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审题策略实践研究促进农村高段学生思维深化
2023-09-05陈黎明
陈黎明
摘要: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学生的审题差异,以课例为抓手,在课堂实践中采用“读——标——画——比——写——查”六段式审题策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采用数据跟踪分析学生学习前后的变化,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思维能力提升。
关键词:小学生 审题 审题能力 解决问题 思维
一、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发现部分学困生不愿意深度分析问题。审题能力是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必须具备的良好学习能力,也是学生自学能力强弱的一种体现,特别是进入小学高段学习后,学生面对的学习内容更加复杂。
本文以学校“五自”教育中的学生自学能力为研究目标,以期末调研为数据依托,主要收集和分析了当前农村高段学生在检测过程中审题策略方法的掌握情况与作业质量之间的数据进行对比,针对学生作业的重点错误原因进行归类整理,发现掌握良好的审题技巧有助于学生提高作业质量,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基于以上实际,我在所带班级中积极尝试通过问题解决进行审题策略的实践研究。
二、实践研究过程
(一)问卷调查
为形成有效的审题策略提供详实的客观调查依据,针对六年四班51名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数据收集。
从调查问卷数据反馈来看:学生普遍认为认真审题非常重要,占调查学生总人数的90%;偶尔因没有认真审题而造成作业错误的占75%;作业时看错数据、符号的22%;经常反思的占50%;面对数学作业,有圈重点字词能力的占27%;针对错题会再次翻阅解题过程的不到5%;遇到问题换种思考方式解题的学生仅占12%。
(二)六段式审题策略实践研究——以《圆柱圆锥整理与复习》为例
以《圆柱圆锥整理与复习》课例研究为例,创设生活实际情境,从解决问题入手,密切关注班级中每个学习小组、观察每个学生的作业过程,通过不断强化审题六段增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品质提升。
1.咬文嚼字——读
读题是审题的基础,审题是读题的深化。题目都不读如何能做到审题?加强读题的训练是提升学生审题的基础。学生在读题的时候我们强调“咬文嚼字”——不漏字、不添字,把句子读通顺,能对题目给出的数学信息有初步的了解。
数学题型多样,同一个知识点,条件稍加变化就需要敏锐的观察力把这些“地雷”灵活地排除才能正确解题。从学生作业来看,文字越多的题目学生犯错越多,不是因为题目设计的较为困难,而是学生不能从中找到关键有用的信息,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培养学生读题的能力,读出题目中对解题有帮助的信息。
[例题1]
淘气身边没有称重工具,他想知道一个红薯有多重,按如下步骤进行了一个实验。
第一步:在底面直径为20厘米,高30厘米的圆柱体玻璃缸中装入一定量的水,量得水面的高度是27厘米。
第二步:将红薯完全没入水中,此时有部分水溢出。
第三步:量得溢出的水有18毫升。
如果玻璃的厚度忽略不计,红薯每立方厘米的质量是1.2克,你知道这个红薯有多少千克吗?
这是一道文字信息较多的题目,在学生心里文字越多题目就越难,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三读”理清题干信息。
第一遍读题,保证信息不遗漏。要求学生在读题的过程中找到关键信息、抓关键词语,启发学生将题目信息与知识储备中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初步判断解题的方向。如:将红薯放入圆柱形玻璃缸中,这就与典型的不规则物体求体积建立了知识关联。
第二遍读题,仔细推敲题目条件。抓住“有部分水溢出”理解为什么会溢出?知晓溢出的原因是因为放入了红薯,而红薯放入圆柱形玻璃缸中造成了水面的上升,因为红薯的体积大于圆柱形玻璃缸中水上升所产生的体积,所以才造成了水溢出,这就得出红薯的体积被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为圆柱形玻璃缸中水上升所产生的体积;一部分为溢出的体积。
第三遍读题,问题再琢磨。要求学生以问题为导向,反向寻找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条件,确定解题的方法。如:本题要解决红薯的质量是多少?那首先要知道红薯的体积是多少?要清楚红薯的体积就得了解红薯的体积被分成了两部分:水面上升所产生的体积+溢出的体积。溢出的体积从题干中能直接找到,那么关键问题就变成了求水面上升部分所产生的体积,一步步倒推,找到圆柱形玻璃缸的底面半径,找到水面上升的高度,根据五年级所学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容器的底面积×水面变化的高度=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三遍读题完毕,解题思路自然就清晰明了,知晓了解决问题的关键,写算式自然也就不存在问题,圆柱圆锥类问题解题的关键在于理清题目中的干扰信息,形成良好的审题能力,从而帮助学生正确掌握解题方法,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2.去粗存精——标
从读题中提炼出解题的关键信息,再从这些信息中“去粗存精”,通过勾圈画等方式将题目中的信息进行标注。在执教《圆柱与圆锥整理与复习》时我设计了如下的开放性题目:
一根圆柱形铁棒底面直径20cm,高30cm,根据已知条件,结合已学知识提出有关圆柱、圆锥的数学问题,看谁提的问题更有创意?
学生在作业时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知识的掌握情况会随机书写数学问题,书写的问题没有什么规律可言,我在设计本节课时主要是想通过简单的几个汉字帮助学生梳理解题的方法,所以在學生汇报时,我在黑板上板书时有意识将学生所说问题进行了分类。
(1)刷:表面积有关的计算——做油桶用多少铁皮?圆柱形游泳池粉刷面积是多少?压路机前进一周压过的面积是多少?包装一个易拉罐需要多大的包装纸……这一类题目归结为一个字“刷”,带着学生形象的在头脑中过一遍,遇到类似的题目自然也就清楚是计算什么了。
(2)切:面积的变化计算——将圆柱沿高切成相同的两部分、将圆柱切成3个小圆柱、将圆锥切成相同的两部分……借助PPT动画演示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空间想象图形,做题时头脑中自然闪现出对应的图形,解题就有了方向,知识学习自然掌握就更牢固。
(3)削:等底等高圆柱圆锥联系——将圆柱削成最大的圆锥?利用动画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怎样削才是最大?等底等高是先决条件,抓住课堂生成帮助学生理解题目的含义,有了关键信息的提炼在解决这一类题目时自然就轻松多了。
(4)铸:等体积圆柱圆锥关系——将圆柱铸成底面积相等的圆锥、将圆柱铸成高相等的圆锥。抓住体积不变,理解圆柱与圆锥的三倍关系。
有了以上的归类整理,学生在做题时重点关注题目的关键字词,提炼出关键的信息,自然就明确了该题目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在解决问题时找条件也就能做到“有的放矢”了,通过标的方式也能将文字多的题目“化繁为简”,帮助学生快速理清题意。
3.文字具象化——画
教学时渗透数形结合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数量关系问题转化为较为直观的图形性质的问题。而借助形象思维这把“梯子”,有助于学生剔除问题的非本质特征,降低审题难度。
[例题2]
如图,ABCD是直角梯形(单位:厘米),以AB为轴将梯形旋转一周,得到一个立体图形。这个立体图形的体积是多少?
教学过程中渗透画图方法,旨在让学生体验到画图审题能使解题简捷明快,还可以拓展解题思路,促进思维发展,通过全班的展示汇报让学生逐步体会到画图审题的好处和画图审题带来的“成就感”。
4.类比呈现——比
在圆柱与圆锥的知识点有许多相似的题目,学生在作业时往往带有一种“想当然”的思考方式,一看题目“好像”是这样解的,这种“好像”往往就存在着许多的“坑”。
通过对相似题目的对比,让学生先理清每道题所解决的问题从而发现两道题的不同,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深化学生审题对于正确解题的重要性的感受,从而让学生重视在解题之前的审题环节。这样的做法很好培养了学生的审题能力,既能很好体现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又能促进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
5.思维外显——写
将解题过程清楚记录下来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归纳概括能力的养成;通过完整的解题思路呈现能很好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能清晰表达解题的推导依据,在后期检查过程中有助于自己一目了然看到问题所在,提升作业效果。通过“写”能让学生的思维外显,能清楚看到学生解题的思路,有助于学生正确分析、解决这一类题目,通过写的形式能全方位促进学生多种能力提升。
6.结果检验——查
正确的检查方法必须保证手、眼、脑协调到位,眼睛一字一句的看清题目条件,认真思考解题步骤。学生作业时要求学生将审题的方法充分运用上,标出题目中不一致的地方,圈出要解决的问题,画出图来,检查时再根据问题重新计算一遍,逐条判断自己是否将所有可能都考虑到位,让检查真正起到该有的作用,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三、实践研究效果
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实施审题策略研究以来,通过查找资料——内化——摸索——实践——反思——再摸索——再实践——总结等一系列螺旋式实践研修过程,目前取得了如下初步成效。
(一)学生综合素养得到提高
通过跟踪研究发现,班级多数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审题策略方法。对于常态的数学作业能独立、有策略地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实现了从“愿学”到“会学”的转变。在教学中有意识进行针对性审题策略教学,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与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大大提高。
(二)学生学习兴趣得到提升
找到学生学习潜能区,促进学生掌握系统的审题策略,养成良好审题的学习习惯。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审题成为学生作业的必备能力,让学生在作业的成功中体验中学习数学的乐趣,真正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忙碌”起来。
(三)学生学习方式得以改变
学生的作业从最开始的“粗心大意”到后期的“认认真真”,这是学生良好审题能力的体现,也是“会学”“真学”的体现。
(四)学生综合素养得到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读、标、画、比、写、查”的训练,让学生形成基本的能力,促进良好品质形成。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學生进行“读、标、画、比、写、查”的训练,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读的训练培养学生专注学习的品质;标的训练培养学生去繁存精的能力;画的训练培养学生从具体文字中抽象出具体图形的能力;比的训练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严谨细心的品质;写的训练培养学生勤于反思、敏捷灵活的品质;查的训练利于学生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
在“读”“标”“画”“比”“写”“查”的审题训练下,学生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有了显著提升,解题效果有了明显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