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式文化视角下的弹幕视频研究
2023-09-07孙娜娜卞丽敏
孙娜娜 卞丽敏
摘要: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的不仅是视频网站的急剧式增长,弹幕视频也随之出现井喷式发展。从最早源于日本到2012年引入中国,再到2014年在中国火爆,弹幕视频现在已成为视频网站中必不可少的分支。仅短短几年时间,弹幕已由最初的小众文化发展到今天大规模的普及,甚至在一些事件中成为引导舆论的主要力量。弹幕作为一种新型传播手段,在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有着不可小觑的力量。而這股力量是如何运作的?受众通过哪些方式参与到弹幕视频创作中?其有何参与动机需求?是本研究着重关注的问题。
文章以参与式文化为理论依据,以B站为代表案例,通过综合运用文本分析法、参与观察法、深度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B站的弹幕受众参与创作弹幕视频文本的方式及其参与创作、互动的动因进行详细分析。研究得出,受众通过噪音式参与创造文本间性、游牧式参与创新表达方式等行为参与到弹幕视频的创作中,以满足其自我满足、个性化表达、社交、自我认同等心理需求。文章旨在通过对弹幕视频的受众参与行为进行梳理,对其参与行为和动机进行分析与了解,更好地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更好地引导网络舆论。
关键词:参与式文化;弹幕视频;B站;参与行为;受众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3)13-0007-03
一、参与式文化概念及特点
亨利·詹金斯在《文本盗猎者:电视粉丝与参与式文化》中提出参与式文化的概念。参与式文化是指基于Web 2.0网络平台,以全体网民为主体,并通过某种身份认同的方式,积极主动地创作媒介文本、传播媒介内容和加强网络交往,从而形成一种自由、平等、公开、包容和共享的新型媒介文化模式[1]。该概念最初用于研究影视或者音乐的迷社群体,认为电视粉丝不是盲目的被动接收者,而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社交的兴起,参与式文化被广泛应用于个人的内容生产中。在微博、微信尤其是近几年火速发展的弹幕视频等新媒体平台中,用户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发送弹幕进行互动、内容再生产与创作。
参与式文化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对媒介技术的依赖。技术发展是促进媒介发展的根本动因,参与式文化基于Web 2.0时代的产物,从早期的博客、微博到如今的微信、弹幕视频等,这些交互平台无一不依托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参与式文化搭载互联网技术,使信息传播从以前点对点单向传播转变为如今的参与式双向传播。受者与传者的界限被打破,每个人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加上在如今社群文化、粉圈文化盛行的背景下,以微博、弹幕视频、论坛、贴吧等为代表的网络交互平台搭载新型媒介技术,为用户个性化思想的展现和创造力的激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捷,形成了一种即时性的互动与轻松方便的交互氛围。二是参与主体的广泛性。互联网的普及让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几乎没有任何技术壁垒,所有用户都可以随时随地通过评论、发送弹幕等多种方式参与其中。加上如今网络传播格局的多样化,参与主体发生重大变革。除了传统的大众媒体,政府、企业、自媒体等都参与其中,扩大了参与主体范围。
二、参与式文化实践:以B站为例
“弹幕”最初的意思是子弹密集得像幕布一样。它曾经被用于游戏之中,之后被新媒体借用。人们在观影过程中同步发表的评论从荧幕上飘过的视觉效果与发射密集的程度类似发射子弹,因此被大众称为“弹幕”[2]。而“弹幕视频”是指当人们单击链接观看网络视频时,原始下方的帖子中没有显示大量的评论消息,而是直接从网络视频播放器屏幕上飘过,看起来像是一系列正在飞行的子弹[3]。B站作为弹幕视频的鼻祖,到目前为止是我国最大的弹幕视频网站。B站发展至今,深受广大用户的喜爱,其具有如下传播特点。
(一)即时反馈
B站的特殊播放功能,使观众在观看视频的时候可以随时随地就观看的内容发表自己的感想,突破了传统的全部观看完毕后才可以留言的功能局限,这种反馈是一种即时性的反馈。其不仅反映在视频本身和观众的互动性上,还体现在观众与观众的互动中。当一个弹幕评论飘过时,受众可以对自己喜欢的评论进行再次反馈,因此在弹幕视频中受众与受众的互动也具有即时性的特点,这种即时反馈极大地提高了受众的参与兴趣。
(二)评论的针对性和开放性
B站即时反馈的特点,决定其评论具有相应的针对性。在传统的视频中,观众往往是看完完整的影片并经过一定时间的思考后,才针对影片中某一印象深刻的情节或者整体的内容进行评价。而在弹幕视频中却截然相反,观众可以随时随地针对正在观看的视频中某一具体的内容发表有针对性的评价。
开放性也是其中一个显著的特点。在视频中发布弹幕几乎没有任何门槛,只要登录即可发布。因此,弹幕视频中充满了草根化和零碎化的内容。
(三)表达的多样化
目前,B站的主要评论手段仍然是文字,但文字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例如,用户可以利用各种符号与文字的组合、设置不同的字体、不同的颜色和调整弹幕发布的位置等各种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不同的表现形式具有不同的表达效果,其所表示的含义也大不相同。例如,在弹幕视频中,白色预示着新手,也称“新手色”。红色代表热情奔放,当出现超燃的台词、打斗情节时,屏幕就会飘过一大段的红色弹幕来“护体”[4]。而绿色也被弹幕族赋予了一种特别的意义,不再是代表原始意义的青春与生机,而且这种“意义”符号的解码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做到的,只有群体成员才明白其内在的含义。
三、B站受众的参与动机
(一)自我满足、个性化表达的需求
满足感指的是个体在满足生理或心理需求时所体验到的感受,成就感则是在个体能够平衡现实生活和内在欲望时所产生的一种感觉[5]。弹幕族通过在互动过程中扭曲、放大和夸张一系列他们感兴趣的视频,创造出一种荒诞的喜剧效果,从而达到在互动中最大化地获得这种感受的目的。无论是弹幕的发布者还是观看的受众,都能从中获得互相娱乐化的满足感。例如,火爆的网络剧《我是余欢水》,讲述了一个在职场中不得志,被领导羞辱、欺诈,在生活中遭受妻子抱怨、兄弟离弃等挫折的悲惨底层小人物的生活。而余欢水的经历正是现实生活中部分人所遭遇的,他们借助弹幕来宣泄、吐槽现实生活中的挫折与不满,满足了他们的现实表达需求。与此同时,通过不同弹幕的发布,一定程度上展示了他们的个性化表达,以此来赢得其他弹幕群体成员的认同和赞美。
(二)满足社交需求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指出,社交需求是在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之上的情感需求。每个人都需要建立并扩展自己的朋友圈来获得他人的认可,满足自己的社交需求。
对弹幕族来说,他们通过虚拟的网络平台,寻找与自己兴趣爱好相同的群体,通过高频率的、即时的弹幕互动来建立起与他人的强连接人际关系,有的人甚至通过网络互动来弥补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的不足。
(三)群体心理下的自我认同需求
在《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古斯塔夫·勒庞强调了群体行为在改变个人行为方面的重要性。他称这种由个体聚合而成的“心理群体”为“乌合之众”。他认为群体心理是一种共享心理的集合体,群体的想法和行为会与之前的个人大不相同[6]。
弹幕视频的受众也是一个小的群体,他们在发表评论时无形中会受到这种群体心理的影响,通过群体的从众行为可以或多或少地满足他们渴望被认可、被喜欢的自我认同需求。
四、B站受众的参与手段
(一)噪音式参与创造文本间性
噪音是美国信息学者C.香农和W.韦弗在他们所提出的“香农—韦弗传播模式”中导入的概念。该模式认为传播过程中的多种障碍因素都会对信息形成干扰,这种干扰会造成信息传递的失真。传播学家德弗勒在“德弗勒互动过程模式”中对“香农—韦弗传播模式”中的噪音概念进行了完善[7]。他认为,噪音不仅会影响单个消息,还会影响交流和反馈过程中的任何链接或任何元素。在弹幕视频中,弹幕文本反映了此互动模式中的噪音属性。
弹幕文本打破了传统的单向传播过程,以“噪音”的形式参与到传播过程中。受众在接收视频本身所传递的信息之外,还拓展到弹幕文本所发出的信息。受众由原来的视频中所含的信宿转变为新的弹幕文本中的信源,并对原有视频中的信源做出相应的反馈与解读。这就使新的弹幕文本作为一种“噪音”和原始的视频语言之间产生了文本间性[8]。
在弹幕视频中,影像文本提供直观的影像信息给受众,受众通过既有的观念与认知,以文本符号的形式发送弹幕,形成对影像文本的补充说明,以弥补影像文本的滞后性或表达不够充分的缺点[9]。例如,弹幕中常见的“前方高能预警”等文本,一般情况下预示着高潮情节的出现。
(二)游牧式参与创新生成方式
法国学者德赛都认为,读者就像是流动不定的游牧民族,他们的参与行为并不稳定。他们通过进行一系列的“前进的撤退”,运用不同策略游荡于不同的文本之间,以获取新素材并进行不同层面的解读[10]。B站的受众参与模式很好地体现了这种“游牧式”行为,他们挪用不同渠道的文本,借助新的媒介技术对其进行剪辑创作,赋予其新的意义,形成新的文本。其中最常用的表现手法是二次创作、拼贴、戏仿[11]。
二次创作,又称再创作,主要是指借助多媒体技术的一种新的内容创作方式[12]。弹幕视频的发布者对多数已经发布的图像、影视作品,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挪用、混合挪用等方式进行二次改编或恶搞创造,使其具有独特创意与搞笑的特质,以博得大多数观众的追捧与喜爱。
拼贴是将符号进行无序组合后创造出全新的语境行为,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意义体系。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现代绘画最早采用了拼贴手法,随后被广泛运用于现代艺术界中[4]。随着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拼贴变得更加便捷,B站的大多数视频是UP主将单一的文字、图片或者部分影视片段糅杂在一起,形成具有多样意义的文本[13]。例如,在某UP主的直播视频中,将一些正在直播的主播、游戏、电影、弹幕评论等拼贴在一起,形成一种新的互文性文本。
戏仿,又称谐仿,指在个人的创作中对他人所发布的作品进行复制,从而实现戏讽、调侃或者表达对原始作品的一种敬意之情[14]。在弹幕视频中,经典作品大多是创作者所戏仿的对象。例如,B站中的鬼畜视频便是典型的戏仿,UP主将一些高度同步且重复的音视频进行混剪,这种剪辑技巧可以创造出荒诞搞笑的喜剧效果,因而深受弹幕族喜爱。
五、结语
弹幕族的互动行为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充分体现了其个性,满足了其不同程度的娱乐需求。用户通过弹幕视频共享信息、二次创作内容或者组织活动,从与他人的互动中获得满足感和归属感,建立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欠缺的人际关系,也在弹幕群体的互动中获得自我认同感。如今,弹幕视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甚至可以一度引领舆论焦点,对其的研究有利于积极引导网络舆论。
参考文献:
[1] 亨利·詹金斯.文本盗猎者:电视粉丝与参与式文化[M].郑熙青,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189-192.
[2] 李蓝蓝.弹幕视频的传播学浅析[J].传播与版权,2015(3):100-101.
[3] 別君华.参与式文化:文本游牧与意义盗猎:以bilibili弹幕视频网为例[J].青年记者,2016(23):43-44.
[4] 李佳遥.探究参与式文化的具体实践:以弹幕视频网站哔哩哔哩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21,42(13):51-53.
[5] 张岑岑.微言大义抑或话语狂欢:从微博现象看参与式文化对社会的影响[J].青年记者,2012(12):84-85.
[6] 聂妍.从网络群体事件看现代媒介环境下的“乌合之众”:以勒庞的《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为视角[J].新闻研究导刊,2016(15):1-2.
[7] 郑德聘.作为间性诗学理论基础的主体间性[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1-2.
[8] 任颖子.浅析参与式文化背景下的网络真人秀节目[J].视听,2017(12):2-4.
[9] 左纤丽.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参与式文化的视角[J].青年与社会,2014(1):1-2.
[10] 孙振虎,赵甜.参与式文化视角下的弹幕视频分析[J].当代传播,2018(6):96-99.
[11] 董星雨.青年亚文化视角下的哔哩哔哩网站弹幕研究[D].北京:首都体育学院,2018:27-28.
[12] 张毅,黄雅琪.媒介情境视角下的B站弹幕视频及其受众研究[J].新闻前哨,2022(21):67-70.
[13] 郭桂萍,洪婉玉.新媒体时代文艺创作形式的嬗变[J].新媒体研究,2018(10):1-2.
[14] 邢立丽.戏仿概念的历史流变和理论内涵[D].沈阳:辽宁大学,2012:3-4.
作者简介 孙娜娜,研究方向:新媒体与民族文化传播。 卞丽敏,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应用新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