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治疗2 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2023-09-07施红杰陈婷潘琼
施红杰,陈婷,潘琼
无锡市惠山区第二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江苏无锡 214100
糖尿病是一种发病率比较高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临床将糖尿病分为1 型糖尿病和2 型糖尿病两种,其中2 型糖尿病多出现在成年人群体,也常称之为成人型糖尿病[1]。据相关资料统计,糖尿病患者中2 型糖尿病患病比例达到95%以上,患者因胰岛素分泌、利用障碍,导致机体长时间处于高血糖水平状态,如果没有及时采取治疗措施,随着病程延长将损害患者心脏、神经、血管、眼睛、肾脏等多个器官[2-3]。二甲双胍是糖尿病常用治疗药物,可有效改善机体糖代谢及胰岛素抵抗,但临床研究发现该药物单一用药效果不佳[4]。吡格列酮是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可增加胰岛素增效特异蛋白质生成,有效提升胰岛素敏感度,改善低血液游离脂肪酸水平[5]。本研究选取2020 年1 月—2022 年10 月期间于无锡市惠山区第二人民医院治疗的67 例2 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二甲双胍与吡格列酮联合用药的效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治疗的67 例2 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3 例,男16 例,女17 例;年龄32~75 岁,平均(53.5±2.3)岁;病程1~8 年,平均(4.5±1.4)年。观察组34 例,男17例,女17 例;年龄31~74 岁,平均(52.8±2.1)岁;病程1~7 年,平均(4.2±1.1)年。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均确诊为糖尿病,符合2 型糖尿病分型标准;对研究内容完全知情。
排除标准:心脑血管疾病、酮症酸中毒、胰腺炎病史、肝肾功能障碍者;妊娠、哺乳期女性;精神疾病、认知、沟通障碍及依从性较差者。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盐酸二甲双胍片(国药准字H20 023370;规格:0.5 g×20 片)治疗,0.5 g/次,3 次/d,每间隔3~5 d根据患者血糖水平测量结果对用药量进行调整,每天最高剂量不得超过2 g。观察组采取盐酸二甲双胍片联合盐酸吡格列酮片治疗,盐酸二甲双胍片用药剂量与方法和对照组一致,盐酸吡格列酮片(国药准字H20 052156;规格:15 mg×7 片×2 板)15 mg/次,1 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用药3 个月。
1.4 观察指标
①临床效果评价标准。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血糖、血脂恢复正常水平。有效:患者临床症状、血糖、血脂水平明显改善。无效:患者临床症状、血糖、血脂水平均无改善。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6]。
②所有患者治疗前后空腹时采集3~5 mL 静脉血标本,通过酶葡萄糖氧化酶法对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 FPG)和餐后2 h 血糖(2-hour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 2 hPG)进行检测,通过免疫抑制比浊法对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 HbA1c)进行检测。
③所有患者治疗前后空腹时采集3~5 mL 静脉血标本,对三酰甘油(triacylglycerol, 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DLC)进行检测。
④统计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包括腹泻、面部水肿、白细胞下降。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4.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和率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有效率对比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有效率对比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水平对比
两组治疗前的FPG、2 hPG、HbA1c 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FPG、2 hPG、HbA1c 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水平对比(±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水平对比(±s)
?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对比
两组治疗前的TC、TG、HDL-C、LDL-C 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TC、TG、HDL-C、LDL-C 水平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对比[(±s),mmol/L]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对比[(±s),mmol/L]
?
2.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对照组2 例面部水肿、1 例白细胞下降,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09%;观察组1 例面部水肿、2 例腹泻、2 例白细胞下降,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71%。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2 型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代谢疾病,不具有传染性,但发病率较高,一般多出现在35~40 岁成年群体,患病原因和胰岛β 细胞缺失、靶细胞胰岛素敏感度下降有着密切的关系。相较于正常人,肥胖群体发病风险更高,主要是因为过于肥胖会导致胰岛素抵抗,降低胰岛素敏感度,血液中胰岛素水平升高[7]。研究表明,2 型糖尿病和β 细胞功能异常、环境因素、遗传因素、胰岛素抵抗等因素均有着密切的关系,发病后患者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出现慢性血糖水平升高,导致乏力、口渴、多尿、多饮、多食、消瘦,引起大血管、微血管病变,多器官损伤[8]。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饮食结构、生活习惯发生巨大改变,导致2 型糖尿病患病率持续升高,给人们身心健康、生活质量均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目前,关于2 型糖尿病临床尚无根治方式,患者除需要终身用药外,在治疗期间还需要通过饮食控制、纠正不良生活习惯、降体脂,才能达到降血糖、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
二甲双胍为糖尿病常用治疗药物,属于双胍类降血药,多用于饮食控制效果不佳、高胰岛素、肥胖群体血糖水平改善中,用药后能有效提升机体组织胰岛素敏感度,改善肠道、大脑、血细胞、皮肤等非胰岛素依赖组织葡萄糖利用度,并对肝糖原异生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可降低肝糖分泌、合成,改善肠壁细胞、葡萄糖摄取能力,抑制胆固醇合成、贮存,从而改善机体血糖、血脂水平。研究表明,在体育锻炼、饮食控制效果不佳的糖尿病群体中,二甲双胍可有效降低胰岛素用量,避免患者出现低血糖,患者口服吸收量可以达到50%,用药后2 h 就能达到血药峰值,降糖作用达到8 h,且不会与血浆蛋白产生反应,经过尿液就能将其排出体外,但是该药物单一用药难以达到理想的血糖控制效果[9]。吡格列酮为胰岛素增敏剂,属于新型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对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ion-activated receptor γ, PPAR-γ)受体具有选择性作用,增加胰岛素增效特异蛋白质合成,有效调整机体脂类、葡萄糖代谢,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内皮细胞功能及胰岛细胞功能,降低血液游离脂肪酸水平,减轻胰岛β 细胞及解胰岛细胞脂质损害。有研究提出,吡格列酮还能促进肌细胞、脂肪细胞过氧化物增殖体激活受体活动,通过对胰岛素基因转录、葡萄糖使用、转运、生存进行调节,从而改善患者体质,达到降糖、降脂的效果[10]。本研究观察发现,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近(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治疗后血糖指标、血脂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提示,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二甲双胍与吡格列酮联合用药在血糖、血脂水平改善方面效果明显优于单一用药,疗效更加显著,与相关研究均相一致[11-12]。
综上所述,在2 型糖尿病患者群体治疗中,应加强患者日常饮食控制,督促患者积极运动,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用药方面,可以首选二甲双胍与吡格列酮联合用药方案,更好地调节血糖、血脂水平,且采用这种治疗方式,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