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份晚报走三家

2023-09-05尹世昌

北京纪事 2023年9期
关键词:北京晚报萧乾老父亲

尹世昌

《北京晚报》是一份深受北京人喜爱的晚报,是首都北京最美、最亲的品牌,她亲民、爱民,温暖读者的心灵。

我家是老北京人,几代人住在宣武区和平门附近。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老父亲常推着小竹车,里头坐着大孙子,去报摊买份晚报,让大孙子拿着,他推着小车心满意足地回到平房,然后有滋有味地翻看,遇到有不认识的字词,便向上小学的小孙女“请教”……

到了八十年代,父亲从平房搬上了楼房,住在三楼的老人家腿脚不方便,这时与老人同住在一起的小老弟就给老父亲订了一份《北京晚报》。从此,住上楼房的老人看报纸方便了许多。

每到下午三四点左右,老父亲便兴致勃勃地去一楼取报,再乐呵呵地一手举着,一手扶着楼梯回屋。偶尔晚报来晚了,老人便默默地等着。对此,老母亲埋怨老父亲:“你是不是拿报纸当饭吃呀!”老父亲不以为然地说:“晚报、晚报,晚了很正常。”

父亲住的单元房的隔壁,空了半年多,忽然有一天搬来了新住户。一回生,二回熟,三天后,老父亲就和新邻居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了——他们就是著名文学家、翻译家,萧乾、文洁若贤伉俪。

萧乾老先生是知名人士,而我父亲是地地道道的平民百姓。原本八杆子打不着的两位老人,就是这份《北京晚报》使他们“走”在了一起,成为了志同道合的好友。萧老亲切地同我父亲提议道:“老爷子,咱们换报纸看呀!我看您的晚报,您看我的文汇报、光明日报。”父亲高兴地说:“好,太好了!”从此,两位老人你来我往,早上“走”日报,下午“走”晚报,两位老读者每天欢欢喜喜,乐此不彼,并美其名曰“芳邻情深深,报荣荣”。

我那时住在海淀,差不多十天左右回来看望二老一次,捎带将老父亲看过的晚报整整齐齐地带回自己家。本来是一报“走”两家,如今变成“走”三家了——晚报“值”又提高了一截。更让我高兴的是,我还能够在父亲家“蹭”日报看。从此,我回老父亲家的次数比过去多了,我老母亲却说:“世昌看咱们是借口,看报纸是真呐!”还是知子莫如母啊,让我心服口服。

老父亲以93岁高龄仙逝后,报纸就由小老弟继承,传送也从不间断。直到90岁萧老驾鹤西去,报纸也就无法继续了,我的晚报情结也就到此为止了。过了不知多少日子,忽然,有一天下午,一份“新鲜出炉”的《北京晚报》静静地躺在我家报箱里。啊!好久不见的晚报!你怎么突然在我这儿了?原来,是我的大侄女,看我喜欢看《北京晚报》,记在了心上,不声不响地到邮局,给我订了一份。大侄女年年给我订,直至迎来《北京晚报》创刊65周年纪念。

我的老父亲及萧老健在时,对晚报既钟情又敬重。他们看过的报纸总是那么干净、整洁。可惜,报纸到我手里就不一样了。阅过之后,凡是我喜欢的文字、图片,和知名作家、艺术家的作品,我全都“大动干戈”,用剪刀把它们剪下来,然后全部集藏起来——大到“五色土”副刊里的“小小说”,和“名人专访”“生活中来”“笑林”“西方幽默”等栏目,小到设計精致的“报花”,这些精彩内容“无一幸免”。每周一期的“刺儿梅”漫画专刊,更是我的最爱,几乎全部被我剪下收藏。还有晚报刊载的连载小说,差不多从《钟鼓楼》开始,它连载,我连剪,待到完结,便将其装订起来,加上封皮,写上书名,就是一册小小“口袋书”……就这样,我和晚报天天打交道。不“剪”不成交,晚报表面看是不在了,但它的精华让我给留了下来,永远地留在我手中和心里。

敬爱的晚报,你不仅“走”到我老父亲家,又“走”去萧老的家,最终“走”进我的家。晚报伴着你我他,大家乐哈哈,你给我们增情谊、长学问、传知识,使我明事理、有快活、能长寿……如今我也是个“90后”啦!晚报,我离不开你!

猜你喜欢

北京晚报萧乾老父亲
自知
李渊:我只是个孤独的老父亲
老父亲的优势
纸媒运营新路径研究——基于北京晚报微信公众号案例分析
从《北京晚报》广告看三十年空调消费形态的变迁
《北京晚报》最新推出居家度日的百宝全书——《生活中来》
老父亲
夏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