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制冷学会与海尔集团联合探索产学融合技术服务新模式

2023-09-07

读报参考 2023年25期
关键词:产学海尔专家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度演进、相互交织,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对我国综合国力提升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全球技术创新愈发呈现出多点迸发、相互渗透、交叉融合的新特征,跨领域集成化的协同创新模式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单一领域、单打独斗的模式,打造横向覆盖多学科多领域、纵向贯穿产业链上下游的网络化协同创新机制日益成为各国创新战略的关键。产学融合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环节,是推动经济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制冷产业是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冷产品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消费升级的重要终端消费品,制冷能耗总量高、增速快、节能减排潜力大。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制冷产品生产、消费和出口国,制冷产业年产值达 8000 亿元,吸纳就业超过 300 万人,家用空调产量全球占比超过 80%,电冰箱占比超过 60%。我国制冷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 15%以上,年均增速近 20%,大中城市空调用电负荷约占夏季高峰负荷的 60%,主要制冷产品节能空间达 30-50%。中国已向国际承诺积极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提高制冷行业能效标准。实施绿色高效制冷行动,是促进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措施,对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培育綠色发展新动能,落实国际减排承诺,推动《蒙特利尔议定书》基加利修正案的批准和落实,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初心使命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大中小企业和各类主体融通创新,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积极发展新动能,强化标准引领,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企业在技术创新全局中的决策者、组织者、投资者地位日益凸显,在集聚产业创新资源、加快产业共性技术研发、推动重大研发成果应用中,必然需要产学研、上中下游、大中小微企业紧密合作,进一步促进产业链深度创新融合,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实施等各个环节,切实发挥企业主体和市场导向作用。

大量研究表明,科研与市场的联系不够紧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专家也不知道企业需要什么样的科技成果,其研究开发还很难做到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为导向、以市场为导向,导致对于企业和需求方来说,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成熟度不够高,可以被企业转化得极少,这是目前科技成果转化的一个非常大的问题。

为了在“碳中和”背景下的全球竞争中占据优势,海尔智家对开发绿色高效先进制冷技术有强烈需求。近年来,海尔智家极为重视开展产学研合作以补充自身科研力量的不足。但是,因为产品范围广,技术需求杂,海尔智家作为企业自行开展与高校、研究院所的对接工作,效率不高、效果不理想,这成为海尔智家发展的一个痛点。根据调研,不只是海尔一家企业存在这样的问题,全国其他制冷企业也或多或少存在同样的需求和问题,在产学融合工作中效率低下,且形式上更多是点对点的单线合作,一个项目结束后没有后续的更深一步的技术挖掘和成果商业化。

基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结合企业需求,在青岛市科学技术协会的大力推动下,2020年8月,在青岛举行的第22届中国科协年会上,青岛市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制冷学会、青岛海尔智能技术研发有限公司决定建立中国制冷学会-海尔联合创新中心;同年11月,三方签署协议,达成战略合作,联合创新中心正式成立。中心以智能家电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为导向,以推动智慧家庭行业创新发展为目标,本着“依法合规、平等互利、需求牵引、创新驱动、融合发展”的原则,三方就科学技术调研、资源对接与产业导入、技术咨询、评估、指导与学术交流、智库建设与教育培训认证、国内外行业交流与平台推广以及共建产学融合平台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

体制机制

成立项目推进工作组。为拓展合作渠道,保障合作成效,各方联合成立项目推进工作组,指定专人负责推进合作事宜,并协调处理合作中产生的困难和问题,共同推进具体项目的实施落地。其中,青岛市科学技术协会指定相关人员协助沟通、联络、协调、策划等具体合作事宜;青岛海尔智能技术研发有限公司指定专业技术委员会制冷技术分委会负责沟通、联络、协调等具体合作事宜;中国制冷学会指定学会相关人员负责沟通、联络、协调、策划等具体合作事宜。

搭建产学融合服务平台。以联合创新中心为抓手,中国制冷学会开展产学融合工作,搭建“科创中国·中国制冷学会产学融合服务平台”。产学融合服务平台设专家库、需求库、企业库、成果库四大板块以及相应的发布系统,实现细分领域精准分类、定向投递,企业享有专属专家库。平台成立1年多以来,已发布技术需求50余项、科技成果近50项,入驻行业专家近300名、企业10余家;已成功举办先进制冷技术产学融合会议2次,采取全链条需求对接服务模式,形成“专家发布科技成果-遴选-发布榜单-技术路演/研讨会宣传”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模式。

组建专家委员会。选取全国各地代表性的14所知名高校的15名专家组建了中国制冷学会-海尔联合创新中心专家委员会,建立稳定的工作班子,摸索和建立完善的机制,提高项目对接成功率和合作有效率。专家组的主要任务是推动产学融合平台建设和发展,组织召开海尔技术研发合作和产学融合会议。2022年1月7日,中国制冷学会-海尔联合创新中心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工作会议正式召开,会议上就专家委员会如何与学会、海尔共同推动产学融合工作深入开展以及工作机制等问题展开讨论并达成一致观点。

成绩经验

连续召开两届“先进制冷技术产学融合会议”,成功开展需求对接活动。联合创新中心分别于2022年1月7-9日、2023年1月13-14日承办了“先进制冷技术产学融合会议”。会议包含主题论坛1场、技术对接会2场和海报展示区。主题论坛针对“双碳”目标下行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分析技术发展路线,展望产业发展未来。2场技术对接会,上海尔就提前发布的技术需求及未来发展方向展开详细的介绍,并与现场专家进行热烈的讨论交流,同时专家也分享了最新的科研成果,商讨潜在合作课题。会议同期设立海报展示区,展出高校、科研院所专家的技术成果。

形成了全链条产学融合技术服务模式。中国制冷学会提出了“企业提供技术需求-专家辨析凝练-产学融合平台发布-行业专家申报-会议现场对接-会后立项追踪-项目结题评审”的全链条产学融合技术服务模式,与海尔经过多轮洽谈,最终达成了产学融合技术服务合作,每年海尔支付学会一定金额的基础费用,再根据工作开展情况相应的增减费用,具体内容介绍如下:

海尔提交技术需求后,学会邀请行业内的专家辨析凝练,给出修改意见;海尔修改后,学会根据方向分类定向发布技术需求。海尔每年通过学会定向发布技术需求不少于20项,超出20项的部分,每增加一项增加额外的费用;专家收到技术需求并反馈项目建议书后,学会邀请两位专家与海尔的两位专家组成联合专家组,通过在线会议面试的方式对提交项目建议书的申报团队进行审查,学会承诺保证30%总项目数的有效承接意向,每加减一项对应增加或扣除一定费用;由海尔统计最终立项数,以总项目数的15%为基准,每增加一项海尔额外支付一定费用;学会邀请三位专家与海尔的两位专家组成联合专家组,对项目进行结题验收;建立专家委员会并每年组织一次交流会;每年组织一次技术对接会;根据海尔需求学会组织技术咨询报告和推荐专业人才,费用另算。

合作模式初期面向海尔,目前已运行一个周期,取得了较好成效,拟进一步总结成功经验,并与行业的其他龙头企业一一对接合作。而对于对新技术需求量不大的中小型企业,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以年费的形式,开展产学融合技术服务、工程能力评价、培训等一系列合作。

吸引了300余人的学者专家入库。“科创中国·中国制冷学会产学融合服务平台”设有专家库、技术需求库、企业库、成果库四大板块和相应的发布系统,并配套地设计了专家信息表、项目建议书、技术需求表、技术成果表等一系列模板文件,于2021年底搭建完成正式投入使用。

专家库的专家资源均来自高校或科研院所,且以中青年教师为主,是学会与企业开展产学融合技术服务合作,一年一度召开产学融合会议的最为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专家资源,目前已经有100余所院校的300余位专家加入专家库。平台首先对海尔开放,并给予定制专属专家库的功能。海尔可对入驻平台的专家进行审核,并在平台上向专家定向投递技术需求,满足了企业的保密性要求。

问题挑战

产学融合服务平台功能有待进一步开发。现有平台建设在功能上的整体性和有效性欠佳,无法满足企业和专家产学融合的需求。平台各板块的具体功能,如企业需求和专家研究成果之间的匹配、专家和研发团队的注册、企业之间的区分等方面的功能还不完善,造成平台服务的产学融合主体间的交流活动不能有效协调和实现信息资料互利共享,研发交流与技术转移对接因为沟通困难、理解不统一存在诸多问题。同时,针对企业上报需求和专家上传成果的评价筛选,以及产学融合合作项目完成情况缺乏相对明确的标准,相关标准化建设有待加强。

青年专家学者承接企業平台项目动力不足。大多专家学者的研究方向与企业自身的发展规划和未来的技术需求存在偏差:专家学者研究前瞻性强,研究周期长;而企业一般要求立竿见影,强调在实践情境下迅速解决问题。科学研究与技术应用之间的鸿沟依然存在。青年专家更多在高校评价体系下开展科学研究,偏向承担纵向课题。而企业的科技研究、科技咨询、科技服务属于横向课题范畴,客观上造成了青年专家学者承接动力不足。

产学融合服务平台造血功能尚未完善。平台尚未建立完善的经费保障制度,当前产学融合技术服务经费来源单一,主要来自科协项目支持与少数企业支付的基础费用。没有形成稳定、多源的资金链,无法保障开展产学融合技术服务所需经费。

企业需求描述不清是高质量需求对接的关键障碍。专家学者与企业需求的高质量对接是达成产学融合的关键所在。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由于专家学者和企业对技术的认识上存在偏差,且双方的科研水平可能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可能会导致对接过程中出现企业需求描述不清、产教需求点不同频等问题,最终导致对接过程出现障碍。

未来,联合创新中心将进一步总结经验,丰富和拓展现有合作,办好先进制冷技术产学融合会议,提升平台自我造血能力;中国制冷学会也将成立“中国制冷学会产学融合工作委员会”,助力中心完善体系化、制度化建设。

猜你喜欢

产学海尔专家
戎子酒庄 搭起产学平台
基于产学协同的融媒体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致谢审稿专家
海尔卡奥斯:时代面前,当仁不让
海尔引领直驱洗衣机新趋势:直驱产能迈入千万级
请叫我专家
海尔变革
产学结合教育模式在路桥专业中的应用
专家面对面
海尔:世界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