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早风物,品味闽南

2023-09-05邹璟编辑卢娜

东方企业家 2023年9期
关键词:面线母鸭闽南

文、图/ 邹璟 编辑/卢娜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这熟悉到不能再熟悉的歌词,是很多人对闽南的第一印象。因为家里人喜欢听闽南语歌曲,笔者在耳濡目染之下对闽南也抱有很大的好感。再加上在内陆长大,对海边的生活总是有着强烈的向往,所以迫不及待地想要去看看那片热土。

在这片将“香皂”唤为“雪文”的可爱土地,在这个把“粿条”文化融入生活点滴的地方,当我们享用与闽南相关的事物时,总是惊喜相随。更愿我们能再多走几步,从他们的建筑和民艺当中,感受他们对过去、当下和未来生活的表述和信仰。

通淮关岳庙外观

泉州,转角遇到神

在现代文明的强大攻势下,闽南以“敬天地,畏鬼神”的杂糅信仰保住了那一圈地方文化的篱笆。为了方便拜神,泉州人把寺庙从山上搬到了家门口,所以街头巷口到处梵音缥缈,信众往来不绝,香火直入苍穹。也许,香火的概念在他们的世界里,不仅为祈福,还在于文化的传承。

玄妙观拜天公、天后宫拜妈祖、仙公山拜土地公……对泉州人而言,宗教没有明显的界限,只要能为家人带来平安顺遂,只要能引人向善,都乐意为其供奉。若是对寺庙及宗教文化感兴趣,可多拜拜求签祈福,只要心诚就会灵验。

通淮关岳庙

通淮关岳庙是泉州本地人最经常去拜的寺庙。当地人对“重信义、守承诺”的关公有着深沉的尊敬之情,除了初一、十五、过年以及关公“生日”,平常的日子也要来求上一卦。而这座庙里同时也供奉着岳飞,因而又叫关岳庙。在国内,同时供奉关公和岳飞的庙宇也是少见。但在泉州,一切皆有可能。正因如此,这里的人流也比一般寺庙来得多,香火也更为旺盛。

关岳庙就在泉州老城的中心,那红砖古厝的建筑非常醒目,它有橙红的琉璃瓦、飞翘的燕尾脊及精美的木雕、剪粘、彩绘,复古雕刻砖更是应用得极为广泛,在保留传统风格的同时又杂糅了来自南洋的特色。

清净寺一景

清净寺

涂门街摆得下关公,也容得下来自遥远阿拉伯世界的客人,和关二爷仅隔百米之远就是有千年历史的大清真寺——清净寺,教派不同,相处倒也和谐包容。

公元1009 年,客居泉州的阿拉伯穆斯林出资,仿照叙利亚大马士革伊斯兰教礼拜堂的建筑形式建造了这座清真寺。这座寺庙见证了十世纪至十四世纪泉州海洋贸易繁荣时期,也是宋元时期远渡重洋来泉州经商的波斯、阿拉伯商人及其族群的珍贵物证。

开元寺

在泉州人中流传着一句话:站着像东西塔,躺着像洛阳桥。这“东西塔”说的就是开元寺双塔。

直到2023 年,在泉州老城,最高的建筑依然是1200 年前始建于唐朝的开元寺双塔。这座千年古寺,好像有某种神秘的力量,吸引我不厌其烦地一次次地走进它,又一次次地有所发现。

开元寺的名气虽然不如一些名刹,但深厚的底蕴和完整的历史遗存却赋予了它截然不同的气质。大隐于闹市中,门外就是热闹的西街市井,退回门内就是安静古朴的佛寺园林,似乎从未改变。

远眺开元寺双塔

漳州,何处不亲切

虽然此前从未到过漳州,但一见到它就好像是从小一起长大的邻家伙伴,每个人都会向你送上自来熟的亲切,也毫不掩饰地表达对漳州文化的自信。我从火车站去往城区时,就遇到了一位本地的出租车师傅,见我刚从泉州过来,就努力地用带“沙茶味”的方言向我介绍起漳州的好吃好玩,言谈间大有和泉州PK 一番的意思,实在可爱。

漳州古城商业气息不浓,别有一番烟火气

刻有“探花”二字的明代石牌坊

漳州古城

我踏入漳州古城的脚步是急匆匆的,但置身其中时,时间的流速却好像慢了下来。这是一座沉稳内敛的城市。一场细雨刚过,怡人的微风吹拂,把路面吹得半干。恬静,扑面而来。

小城的车马很慢,小商贩不紧不慢地经营,行人在路上并不匆忙,仨俩结伴的小学生手里拿着串儿,小年轻们一边逛着小吃摊,一边走向回家路。

古城中悠哉闲逛,映入眼帘的是砖红的墙、朱红的窗、灰白的青石路,还有显眼的古老石牌坊。偶遇一扇圆拱廊柱格纹窗,传递出浓浓的民国风情,骑楼林立又透出中西合璧的巧。一不留神,抬头又可看到牌坊上的“探花”二字——这块明代牌坊有着岁月润泽,青白相间的石块上浮雕繁复、人物镂刻精细异常。虽然人文景观林立,但城中商业气息并不浓,这里是景区也是居民区,烟火气从未离开。

俯瞰埭美古村

古村埭美

除了古城,在漳州地界还有一处可寻得地道闽南建筑群落的所在,这便是古村“埭美”。

埭美古村位于漳州九龙江入海口与南溪交界的三角洲上,一条内河如长龙般紧绕村庄,使埭美成为名副其实的“闽南周庄”。

踏入古村,一律的红瓦白墙,一式的燕尾翘脊,横平竖直地排列;绕村回环的河水,遒劲葱郁的古榕,青黛起伏的远山……如果不是身临其境,你很难想象世间还有此等桃源。

实事求是地说,从独栋建筑而言,埭美有的只是典型的闽南传统大厝,红瓦顶、白墙壁、燕尾脊、嵌雕砖、上彩绘,不算新鲜。但当276 座几乎一模一样的闽南传统大厝,如同陈兵列阵般整齐地排列在你的面前,很难不觉震撼。

埭美有“闽南周庄”之称

古村中的建筑缘何能这样整齐?在村里经一番走访后,我得到了答案。原来这个村子的村民大多姓陈,是著名理学家朱熹重要门生陈淳的后裔。自从陈氏在这里开基后,就有了村规民约。村民但凡要建房,都要统一规划、统一布局,不得擅自更改房屋的高度和大小。这一规矩流传至今,因而即便是新建的房子依然还是保持着一致性。

随着城市化脚步的加快,人们已经习惯在高楼大厦间穿梭忙碌,国内已经很难再看到如此整齐划一的大规模古建群。埭美,这一片还没有被打扰的村落,见证了漫长的岁月,让人静下心来,感受难得的安逸闲暇。

姜母鸭

漳泉美食,人间烟火

面线糊

闽南人的一天,从一碗粥满料足的面线糊开始。加了卤大肠和猪肉的面线糊,搭配油条或者马蹄酥是闽南人的早餐标配,满满的碳水吃得人心满意足。

不过,做得不错的面线糊老店都是“苍蝇馆子”,没什么服务可言,游客要入乡随俗,自己收拾前人的碗筷才能入座享受这鲜美入喉的快乐。

面线糊

姜母鸭

没有一只番鸭能逃得出闽南地区。姜这种常见的配料在这道菜里则少见地成了主角,不爱吃姜的人都深深折服于姜母鸭的浓浓香气。

姜母鸭选用一整只番鸭,加上老姜片(也就是姜母)小火焖熟。一鸭一砂锅,最后麻油和酒的添加让姜母鸭香气直勾勾地袭人,肉质紧实咸香,谁吃谁夸。

漳州卤面

这是一碗具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的小吃,比漳州古城的年纪还要大,可谓久负盛名。质地粗糙,爽口弹牙的熟碱面简单过水,淋上勾过芡后浓郁的卤汁,再撒一把香菜,光看上去就已经令人食欲大开。

漳州卤面

生烫

你以为这就完了吗?旁边的锅里正煮着各种卤味,根据个人喜好,还可加入牛腩、卤大肠、卤蛋、豆腐泡等。这丰富的浇头,已经是一顿营养丰富的大餐了。

蚵仔煎

蚵仔煎

在漳州唤作蚵仔煎,选用的是黑耳白肚、个头小小的新鲜海蛎珠,所以吃起来嫩香可口、口感微甜,与油香松软的大葱煎蛋相得益彰,特别有“海的味道”。再配上萝卜酸,蘸点甜辣酱,简直是下酒神器。

生烫

生烫是漳州特色,算是麻辣烫的清淡版本。老板烧开一大锅高汤,食客在前台选定各色配料,由师傅依次放入滚开的高汤中。食材迅速烫熟后捞起,加入葱姜蒜等调味品,淋上高汤即成。看似很简单的做法,但是出品清甜,很适合每天傍晚当做晚餐前的零嘴。

四果汤

在闽南人的记忆里,离不开一种伴随着炎夏和蝉声的爽口甜蜜,那种爽口香甜源自于一碗流传已久的四果汤。六元一份的原味四果汤里,用料有十余种,红豆酥软、西瓜脆爽、菠萝丁微咸、莲子甜糯、石花块软嫩、薯丸弹韧……制作者的用心尽在其中,而汤碗里的甜蜜,也尽在食客的会心一笑间。

四果汤

千百年里,消失的消失,新生的新生,但有些文化似乎比人的生命力更加坚韧,因为它深植在人的内心。只要闽南话还在讲,庙门没有关,闽南文化就会一直传承下去……

猜你喜欢

面线母鸭闽南
搬梯子吃的“面线饭”
思念面线糊
闽南文化传承
母野鸭
面线糊
吴松柏的闽南威士忌小镇
闽南,闽南
闽南拍胸舞迎来台湾小弟子
算蛋
The devoted mo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