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IP联动纪录电影《人间世》叙事 “三感”的塑造

2023-09-07张琳陶涛

电影评介 2023年11期
关键词:纪录纪录片

张琳 陶涛

由上海广播电视台和上海卫计委联合出品的IP电视纪录片《人间世》,聚焦时代变革下中国社会的医疗民生话题,双向切入医患视角、交叉构建实现换位思考,以医院场景铺陈“人物抗争病痛”的叙事范式,关注真实的人物命运与人间世态。该片自2016年6月播出首季以来,引发全民热议并取得豆瓣评分9.7分①的亮眼成绩。2019年1月1日播出的第二季,更是组建了由11个导演、9个摄制组构成的大型创作团队,在22个医院蹲点拍摄了近40个人物共1000小时素材,题材涵盖从骨肿瘤、尘肺病到阿尔茨海默病与精神疾病,从儿科医生、女性生育到医生培养与医患关系,以一种刻骨铭心的现实主义笔触展示了中国人面对病痛的生命态度与人性光芒。作为同名电视IP纪录片联动电影项目,纪录電影《人间世》保留了电视团队全覆盖跟踪纪实拍摄的贴近风格,并创建强化创作者第二视点的介入式观察、复调修辞的电影蒙太奇结构,探索了纪录电影作为客体的物与表达的词织体关系的创作边界,被评为第十一届“光影纪年”中国纪录片学院奖最佳纪录电影奖。

作为同名IP影视联动项目,基于媒介属性不同,强调共情性传播的纪录电影与注重信息性传播的电视纪录片在叙事策略上略有区别。纪录电影所打造的优质内容产品,需置于刺激观众购票的消费语境下,在具“黑屋效应”仪式感的影院密闭传播环境中,完成对“现实生活创造性处理”的观影检验,这决定了纪录电影的真实故事更强调情感导向。在使用自然素材的基本前提下,更着重考量主题的戏剧价值、叙事的戏剧情境及人物的戏剧行动,追求纪实素材的完整性、过程性与透明性,实现与熟悉故事片叙事的电影观众建立直接的情感联系;在创建有机统一的视听戏剧结构时,充分使用悬念、反讽等戏剧手段,融入感性的想像力思维,依托起承转合的故事技术,提供愉悦动人的信息织体及影像形式,从而调动观影者的喜怒哀乐、恐惧与怜悯等各类情绪记忆并沉浸其中,这与承载公共性、社会性、话题性传播功能,强调宣传与教化、信息与娱乐价值的电视媒介有所差异。因此,有别于电视纪录片多选择可靠叙述人“上帝之声”般的信息性、告知性叙事,纪录电影则更青睐将第一人称叙事融入创作者视点下所架构的戏剧故事载体之中,以承载关注人性复杂与挖掘情感深度的电影主题,具体表现为对电影叙事三感——带(代)入感、沉浸感与制作感的强化。

一、带(代)入感:制造吸引力与共情力

带入感和代入感两者密不可分,都是内容产品常提及的概念,旨在满足“读者不可否认地希望停留在极度真实的舒适幻象之中”[1]。在影视作品中,带入感多应用于营销学范畴,指通过人物、台词、动作、视听蒙太奇等叙事及影像技术手段,以激发观众吸引力、引发情感共鸣并迅速进入故事的前提设定。代入感则通常被“接受美学”提及,词面意思就是“代替进入”,强调为观众创造“替代角色”感同身受的审美体验,以激发观众的共情与共鸣。一般来说,影视作品在开场阶段,先要实践“带入”感受才会创造“代入”体验。电视及流媒体是在生活应用场景中,传播具有多选择性、碎片化消费的影视内容产品,开场15~30秒就决定了观众是否留存,服务于公共媒介的电视纪录片则更倾向于选择介绍新知、信息与问题的梗概性片头以吸引观众;电影纪录片则需在开场5分钟内建立呈现电影主题调性且有吸引力的序章段落,从而迅速引导观众进入具有感染力、共情力的故事情境。纪录电影《人间世》平行讲述了两位母亲,面对医学局限性及生命有限性,抗击病痛、生死告别的故事。其中,怀胎十月却不知已是肝癌晚期的许烈英,在新生儿降临之际即向丈夫许贵兴宣告了自己的死期;而因操持“双11”羊毛衫熨烫作坊生意而延误女儿骨肿瘤病情的贲晓美,则一直在自责中探求拯救女儿王思蓉的寻医之路。这部电影真实记录了两位母亲及其背后的两个家庭面对绝症时,从抗拒与恐惧,到最终收获勇气、释然与爱的历程。

对于医疗题材的纪录电影,观众的常规先行想象大多以社会批判性视角切入,关注真实世界的患者家庭在挣扎、创伤与绝望中所承受的病痛与苦难。纪录电影《人间世》挑战了该类影片类型范式与文化参照所主导的观众预期,为这个残酷现实主义题材注入了更多浪漫与想像的视角,构建起一扇生命之窗来展现普通人学习如何与痛苦相伴,呈现出有苦与泪、也有幸福与笑,有创伤、也有创伤后的人物成长;有死亡,也有新生、爱与希望的人间真情,让观众在思索医疗的社会性话题之外,获取对人性复杂情感更丰富的代入感体验。为了更有效率地建置这个故事前提、迅速带领观众进入电影情境,《人间世》开场剪辑了一段长达5分34秒的复调蒙太奇叙事段落,通过“最好的告别,不是好好的死去,而是好好地活到终了”的开场字幕,直接点出生命告别的主题,将许贵兴为妻子许烈英扫墓的场景与许烈英生子的闪回纪实段落平行并置,配以许贵兴寂寥的采访旁白“我们还有两个孩子,不知道怎么告诉他们,以后四处漂泊,能不孤单吗?”为序列注脚,引出在厦门海边幸福快乐的贲晓美一家三口,与他们在上海医院接受核磁共振检查、从江苏老家出发前往上海看病两个叠加闪回纪实段落的倒叙式剪辑,并插入贲晓美转述女儿抱怨的旁白“妈妈,我为什么会生病,都是因为你”,最终将两条人物背景叙事线归拢合并至贲晓美与许贵兴的两段决心式旁白:“只要她有一口气,我就绝不会放弃”“不管去哪里,我都陪她”来收尾,引出了两位患者此时“距离去世还有多少天”的生命倒计时字幕,直接向电影观众宣告抗癌人物生还悬念的结束,再次强调纪录电影《人间世》的告别主题。纪录电影《人间世》没有采用常规纪实的线性结构创建带(代)入式开场,而是打破了此类影片的观影预期惯例,强迫观众意识到“谁的生命不是倒计时”的共情性戏剧设定,从而吸引观众去看一段向死而生的告别,去听一首残酷却充满活力的生命咏叹调。

二、沉浸感:寻找匹配戏剧构造的现实影像织体

电影作为造梦机器,在黑暗独立的影院传播环境里,犹如柏拉图在《理想国》所讲述的洞穴寓言,将三维现实投射至一个二维银幕上,调动观众的视觉经验、情绪记忆及想象力思维,完成对银幕现实产生封闭而沉浸的真实体验。积极心理学奠基人米哈里教授在《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中,明确将沉浸感定义为“对一种正在进行的活动和所在情境的完全投入和集中”[2],这主要源自刺激人类的视听感知系统,并被广泛应用于当下元宇宙等各类泛娱乐商业领域。电影的沉浸感是依靠构造电影文本所依赖的叙事技术、制作技术以及VR交互技术以实践文本现实替代真实现实,创造沉浸感的核心重在激发观众对电影神话的痴迷与信任。要为观众构建一个自我独享的故事世界,电影自诞生以来,就不断升级物质技术手段,发展出便携式录音、IMAX超大银幕、高帧率电影摄影机及放映系统、VR交互电影等设备,但传统的戏剧叙事技巧依旧是主导观众缩小心理距离、增加情感投入、满足沉浸体验最可靠有效的手段。依据美国学者玛丽-劳尔·瑞安有关叙事“沉浸诗学”的观点,叙事沉浸分为四个维度:关注故事的时空、布景与故事世界构成的空间沉浸;关注故事人物、情节、悬念、类型及期待的时间沉浸;关注叙事视角、故事与观众关系的时空沉浸;关注观众观看故事情绪感受的情绪沉浸。[3]要实现纪录电影四个维度的叙事沉浸,关键在于是否能寻找到匹配戏剧构造、符合亚里士多德“有机整体论”的客观对应现实的影像织体。正如艾略特所言,“以艺术的形式表达情感的唯一方式,就是寻找到这种客观对应,即发现一组客体、一种情境、一系列事件、一个特定情感的程式,当感觉经验达到永恒事实时,情感便被立即唤醒”[4]。

纪录电影《人间世》,全程跟拍了许贵兴与贲晓美两位癌症患者家属当至亲之人遭遇绝症时内心所遭遇的巨大心理创伤,在医学研究上他们被称为“创伤后应激者”,而他们面对残酷现实所表现出的积极应对的那面,医学上则用另一个名词“创伤后成长”来定义。这部电影有机、完整、真实地还原了两个癌症家庭成员如何勇敢应对负面创伤、提高患者和自我生命质量的全过程。其中,一位爱哭的妈妈“变得更坚强”,另一位“不懂浪漫”的丈夫变得“看得懂浪漫”,他们都是生活的勇者,探索了心灵成长的力量源泉,而这个自然而生的现实生活构成了纪录电影先天的戏剧结构。电影充分遵循了片中真实生命的现实馈赠,按照序章、抗争、告知、暴风雪、接纳和解、珍惜与告别六个情节序列铺陈展开,搭建起整部电影起承转合的发展性叙事结构,并在每一场景序列中,依靠强化角色视点、营造关键信息、缩放故事时间、紧密观众联系等“叙事沉浸”式剪辑手段,创造出有别于现实时间的独属于故事角色的心理时间。这种心理时间强调角色的感受、情绪与心境,并通过对纪实语言的有效组织及创造性复述,左右观众的注意力焦点,并提升情感的沉浸度。在贲晓美与女儿王思蓉围绕到底是“保腿还是保命”、是否实施截肢手术方案的情节段落中,电视版《人间世》第二季第一集“烟花”中也选用了这个桥段,但基本就是按照现场素材发展的顺序,突出表现了在病友们七嘴八舌的交流氛围下,不太会与女儿沟通的妈妈,直接告知女儿可能要进行截肢手术后所遭遇的强烈抗拒,母女俩最终也没有达成共识;在电影版中,创作者基于人物所有纪实素材的深入了解,这一段有意选择进入王思蓉内心感受的主观视角来剪辑,强化放大其他病友劝告母女俩截肢保命的理性声音,真实还原了一个14岁少女内心纯粹捍卫自我身体完整性的本能反应,王思蓉从默默倾听到无助落泪的全过程,让观众沉浸于感同身受的痛苦情绪之中,而母亲贲晓美在小心翼翼地去支持女儿共同对抗外部理性声音的过程中,那份母爱所夹杂的某种愧疚,无疑又让“保腿保命”的表面戏剧冲突产生了更大的复杂性,最终戏的落点归结至母女俩拉钩并达成坚持保腿手术的共识,清晰完成了塑造母女情深的场景戏剧任务。

相较于只能让观众看清楚现场故事发展梗概的常规纪实叙事,纪录电影《人间世》深入角色内心意识的剪辑手法,抓住本质真实的戏剧内核,强化现场人物交流过程中潜台词与表情反应的微妙之处,剪辑语言就像对现场摄影纪实语言的某种转译,在不失表现其原有客体属性及叙事价值的前提下,创造出某种“去语境化”下普遍意义刻画人性的情感价值,调动“观众的想象力”参与至由剪辑有意识所制造的信息及视线的转移之中,最终激发强烈的好奇与悲悯,触达对现实的理解。该片由136人组成的试映报告也显示,“保腿保命”的情节序列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映后小组访谈中,该段落被试映观众主动提及最多,大家都认为手术方案的决策权应该留给这对母女,他人不要轻易干涉她们的选择。可见,依靠蒙太奇技术为真实故事打造匹配现实且具戏剧驱动力的沉浸式情节桥段,是纪录电影创建沉浸式叙事体验的关键。

三、制作感:融入创作者积极视点的复调蒙太奇修辞

电影是依托视听制作技术达成两个维度的重合,实现克拉考尔所言“电影本性是对物质现实复原”的经典定义,即一方面记录“曾经的存在”的摄影与录音技术使“过去”和“现实”重合,得以确立观众“现在回溯”的观影姿态;另一方面,蒙太奇所构建影片的时间流与观众的意识流重合,启动了观众的“完全接受”机制以沉浸于电影叙事之中,图像的运动促使观众具有的电影特性的意识活动得到了解放。[5]然而,尽管模拟现实、追求高度还原并创造临场感受的电影制作技术回溯了真实,但当具有媒介记录属性的电影进入生产、流通与消费的产业语境,则不再满足于只充当“还原现实形象与声音”的赛璐璐,而更追逐打造“叙事与奇观来消费的图像之流”。[6]

纪录片的核心价值在于文献性、社会性、公共性和批判性,影视纪录片重在提升公民意识、实现公共议题讨论、解决社会问题、创建影像文献史料,但作为工业美学文化商品的纪录电影很难从生产消费语境下被剥离。近十年中国纪录电影市场的票房证明,尽管主打公共话题营销的纪录电影《厉害了,我的国》《二十二》占据了纪录电影票房榜前两位,但因其题材特殊性及采用独特的情境营销手段而变得不可复制。纪录片要吸引更多的电影观众走进影院,纪录电影需要在工业制作上升级,强化叙事沉浸与视听感受的愉悦和共情,这也是为何《我们诞生在中国》《地球神奇的一天》《就是这样》能凭借“叙事与奇观”破圈传播并获得高票房的真正原因。尽管纪录电影《人间世》的选题本身并不具备“奇观”性,但依靠音乐配器法的多声部复调蒙太奇手段,依然可以强化电影的制作感,提升真实故事的吸引力。

纪录电影《人间世》在摄制过程中延续了电视纪录片的创作风格,采取了较为逼近、伴随式视点,无先验主题的沉浸式跟踪拍摄,将真实人物在患病治疗期间所经历的悲欢哀喜都完整记录,这既给后期剪辑工作制造了难度,也提供了更立体丰富、长时段的观察视角及更多创作上的可能性。面对现实生活的原文本,摄像机第二视点介入记录并形成亚文本素材,然后依托剪辑师延续导演第二视点的观察,使用缩放、变型、重復、排比、譬喻等修辞手段完成“重塑现实影像”的生活副文本。文本间有缝隙并不意味着纪录片不真实,纪录片本质上是镜头介入生活后所体现出的人际沟通关系,呈现了创作者与被拍摄对象打交道的方式。因此,第二人称创作者视角应被积极主动的保持,纪录片镜头所记录的是对包括创作者在场的一个互动世界的观察,而不是冷静甚至于冷酷到附着于墙上、创造所谓“墙上的苍蝇”般上帝的视点,抹去拍摄者存在的直接电影只能视为创作者的一种美学态度,“零度修辞”的美学风格并不意味着其更真实,只不过是将纪实性感受有意拉至一个极致维度,让观众相信看到了一个所谓不被镜头介入与干扰的真实世界。

制作纪录片时,镜头记录下的现实时空涵盖两层关系系统:一层是现实本身所具有复杂的多层次信息,而复杂的生活本质上也是一个关系系统,处于隐蔽的、互动的、偶然的、连贯的、多样化的人际行为之间;另一层就是创作者介入的关系系统,创作者采用主观性视点开展互动性观察是必然存在也掩盖不了的事实,“嵌套式”复调修辞就是借助电影蒙太奇手段将这两层复杂关系纳入叙事之中,相对明确、集中地为纪实段落拓展现场信息之外的复杂关系信息,从而引导观众对故事产生更深入的理解。具体表现在视听影像结构上,即将过去时空的关联事件信息、人物心理活动与潜意识外化的采访信息、镜头介入现场交流触发的碰撞性信息集纳于一个当下场景之中,创造文字、话语与影像之间平行、交叉、冲突的多层面信息共存,以音乐配器法的多声部复调方式组合出复杂现实的综合体,并指向带有创作者积极视点的、中介化的超越当下时空的现实。此时,创作者采用积极视点创建的是被发现的真实,而不是所谓主观表达的真实,这与无中生有的虚构故事不同,纪录电影的“复调蒙太奇”更像是对生活本质的核磁透视。

毫无提问,纪录电影《人间世》如果采用常规的零度修辞创作方法,那么只能构建充分的纪实感让观众共情体验病痛并收获人生之苦的震撼,而采用更具电影制作感的复调修辞,则将大量冲突性、交叉性、因果性、阶梯性信息平行、垂直并置,呈现出更立体复杂、具吸引力的人物形象,强化了叙事的跟踪性,构建出更有张力的戏剧时刻,创造出更为敏感的戏剧性感受,结构出更具情感浓度与情感质量的现实时空,从而刺激观众产生超越病痛的共情体验,收获关乎生死与爱等命题的感动性思考。

纪录电影《人间世》依托长达十个月的后期剪辑工作,在反复观看完整素材的过程中深入观察发现人物的本质真实,并采用有距离、中介化、融贯整体的创作者主观视点,构建了一个有机纳入戏剧结构的“被恢复的真实时空”。以影片中王思蓉手术段落为例,整体制作思路参考了电影大师沃尔特·默奇提出的剪辑工作六大原则,即将“忠实于情感”置于重要性占比为51%的首要地位,这比占23%的“推进故事”、10%的“节奏正确”、7%的“视线追踪”、5%的“轴线方向匹配”、4%的“空间位置匹配”权重要大得多。[7]该影像段落忠实于手术受施者王思蓉的主观情感与视角,模拟了麻醉状态下的她在手术台上潜意识所感知到的外部现实,整个复调蒙太奇段落依靠手术室内沉闷的气压韵律与各类仪器的滴答音响为基础乐谱,充分按照伴随手术进展而持续上升的音响节奏与音乐和声旋律,强化听觉效果,增强画面的紧张感,完善了由手术室内手术过程与手术室外父母焦急等待的纪实信息、母亲画外音旁白、医生画外音旁白三重交织的复杂性叙事,并有意对所有纪实性声音做了回声与叠加的声效变形处理,强化王思蓉“梦幻现实”般的主观感受,创造出夹杂浓烈情绪与气氛、充满紧张与节奏的沉浸式观影体验,完成了以声音来结构情绪性画面、同时兼顾手术发展的现实信息,在叙事积累与发展中将影像时间流进程与观众情绪意识流巧妙融合,最终实现了复调和声视听效果。

结语

近三年来,受新冠病毒影响,对于整个行业来说,每一个纪录片人都成了病毒肆虐的一粒灰尘,但纪录电影《人间世》中那两个更为绝望的家庭,却在经历弱者的苦难之后,表现出人性中及其强大的心理弹性,在面对创伤的过程中甚至改变了自我,他们似乎在验证人类远没有想象中那么脆弱,人人都可以成为生活的幸存者。尽管身处电影产业的至暗时刻,但探索纪录电影《人间世》叙事带(代)入感、沉浸感与制作感的创作经验依然鼓舞人心。

参考文献:

[1][美]保罗·H·弗莱.耶鲁大学公开课:文学理论[M].吕黎,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52.

[2][美]米哈利·契克森米哈赖.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M].张定绮,译.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7:67.

[3]Ahmed Elmezeny,Nina Edenhofer,Jeffrey Wimmer.“Immersive Storytelling in 360-Degree Videos: An Analysis of Interplay Between Narrative and Technical Immersion”[ J ].In Journal of Virtual Worlds Research,2018(11):1-13.

[4][美]韦恩·布斯.小说修辞学[M].华明,胡晓苏,周宪,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2017:89.

[5][法]贝尔纳·斯蒂格勒.技术与时间:电影的时间与存在之痛的问题[M].裴程,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39-54.

[6][澳大利亚]理查德·麦特白.好莱坞电影:美国电影工业发展史[M].吴菁,何建平,刘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5.

[7][美]沃尔特·默奇.眨眼之间:电影剪辑的奥秘[M].夏彤,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2:18.

【作者简介】  張 琳,女,四川成都人,中央戏剧学院电影电视系博士生,主要从事影视文化、影视产业及跨媒介叙事研究;陶 涛,男,湖南长沙人,中央戏剧学院电影电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纪录电影《人间世》监制、导演,中国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理事、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纪录片专业委员会理事、网络视听专业委员会理事,主要从事电影美学、影视教育、纪录片研究。

猜你喜欢

纪录纪录片
跳高冠军打破6米纪录
一部微纪录片的感悟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纪录 休斯敦火箭
《科教·纪录》
中国刷新一箭多星纪录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