路径的探索,主张把全人类共同价值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实现本国人民利益的实践中去。中国共产党反对任何国家将自己的价值观和发展模式强加于人,反对搞意识形态对抗,坚持各国人民有权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和制度模式,各国都有自主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民主实现形式和现代化道路的权力。2019 年11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希腊期间,提出共同打造不同文明以及各国人民和谐共处之道。这些表明,中国共产党将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视为大变局背景下纾解全球文明困境的重要方略,旨在共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为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方法论指引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提出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重要概念,科学阐述了中国的文明观。中国共产党积极构建文明交流、文明互鉴、文明共存的文明新形态,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提供了方法论指引。

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世界各民族的文明都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而成的,都具有自身的特色。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需要正确认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正确对待人类文明间的关系。文明间的交流要在平等基础上开展,各文明主体要正视不同文明的合理性,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通过交流增进友谊。文明交流要摒弃排他性的消极认知,要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增进彼此的互信。

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人类文明的进步离不开不同文明间互鉴的加持。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通过文明互鉴可以消解文明分歧,进而形成不同文明美美与共的格局。文明互鉴的关键在于不同文明优势的互补,不同文明可以根据自身的特质积极吸收其他文明的比较优势,通过互鉴走向共同繁荣。

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存是人类文明演进的理性选择,也是促进人类文明持续发展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强调,要秉持亚洲文明开放包容的价值观,加强同域外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共建和谐世界。比较不同文明孰优孰劣是狭隘的文明观,历史事实已经证明,只有文明共存才能促进人类文明的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政党共同体总书记
爱的共同体
“带领人民过上好日子的政党”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共同体的战斗
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型政党制度的“三个新”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总书记的告诚
民主党派政党认同的有效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