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君实生物:股价缩水三成支柱业务乏力

2023-09-05王潇

股市动态分析 2023年17期
关键词:陈博商业化营收

王潇

从上市至今年8月30日,君实生物A股股价下跌了30.50%;港股股价下跌了4.63%。

股东方面,君实生物平均每户持股1万多股,今年来持股数量有所下滑。其中,机构的大幅撤出。东方财富Choice显示,2021年下半年开始,君实生物受到机构关注,屡获增持,高峰期时机构持股比例约达12%。但今年二季度突然大量减持,截至今年上半年末,机构持股数量已经极少,比例不足1%,全部是公募基金。

君实生物,究竟怎么了?

支柱业务后劲不足

让君实生物崛起的两大支柱,分别是PD-1和新冠药。

2018年12月,君实生物研发的“拓益”(商品名)在国内获批上市,成为首款国产PD-1产品。紧接着,信达生物、恒瑞医药、百济神州陆续发布了相关产品。四家公司由此成为国内PD-1抑制剂的第一生产梯队。

虽然首发优势也没有维持多久,但国内的庞大市场,还是足以让君实大快朵颐。

2019年,君实生物实现营收7.75亿元,较上年暴涨26375.48%,这几乎都是由拓益贡献;2020年,公司营收翻倍,达15.95亿元,同比增长105.77%,其中拓益销售收入为10.03亿元,当期毛利率高达88.81%。

到了2021年,君实生物营收的接力棒交到了新冠药手上。新冠中和抗体埃特司韦单抗(JS016/LYCoV016)产生了基于与EliLillyandCompany合作的海外市场大额技术许可收入及特许权收入,该方面营收飙升至33.41亿元,较上年大涨724.76%。

但是2022年,君实生物的营收箭头突然急转向下,较上一年下滑63.89%。公司两大收入源头皆在这一年收水:新冠药大额技术许可收入已经在上一年完结,要知道这比收入占到了当年营收的九成;同时拳头产品拓益销售额也出现收缩。2022年,拓益营收为7.36亿元,较2020年巅峰期下滑了26.62%。

事实上,拓益在2021年就碰壁了,该产品仅拿下4.12元的销售额。2021年,君实生物的抗肿瘤药业务毛利率也降到了70.62%。

原因是拓益的商业化推广落后于人。拓益靠切入黑色素瘤占得先机,但是并没有及时入局更核心的领域——肺癌。而同期竞争对手信达生物、百济神州和恒瑞医药分别在2021年2月、2021年1月、2020年6月获批了肺癌的适应症。等到君实生物获批首个肺癌适应症时,已经到了2022年9月。

除了入局时间最晚,君实生物的拓益也遭到了集采的影响,并且是梯队中降价最狠的,价格从38.81元/mg缩水至11.33元/mg。而恒瑞医药、信达生物及百济神州的PD-1产品谈判后单价分别为14.64元/mg、28.43/mg、21.80元/mg。

真正的问题

君实生物也非一直停滞不前。拓益有四项新适应症已申报上市,今年上半年营收也大幅回暖,达6.25亿元,同比增长103%;君迈康等新药的商业化也是箭在弦上;全球化销售进程也在紧锣密鼓的向前推行:

公司称,与Hikma在约旦、沙特阿拉伯等中东和北非地区共20个国家开展商业化合作,可获得合计最高达1200万美元的付款以及销售净额近20%的阶梯分成;

与康联达以设立合资公司的方式在东南亚地区9个国家开展商业化合作,公司可获得最高约452万美元的里程碑款项,外加净销售额一定比例的特许权使用费,以及按持股比例(40%)分配的合资公司可供分配利润;

与Dr.Reddys在拉丁美洲、印度、南非10个国家达成商业化合作,公司可获得总额最高达7.28亿美元的首付款、里程碑付款和扩展区域的潜在合作款,以及销售净额两位数百分比的特许权使用费……

并且,了解医疗研发行业性质的人都知道,高投入、高风险的属性决定了医药企业初期发展注定充满泥泞,走不稳很正常。

君实生物前期业务上的陷落变得合理起来。

然而,君实生物的症结并不在于业务上的起伏,而是接触资本市场的时间太早。

在2018年12月拓益刚投入市场时,君实生物就奔赴港股上市,公司当年营收仅有292.76万元,净利润则亏损7.23亿元。

后续一系列的事实也证明了,创新药企业没有“一招鲜吃遍天”的好事。产品需要迭代、竞争对手挤压、研发支出庞大,让公司业绩倍感压力。2020年7月登陆A股时,虽然拓益销售已入佳境,公司整体营收也上升至15.95亿元,但依然覆盖不了研发等各项大额支出,净利润亏损达16.69亿元。

从2013年至2022年,君实生物累计净亏损约68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2018年登陆港交所之前,公司的创始人之一、研发“灵魂人物”陈博就已出走。

陈博毕业于武汉大学生物系、美国爱因斯坦医学院,取得医学博士学位。历任复旦大学教授、礼来公司研究员、干细胞治疗生物药物公司资深研究员。其正是拓益的主导研发人员。

2015年,君实生物登陆新三板。而这一年,陈博也开始逐步退出君实生物,先是辞去执行董事、总经理一职,2017年又辞任首席科学家,最后于2018年12月君实生物登陆港交所之前正式退出。

核心研发人员的缺失,隐隐为君实生物后来大单品断档的艰难埋下了伏笔。

公司上市后的商业化之路也布满荆棘。公开信息显示,2021年来,段鑫、钱巍、褚楠这三位负责君实PD-1商业化的高管相继离职。君实生物也承认:“2021年是公司商业化团队较为动荡的一年。”

在核心研发人物出走、大单品竞争激烈、商业化迷雾重重之下就上市,君实生物似乎太着急了。

君实生物为什么要急着上市?

答案很简单。作为研发消耗巨大的创新药企业,最需要的就是钱。钱从哪来?当然是上市募资。

君實生物自2015年以来相继登陆新三板、A股、港股,累计获得融资额约百亿元。募资的确加快了公司的发展步伐。但代价,就是过往几年大批投资者的真金白银如泥牛入海,杳无音讯。

这背后,隐藏着一个更重要的问题:着急上市的,只有君实生物吗?

民企融资一直是市场讨论的重点。高额研发资金需求及融资渠道的匹配问题,几乎是所有发展初期药企的疑难杂症,让它们陷入两难困境:不上市就缺钱搞研发,上市就会有较大的波动风险,要么企业委屈,要么投资者委屈。

好的一面是,国家一直在通过增设创投基金、增信集合债券等方式完善企业融资渠道。而在这之下,企业也需要做好更充足的准备,缩短投资者的煎熬战线。

猜你喜欢

陈博商业化营收
No.2 知乎2021年全年营收29.59亿元,同比增长119%
策划师
5G商业化倒计时开始
5G商业化倒计时开始
咸的“糖”
借钱买房,是商业化行为,而不是啃老
恒安国际2015年实现营收 244.5亿港元
精灵侦探团之神秘大盗(十一)
社会化和商业化思维对新产品开发的影响
9.58亿美元AMD营收连续5个季度下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