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专业课程思政体系方法研究*
——以水信息技术课程为例
2023-09-07鲁俊蓉詹欣圣
鲁俊蓉 詹欣圣
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广州 510100
0 引言
2020 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1],提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强调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课程思政依据的是课程所内蕴的价值性,是以课程为载体,融入思政案例元素,达到育人的目的。课程思政理念的现实意义不仅是改变教育形式和教学方法,更是通过思政元素的融入帮助高校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因此,教育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应该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3-4]。课程思政已经提出多年,高校大部分专业课都已经融入课程思政案例,但是很多教师觉得专业课课程思政案例缺乏核心、不成体系、融入不顺[5]。本文以水信息技术课程为例,探讨如何构建课程思政体系,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课程。
1 紧扣目标,凝练课程思政之“魂”
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不同的,课程思政设计应根据专业特点、行业需求、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内容提炼课程思政核心点,凝练课程思政之“魂”。水政水资源管理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等职业素质,掌握水政水资源管理的专业知识,具备解决“水安全、水利用、水保护”等工程问题的专业能力,能够在水利水电工程和智慧水利、水生态修复等领域,从事设计、建造、运维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水信息技术课程是水政水资源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课程主要包括雨情、水情、水质、泥沙信息采集与处理等。水信息的采集处理、预报预警是水利工程管理一线人员的日常工作,他们十年如一日,坚守平凡岗位,每天重复同样的事情,而当暴雨袭击、洪水来临、水质污染时,他们提前预报一分钟就可能挽救千万人民的生命。所以针对水信息技术课程,围绕水管理工作重心,深入挖掘课程思政文化内涵,凝练出“坚守平凡、守护生命”的课程思政之“魂”。
2 发散思维,捋顺课程思政之“脉”
一门课程的思政体系如同一个完美的故事,要脉络清晰,围绕中心思想,有引人入胜的开篇、跌宕起伏的过程、完美收官的结尾,一个个故事沿着主线串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水信息技术课程围绕“坚守平凡、守护生命”的课程思政之“魂”,发散思维,遵循人类的认知逻辑,课程思政沿着热爱水、认知水、奉献水的脉络展开。首先,通过祖国的大好河山、诗词歌赋展现水之美,自然引发学生对水的热爱;其次,让学生认知水,知道水是生命之源,水润泽万物,但水有时也是“恶魔”,暴雨、洪水、干旱让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从而让学生对水心生敬畏,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最后,展示水利人坚守平凡、默默奉献的精神,为利用水资源、消除水危害作出的伟大贡献,从而激发学生从事水利事业的自豪感,点燃学生学好专业知识、奉献水利的热情。
3 发动师生,收集课程思政之“点”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一个人的思想总是或多或少存在局限性,所以应该发动群众,根据思政脉络挖掘思政点,收集思政案例。
水信息技术课程课前布置任务,发动学生收集案例,教师平时工作中也应注意收集身边的优秀水利人案例,扩充案例库。发动团队的力量,收集大量的跟水利有关的工程案例、照片、短视频,有古代圣贤展现水智慧和柔美的论述、展现祖国秀美风光的水利工程、豪迈的唐诗、婉约的宋词、波涛汹涌的洪灾、感人的抢险场面、干裂的土地、污染的河流、大禹治水的故事、身边默默值守的水利人等。
4 搭建架构,培育课程思政之“树”
课程思政之“魂”如同大树的根,清晰的脉络如同大树的茎,思政案例如同大树的叶,做好前面三项工作,思政之树已经枝繁叶茂,搭建课程思政体系轻而易举,只需要从案例库里挑选合适的案例融入课程就可以实现,学生就可以在课程思政“大树”上吸收精神养料,茁壮成长。
水信息技术课程分为七个模块。根据课程模块安排,在第一个模块水文站网与测站建设,融入三峡案例,用诗词歌赋让学生感受长江之柔美、三峡之壮美,自然爱上水、爱上水利,唤醒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爱国精神。在第二个到第五个模块雨情、水情、蒸发、泥沙信息采集与处理模块,融入“720”郑州特大暴雨、1998 年洪灾、丁戊奇荒旱灾、2005年北江镉污染事件,通过灾害前后对比的巨大反差,给学生带来震撼的视觉效果,激发学生的使命担当。通过仪器安装调试,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通过信息采集,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的劳动精神;通过新技术和传统技术的对比,激发学生科学、求实、创新的新时代水利精神;通过计算和处理,培养学生一丝不苟、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在第六、七个模块水文信息调查和水文信息系统应用模块中,通过“坚守在防汛测报第一线的水文人”,防汛抢险中“水文人的坚守”案例,让学生懂得水文人在防汛抢险中坚守平凡岗位、灾情来临之前争分夺秒、预警预报中作出的贡献,让学生感悟水文人“坚守平凡、守护生命”的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岗敬业、奉献水利的精神。
5 全程融入,结出课程思政之“果”
课程思政案例的融入要让学生喜欢,让学生真正产生思考和共鸣,可以通过看视频、引实例、正己行、塑习惯、诗朗诵、赋真情等切入方法,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过程中不知不觉提升素养。
水信息技术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练、做中感悟、做中提升。课前结合课程内容发布任务,让学生收集案例或者根据案例发表看法,旨在引发学生思考;课中前五分钟,让学生上台发表心得或者朗诵文章诗词,教师点评,引出上课内容;在上课过程中,教师用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塑造学生良好的学习和工作习惯,培养学生的大国工匠精神;课后让学生查阅资料或者录制视频,拓展延伸,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在教学实施全过程中按照设计的课程思政体系,每个模块都融入思政元素,让学生在系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德育教育的熏陶,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般提升道德修养,达到勤学笃行、德技双馨的效果。
6 科学评价,改进课程思政之“路”
课程思政融入课堂,学生的精神状态、学习动力和积极性明显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管理更轻松,但这都是主观的定性评价,客观的定量评价和分析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成长,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师教学能力。课程中可以通过全程评价、多元评价、增值评价等对课程思政效果进行定量评价并提出改进措施。
水信息技术课程主要利用智慧职教平台在课前、课中、课后给予学生全程评价。整个评价由教师、组长、学生对评价对象的学习态度、合作能力、参与情况、规范操作等展开多元评价,所有的评价直接反馈给学生,树立榜样,让学生了解自己,促进学生提升改进。课后,将评价结果进行整理分析,采用增值评价判断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提出提升改进措施。
6.1 全程评价的开展
课前,教师通过智慧职教平台发布任务,学生收集案例或者查看案例发表看法,教师在智慧职教平台评价打分;课中,教师将学生中好的案例分享,或者由学生自己上台展示,教师点评并肯定学生的预习情况,通过智慧职教平台的考勤、课内测验、讨论等活动掌握学生的参与率和正确率;课后,发布问卷,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发布作业,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和能力的掌握程度。从课前、课中、课后教学全过程考查学生通过课程思政的学习和思考,结合学生精神面貌、学习状态、思想观念上的表现,在智慧职教平台赋予分值,方便后期统计分析和反思改进。
6.2 多元评价的实施
在小组活动中,实行教师评价、组长评价和组员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机制。由于现在百万扩招政策的实施,学生人数明显增加,合班教学成为常态,一个班级一百人左右,教师很难全面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情况,尤其在试验课中。让组长负责协调和组织整个小组的团队工作,组长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合作能力、参与情况、规范操作等多方面给予综合评价,组员之间互相评价,结果公开,学生对于自己评价有异议可以当场申诉,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组长评价和学生互评让评价全面覆盖、客观真实,成为评价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6.3 增值评价的应用
增值评价就是以学生学业成就为依据,追踪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学业成就的变化,并将客观存在的不公平因素的影响分离开来,考查学校对学生学业成就影响净增值的评价。简单来说就是“看进步”,原来相对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通过学校的培养和自己的努力有了大的进步就应该表扬;而原来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如果原地踏步,甚至退步,即使他依然比那些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强,也应该受到批评。
水信息技术课程的增值评价主要从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追踪学生在学期内的进步和成长,考察课程对学生产生的净增值,并把每次的考察结果公布给学生,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增值幅度主要通过智慧职教平台的结果对比分析:一是往年学生和本届学生整体情况对比;二是课前和课后本班学生整体情况对比;三是课前和课后每个学生个体情况对比。通过思政案例唤醒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主动性明显增强,职业素养显著提升,在课堂教学中,出席率、抬头率、举手率、讨论参与率、答题正确率明显提高,课后作业完成率和优良率明显提高,学习态度、协作能力、精神面貌明显提升。
7 结束语
总之,通过专业课课程思政的构建、应用和评价,课程思政在高校教育中确实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但是对于三年制高职类学校来说,专业课内容多、课时少,学生不仅要学理论,还要强调实训,所以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教师要加强自我学习,提升思想素养;二是要合理安排课程思政的时间,充分利用课前和课后学生的碎片化时间;三是要充分利用教学平台,如智慧职教、慕课等优质平台,利用平台发布资料、组织学习、评价改进;四是要提高案例和课程契合度,真正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五是要做好顶层设计,在人才培养方案里,所有专业教师共同参与,设计好不同的课程思政核心,让专业育人形成合力,为三全育人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