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村落景观研究进展
——基于Citespace 的可视化分析
2023-09-05夏圻彬谢光权詹开元李文枭吴小刚
夏圻彬,谢光权,詹开元,李文枭,吴小刚
(福建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艺术学院,福州 350002)
传统村落景观是一个包含深厚人文内容与人文意味的人文景观,但并非是一般的景观概念。它是在不同的时代,环境,文化和社会的更迭中日积月累形成的地域性景观。通过对传统村落景观概念的梳理和分析,本文将传统村落景观特征概括为:第一,相较于一般景观而言,传统村落景观更注重于自然景观的融入;第二,它由于地理地貌,气象季候,地域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下形成许多独一无二的产物;第三,传统村落景观的整体空间布局因地制宜,灵活多变,具有强烈的可识别性;第四,传统村落景观都有着独特的文化标志和历史遗迹,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传统村落的保存和保护受到广大的关注,研究传统村落景观如何保护、如何与城市化相适应、如何进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已成为风景园林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热点之一[1]。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为确保原始数据的准确性并保持更高的分析量、可靠性与准确性。我们选择数据总量最多、覆盖面最全、有竞争力的CNKI 中文学术期刊为重要数据分析源。为确保检索词能基本涵盖有关中国乡村景观的研究资料,搜索方式为:将“传统村落”和“景观设计”合并作为主题词。将搜索日期规定在2002-2022 年,搜索日期为2023 年4 月12 日,共获得相关资料1030 条。通过人工检索,并去除了与文章、报刊、专利等标题内容和关联性较弱的资料,结果共获得相关资料数据945 条。
1.2 研究方法
科学图谱,是指一种以科学为主要计量研究目标,将复杂的科技领域通过信息处理、数据挖掘、知识统计方法和图形技术描绘的图像,以科学计算可视化的方式揭示了科技的发展演变过程及其相互结构关系,从而说明科技领域和其发展演变原理,从而揭示了知识结构关系及其发展演变原理[2-3]。目前Citespace 是学术界绘制科学知识图谱最流行的工具,Citespace 通过统计学方法来示范文献载体以及文献知识,通过此分析方法来分析构建知识之间的联系。为相关的研究领域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4]。本文将根据2002—2022年检索结果整理的论文信息,在Citespace(版本号6.1.R2)中,用于调试相关参数的期刊,学科共现词网络图谱,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和研究域分布图谱中。
2 结果与分析
2.1 发文量与时间分析
通过文献发文量的态势来看(图1),传统村落景观研究的发展可以分为2 个阶段:(1) 2003—2013 年为起始阶段,发文量和研究群体较少,研究力度较小。整体的发表年度趋势趋于平缓;(2)2014—2018 年为上升阶段,传统村落景观研究开始得到重视,研究主题也日益多样化。年均发文量达到50篇左右;(3) 2019—2022 年为高速发展阶段,最高发文量从2018 年的86 篇增加到2021 年的185 篇,数量上增加了2 倍。学术界对于传统村落景观的研究高度重视,研究也更加深入更具有创新性。
图1 传统村落景观文献数量的时间分布
2.2 发文作者分析
利用Citespace 对中文资料的图像可视化研究,选取论文作者为主要研究对象,给出了中国村落景观研究方面的论文作者聚繖花序图谱(图2)。图2 中的节点数量和长度表示写作群体的共现频次,线条的多少反映出作家间的协作能力。其中排在前3 位的是李伯华、黄璜和窦银娣。李伯华与窦银娣所探讨的,是中国湘江流域的传统乡村景观基因变化的分异模式,与中国传统乡村人居景观的创新[5-6]。黄璜研究乡村旅游背景下的传统村落景观设计,他以梧州市为研究对象。经过思考和研究,归纳了中国村庄景观设计都必须考虑当地乡土文化底蕴,本着传承与开发的方式,因地制宜,在历史发展的语境下,形成具有历史意义的古老村庄景观[7-8]。
图2 作者共现可视化网络图谱
2.3 研究机构及其合作分析
从国内的研发机构合作类聚图谱(图3)分析,可以看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北京林业大学、湖南理工大学和浙江理工大学。其中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合作发文量名列国内首位,为82 篇。另外还可以从图3 可以看出,在国内对于传统村落景观领域的研究组织越来越多,但是与科研院所之间的研究合作却相对较少,而且也主要是单独聚类,基本没有交叉研究。所以为了更好的促进传统村落景观研究在国内的发展,就必须更进一步加强与各研究机构专家学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图3 研究机构共现可视化的网络图谱
2.4 热点关键词分析
关键字反映出了各个论文的研究重点方向以及中心观点,对我国的乡村景观研究领域内相关论文中的关键字加以词频分析,就能够反映出该领域的研究趋势以及研究重点方向。从关键字的聚类图谱(图4)来看,我们可以分析出的关键词节点为396 条,节点连线为1024 条,密度为0.0131,其中结点数量越大说明关键词的出现频率也越多。其中较为重要的结点为我国的“传统村落”,出现的频次就超过了372 条。再接下来是有关“乡村景观设计”“乡村景观”“传统村庄景观”“农村环境”“乡村振兴”“乡村历史”“地方传统民俗文化”“地方艺术风格”等的关键词。其中的“中国传统村落建筑”和“城市园林绿化设计”的节点外圈色调均呈暗紫红色,表示出该关键词有很高的文化中心特征。
图4 关键词共现可视化网络图谱
2.4.1 美丽乡村建设下的乡村旅游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群众生活层次的提高,农村旅游已日益成为民众休闲游玩、度假和寻求亲近自然的新方式。而美丽的乡村工程将力求构建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以提高农村民众的生存条件,促进乡村经济建设,使全体农民过上更美好的日子。美丽乡村与乡村旅游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相互促进,互为补充。
近年来,关于美丽乡村下的乡村旅游的研究日益增多。其中一些研究表明,美丽乡村建设可以为乡村旅游提供更好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保障,提高乡村旅游的品质和水平,同时乡村旅游也可以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支持和保障。研究者发现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和乡村旅游发展可以相互促进,乡村旅游可以在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然而,目前在美丽乡村建设下,乡村旅游也面临一些挑战和旅游产品单一等问题。乡村旅游的规划和设计需要更加注重针对性。另外,乡村旅游管理人才缺失也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因此,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美丽乡村下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和管理模式,以促进乡村旅游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协同发展[9-10]。因此我们在建设过程中,应实施相应对策:
①做好乡村旅游业长期发展规划; ②打造地域文化品牌,提高产业活度[11];③加强当地部门的指导,科学合理安排农村旅游项目;④加强本土文化的挖掘与保护[12]。
2.4.2 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传承
在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传承方面,研究主要集中于“乡土文化”和“地域文化”两个方面。乡土文化是一个地区综合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集合体,包括聚落、民俗、农耕和语言等多种形式。它是集体和个人共同努力的成果,具有民族、历史和地域等特征[13-14]。而地域文化不仅仅是地方差异性的体现,更是在经过长期发展、源远流长传承下来具有特色的文化传统[15]。传统村落景观文化是中国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然而,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许多传统村落正在遭受破坏和消失的威胁,这使得传统村落景观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成为了迫切的任务。因此,近年来,国内学者和政府部门在传统村落景观文化保护和传承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
研究表明,传统村落景观文化保护与传承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首先,必须对传统村落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进行充分的认识和理解。其次,需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加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管理。同时,还需要通过文化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公众的文化保护意识和认知水平。
在研究方法上,国内学者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如历史文献研究、社会调查、案例分析等。其中,景观设计在传统村落景观文化保护和传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重新规划和设计村落景观,使传统文化得以得到传承和发展。因此,在对传统村落进行改造升级时,需要将当地文化特色融入到景观中,以避免出现“千村一面”的问题和传统文化遗失的风险[16-20]。
2.4.3 传统民居建筑保护
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迅速发展,传统民居的数量和状态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传统民居保护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在这个背景下,对于传统民居保护的研究和探索变得越来越重要。传统民居成为地方精神表现的主要媒介,凝结了下层精神与中层精神,成为民众建立归属感、集体意志的主要源泉。因此,传统民居保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进行传统民居保护的过程中,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平衡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只有在保护传统民居的同时,实现其有效利用,才能更好地保护传统文化遗产,并且使其对当地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在传统民居保护方面,有许多可供选择的措施,如保护区划、文物修缮、环境整治、社区参与等[21-23]。其中,社区参与是保护传统民居的一个重要策略。通过社区居民的参与和合作,可以加强对传统民居的保护和管理,同时也可以提高当地居民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总之,传统民居保护不仅仅是一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更是一项社会发展工作。在保护传统民居的同时,我们还需要注重其与社会经济的关系,并充分考虑社区居民的参与和利益,从而实现传统民居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24]。
2.4.4 文旅融合下的乡村景观
在文旅融合下,乡村景观的保护与利用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之一。许多学者对乡村景观的保护、重塑和利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文旅融合”是指中国文化事业与世界旅游行业相互促进、共同融合的发展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文化为旅游发展提供内涵,旅游则促进文化的传播。2018 年9 月,中共中央提出通过推动乡村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乡村文化特色产业,繁荣乡村文化,从而在文化挖掘、旅游利用等多个方面推动乡村的发展[25]。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交至今,中国农村发展始终受到国家重视,而我国的文化旅游部门也表现出了农村旅游所带来的巨大变化,使得中国农文旅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国家重视。农文旅是一种融合了农业、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发展模式,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为农村的发展注入正向的能量[26]。
一些研究者认为,乡村景观的保护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前提。他们提出了许多保护乡村景观的措施,如规划管理、景观重塑、环境整治等,以确保乡村景观的完整性和可持续性。同时,也注意到了乡村景观在文旅融合中的重要性。他们提出了许多有关乡村景观与旅游产业的整合、创新、升级和提升的建议,以促进文旅融合的发展,提高乡村旅游产业的竞争力。此外,研究者们也关注到了文旅融合对乡村景观的影响。他们认为,文旅融合在一定程度上会改变乡村景观的本质和特点,因此需要对其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规划。
总的来说,乡村景观在文旅融合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保护和利用乡村景观,整合和提升旅游资源,适当引导和规划文旅融合,可以为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27-32]。
3 总结与展望
经过对将近20 年调查资料的计量化和可视化分析研究表明,随着对我国传统村落自然景观的关注度提高和国内外科学技术水平的日益提升,可看出当前世界对中国乡村自然景观方面科学研究的关注力度日益增长,科学研究的内涵也越来越创新化和多样性。学科内容包括了多种领域的交织与整合,根据作者共现图谱、学术机构共现图谱以及关键词共现图谱等有关资料信息,总结了研究脉络和本领域的学术重点与发展趋势,并通过对关键词的聚类总结出了四大学术重点集群。
传统村落拥有丰富的文化、自然、历史资源,为景观设计提供了基础保障[33]。目前,我国对传统村落景观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入,但其改造还有提升空间。中国村落既有很大的学术意义,开展和重视景观设计的精神价值非常有必要,应该根据当地的状况,保持古老村落特点,发掘其可开发利用资源[34]。在新文化地理学、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推动着我国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本土化与多元化研究[35]。
未来,传统村落景观研究还要注重理论、方法和实践路径的创新,景观规划设计应科学合理规划,融入当地地域文化特色,考虑经济发展和整体村落未来趋势,打造具有长远发展能力的传统村落[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