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的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路径研究

2023-09-06汤颖汪美玲

科教导刊 2023年12期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质量提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汤颖 汪美玲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特征已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型,这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提质增效的核心要义不谋而合。文章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出发,聚焦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输出困境,提出应用型高校应通过提高课程思政实效性、打造协同育人新格局、构建网络思政同心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渗透力、亲和力,精准提高教育供给能力,高效提升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促进大学生思政教育供给和需求二者的协调统一发展。

关键词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想政治教育;应用型高校;质量提升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3.12.010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为应对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而提出的新理路,强调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供给侧的有效和中高端输出,以推进结构调整,实现要素最优配置,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1]。虽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研究侧重在经济领域,但从现实境况来看,教育领域同样也需要“供给侧”改革思维。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供给侧与需求侧长期以来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衡。以经济领域中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为指导,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践,对促进思政教育“需求侧”与“供给侧”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输出困境

应用型高校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要办学模式,从事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科技研发等方面的研究,办学定位强调培养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2],其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侧”主要涵盖供给主体、供给内容、供给方式和供给环境四方面要素。笔者通过文献分析以及在所在学校和周边院校对教师与学生进行个别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发现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输出时仍存在以下问题。

1.1育人队伍专业化建设不足

近年来,尽管各应用型高校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扩大思想政治专职工作队伍的规模,但总体而言,思政育人队伍专业化建设仍然存在不足。一是专兼教师配比失衡。大部分应用型高校紧跟市场办专业,围绕地方人才市场需求聘请技术型专业人才任教,在招聘时往往放低专业门槛限制,导致思政教育专业背景出身的专职教师少,兼职教师多。二是教师能力提升渠道狭窄。应用型高校非常重视教学成果产出。与专业课可按标准量化的实践效果相比,思政课的育人效果无法在短时间内衡量,因此,在工作能力提升方面,学校通常会优先给予专业课教师学习的通道和机会,但由于思政课本身具有政治性强的特点,无论是专业对口的专职思政教师还是应用型专业背景出身的兼职教师,均需要大量且长期的在职研修、专项培训等机会来不断拓宽专业视野。思政教师知识储备得不到及时更新,在回应学生对于当下热点、难點问题的答疑期待时,容易陷入被动。

1.2思政教育与专业培养二元分立

相关数据表明,目前在应用型高校中,80%以上的教师是专业教师,80%以上的课程是专业课程,学生80%以上的时间用来进行专业学习[3]。当前大部分应用型高校的专业课实行课程思政的反馈效果不佳,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专业课教师课程育人意识不强。应用型高校专业设置以理工科为主,学科特点决定了理工科教师严谨、冷静的气质,相较于文科教师,“天然”缺乏思政素养[4],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工具主义,有时直接采用“专业知识+思政”的拼接模式,导致出现德育教学“两张皮”的现象。二是专业课思政元素挖掘不充分。课程思政建设讲求科学性、艺术性与实效性,强调水到渠成、浑然一体,但由于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具有隐蔽性和渗透性,加上很多专业课教师本身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经验不足,在挖掘提炼专业相关思政元素、选择合适的切入角度和时机时普遍存在困难,容易造成课程思政“表面化”“空洞化”“硬融入”的现象。

1.3实践育人功效发挥不明显

除了课堂的育人主渠道外,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渠道还有实践育人。实践育人是一种通过开展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活化”理论知识应用的教育形式,依托于社会大讲堂,富含生动鲜活的教育素材,有助于更好提升学生读懂中国魅力的能力。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是应用型高校重要的办学模式,新时代产业经济升级转型也为实践育人提供了新的契机,应用型高校应紧抓实践育人,充分发挥这一过程的育人价值。一些应用型高校也认识到发挥实践育人作用的重要性,并开设了校企合作课程。但在目前的实践中,仍存在校企合作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衔接不够紧密、院校实践基地管理制度不完善、实践资源整合力度不够等情况。实践教育在学生群体中的辐射力和感染力不够,导致学生参与度、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这种模式化的实践协同思政育人模式会让学生无法在社会实践中感受到思政理论的用武之地,思政育人也容易成为纸上谈兵。

1.4网络育人阵地建设不充分

信息化时代,新型网络教育模式已在教育领域中占据了重要位置,应用型高校应抓牢数字教育发展机遇,占领网络思政教育的主阵地。当前应用型高校网络育人阵地建设不充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平台亟待拓宽和完善。传统的“两微一端”(微信、微博与新闻客户端)网络媒体正在向“两微一抖”(微信、微博与抖音)转型,这些新型交互平台拥有庞大的学生受众群体,有的高校拥有多个微信、微博公众号,但官方平台建设不够完善,示范性作用暂未显现。二是内容不够丰富。部分应用型高校在网络思政的建设过程中机械地把传统的思政工作照搬到互联网上重复建设,而展示在互联网上的信息针对性不够强、时效性也不够。三是输出形式单一。大部分院校的网络思政育人模式以高校单方面输出信息为主,学生通常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师生之间必要的交流和互动,不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自觉学习的习惯。

2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提质对策

2.1优化育人师资队伍,提升供给主体专业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要“打造专兼结合的工作队伍,配齐配强思想政治工作骨干队伍,充实优化兼职工作队伍,培养思想政治工作的行家里手”[5]。实现应用型思政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打造高质量专职教师队伍,一方面要加大思政工作队伍招聘引进力度,严把入口关,努力创造有利条件,将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纳入学校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引进高层次人才,同时鼓励优秀的兼职思政课教师转岗为专职思政课教师,充实学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另一方面,要推进思政课教师培训制度化,打造思政课教师学科专业发展平台,在培训资源方面给予思政工作队伍一定倾斜,定期开展思政课教师的校内外培训,创新培训方式方法,通过教师教学研讨、校外知名专家的学术报告、校外名师课堂讲授等多种形式,提升学习实效。

2.2坚守育人供给主战场,提高课程思政实效性

深化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同是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为此,一方面要强化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及其责任自觉。与思政课教师要求一致,专业课教师要自觉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高度去看待教育教学工作,为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担起培育时代新人的重大使命。另一方面要统筹学科配合,凝聚课堂育人合力。定期组织开展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结对帮扶活动,举办理论培训会、经验分享会、集体备课会等,促进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相互交流学习、协同备课,让专业的思政教师成为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顾问,克服专业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能力不足而出现的短板,结合课程特点,采用与专业相关的案例素材,实现专业课“浸润育人”,达到隐性教育的目的。

2.3拓展育人实践场域,强化供给方式渗透力

教育部出台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提出从本科思政课现有学分中划出2个学分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6]。这充分说明思政实践教学已是整个思政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办学特点,应用型高校应充分发挥实践教学优势,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基地、校企合作的实践引领优势,拓展育人的实践场域,协同兄弟院校、知名企业和地方资源打造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的多样化实践育人平台,鼓励专业课教师带学生进入先进企业观察、学习、实践,同时联动企业的一线导师在身体力行中植入思政元素,增强实践育人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结合,从思维训练到实际操作,从理论知识学习到价值观引领,全方位提升实践育人功效。

2.4改善网络供给环境,增强线上思政亲和力

网络作为教育的“虚拟场域”,已然成为高校思政育人的“新型阵地”,构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的网络文化育人体系能有效助力高校思政教育与时俱进。一方面,建立“云思政”资源库,顺应互联网技术发展趋势,结合时下热点,运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将思政资源投放至平台上,例如,创建系列专栏,定时推送紧跟时事潮流的相关内容,使“红色”文化活化为可看、可听、可读、可续的精神食粮,提高线上思政教学的生动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搭建学生发声平台,提升教育“交互性”。建立专责部门,配置专员查看留言,及时就学生关心的问题进行回应与正确引导,有利于加强高校对网络的监控,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结语

应用型高校应积极推进上下一体、内外联动、有效协同的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优化路径,将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结合,以行业为支撑、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紧紧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中心工作,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激发课程思政教学活力,积极探索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质量提升路径,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价值引领体系,高质量打造全链条式育人格局,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供给和需求二者協调统一发展,使育人工作能更好地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

*通讯作者:汤颖

基金项目:重庆市2022年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地方工科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路径探索与实践”(223386);重庆科技学院2021年学生工作研究本科生教育教学研究项目课题“基于供给侧改革视角的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策略研究”(XGBKT202107)。

参考文献

[1]王振杰,李月波.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供给侧改革策略研究——以本科工程教育实验班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12):252-25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EB/OL]. (2017-02-04)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3/ s181/201702/t20170217_296529.html.

[3]光明日报.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全面推进[N/OL].光明网,2020-06-16(01).https://news.gmw.cn/2020-06/06/content_33890917.htm.

[4]张世锋,崔新颖.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科技与创新,2021(19):137-138.

[5]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EB/OL].(2021-07-12).http://www.gov.cn/xinwen/2021-07/12/ content_5624392.htm.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基本要求[EB/OL].(2018-04-13).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 moe_772/201804/t20180424_334099.html.

猜你喜欢

应用型高校质量提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普通高校田径教学质量提升策略研究
机械工程专业石油装备方向认识实习实践的思考与探索
应用型高校商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探析
浅谈初中的地理教学质量的提升
应用型高校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优化
学习习近平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 扎实推进淮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如何提升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质量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十三五”规划
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路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