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

2023-09-07陈花艳

法制博览 2023年23期
关键词:法治大学生教育

陈花艳

西北大学现代学院,陕西 西安 710100

为推动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2016年6 月,由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联合印发《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以下简称《大纲》),确立了以宪法为核心,以构建系统完整的法治教育体系为途径,根据不同教育阶段设置阶段目标,不断提高法治教育系统化、科学化水平。《大纲》明确提出,高等教育阶段大学生应“牢固树立法治观念,认识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理想和信念”。[1]2022 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人才是第一资源。在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进程中,离不开高校大学生这一重要群体,因此,增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学习和应用,培养法治素养、法治思维,强化法治意识,德法兼修,高校法治教育任重而道远。

一、新时代高校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聚焦

“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2]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就全面依法治国提出了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作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背景下,高校法治教育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当前,我国已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这一宏伟目标对高校法治教育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当前发展要求,高校法治教育建设面临着新问题,需给予足够重视并亟待解决。

(一)高校法治教育课程体系有待完善

现阶段,我国高校法治教育主要以满足基本课程教学需要为主,法治教育学科尚未实现独立。我国高校非法学专业同学的法治教育主要通过开设《思想道德与法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等课程来实现,重在学习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和运行机制,深入了解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法治建设取得的新成果。但是总体而言,法治教育方面的内容占比相对较少。有学者表示大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权利意识和守法意识,但维权意识和能力相对较弱。[3]这一问题也反映出我国部分高校法治教育课程体系设置的片面性,法治教育课程较少,法治教学内容不足以满足新时代对法治教育的总体要求,不利于法治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作用的实现。

(二)高校法治教育教学方式缺乏创新

新时代高校法治教育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提升法治素养、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等诸多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我国高校法治教育建设的任务不仅着眼于加强对大学生法律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更应致力于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养成,使其能够以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为导向,运用法律知识、法律规则、法律方法思考和处理问题。在高校法治教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普遍由任课教师讲授、课堂提问互动、观看视频资料等方式来实现教学目标。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已无法满足大学生法治实践和法治思维养成的现实需要。在“互联网+”背景下,探索网络教学资源,完善法治教育实践,对教师获取线上资源、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为了能够使新时代高校法治教育达到预期效果,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积极探索和尝试新的教学手段。高校法治教育必须以创新教学方式为抓手摆脱困境,确保新时代高校法治教育达到预期目标。

(三)高校法治教育实践不足

法治教育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因此在理论教学的同时还需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目前,高校法治教育仍存在部分教师还停留在法律概念、法学理论和法学方法的传授,而对于学生法治思维能力提升的实践不足。虽然,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案例分析、观看视频讲解等方式辅助学生理解,但对于学生用法的实践能力培养不足。

二、高校法治教育现实困境的主要原因

(一)高校法治教育在认识层面不够全面

学校作为高校法治教育的实际组织和实施者,成为学生法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学生法律知识的获得主要来源于学校教学,而从社会和家庭角度获得较少。高校法治教育工作开展不仅遵从国家层面的价值,同时需要社会和家庭的广泛参与。高校要从认识层面转变既定观念,积极开展与各方资源有效融合。新时代高校法治教育由法律知识教育向法治思维、法治信仰价值引领升华。高等学校要充分认识这一转变,把完善学校法治教育机构建设提上新高度,落实各部门主体责任,加强对法治教育重视的程度,提升调动各种社会资源的意识和能力,正确认识法治教育实践的重要性。

(二)高校法治教育在实践层面不够健全

一是高校法治教育管理机制不健全,缺乏明确的管理机构统筹协调学校法治教育工作。高校法治教育是系统性工作,涉及的部门及人员较多,明确高校法治教育管理机构,落实法治建设责任,确保高效开展法治教学和实践。二是高校法治教育缺乏清晰的建设规划和明确的阶段性计划。三是高校法治教育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四是高校法治教育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目前,我国部分高校法治教学的任课教师多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专业的法律知识储备和法治实践相对不足,并且缺乏法学专业背景和系统的专业培训,在对法治教育的内涵把握和课程总体教学目标的落实上有待提高。

三、完善高校法治教育的对策

为推动新时代高校法治教育,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强化目标导向、问题意识、突出实践成果,增强有针对性、实效性的理论研究,寻求解决高校法治教育问题的现实需要。

(一)突出法治素养,构建“大师资”

“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大学建设的基础工作。”[4]高校教师是学校法治教育的主力军,要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学习、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与法治素养,增强法治意识,着力开展法治教育建设规律、教学过程中的教学难点和重点及对策研究。

“要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努力造就一大批高素质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5]2020 年,中共中央印发《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 年)》指出,加强对教师的法治教育培训,配齐配强法治课教师、法治辅导员队伍,完善法治副校长制度,健全青少年参与法治实践机制。因此,高校要大力加强法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逐步建设高水平的法治教育教师队伍。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全体教师的法治素养和法治教育能力,充分挖掘各学科教学内容的法治内涵,提升教师群体的法治意识。根据《大纲》要求结合学校教育实际,落实完善法治副校长(辅导员)制度,明确工作职责,细化工作流程,充分发挥社会各种有利资源,探索构建法官、检察官、律师、高校法律院系教师等广泛参与的、稳定的专兼职法治教育师资队伍,打造结构合理的师资梯队。同时,高度重视教师专业培训,确保教师有效参加国家、省、校三级培训机制,对教师参加实际调研、实践锻炼给予大力支持,并将相关经历纳入教师考评体系。鼓励教师积极参加习近平法治思想系统化、学理化以及分领域的专题研究,以研促教,不断提升教师法治教育的水平和能力。

(二)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大课堂”

课程体系的完善是高校法治教育水平提升的重要举措。高等教育阶段,非法学专业在法治教育课程设置上,未能凸显法治教育的独立地位,高校可探索将法治教育纳入通识教育基础课,开设法治教育公共必修课、选择性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形成必修加选修的法治教育课程体系。

一是深入挖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法治元素,实现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结合[6]。《思想道德与法治》在高校法治教育中承担了重要功能,在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的培育和提升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学习法治思想 提升法治素养”章节着重在习近平法治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法治体系的精髓、尊重和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不断提升法治素养、遵法学法守法用法等方面进行阐述。同时,深入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的法治资源,使学生了解我国法治社会建设发展的历史。

二是开设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共选修课程,模块式教学,提升大学生遵法学法守法用法的实践能力。2020 年6 月,《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法治工作的意见》,要求开展以宪法教育为核心的法治教育。学校要把学习宣传宪法摆在普法工作的首要位置,将宪法教育寓于学生培养全过程[7]。积极探索多途径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在思想政治理论等课程中全面融入宪法精神。弘扬宪法精神,增强宪法意识。通过开设法治教育公共选修课,基于大学生学习成长阶段实际需求,立足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最新理论成果,切实关注大学生日常生活,开展专题式教学。例如,在大学生个人信息安全、“网贷”、时事政策法规等方面,围绕习近平法治思想、宪法法律、中国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等设定课程模块,开展模块式教学。着力打造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建设。

(三)调动多方资源,搭建实践“大平台”

高校法治教育的深入推进和完善,需要打破体制壁垒,充分调动社会各方的积极因素,探索“高校+企业+政府”协同育人的有效模式。由高校主动对接各类法治实践教学基地,并加强与政府、律师事务所等相关部门的深入合作,调动社会各种有效资源,加强与相关基地、律所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强化实践资源开发和利用。在此基础上,设计实践教学大纲,坚决避免实践教学形式化、表面化。同时,要对法治教育实践加以总结,凝炼实践成果,并建立合理的选拔机制,将优秀的实践成果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不断推动实践教学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

(四)创新教学方法,拓展“大视野”

高校法治教育建设目标与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致性,因此,将法治教育纳入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方案的制(修)订中,将法治教育内容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教育目标。要深入研究分析当代大学生思想发展和心理因素,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基于关系到其切身利益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有针对性地完善教学方案。在教学方法的创新上,打破传统教学方式的单一化,融合各种有利因素,探索参与式、实践式教学,例如情境模拟(如法庭模拟)、角色扮演、案例研讨等多种方式,注重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积极运用小组研学、情景展示、课题研讨、课堂辩论等方式组织课堂实践。因为,广泛参与法治实践是学习法律知识的有效途径,在实践中学会运用法律知识进行思考、分析、解决实际问题。高校教师应积极拓展参与法治实践的方式和途径,在参与立法讨论、旁听司法审判,以及利用校园丰富的法治文化等方面着力打造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同时,新时代互联网、新媒体技术发展日新月异,高校教师应主动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有效结合MOOC、SPOC、微课、翻转课堂等新媒体教学手段。

四、小结

法治素养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综合素养,在大学生成“人”成才的教育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众所周知,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当代大学生生逢其时,在加快建设法治社会的进程中,高校法治教育也需与时俱进,应不断寻求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多方面提供重要支撑,同时也助推高校在法治教育过程中进行创新和发展。

猜你喜欢

法治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大学生之歌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