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生的动力续航
——“双减”背景下提升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方法
2023-09-08侯秀娟
☉侯秀娟
新课标中进一步明确了学习兴趣的培养对于促进课程教学有效落地的支撑作用。而数学是小学阶段锻炼学生思维发展综合能力的重要课程,为了让学生真正对数学产生兴趣并提高学习动力,教师务必要转变育人思想,深入学习“双减”政策内涵,洞察接下来的育人改革方向,以兴趣为前提,不断优化教学活动,让学生能真正融入数学课堂,在增强体会的基础上加深领悟。
一、“双减”背景下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培养现状分析
自“双减”政策提出以来,小学阶段的数学课面临新的转型要求,教师需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建设,培养其形成更端正的学习态度与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能动性。通过了解可以发现,在“双减”背景下,小学生目前所表现的数学学习兴趣并不理想。在数学课堂上,大部分小学生比较依赖教师的讲解,面对基础的数学知识点时,通常通过机械记忆、背诵等方式来完成学习任务。这导致学生现有的数学思维具有较强局限性,也给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造成了不良影响。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师在面对数学课程时,未能有效适应“双减”政策对具体育人思想观念和教学模式做出改进,在教学思想上仍然强调以教为中心,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地位受到局限。再加上课堂教学期间,教师与学生未能形成良好的互动,导致课堂的施教环境十分刻板,这并不利于学趣的培养,甚至还会阻碍课堂教学进度。同时,教师在授课方法上未能结合学生的兴趣需求加以创新,仍然采用单一灌输的模式组织活动,使得学生在数学课上难以产生兴趣,甚至还会产生消极心理,严重阻碍了数学课程的教学进度。
二、“双减”背景下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提升策略分析
(一)文化导入激趣
与比较抽象的数学基础知识不同,数学文化具有吸引力,能让小学生认真聆听并在文化感知的过程中,确定接下来的学习方向。这对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观、学习观具有重要作用,也能使学生在端正学习态度的同时,产生对数学课程内容探索的兴趣。因此,在“双减”政策下,为实现激趣教学,教师需要有效整合数学文化[1],并将其以更趣味有效的方式导入到课堂上,引领学生在聆听数学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互动交流,以增强学生对数学文化的感悟。
以《圆》这一节课为例,为了让学生对这一图形概念加深认识,教师可以从民族数学文化角度着手,发掘丰富多元的数学故事。如,将祖冲之在圆周率方面的研究故事导入到课堂上,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民族数学文化的魅力以及所具备的文化地位,促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能秉承着严谨的精神态度,认真探索“圆”的有关数学规律。不仅如此,在渗透数学文化时,教师也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列举真实的案例和素材,让学生结合自身积累的生活常识就相关数学知识加以探索。例如,在教学《圆》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列举生活案例,引领学生根据自己现实生活中的观察就车轮形状的特点和数学规律加以分析,促使学生真正掌握圆的几何特性,并在接下来的学习活动当中表现得更具有积极性,提高整体的课堂参与动力。
(二)创设情境激趣
受到思维能力的影响,大部分小学生认为数学知识比较的晦涩难懂,在学习上面临着很大挑战,甚至逐渐丧失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而教师需要有效适应“双减”政策,遵循减负增效的原则,探索更加高效的教学模式。在此背景下,教师需要进一步明确情景教学模式所具备的作用,将数学课堂上比较晦涩的要点进行转化,通过更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现,从而进一步优化数学课堂的氛围,让学生能在感知的过程中加深对数学文化的了解,探索相关的数学规律。
例如,在小学阶段,《平移旋转和轴对称》是重要的知识要点。若围绕简单的数学概念进行解析,很容易导致学生出现记忆上的偏差和理解上的歧义。对此,教师可以借助情境教学法,将生活中的比较常见的图形模型呈现到课堂上,引领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思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这几个图形要素之间的特点,总结相关的图形规律,以保证学生的认知和理解更加全面与精准。
不仅如此,在构建数学情景时,教师还需要全面整合趣味的数学实验,将其以动态化方式呈现到课堂上,让学生在观察中掌握实验规律。例如,在小学阶段,为了让学生真正了解“圆柱与圆锥”的几何体规律,可以将比较经典的盛沙实验进行资源整合,并通过情景化展示,让学生加以了解。
(三)设置游戏激趣
在“双减”背景下,教师需关注寓教于乐思想的贯彻,并在全面了解学生兴趣需求的前提下,设置更加趣味的游戏活动,以激发学生的积极心理,使得其主动参与数学游戏探索[2],并在游戏体验过程中领悟相关数学规律,让整个数学课堂更充满活力,提高整体教学成效。
例如,为了让学生能对《1 ~10 以内的加减法》加以掌握,教师可以有效利用扑克牌组织趣味的6 点游戏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游戏探索,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良好的计算思维。
不仅如此,在设置数学游戏活动时,教师还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正方体和长方体》为例,为了加强学生的几何思维和空间认知能力建设,教师可以准备丰富的生活材料,引领学生利用纸板、剪刀等工具自主制作图形模型,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总结这两个几何图形所具备的特点。
(四)绘画数学激趣
有效发掘数学化元素,开展趣味的教学活动,也是真正培养学生形成良好乐学意识的重要保障[3]。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数学教师需要全面整合数学文化资源,然后将其与课堂教学紧密融合,让学生通过绘画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行具象化展示,以有效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
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加减法运算时,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绘画技能基础构建模型,然后通过一定的运算和分析,来获得正确的解题要领与答案。或者,教师可以有效发挥思维导图的优势,引领学生在学习重要概念探索相关数学规律时,通过思维导图创意设计来进一步总结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联,以保证学生最终所形成的知识结构更具有完整性,也使其加深对知识点的认识,以便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真正做到触类旁通,深入探索。
(五)开放探究激趣
与简单的说教模式不同,开放性的探究活动更能培养学生的兴趣,锻炼学生的自主思维,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所以,在“双减”政策引领下,教师需要转变课堂教学结构,调节师生课堂关系[4],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为准则,构建更具有探究价值的数学课堂,帮助学生确定具体探究任务,给予其正确的方向引领,有效渗透学习方法和思路,使学生能自主完成数学课程综合探索。
例如,在小学阶段,《分数的加减法》是学生应该掌握的重要内容。为了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分数运算思维,提高综合运算能力,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基于微课资源全面整合分数运算的类型题,并展示具体的解题思路和步骤,让学生夯实自身理论认知基础,并通过协作配合探索分数加减法运算技巧。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关注学生的探究表现,并为其渗透正确的解题要领,带领学生共同解析通分、约分等相关规律的运算要领,以帮助学生提高运算的精准性和实效性。在引领学生自主探究期间,教师还需要鼓励学生做好分享和总结,以助力学生积累更全面的数学学习知识,夯实经验基础,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使其更具有兴趣和动力参与接下来的数学课程探索。
(六)以赛促学激趣
竞赛活动是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学习兴趣和内在潜能的重要载体[5]。在“双减”背景下,教师需要遵循以赛促学的教育原则,对具体的数学活动形式加以优化,根据学生目前所具备的数学学习能力,设置趣味性的数学竞赛活动,从而让学生能在良好争先意识的驱动下,更加高效自主地完成数学任务探索。例如,为了有效锻炼和发展学生的数学计算思维,教师可以设置趣味性的计算竞赛活动,引领学生运用口算、心算等多种方式快速完成计算,全面提高学生对数字的敏感性,使其基于良好数学计算能力,高效解决实际问题。
(七)生活拓展激趣
以凸显数学生活化特点为着力点,不断优化数学教学活动是实现激趣的重要保障。同时,也能让学生在生活实践拓展中积累数学文化与实践经验,助力学生高品质完成数学综合探索。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需全面发掘生活中的数学要素,并对具体的活动方案进行优化,让学生拥有更广泛的学习空间,在平时的生活当中学会观察和积累,掌握更加多元的数学现象,有效总结数学规律,以加深学生对数学文化的认识,使得其在今后的生活当中能有效利用数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小学阶段,教师需要围绕百分数搜集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案例介绍百分数的含义,并引领学生搜集国家网民数量占比的变化情况,让学生对百分数的表示加深了解。教师还应基于自身对数学文化的认识,深入到生活当中,就生活中的各项数据进行百分化统计与分析,以便学生能灵活运用。
(八)创意作业激趣
“双减”政策强调教师需优化数学课后作业布置,真正做到减负增效,让学生缓解学业压力和负担,并高效能高品质地内化数学知识要领。为了保证所构建的作业体系更加新颖且充满趣味性,教师需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基础之后,就作业的内容难度和形式加以创新。首先,要关注学生个体关于数学学习所表现出的综合能力差异,确定好学生的学习等级。之后,设置层次性的作业体系,就作业内容难度进行优化设置。
不仅如此,教师还需要以激趣为先导,不断拓展作业的训练形式。例如,在引领学生学习《正方体与长方体》后,可以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对几何图形的认知构建生活模型,然后对其进行创意拼接与组装,以发展学生的几何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还需有效利用现代化载体,拓展作业的训练空间,引领学生围绕数据的搜集与统计,发掘相关数据资料,借助信息化载体自主构建统计模型。
(九)赏识教育激趣
赏识教育是实现学生兴趣培育的核心支柱。在“双减”政策引领下,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心理需求角度着手加以分析,秉承“培育学生形成良好乐学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动力”的原则,将赏识教育理念有效贯彻下去,结合学生的数学学习表现,为其提供更具针对性、特色化的赏识教育和辅导方案,让学生能认识到自身所具备的数学学习潜能,并在教师的鼓舞和帮助下,逐渐完成各项数学学习任务,形成良好的积极心理,提高综合学习动能。不仅如此,教师还需有效发挥各种激励机制的作用。例如,针对表现优秀学生设置小红花奖励机制,让学生能受到鼓舞,并在接下来的数学课程以及各项训练活动当中更具有主观能动意识。
依前所述,小学阶段的数学课程,对于启迪学生形成良好思维逻辑,培养计算能力,发展综合应用素养具有重要作用。教师为了保证所开展的数学课堂更具有高效能、高质量,务必要全面了解“双减”政策背景下所提出的改革要求,以培养学生兴趣为着手点,不断探索更加优质的教学模式。在整个数学课堂施教期间,可以有效发挥文化、情景、游戏、竞赛、探究、生活等各项活动的促进作用,让学生转变对数学的学习态度,以更积极的心理和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数学课程的学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