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加强审美能力的培养

2023-09-08☉李

小学生 2023年21期
关键词:小学生情感音乐

☉李 慧

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人们也越来越重视精神生活的追求,而音乐就是很重要的一方面。现如今,小学音乐的审美能力已经引起教育领域的重视。但是,我国现行的音乐教育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着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一、小学音乐教育现状

通过调查研究,可以深切感受到,如今小学音乐教育对音乐审美教学方面并没有明确、清晰的课程标准,这种情况严重影响着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而且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从课程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情况来看,不够紧密是其主要的问题。在大部分学校的音乐课程的设计中,每周只安排了一二节课时,时间不足,制约着学生知识的吸收,学生无法在课堂上高效吸收知识。因此,为了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就需要学生自行在课下花费时间进行温习、实践。在很多学校,即使是举行过较多的和音乐审美相关联的活动,但是参与人数只有少数。这种情况应该引起重视。学校在课程设计以及活动设置中,应该主动开展更多与音乐有关的活动,以便能更多创造学生与音乐接触的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二、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意义

首先,音乐促进了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据有关科学研究证实,人在聆听比较愉快的歌曲时,大脑皮层会得到相应的激发,周围神经系统也随之产生了激动的感觉,从而促进人精神焕发。所以,音乐教师应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聆听体验歌曲的魅力。例如,练习演唱、跟着歌曲节奏翩翩起舞等,将会引起他们对歌曲旋律的感受,同时还有助于陶冶情操。

其次,音乐有助于培育小学生的智能素养。科学家们曾对人体脑部构造和功能进行深入研究,发现人的左脑具有逻辑思维能力,而右脑具有形象思维能力,所以有些人也把右脑称为“乐脑”,因为它和音乐想象创作能力之间有着很密切的联系。学生从整个音乐课程中,获得美的同时也在梳理自己的思想,从而促进了左右脑的均衡发展,有利于推动智能素养的提升[1]。

最后,音乐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音乐课堂中的声乐教学是人表达情感的重要途径。学生可以不需要其他媒介,借助听觉就可以直接深入内心表达的情感。而音乐课堂中的器乐教学除了可以抒发喜怒哀乐情感以外,还有更高层次的情感表达,例如审美、情理等。器乐教学还能够丰富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帮助小学生培养审美能力,从而加深对美的理解。所以,声乐和器乐教学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对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三、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充分利用直观感知优势加强音乐审美教育

感知是音乐学习的初始阶段。在学习中,可以运用外部形式直观地对音乐做出初步的判断,聆听音乐过程中就能得知是不是自己喜好的音乐,聆听音乐的节奏、旋律是欢快活泼还是凄凄切切。我们在对小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时,要把重点放在对学生的审美直观性上。学生一开始被音乐的外部表现打动了心灵,他们就会产生直觉的审美感,从而产生良好的学习兴趣。

1.选择最好的方式让学生首次接触音乐

每个人对任何事物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第一次接触有了喜欢的感觉,才会有一直喜欢下去的可能性。所以,学生对音乐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在教学中,老师要把一首音乐作品从外部形象上深入透析,并准确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美好从而产生兴趣。

2.以直观形象的语言引导学生感知音乐

音乐是抽象的艺术。小学生由于年龄小,他们对于知识结构特性理解简单,还不能准确地感知、理解音乐。所以,我们要在音乐教学中将抽象的理论用简单的语言文字向小学生表达出来,让学生能直观地感知音乐。例如,在音乐节奏能力教学训练中,用熟悉的动物的叫声、火车的汽笛声、钟表的滴答声等声音变化帮助学生去感知音乐的特性[2]。

(二)创设情境,启发审美能力

在学校音乐的教唱课堂中,有的老师总是强调对学生声乐基础知识的传授,从而忽略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训练。因此,教师应注意采用创设教学情境的形式,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去掌握和探究音乐基础知识,去感受音乐的美和体验音乐的情。例如,在学习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报春》这首歌曲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演奏有关于春天的欢快乐曲,让学生欣赏有关于春天的音乐视频。教师通过音乐视频可以直观地向学生展现出一些春天里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大自然景色,在音乐中带着学生去畅游山谷和田间。小学生首先就会被动人的音乐视频吸引,沉浸于感受美好的大自然春景中,体验美的情景,继而产生了兴趣。在这个情境中,老师再介绍上课要学习的新内容,学生会带着审美的眼睛去看,并积极参与到新乐曲的教学中。例如《报春》歌曲中:“布谷!布谷!”小学生仿佛化身成小布谷鸟在给人们报春,在森林里不停地鸣叫,再加上歌曲美妙动听的音乐旋律,学生不禁会沉醉其中,不由自主地“布谷!布谷!”。经过老师的指导,小学生享受到了音乐的美感,也学会了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音乐教学不仅注重教学内容中的情感艺术特点,还要实现学生审美兴趣的提升。音乐是情感艺术的一种方式,审美教育是将学生情感大门打开的一种途径。美的音乐能够将学生的审美感受进行激发,引导学生产生“共鸣”和“激动”两方面的情感深度的强化。若学生不能做好审美兴趣的构建,怎么能实现情感方面的共鸣呢?若学生缺乏一定的情趣作为基础,怎么会呈现深度的情感呢?要想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就要完善音乐教学活动。例如,在教学歌曲《买菜》内容时,由于低年级学生缺乏较强的音乐感知能力,教师可以通过构建趣味音乐情境内容的方式,为学生讲述一个小女孩和奶奶去市场买菜的学习情境。教师通过这一教学方式,抓住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学生引入丰富的生活经验,将教材中的内容变成趣味的故事进行讲述。引导学生进入特殊的情境中,在不同学习情境中制作片段、播放音乐和欣赏故事表演,促进学生对音乐内容的深入理解和掌握。教师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引导学生在娱乐中学习,并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轻松接受知识内容,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强烈兴趣,实现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书育人的教育效果[3]。

(三)拓展欣赏曲目,扩大音乐视野

在赏析教材的过程中,为拓宽学生音乐眼界,教师可以进一步丰富赏析乐曲内容,使学生了解更多的乐曲。如在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五彩民族风》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在教材《花儿与少年》《月光下的凤尾竹》等歌曲中感受不同民族音乐的特点,本着让学生深化对民族音乐了解的态度,可以增添蒙古族长调民歌《牧歌》等乐曲,让学生去赏析;在教学《我们的祖家是歌乡》《跳柴歌》等舞蹈歌曲时,让学生了解不同民族的传统舞蹈,也可以适时增添藏族舞蹈《北京的金山上》、维吾尔族舞蹈《掀起你的盖头来》让学生感受藏族舞蹈和维吾尔族舞蹈的不同特点。通过增加这些赏析乐曲,使学生更进一步地体会乐曲,拓宽了学生欣赏乐曲的眼界,使学生感受到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艺术熏陶,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升,让音乐教育的美育落到实处。

(四)注重创作并运用创造性的音乐活动

1.创造性的学习

音乐教学本身就是二度创作,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针对音乐的历史背景、主题内涵、词曲、作者介绍等相关内容,加以分析、联想来进行歌曲再创作。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可以直接通过画面来进行音乐的表演,绝不能以“会唱歌”这样简单的标准作为音乐教学的重难点。

2.创造性的音乐欣赏

音乐鉴赏教育是使学生感受、体会并掌握美学的一种实践教学活动,而鉴赏教育除训练学生感知与欣赏美的能力之外,还需要学生把感知到的美用肢体动作表达出来。但实际上,好动与爱美也是小学生的特点。孩子好动,爱把思想感情通过特定的动作表达,在欣赏时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肢体语言表达出来,通过视觉、听觉、动态和创作美紧密地结合来认识和体会音乐,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欣赏的敏感度和对音乐旋律、节奏的感知力,也培养了学生创作美的能力。

3.创造性的艺术实践

在联想中培养创造性思考的流畅性。在歌曲学习中,可指导学生采用类似思维、对比联想、因果联系等逻辑思维方法,以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例如,教师可针对学生具有活泼的语言特性,选用简单的歌谣,引导学生充分地发挥想象力去表达歌曲的内涵和情感,并随着歌曲的发展想象歌曲的走向或编故事,根据歌声来设计舞蹈动作。在音乐拓展教学中,锻炼创造性思维的变通力。在歌曲教学中,可以用同一首歌曲为素材创编不同的旋律,使学生在创造中加强创新思维能力;在游戏中,训练创造性思考的多层次;在创作歌曲课程中,可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一些创作歌曲编写的教学活动。在学生学会一段歌曲后,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创编动作上台表演,并适当创作与情境相呼应的不同人物,让创作歌曲更加形象,具有真实感,使学生在探索中不断找到创新的思维方式,在“玩”中学会创作音乐,并升华各种音乐表现力。

(五)问题带动思考,调动学生自主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只有当学生在思索的时候,学生才可以在脑中产生关于音乐常识的探索与思辨。播放音乐,旋律的起伏跌宕会激发学习者的积极思考。老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一定的题目以促进学生有一个思维的方向,使学生知道从什么方面去感受乐曲。例如六年级学生在学习《红河谷》这首歌曲时,老师就可以让学生去分析一下这首歌曲表现了怎样的情感?需要用什么样的情绪去歌唱呢?你能从歌声中得到哪些信息呢?有了问题的启发与引导,学生就明白了该如何学习,就会去积极主动地探索。经过思索,有了理解之后,学生自然而然就会知道应该饱含深情地去演唱歌曲。接着,教师可以再进一步提出问题:什么拍号、怎样的节奏特点、旋律特点和演唱形式等,并将其和歌曲《白兰鸽》进行对比,说说它们的特点和异同,使学生对该歌曲了解得更加深入。当学生对于美的感受更加深入,就会促进审美能力的养成。因此,音乐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用自身的真诚、热爱、耐性把学生引入美好的音乐世界,并搭建一座座感受美的大桥,给学生的音乐课堂增加丰富的色彩。

(六)发掘学生想象力,实现审美能力的提升

音乐想象是存在学生心理现象的一种情况,是对音乐内容中较为抽象知识进行感受的一个桥梁。学生在欣赏、演奏和演唱过程中,都会在深化音乐想象的方式中树立音乐学习的形象,从而进一步对音乐作品中的内容进行掌握,实现审美提升的学习效果。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中,针对学生的想象力进行启发,能够使学生感受到艺术形象的感染教育。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展开“音乐想象”的翅膀,针对一些问题去培养音乐想象力,可以引导学生聆听音乐的方式,促使学生自然形成欣赏音乐的耳朵。音乐不仅是一门学科,也是一种听觉的艺术,优美的音乐能够净化学生的心灵。教会学生用耳朵正确欣赏音乐的同时,也需要对音乐耳朵进行培养,从音乐作品的节奏、和声、速度和力度等方面进行加强,并且通过丰富的实践体验感受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内涵。例如,在学习歌曲《钟表》内容时,学生在听到如此强烈、动感的音乐时,仿佛置身于很多钟表在进行走路、摇摆和玩耍的情景中,学生都会有情感表现和行为表现的一种冲动。此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挥自身想象力:“你们愿意用怎样的音乐表现力来表演哪一种钟表呢?”学生听后会十分有兴趣,通过自身对音乐的理解,能够对动作进行设计,并且全身心地参与其中。这样,学生就能变化成一个个不同的钟表,创造想象的能力也会得到有效提升。

综上所述,在小学音乐教育中,音乐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开展各种音乐课程活动,活跃学生的参与度,并且积极改变自身观念,推动音乐教育改革的进程,使学生音乐审美能力提升能够落到实处,增强其有效性,以便实实在在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猜你喜欢

小学生情感音乐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音乐
情感移植
我是小学生
音乐
秋夜的音乐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