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以淮南师范学院为例

2023-09-06荣介伟李莉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9期
关键词:师范类师范生监控

荣介伟,李莉

(淮南师范学院 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安徽 淮南 232038)

2018年,教育部颁发了《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提出“启动开展全国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将专业认证结果作为师范类专业准入、质量评价和教师资格认定的重要依据”.地方应用型高师院校应秉承《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文件精神,严格贯彻落实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努力培养一批“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能发展”的优秀师范类毕业生.因此,地方应用型高师院校师范类专业应以专业认证理念为指导,秉持“做精做优师范类专业”的专业建设思路,努力探索切实有效的教师教育类人才培养新模式,以提升师范院校师范类专业培养能力和办学特色.

1 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

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为“学生中心、产出导向和持续改进”,重点强化“三个突出”.一是突出学生中心,人才培养质量将以学生和社会就业单位满意度作为重要参考依据,持续推动教学形式从“教得好”向“学得好”的创新转变.二是突出产出导向,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导向的产出标准,人才培养目标设定应对接社会岗位需求.三是突出持续改进,有机融合常态监测、定期评估和及时有效的全过程评价,建立健全动态、全方位的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1,2].

2 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内容

2.1 坚持以生为本理念,完善人才培养目标

贯彻以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教育资源的配置以师范生个体发展为中心,将师范生的学习效果和满意度作为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依据.在专业培养目标的制定中,学院举办了“淮南师范学院化学专业培养目标研讨会”.邀请教育局领导、中学教育教学专家、一线教师共同研讨.二级学院和教学系相关人员到安徽师范大学、阜阳师范大学、合肥师范学院等高校和淮南市中小学等基础教育单位进行走访交流.借助调查问卷、考察座谈对用人单位、毕业生、在校生、一线教师、学校教辅管理部门进行调研,最大程度地听取相关利益方对专业培养目标的评价和建议,形成了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报告[3].化学专业依靠二级学院进行了多轮针对培养目标的集中宣传、网络调研、专家论证、访谈、会议研讨等,培养目标总体上得到了各方的充分肯定和认同,这些举措促进了多个利益相关方从不同角度理解培养目标的合理性,逐步完善培养目标定位.

2.2 根据专业认证标准,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按照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和教育部颁发的《教师教育专业课程标准》要求,师范类专业的课程体系应分为“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通识教育课程、教师教育类课程、实践实训课、创新创业课”8大模块,每个模块设必修和选修两种类型[4].其中,教师教育类课程又包括教师教育理论、课程标准、中学教育实习实训等子课程.化学师范专业在课程体系的设计过程中,一方面注重专业性课程和师范性课程之间的深度融合,另一方面注重夯实基础学科,强化专业必修课程建设.比如,在保证专业基本课时达标的基础上,科学设计并适当调整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学时和学分比例结构,适当压缩理论课教学时数,增加实践学时,通过适当延长教育实习时间,进一步强化教育实习环节.同时,在保证学位课程学分的基础上,提升部分选修课的地位,比如,将有助于师范生考编的选修课程升级为“必修”的选修课.将第二课堂、学生专业技能比赛等强化师范生教学基本功的课外活动纳入学分管理体系,以改善课程设置中的短板问题[5].

2.3 强化主体责任意识,完善课程评价机制

对师范专业教师进行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培训,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和讨论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方案,强化老师责任意识,切实保证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通过调研课程体系评价方案,努力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机制.对部分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科学素养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进行跟踪调查,增加这些课程合理性评价的可靠性.完善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机制,进一步规范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结果的反馈机制和持续改进机制.根据定性和定量评价结果及时修订课程目标,改进教学方法,促使专业课程目标达成度与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达成度吻合且相互促进.健全评价制度,强化过程性考核,提高过程评价的比例,适当降低期末考试成绩的比例.通过采用课堂提问、课堂练习、课程论文、期中考试等多种形式进行多方位过程性评价,努力构建“考核内容综合化、考核形式多样化,考核过程全程化”的多元化课程考核新模式,逐步完善过程性评价体系,完善师范生现场教学和技能达标测试等考核方式,健全知识、能力、素质考核并重的多元化综合性考核评价体系,实现以考辅教、以考促学[6].

2.4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推进校地协同机制

化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由学科实践、教师教育实践、集中实践和第二课堂共四大模块组成.学科实践使学生掌握学科教学和学科育人的必备知识,通过教师教育实践,培养学生的中学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能力,集中实践培养学生的教育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沟通合作、学科素养和综合育人等能力.实践教学在实施过程中,注重将教师指导与学生实训相结合,教师教育课程与技能训练相结合,任务驱动与目标引领相结合,如此循环往复、理实融合,进一步完善了实践教学体系(见图1).通过有效整合“高校、地方政府、中学”三方资源,构建“三位一体”的协同培养师范生机制,实现优势融通互补,搭建互动交流平台,联合开展教学研讨会,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设置实践课程[7].通过共建教育科研基地,选派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去中学挂职,同时选聘优秀中学教师来高校兼课.高校教师与优秀中小学教师联合申报开展教科研课题研究,实现课程教学资源、科研资源、师资资源的共享,不断建立健全校地双方联合开展师范生毕业论文设计、师范生教育实习、顶岗支教的“双导师”体制机制,形成教育实践基地、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和师范生培养“互利共赢”的良好发展生态,共同提高师范生从教技能[8].比如,化学专业化学教学论团队主持淮南市“初中化学”名师工作室项目,以教研和实践活动为载体,提高了中学化学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同时邀请中学骨干教师为化学专业学生培训,使高等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相融合,大幅提升了化学专业师范生教育理论水平及教学实践能力.自2020年开始,学校科研项目中设置“基础教育研究专项研究项目”,项目采用“双负责人制”,其中一名为中学基础教育工作者.学院与淮南市政府、教体局等合作,开展扶贫顶岗支教工作,形成了精准扶贫顶岗支教“炎刘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图1 化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块示意图

2.5 夯实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积极引进化学教学论专业优秀博士,充实化学教学论专业教师队伍.增加中学一线外聘教师,充分发挥兼职教师的作用,对学生职前教育和职后发展进行规划.分批选送本专业青年教师赴中学实践锻炼,完善现有政策,解决专业教师深入中学一线实践而产生的后顾之忧,在工作分配、绩效分配等方面予以特殊照顾,鼓励有热情、优秀的青年教师深入中学一线挂职实践或见习观摩,提高中学化学教学的实践能力.依托省级教学名师和教坛新秀、教授、博士,根据教学与研究工作的方向及契合点,组建教学团队、教学圈和研究团队,让有实力的教师担当骨干,让更多的中青年教师加入到团队当中,促进中青年教师出成果、上水平,逐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6 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持续改进质量保障制度

为加强教学质量管理,学院层面构建了“制度规范、监控覆盖、专项检查、多维评估”的“四位一体”教学质量监控管理体系,形成了“评价—诊断—反馈—改进”闭环质量保障体系[9].教学质量监控工作领导小组监控教学工作的开展,保证教学质量.教学督导组通过课堂随机听课,期初、期中、期末的定期和不定期教学检查等形式,监控师范类专业授课教师的教学情况,并依托学校的课堂监控系统,实时展现本专业教师的课堂实景,及时向学院的教学质量监控小组反馈课堂教学实况,客观评价教学质量,奖惩分明,对于先进经验进行总结并推广,对于发现的问题,建立台账,及时反馈给个人并提出改进建议,督促定期整改,坚决做到不整改不销账.为加强考试环节的监控,学院制定了《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考试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了考试制度.实施对考试命题、考试座位安排、监考、巡考、教师阅卷、成绩评定、试卷分析等全过程的质量监控.试卷检查工作包括教师自查、学院复查、学校抽查三个步骤,杜绝可能出现的错误.针对实践环节的监控,学院制定了《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教育实习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了实习制度,严格监控整个实习过程,做到了“实习前有明确要求,实习中有严格监督,实习后有考核评价”,切实提高了实习效果.在毕业论文监控环节,毕业论文工作领导小组对毕业论文的选题、开题、中期和答辩进行严格把关,制定毕业论文工作安排计划,建立毕业论文答辩工作管理系统,确保论文从导师遴选、论文选题、跟踪指导、论文答辩、电子材料归档等一系列过程科学规范,保证论文质量符合毕业要求.通过学校发布的化学专业教学运行的基本状态数据,及时掌握教学过程运行、专业建设、教师队伍建设、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状况,对比分析发现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针对性的改进,充分发挥其对学院教学工作状态的监控作用.

通过质量监控的实施,落实了全员和全方位教学质量监控,规范了教学工作.学院高度重视教学质量监控结果在评奖评优、人员聘用、职称评聘等方面的运用,通过奖惩激发质量意识,做到学院质量监控“有制度、有标准、能执行、会反馈、促改进”,为学院培养高质量人才提供必要的质量保障.

2.7 完善学生需求机制,落实长效跟踪机制

进一步加强对师范生的精细化管理,学院建立了合理高效的师范生需求调研机制,比如“教学院长-专业负责人-专任教师-班级学习委员”和“专管学工副书记-辅导员-班主任-班级信息员”学情调研与反馈指导机制.利用网上评教、召开学生代表座谈会等进行学情调研活动,了解师范生对课程学习、学院工作以及生涯发展的诉求,满足学生发展的合理需求.学院根据学情持续修改、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满足师范生发展的共性要求与个性需求,比如,开设《中学(化学)研究性学习及指导》《中学化学经典案例》等特色选修课程,动态支持每一个师范生在专业学习上的个性化发展.设置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学生可在四年中通过完成不同的创新创业实践给予学分认定.不定期举办师范生专场讲座,传递专业前沿学术研究信息,提升师范生的专业素养.实行师范生导师制,对考研、考编、教师资格考试的师范生,学院安排专业老师进行专项指导.利用教师教育课程及专业教育课程的课程思政以及通过组织师范生参与社会公益、科技创新、自主创业等第二课堂,逐步形成了师范生师德素养养成的潜移默化模式.

学院制定了师范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努力构建持续长效的跟踪反馈机制.院系领导每年走访就业市场,调研师范生毕业5-10年后的职业发展状况.对已经毕业的学生和招聘单位进行走访调查,向中学、教育局等用人单位发放职业发展状况调查问卷,全面了解毕业5-10年后学生的职业发展现状,主要包含对化学教师职业的认同感和胜任程度,收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我院人才培养方面的建议.根据跟踪反馈结果,并对意见建议进行整理和分析,结合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目标达成评价情况,持续开展改进工作,为化学专业发展以及培养目标的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3 结 语

应用型师范类院校应按照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转变教育观念,紧扣地方基础教育需求,及时有效总结经验和规律,完善化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优化设置课程体系,改革课程评价机制,构建理实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推进校地协同育人,倡导高等学校、地方政府、中学“三位一体”的协同培养师范生机制,积极引进化学专业高层次人才,充实学科专业教师队伍,加强教学质量管理,健全多元化质量监控体系,完善师范生需求机制,满足师范生发展的共性要求与个性需求,建立健全师范毕业生持续长效跟踪反馈机制,全面推进师范人才培养的改革创新,为安徽省及周边地区培养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素养化学教师.

猜你喜欢

师范类师范生监控
The Great Barrier Reef shows coral comeback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你被监控了吗?
Zabbix在ATS系统集中监控中的应用
阅读与写作:高职师范类学生语文课堂核心教法初探
浙江:中职非师范类专业新教师需进课堂下企业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中小学师范类与非师范类教师的教学能力差异状况及成因分析
浅析师范类高校化学实践教学的改革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