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赏《西山霁雪》 品散文美韵

2023-09-05何娟

人民周刊 2023年13期
关键词:散文集海涛西山

何娟

近日,吴海涛散文集作品《西山霁雪》研讨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办,与会嘉宾围绕“怎样写好北京乡村故事”“做好新时代的乡村文学”“用乡村文学反映乡村振兴”“散文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对《西山霁雪》作品中的人物塑造、写作视角、表达手法等展开研讨。

从雄安到北京,写好中国式乡情

“很多人来到北京,都会去看升旗、观鸟巢,游览故宫、景山、圆明园。其实北京也是有农村的,有山有水有植物,很多人都忽略掉了。”会上,中国散文学会会长叶梅发出“灵魂拷问”:北京的乡村散文怎么写?北京的乡村振兴怎么写?她期待中国首都的乡村振兴,在广大散文作者的笔下能有更多精彩的表现,期待北京散文写作诞生更多接地气的作品。“《西山霁雪》就是一部踏实、厚重的散文作品,非常好读,仿佛作者带着真诚、带着情怀来跟朋友诉说,这样平等的视角,让我们读起来不费劲,但又能够贴近他的心,能够感受到他心灵的脉动……”

“每一个人都是一口深井,随着年岁增长,井越来越深。写作就是伴随着时代变迁,不断向自己的深井推进。”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梁鸿鹰认为,文学最直接的源泉是个人,任何写作都是对自己感觉的训练,作者是桥梁、是途径,也是自身反思的肉身。在他看来,《西山霁雪》是一部提炼、剪裁、升华后的成熟作品集,作者从不同角度写父亲母亲、故乡的风土人情,在点点滴滴的碎碎念念中,记载岁月的变迁和乡村的巨变,让人回味无穷。作为北京郊区长大的作家,中国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红孩与吴海涛深切共情,他表示,“文章流露的乡土气息,让人特别亲切,体现了作者人生的阅历、经历和视野”。

叶梅指出,门前有小河,村口有大树……这些标配场景的约定俗成,导致现代乡村散文创作套路化、同质化。如何避免散文写作的雷同,促进创作视野更广阔、思想认知更深刻,成为行业学者、散文作者、广大读者共同关注的问题。

“老支书听说我交不上学费要退学,思前想后,把他老伴儿喂养了大半年的猪和羊全卖了,卖得的钱加上自己家那点儿积蓄全掏给了我们……”从捐资助学的小事到动员拆迁的大事,作者笔下的老支书同样深深打动了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韩小蕙。“让人过目不忘,让人热泪盈眶,这种细节和情节,这种人物真的值得写!建议你再为老支书单独写一篇!”她结合近期针对丰台火车站、丽泽商务区的调研,建议吴海涛多写雄安的变迁,记载房山创业故事,“怀旧的经历大多相似,国家的发展日新月异,我们应该努力把乡情写得更好”。

“内容足够丰富、表达足够真诚、选题足够重大。”《小说选刊》副主编顾建平从三个方面阐述《西山霁雪》在散文领域的独特价值。“我们的故鄉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吴海涛的故乡雄安,这几年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特别强调,吴海涛笔下的细节描写,彰显出超强的记忆力和表现力,这种穿透纸面的力量感、立体感,足以为地理名词建立文字纪念馆,塑造鲜明的雄安印象。

雄安高铁采用“青莲滴露”设计主题,彰显科技、环保、绿色、生态理念,燕赵大地的家国情怀舒展开来,浑然天成、气象万千。高铁站台,荷花盛开,母亲摇桨采莲的白洋淀记忆跃然纸上,化作吴海涛散文集中唯美的画面。“他的文字像白洋淀派般,充满乐观精神,朴素真挚,描写细致,随处可见诗情画意,更关注火热的当下生活。”中国文联出版社第三编辑中心主任刘旭点评称,《西山霁雪》是白洋淀文学的传承。

一部散文集,两个文学根据地

“一条白色的毛巾在头上往后一系,从不离手的烟袋狠狠地吸进嘴里,再轻松地吐出,一股云绕雾腾的烟气便云绕在铁青色的脸上,那布满皱褶生纹的惆怅全部写在脸上,长长的络腮胡子都遮挡不住,这就是我记忆里北方农民的汉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鲜明的白洋淀气息,也是《光明日报》周末版主编饶翔通读全书的直观感受。作为资深文学编辑,他也对吴海涛写作中的遣词用句、篇幅结构等给出了自己的专业建议,“对于自我更深的推敲,是散文作家需要努力的方向”。

吴海涛的社会身份,是一位业务繁忙的企业家,打开他的微信朋友圈,满屏诗词歌赋,文艺活动频繁,没有任何商业宣传。在众多文学界朋友的眼中,他更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心怀对文字的虔诚,富有创作热情。“每次见面都拿本新书给我,出书的速度惊人,感觉他一直在写作,非常勤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作家出版社编审兴安笑着说。

吴海涛长期用手机写作,碎片化的表达、语言平白如画,风格自由散漫,“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人民文学》副主编陈涛称赞作者文如其人,用散文集回顾、梳理、总结人生,让读者对作品和作者都有了更加真切的认知。他在研讨会上细数《西山霁雪》中多处耐人寻味的语言和细节,表示最喜欢《鸡屁股银行》这篇文章和老支书的故事,希望作者展开笔墨和篇幅,使散文韵味更加丰富。

《人民文学》编审、作家杨海蒂讲述了散文集《西山霁雪》诞生的幕后故事,她引用法国作家莫里哀的名言,与吴海涛共勉,“我的文章宁愿让一个读者读一千遍,也不愿意让一千个读者只读一遍”。

出生在河北雄安,生活在北京房山,吴海涛筑起两个文学“根据地”,衔接着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乡土记忆。他用一部《西山霁雪》,于花甲之年回首过往,在文字的长河里,延续个人成长与精神走向。

“他用河北人的眼光打量北京,又以新房山人的身份书写北京的农村,回顾雄安的过去。”北京市房山区文联主席、作协主席凸凹认为,吴海涛把北京、河北两地的风土人文串联在一起,用文章打通了京津冀的情脉和文脉,提升了乡愁散文的品质。

鲁迅曾指出,乡土文学是带着城市的生活经验重新发现自己的故乡,发现落差后,形成细腻的文学表达,带着乡愁进行写作。中国人的乡土情结,从古至今都是无数文人墨客的灵感源泉和创作主题。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教授李林荣认为,《西山霁雪》就是一部典型的老牌散文,篇幅很短,取材传统,“吴海涛用文学平衡经营企业的压力,这符合文学抚慰人心,文学被社会所需要、被人所需要最本质的特征”。

《西山霁雪》全书分为《吾乡吾土》《父兮母兮》《西山风物》《烟火四季》四个部分,逻辑明朗、脉络清晰,编辑排版、装帧设计的匠心巧思获得参会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这是吴海涛送给我的最漂亮的一本书,可以直接当作礼物送人,不需要再做任何修饰和包装。”顾建平笑着说。白底黑字简约干净,绿色的腰封好似起伏的远山,扉页上丹青弥漫水墨渲染,画面和文案让人过目不忘。其中,由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著名作家邱华栋写的代序《抬头见山,心中有情》,更是直抵人心,早前就在各大媒体网站收获众多读者。

“吴海涛看着是一条壮汉,却有着细腻的心灵世界。从家乡雄安走向大北京,将风雨历程的酸甜苦辣化作散文表达。”作为责任编辑,人民日报出版社第七编辑中心主任陈红回顾散文集出版的心路历程,赢得了参会嘉宾的广泛赞誉。

“透过真诚炙热的家园书写,抵达心有故土的精神原乡。”人民日报出版社社长刘华新称赞吴海涛是文学上的劳模,他畅谈阅读体验、分享情感共鸣,表示《西山霁雪》的出版正是吴海涛对文学怀有满腔赤爱、对家乡怀有诚挚感情的明证。

猜你喜欢

散文集海涛西山
罗海涛作品
安奇奇与小cool龙(本季最终回)
安奇奇与小cool龙(第五回)
斟满人性温情的《凹村》——读雍措的散文集《凹村》
此情可待成追忆——读李玉洋散文集《那些年,那些事》
观西山
再活一次——散文集《乡间游戏》创作谈
西山闲笔
大小笔的协唱——读王胜田散文集《悠长岁月》
气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