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艺术语言讲述红色经典
2023-09-06孙涛
孙 涛
江苏是一片红色热土,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红色基因、红色记忆。一个个红色故事汇成了党史学习教育中最生动的教科书。如何让这本“教科书”在新时代依旧保持感染人、教育人、引领人的魅力?围绕建党百年的宏大主题,自2019 年起,江苏省委宣传部、省委党史工办、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广电总台联合主办每年一届江苏省红色故事宣讲大赛,并于2020 年、2021 年主办了两次大赛的成果集中展示活动,对大赛中感人至深的红色故事、表现出色的参赛选手进行集萃式优化展示。在四届省红色故事宣讲大赛、两次成果展示活动中,主创团队在作品呈现上做了一系列大胆的创新与尝试,收效颇佳,受到省委领导、总台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
一、创新宣讲形式,凝聚奋进力量
(一)讲故事不等于“一个人的表演”
纵观当前的故事宣讲类电视节目、比赛,最常见也是最便捷的呈现方式,就是“宣讲人+ 话筒+ 背景视频”的形式。在几次活动的创意之初,主创团队就对这样的表现形式进行了从“优化”到“打破”的创新尝试, “创新组合式宣讲”成为效果升级的不二法门,即在综合考量宣讲人音色、情感表达风格、语速节奏等条件后,将宣讲人进行合理、科学地组合,达到最优的宣讲效果。
第三届江苏省红色故事成果展示活动中,在呈现《朝鲜战场上的一封家书》故事时,主创团队看到这封抗美援朝李征明烈士写给识字不多小妹妹的家书,为了让妹妹看懂,家书中一大半内容是用铅笔画的图画。在这一幅幅生动的图画里,我们看到的是烈士饱蘸感情、富有爱心的生动形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渴望。在故事的讲述中,导演组设计用现代网络“表情包”重新解构这封家书,在视频制作过程中用现代化的网络语言出屏方式和手法辅助故事宣讲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在讲解员讲述的设计中,运用了两位音色反差极大的讲述人进行组合宣讲——一位中音饱满稳重,一位声线甜美。前者负责叙事性陈述,后者负责用角色代入感的准表演状态表达李征明妹妹的话语,既有对党史故事的庄重宣讲,又通过俏皮、深情的人物语言赋予故事厚重的情感。
(二)让故事里的人成为讲故事的人
随着四届江苏省红色故事大赛的成功举办,赛事影响力逐年扩大,参赛选手身份也逐渐多元化,成果展示活动在宣讲人选拔上也拥有了更多的空间。为了体现大赛的影响力大、参赛者职业身份的覆盖面广,主创团队在经过认真研究和多次论证,提出了由故事原型身边人甚至亲人讲述模范典型、先进人物故事的创新理念。于是,在活动中,女儿讲述参加过淮海战役父亲的故事、青年志愿者讲述其他志愿服务的故事、英雄的妹妹李爱云讲述守护八十二烈士的故事。用全新的视角、深情的讲述为大赛和成果展示增添了亮点和动人的情感传递。
(三)让宣讲人成为故事中的人
在部分红色故事文稿的创作、打磨期间,主创团队总结出一个规律,用宣讲人以第一人称主观视角讲述故事,效果远远优于第三人称的旁观视角。在这样思路指导下,主创团队重新组织故事素材,全新创作了表现守岛英雄王继才、王仕花事迹的故事组合《我的父亲母亲》。
《我的父亲母亲》由三则故事组成,三位宣讲人分别以王继才的小女儿王帆、大女儿王苏、妻子的角色身份,以倾诉式的语言,演述了“我”和王继才之间的故事。因为有了第一人称的视角介入,故事中描述的细节、场景和人物语言更加真实自然,情感更饱满,表达对象感更强,观众的代入感更好。
二、舞台语言的多样化灵活组合与运用
对于一场成功的成果展示而言,综合的舞台语言、系统的表现手法是必不可少的。在筹备红色故事宣讲大赛和成果展示期间,主创团队海量观摩了国内顶流媒体制作的主旋律晚会。在观摩过程中,一个新的思考出现了:怎么让红色故事讲出新时代的风采,让耳熟能详的故事用全新的语态讲到当下观众的心里?
(一)故事不仅仅是“讲”出来的
“宣讲故事,不应停留在单一的声带表现。”在两次成果展示活动的“头脑风暴”中,这个问题被反复强调。
在当下的红色故事宣讲创作、全国性的红色故事宣讲大赛中,加入大量的史实资料、影视资料作为补充或伴随信息,让观众在听觉上获得满足的同时,也获得视觉上的满足。但对于创新性表达来说,这是远远不够的。
在刘老庄八十二烈士英勇奋战故事《铁血铸军魂》的讲述中,主创团队从三届省红色故事大赛中选拔两位表达能力过硬的宣讲人进行组合式讲述,并在塑造新四军战士血战刘老庄大无畏的形象时,创造性地加入了一段叙事舞蹈。舞蹈演员通过肢体语言,配合宣讲人的讲述,再现了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明知战必死而战之”的英烈群像。在故事尾声,倒下的“战士”以剪影的形象一个个重新挺立在舞台上,刘老庄连连旗猎猎飘扬,高度契合新时代“强军梦”的主题,让故事的情感与立意再度升华。
(二)灵活运用凸显故事发展主线的道具
在红色故事宣讲中,灵活运用道具是让宣讲效果放大,让形式感、仪式感增强的方式。
《中国人的争气桥》故事内容扎实,但在宏大叙事之前,如何实现小切口的介入?在前期策划过程中,主创团队认真阅读观看了大量有关大桥建设的文献和资料,其中有一部拍摄于1969 年的纪录片《南京长江大桥》,完整记录了大桥的建设过程,建设者们朴实的形象和忘我奉献的奋斗精神给了导演组灵感和启发。导演组寻遍南京,找到一台保存完好、目前仍能使用的电影胶片放映机作为故事讲述开始的视频播放媒介,并让道具组为三位讲述人制作满是油污的工作服、藤条做的老式安全帽,配合讲述者黝黑的脸部颜色、皲裂的嘴唇,最大限度还原了一线建设者的形象。舞美设计上,中间主屏播放大桥建设真实场景的纪录片,舞台周围多个侧屏按构图同步播放大桥的钢架结构和滔滔江水,表现当时真实的人物和场景。当三位宣讲人从舞台深处走来,电影放映机缓缓打开,在讲解员深情的讲述中,人们瞬间被带到20 世纪60 年代热火朝天的大桥建设场景里。
(三)扩展舞台空间的“组合拳”
成果展示活动现场,在舞台空间的扩展使用上,打出“上天入地,左右逢源”的组合拳。“上天”,指的是舞台上方吊装可升降冰屏。配合故事宣讲,冰屏适时下降上升、切换素材,实现了营造情景氛围、凸显故事主人公、补充信息量的功能。“入地”,指的是升降台的灵活运用。升降台除了带来宣讲人亮相时的仪式感,更为道具的上下场提供了“隐形操作”的空间。“左右逢源”,指的是车台和滑轮式展台的使用。在舞台的上下场口,分别设置了滑轮式展台和车台,使人员、道具上下场更加从容。
通过这样一组“组合拳”,舞台空间实现了多维度的拓展,也使得环节衔接更加流畅。
三、融合传播唱响时代最强音
(一)媒体矩阵,新媒体端宣推最强合力
作为江苏省红色故事宣讲大赛和两次大赛成果展示活动的执行单位,省广电总台城市频道统筹协调台内外资源,集结新华社、新华日报、“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凤凰网、B 站、今日头条、抖音、快手、腾讯、荔枝新闻、我苏网等为一体的媒体矩阵。落实移动优先战略,在大赛期间和成果展示活动举办后,每天下午推出微信推文、短视频,当晚推出视频新闻,通过城市频道内容生产的“中央厨房”集中分发,同步宣推,形成立体传播声势。
同时,城市频道还开拓现有资源,发起“我和我的故事”网络票选活动,红色故事宣讲大赛的选手们记录沿着英雄足迹、寻访奋斗征程、踏上红色热土、深挖红色资源、感悟初心使命的过程,吸引广大网友积极参与投票。网络评比投票总量超千万。
(二)资源再生,红色故事热潮持续发力
作为省广电总台庆祝建党百年策划打造的系列精品宣传项目“五个一百”之一,《红色故事里的初心使命》从红色故事宣讲大赛及成果展示活动中优选故事,精心打磨出每集时长6 分钟左右的百集短视频。《红色故事里的初心使命》真正实现了移动优先、先网后台、大小屏联动。自2021 年4 月23 日起,每天下午3 点,“江苏最美人物”视频号、“荔枝”“我苏”两网两端,学习强国、腾讯、头条、网易等网络平台,以及江苏城市频道新媒体矩阵同步首发,当晚城市频道《零距离》栏目也开辟专栏同步播出,并定期采访报道,为观众揭秘“红色故事背后的故事”,同时还联动全省64 家县级融媒体中心协同传播,不断扩大复合影响力,形成传播强势。省政法委、省委党史工办、省高院、省教育厅、省卫健委、省气象局等数十家部委办局及在宁高校也通过公众号同步推送,立体丰富的传播方式使《红色故事里的初心使命》迅速成为各界广泛认可的党史学习教材。母亲节上线的红色故事《亲娘》,一小时网络浏览量就破10 万,形成“爆款”;有着“抗疫一线铁娘子”之称的江苏省人民医院副院长刘云讲述的抗疫故事《拼出希望 守住胜利》,浏览量全网累计10 万+ ;截至写稿时,百集系列短视频网络端累计点击量超12 亿次。网友被深深打动,留言“泪目,致敬!”“可敬、可爱的时代楷模”。 对于他们来说,100 集红色故事就是100 堂生动的“在线党课”,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