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融合下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2023-09-08沈怡怡
☉沈怡怡
小学美术教育以落实核心素养为主线,教师应做到坚持以美育人,引导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和参与其他各类艺术活动,学习和领会中华传统艺术文化精髓,厚植文化自信、坚定中国立场,通过丰富多样的审美体验,感受世界文化的多样魅力,有效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充分发挥美术课程在培育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中的作用。
一、统整教学素材,激发探索兴趣
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学科的融合教学不是简单的教材内容整合拼接,而是多元教学资源的有效介入。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外资源的价值作用,和课本教材内容进行优化融合,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筛选添加,明晰思路
以人美版小学美术教材为例,小学美术教材内容没有单元性,每节课都是独立存在的,教师要根据每节课的主题对搜索的课外教学资源进行筛选添加,有效取舍,深入融合,给予学生丰富多元的审美体验,提升学生发现美、享受美、创造美的能力[1]。
例如,在《看谁涂的更好看》中,为了引导学生了解、认识生活中的各种美术工具,教师可以深入挖掘网络资源、搜索介绍美术工具的视频,促使学生在丰富的视听感知下充分认识各种绘画工具,如油画棒、彩色水笔、签字笔、水粉颜料等的作用价值,在多媒体演示中帮助学生了解形式多样的绘画作品,如水彩画、纸版画、水粉画、水墨画、线描画等,自然、生动地介绍美术这门学科,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充分提高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能力,为其今后的美术学习打下基础。
(二)整合优化,打破壁垒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善于注重教材内容的筛选添加,还要注重对教材内容、不同学科的整合优化,以有效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促进学生艺术思维的向上发展。教师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实现教材内容的有效整合,能引导学生更加积极探索艺术与生活的联系,使教学活动更加自然富有生态、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幅提升。例如,在三年级《星空的联想》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与科学的融合向学生科普宇宙的相关知识,让学生了解和宇宙相关的科学知识,从而进行相关的绘画创作,也可以通过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引导学生利用画图软件在电脑上绘制关于星空的绘画。
(三)因势利导,妙用资源
小学美术教育具有很强的延伸性和融合性。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学生的学习发展出发,对课堂进行及时的动态调整,注重学生的学习差异性表现,在学生出现认知错误时及时进行思维引导,保护其学习积极性,努力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客观认知。教师在教学中应学会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合作交流、踊跃展示、自主探究,引导学生加深对美术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沉淀一定的艺术积累[2]。
例如,在进行《数学图形创意画》的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善于借用生活中的道具七巧板或者磁力片,借助丰富多样的创意拼搭激发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创造多个创意图形,以此提升学生的空间立体感。
二、创设主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小学美术融合教学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善于将课程主题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在情境的体验中激发学习兴趣,丰富情感体验,培育在生活中对美的感知和创造能力。
(一)视听导入,丰富感知
学生具有形象思维为主的学习特点,生动有趣的试听导入,能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主动性,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在唱、跳、看的过程中提升学习兴趣、丰富审美体验。
在《彩墨脸谱》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欣赏京剧的短视频或者图片,有效借助多媒体手段将关于京剧脸谱的图像,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脸谱夸张、生动的表现形式,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激活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各式各样的脸谱,思考脸谱的特点和表现手法,初步获得一些基础的美术知识,尝试用水墨画脸谱。
(二)游戏体验,引入情境
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课堂游戏,引导学生初步进入课时的主题情境,促使学生在游戏的体验过程中感受美术的趣味性和丰富性。例如,在二年级《流动的颜色》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通过颜色游戏引导学生初步认知颜色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对艺术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想象创造的能力。
三、融合多元学科,激活创造思维
新课标要求教师积极更新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跨学科的多元融合,将美术与自然、社会、科技相融合,学会自主探究各种问题,提升学生综合探索和想象创造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融合语文,润养文化品格
美术是一种造型视觉艺术。教师在课堂中将语文融入美术,能让学生对美术有更饱满的解读,能引导学生更深入了解艺术的起源与特征,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例如,在《诗情画意》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说一说自己学过的古诗或者儿歌的含义和意境,让学生在领会诗意的基础上,用视觉形象来突出表现诗中的意思。教师可以将唐代诗人骆宾王的《登鹳雀楼》融入课堂教学中。这首诗难度不大,但是所蕴含的意象十分丰富,大部分学生对这首诗都耳熟能详,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意象和内涵的引导启发,让学生善于抓住关键词,例如诗中的“白日”“黄河”“鹳雀楼”等,体会诗人登高望远的气魄,想象黄昏落日的瑰丽景色,为学生直观呈现出一幅夕阳登高远眺的画面。教师可以先在白板上画出鹳雀楼的简笔画,再描摹夕阳和黄河的简笔画,为学生进行简单的示范,让学生自行临摹。
(二)融合数学,深化逻辑想象
数字和图形具有很强的美学价值和艺术体现,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教师应善于融合数学中的几何图案进行大胆创作。几何图案以平面设计、建筑设计、服装设计的形式活跃在大众的视野中。在进行美术课堂教学时,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空间立体感的培养,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想象创造能力。
教师在《几何图形想象画》的教学活动中,应有效借助不同图形的融合进行创意发挥,引导学生通过平移、旋转、轴对称等数学概念组合创作出更多的图形,通过想象设计提升学生的艺术感和审美感,提升学生的空间想象思维。
(三)融合科学,开启智慧之门
科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涵盖了自然、地理、历史等多方面内容。教师在进行美术课堂教学时可以融合科学的相关主题课程,促使学生在观察中将了解到的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事物用可视化的形式描绘出来,激发学生对事物的形象记忆,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索自然界伟大奥秘的勇气,在艺术和科学的严密融合中,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和耐心的态度。
例如,教师在教学《蜻蜓飞飞》时,引导学生走进学校的花圃和小池塘,观察蜻蜓的外形特征,引导学生捕捉蜻蜓的基本特征并进行造型表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应通过PPT 展示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蜻蜓的基本结构,例如复眼、膜质翅、翅脉等,让其感受自然界昆虫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的绘画兴趣,并促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发现的习惯,使之运用自己的创意结合情境描绘出自己想象的昆虫图,切实达到艺术美学与科学逻辑的完美融合。
(四)融合劳动,培育动手能力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融合手工制作。教师科学引导学生在艺术的熏染中培植实践能力,提升手工操作能力,在动手中获得丰富的艺术情感体验。例如,在《团包纸工》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用皱纹纸团一团、包一包,制作团包手工,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想象做出小老鼠、小海星、雪人、乌龟、小白兔等动物手工,养成安全使用工具和材料的习惯,在实践操作中初步形成设计意识。学生在手工制作中学习中外艺术家的思维方式和艺术表现形式,并与他人大胆交流自己的设计想法,同时也学会了倾听别人的意见。
在劳动技术教育课程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美术课上培养学生手工制作能力,有异曲同工之妙。教师在美术课上要充分挖掘课内资源,有效与劳动技术教育课程渗透融合,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和实践能力。例如,在四年级上册《穿编的乐趣》一课中,教师在课上引导学生用晒干的玉米皮、芦苇叶、麻绳、彩带、纸绳进行穿插编织后,再让学生把编织完的工艺品贴在劳动课上要求制作的手提袋上,促使学生有效运用裁剪、缝纫、粘贴等手工技术的整合,顺利完成一幅工艺作品,厚植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提升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动手实践、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
(五)融合信息技术,增强探索精神
在人教版小学美术教材中,经常出现信息技术与美术相融合的单元课时内容。因此,教师要善于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技能和思维方式,用电脑创作电子画册、电子书、电子海报、动画等。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有效指导,学生逐渐具备问题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例如,在《电脑美术——“变形”画画》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引导学生学习电脑画图板中的拉伸、扭曲、翻转等“变形”工具,让学生用鼠标在电脑上进行绘画制作。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渗透电脑里的各种画图工具,向学生介绍电脑里的各种画图工具的功能,并引导学生尝试用Windows 画图板做变形的练习,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
四、活动引领拓展,提升核心素养
教师在进行多元学科的有机融合时,应注重活动的引领拓展,带领学生在活动的实践参与中感受数学的理性之美、语文的人文魅力、科学的严谨认真等。教师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要有效整合教学资源,设计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促进学生美术基本技能的提升和创作能力的发展。
(一)拓展阅读,体验引领
教师在平时的美术课堂教学中要基于课时主题,引导学生进行和主题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以此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提升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引导学生在阅读体验中滋养人文品格,为其发展想象思维、激发创新意识夯实基础。
例如,在《诗情画意》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挖掘课外资源,引导学生在欣赏国画作品、阅读名画背后的轶事中感受中国绘画艺术的魅力,促使学生在情与景的交融中体悟诗情画意的多元表达。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和学生共读关于水墨画的绘本,让学生体验中国传统美术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增强文化自信,从而促使学生在艺术熏陶中思索诗与绘画的联系,在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
(二)活动延伸,素养指向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科学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通过教学活动的有限延伸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认知。例如,在《黑与白》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对学生黑色与白色两种颜色的巧妙引导,促使学生在黑白二色组合中,感受画面的简练结构、夸张造型,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因此,教师还可以通过《黑与白》的课堂教学,延伸到“青与白”的活动探究中去,让学生充分体味家乡颇负盛名的“蓝印花布”文化,组织学生去当地的蓝印花布博物馆,参观蓝印花布的制作过程,欣赏关于蓝白色调的绘画创作,从而进行关于蓝印花布的纸上创作,充分引导学生在艺术熏染下提升美术核心素养。
小学美术教育能有效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力,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因此,教师在进行美术课堂教学时,应充分加强与其他艺术的融合,重视与其他学科的融合,通过打破学科壁垒、充分发挥协同育人的功能,注重艺术与人文、科技、自然、生活、社会的有效融合,使学生在欣赏、表现、创造与融合中形成健康、丰富的审美情趣,在艺术体验和实践过程中提高艺术素养和创造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