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导”激发学生对课堂的无穷“趣”
2023-09-06黄晓娟
【摘要】要想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首要的是要击中学生的内心,把握好他们的兴趣点,激发他们强烈的探究欲望。因此,语文课堂的导入环节就显得至关重要。文章以初中语文具体篇目为例来探讨有效的初中语文课堂导入方法,以“导”激发学生对课堂无穷无尽的兴趣。
【关键词】初中语文;导入法;兴趣
作者简介:黄晓娟(1974—),女,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港南区教学研究室。
课堂导入是指教师在备课时精心设计的某种方法,可以带领、引导学生跟随教师的思路迅速融入课堂,进行学习。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由此可见课堂导入的重要性。语文教师需要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情况,探究丰富多彩的教学导入方法,以“导”激发学生对课堂无穷无尽的兴趣,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构建高效课堂的目的。
一、图片导入,情景增趣
(一)利用实物图片导入
实物图片导入可以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直观冲击,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教学朱自清的写景散文《春》时,在引入课文前,笔者先向学生展示了绿油油的春草图、百花争艳的春花图、绵绵细细的春雨图,以及人们在草地上放风筝、农民在田地里辛勤耕种的图片,接着让学生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的观后感,最后再引出新课《春》。这样的课堂导入,能够自然而然地激发学生对春天的探究欲望,提高学生对课文《春》的学习热情。
又如,在教学郑振铎的写物散文《猫》这一课时,笔者展示了两张小猫的图片,让学生进行观察并选择自己喜欢的小猫。图一的两只小猫浑身都长着漂亮的绒毛,看起来十分活泼可爱;而图二只有一只瘦小的、脏脏的小猫,不似图一的两只小猫活泼,反而还有点“忧郁”。此时,大部分学生都表达了对图一小猫的喜爱。笔者设置悬念引导学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里,作者也和大家一样都喜欢第一张图片里的那两只猫,不喜欢第二张图片里的那只猫,但作者最终却因为第二张图片里的那只猫而觉得无比的难过和悔恨,这是为什么呢?现在,让我们去一探究竟。”这样的导入让学生和作者产生了情感共鸣,同时也在学生的心里留下了疑问:作者为什么最后会因一只不喜欢的猫而无比的难过和悔恨呢?
(二)借助PPT课件导入
初中语文教材里的一些抒情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并且运用了很多的修辞和不同的句式来抒情。如《壶口瀑布》《黄河颂》《安塞腰鼓》等课文便运用了大量的短句、排比句、反复修辞等来描写景物恢宏的气势,如果不借助PPT课件进行展示,学生很难感受到语言里的气势,也很难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在教学《安塞腰鼓》一文时,笔者借助PPT课件展示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2008名演员击缶倒计时的场景,让学生感受其中的气势恢宏,从而引入课文《安塞腰鼓》。利用PPT课件导入新课,营造课堂气氛,能够让学生在热闹壮观、激情昂扬的场面中感受陕北人民独具一格的地域文化和积极进取、坚强不屈、蓬勃向上的精神。
二、视频导入,直观增趣
(一)歌曲视频导入
近年来,《经典永流传》这类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综艺节目受到了大众的喜爱。很多经典的古诗词、文言文如李白的《蜀道难》、刘禹錫的《陋室铭》等都被谱写成了观众耳熟能详的歌曲。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也可以引入这些由文言文改编而成的歌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比如,笔者在教学《岳阳楼记》时,在课堂中播放了《经典永流传》中的歌曲《岳阳楼记》,并让学生仔细聆听。在歌曲优美旋律的引导下,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为了弄清楚歌词的含义和情感,学生在课堂中认真听讲,有些学生还主动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搜索了很多关于作者和课文的相关知识。
(二)动画视频导入
如今,也有很多文言文内容通过动画的形式出现在荧幕上,如《陋室铭》《桃花源记》《孙权劝学》《核舟记》《河中石兽》《愚公移山》等课文都被制作成了相关的动画视频。这些视频,语言有趣、语调抑扬顿挫,配上动画人物的动作、神态等,把相关课文的大概内容和故事情节讲述得通俗易懂、妙趣横生,让学生对故事、对课文、对课文中的人物和对话等产生浓厚兴趣。动画视频导入的方式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得文言文学习不再是一件枯燥的事情,而是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三、实践导入,感受乐趣
课堂实践导入是物理、化学、生物等理科课程经常采用的手段,其实语文课堂也可以采取这种导入手段,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课文。如在教学《死海不死》一文时,笔者在课堂导入环节带领学生开展实践,让学生利用一碗水、一枚鸡蛋和一包食盐做实验。在课堂上,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水中如果不加食盐,鸡蛋就会下沉,加足量食盐,鸡蛋则会上浮。通过操作,学生明白了死海岸边寸草不生和人在死海中淹不死的原因,也掌握了死海的基础特征。
再如,在教学《小橘灯》一文时,笔者现场制作了一盏小橘灯,并在课堂上将其点亮,接着让学生讨论其象征意义,引导学生慢慢走进新课文的学习。课后,笔者还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小橘灯,并举行展示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本象征意义的理解。
课堂实践导入具有真实性、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特点,在教学中既能为学生提供认知材料,又能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背景导入,情感生趣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想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必须要让学生先理解课文背景。为此,教师可以通过背景导入展开教学,这样既能让学生了解课文背景,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在教学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这一课时,笔者以当时的时代背景作为课堂切入点:“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勾结美帝国主义疯狂制造白色恐怖惨案,用极其卑劣的手段暗杀爱国民主战士,李公朴先生惨遭杀害。在李公朴先生的追悼会上,闻一多满腔悲愤地发表了这一篇演讲,却在返家途中被特务分子暗杀了。这篇演讲成了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讲。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听听他最后一次演讲都说了些什么,他所说的话为什么会让国民党特务这么害怕,非要置其于死地呢?”这样的背景导入,把学生带入事情发生的时代,让学生理解闻一多先生发表最后一次演讲时视死如归的爱国决心,也为之后的课文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又如,在教学课文《海燕》时,笔者先向学生展示了课文当时的背景情况:二十世纪初,俄国在列宁的领导下,一场群众革命运动蓬勃兴起。当时,有人悲观失望,害怕革命损害自己的利益,但也有人勇敢地站在了革命的最前沿,同敌人进行了顽强的斗争,成了革命运动的先驱。学生了解了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之后,就能很快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对课文的学习也会更加顺畅。
五、问题导入,思考引趣
教师在课前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和思考。问题导入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让学生以更积极的状态进入课堂学习中。
(一)就课文提问导入
在教学鲁迅的《孔乙己》一文时,笔者开门见山地引导学生:“在20世纪30年代,日本友人要给鲁迅先生出选集,鲁迅先生提供的第一篇小说就是《孔乙己》。为什么鲁迅先生这么偏爱《孔乙己》这篇文章呢?这篇文章又有哪些值得偏爱的地方呢?带着这两个问题,让我们一起进入文本的学习,共同去解疑答惑吧。”
再如,在教学杨绛先生的《老王》一文,笔者提问:“在我们观念中,只有男性才会被称为‘先生。为什么杨绛是女性,却被称为是中国最后一位‘先生呢?对于这个称号她是当之无愧的吗?现在,请大家打开课文《老王》,通过课文中作者对‘老王的刻画,来感受杨绛先生对自我灵魂的审视吧。”
在这两篇课文的导入中,笔者紧扣课文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新课,这样的问题导入能够持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准确把握文本,感受作者情感。
(二)引用名言典故提问导入
名言典故是人类思想、语言艺术的集中体现。用名言典故作为新课的导入,不仅能渲染课堂气氛,而且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如在教学《为人民服务》一文时,笔者通过朗读臧克家的诗句进行导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你们认为人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才有意义呢?”在诗句的感染下,学生自然而然地思考着问题,逐步进入新课学习。再如,在教学《渔家傲·秋思》这首古诗词时,笔者先给学生讲述了“燕然勒功”这个典故,接着引出“燕然未勒归无计”这句诗,问学生:“该词句引用了什么典故?意思是什么?”在学生弄清楚这句诗的意思后,笔者顺势引入新课《渔家傲·秋思》的教学。
(三)讲故事设疑问导入
故事是有魔力的,用生动有趣的故事进行新课导入,可以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利用与课文相关的故事作为新课的导入。如在教学《孙权劝学》一课时,教师可以从《伤仲永》一文出发进行新课导入:“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但是他的父亲却让他奔走于各种场合展示自己的才学,进而停止了更深入的学习和发展,以至成年之后,他的聪慧和学识跟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学习是短时间的一个任务而已吗?该不该保持终身学习的好习惯呢?请你们带着这两个问题,在新课《孙权劝学》的学习中寻找答案。”
对于一些介绍新科技产品的说明文,其文体特点决定了这些课文词句平实,包含较多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不大。针对这类课文,教师可以在课前给学生讲述一则案例分析故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课堂增添活力。如在讲授《新型玻璃》一文时,教师可以举一个犯罪案例进行导入:“在一个夜深人静、月黑风高的夜晚,有一个黑衣人潜进了银行大厅,拿出刀向玻璃划去。当他的刀刚划到玻璃时,银行的警报就急促地响了起来,很快,小偷就被及时赶到的警察抓住了。大家知道为什么小偷的刀一接触到玻璃,警报就会响起吗?这种新型玻璃还有什么神奇之处呢?”这样的导入设计,让学生对文章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带着悬念,学生产生了急于了解新型玻璃的欲望,學习热情高涨。
六、热点切入,促学激趣
在互联网时代,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充分利用学生感兴趣的热点话题实现课堂导入,如此既可以吸引学生,又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更贴近社会、走进生活。
比如,在教学列子的《愚公移山》一文时,教师可以引入“七一勋章”获得者、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黄大发的事迹,为学生讲述他带领群众,历时30余年,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在绝壁上凿出一条长9400米,地跨3个村的“生命渠”,结束了草王坝长期缺水的历史的事迹,用当代“愚公”的事迹引出新课《愚公移山》,这样可以使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情境中。
又如,在教学《“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一文时,教师在导入环节可以先向学生展示一段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谷爱凌获得自由式滑雪女子U型场地技巧金牌全过程的记者报道,接着让学生充当解说员,思考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用怎样的语言来进一步描述谷爱凌滑雪的精彩瞬间,以及分享她当时夺冠的激动和喜悦。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入新课,一起感受吕伟跳水夺魁极具动态感和镜头感的精彩画面描写,体会新闻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和准确性。
热点导入法是将课堂教学内容与相关的热度事件相结合,把学生带入一个与教学任务和内容相似的课堂情境。恰当的热点事件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结语
一个好的语文课堂导入设计,是一节好课的“凤头”。教师要根据文本、学情等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课堂导入法,激发学生对课堂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更加自觉、主动地深入文本、走进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