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柬故事记:他们的芳华在中国绽放
2023-09-05张诗蕊
张诗蕊
岁月如歌芳华轻轻述。中柬建立友好关系走过65载,双边友好合作的旋律愈加动人。在这段旋律下,他们来到中国,绽放芳华。
从暹粒到北京,在汉语桥点缀梦的光点
2018年7月,从柬埔寨暹粒省公立中山学校完成课业的艾金花在朋友圈写下自己一路走来的感慨:2012年的夏天,我踏进了这所华校的大门,从未想过自己会如此坚持学习了6年。中山是我梦想的起点,也是我终生不能忘的母校。
这一年,“00后”艾金花18岁。艾金花所说的这所学校,是由柬埔寨华社百余年发展历史孕育下的柬华理事会运营的公办华校,为华人华侨以及热爱中文的同学提供华文教育。而她追寻的梦,便是汉语。
18岁前的6年,艾金花白天在当地中学接受柬埔寨中等教育;晚上18:10~19:40,则来到这所华校修习汉语。像她一样利用学习和工作之余进修汉语的柬埔寨人还有很多,语言学习的氛围十分浓厚。中国老师许维进曾于2016~2018年在暹粒省公立中山学校援教,他回忆说:晚班(即夜校)的学生各个年龄段的都有,年龄最大的学生有45岁,很多学生都非常勤奋好学。
艾金花便是许多中国老师眼中柬埔寨典型的勤奋好学的学生,多次考核成绩名列前茅,还收获了“品学兼优”的校长奖状。“在我们国家,好像不会一门外语,找工作会比较为难。”谋定中文作为第二外语的她,为此付出的是用更多时间浸入汉语环境。
在夜校,她开始更多地和中国老师互动;走在平日里的暹粒街头,若碰到中国旅客,也会练习几句;回到家里,她则打开可以收到中国电视台信号的电视机,像那个时期的中国青少年一样,每周六观看湖南卫视的综艺节目《快乐大本营》。
“我先是练习听力,不懂的词语就对照字幕去查,后是提升口语表达能力,我记得当时模仿的是何炅老师,模仿得多了,汉语词汇积累就多了,慢慢也能自己说出来了”。
2019年,艾金花通过孔子学院的考核,来到中央民族大学留学。来到了小时候曾在外婆的夜话里听说过的“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国”。在北京,她或行走、或骑着共享单车穿梭在胡同巷陌,印证着儿时的刻画。
成为大学生的她,也找到了自己与汉语相处、与更多人分享汉语的新方式——演讲和征文比赛。她会分享令她触动的中国精神:一位叫刘家怡的中国“00后”在疫情期间赶赴前线,说“穿上防护服,我就不是孩子了”;讲述曾鼓舞她的中国前辈:在银行实习遇到耐心教她做人做事的前辈,她变得更加勇敢,“被别人拉起来,跟自己站起来是两码子事,要有一颗想奋斗的心”;忆及难忘的中国时刻:和中国同学一起观看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仪式,“军人们整齐的步伐、坚定的眼神、昂首挺胸的走姿,令我震惊赞叹,10万群众浩浩荡荡地走过天安门前,人民的自由、欢乐和幸福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呈现,我情不自禁地为这个伟大的国家点赞”……
2022年11月9日,中柬签署中文教育合作谅解备忘录,中文正式纳入柬埔寨国民教育体系,此后,柬埔寨初中和高中六年的外语学习科目,也可以选择中文。艾金花在聊天中提及这一中柬教育合作的重要成果时,声音清麗,不论是她,还是中柬教育的交流互鉴,都已经走得更远了。彼时的艾金花也已荣获中央民族大学“优秀留学生”称号,顺利结束了本科阶段的学习,对于汉语的学习,也上了更多的台阶。
都说语言会影响人的思维方式,许是中国人自己讲汉语习以为常而难以察觉,在艾金花的身上,胆识、韧性与勇气正闪耀着从古老中国和古代柬埔寨携手走来的辉光。
从学生到医生,在中国研习医术仁心
如果说汉语凝结着从古至今的智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温习者可以在历史长河收获一份独运匠心的秘方;那么医学则代表着现代中国的科研实力,传习人依着并进,走向的是造化在手的未来。
“7月19日是我们两个国家的纪念日,不只是王室、政府和领事馆等,我看到很多柬埔寨人和中国人也在庆贺。”正在广西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实习的广西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五年级学生索法特首先开心地分享了这一历史性的时刻——2023年7月19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就中柬建交65周年同柬埔寨国王西哈莫尼互致贺电。相亲的民众,亦乐于见到两国元首、政府高层相互珍重,情谊万古长青。
来中国留学5年,索法特在完成医学生繁重的课业后,还参加了不少双边为纪念、庆祝和发展友好关系而举行的各式各样活动。印象最深刻的,便是作为大学新生参与的“一带一路”专项活动,其间,他在团队老师的带领下,游历广西名山胜水,在博物馆里了解广西文明的进程,在中国沿海枢纽港之一的防城港见证推动经济快速运转的各种实体。
那时候,他开始对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有了直观的感受,在回顾家乡西哈努克港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变成柬埔寨港口经济的“热土”和“活水”时,也更易理解和看见其背后所倾注的推力和人力。
很难说“发展的眼光”是何时成为了这位小伙子身上耀目他人的力量,但这时候的他说:“我来中国学医,就是想把所学的经验、实践来的技能带回柬埔寨医院。我想把我所有的能力使用到未来的工作中,能做多少做多少。”
同样就读于广西医科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的柬埔寨学生陈伯伦,主修专业是妇产科。从2016年踏上中国这片土地开始,他已经在这里生活八个年头,不时露出的腼腆笑容看起来与广西男孩别无二致。
医学生的8年,是从医学入门生到医院实习医助的重要和跨越式发展阶段,他在这条路上迎难而上,无论是语言、学习还是成长难题,都在与同学、老师和导师的反复交流中,获得了越来越满意的进步。陈伯伦说:“刚来的时候,我的中文还不好,辅导员每天问我生活、学习情况,帮助解决问题。现在我们还时不时在微信上交流学习、工作及生活。结合我所学的专业,我会提醒辅导员定期去做体检,预防疾病,保持身体健康。”
这个夏天,他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跟随导师妇产科教研室主任韦业平学习。他的生活常态是扫一辆共享电车将自己从学校宿舍“摆渡”至实习医院,再规范穿戴好医护服装,紧接着,有时是和导师上手术台,观摩的同时配合主刀的导师进行操作;有时则是在上级医师的带领下查房,照看自己的管床病人,询问康复情况。
按照专业型研究生的轮岗安排,他还从妇科到产科、病房到门诊,参与妇产科医生从问诊到开医嘱、上手术台到术后观察等方方面面的工作,同时还参与了部分科研训练。心中期许的一切都在忙中有序地推进着,陈伯伦说:“我很开心自己在中国坚持将医学本硕连读了下来,很珍惜现在的临床实习经历。我的父母也是医生,从小我见了很多医院的情况,我要掌握专业的医疗技术和手法,帮助病人。”
民众幸福、离苦得乐,是每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夙愿,索法特和陈伯伦在中国拾起手术刀、听诊器,向往着回柬埔寨救死扶伤、减轻皮肉苦痛,亦是对民众福祉的守护。透过他们的努力和理想,两国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静静地汇入同一条河流。
而说到对中柬两国教育合作的未来期许,陈伯伦说起了2023年2月份,两国发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柬埔寨王国关于构建新时代中柬命运共同体的联合声明》,其中就提到:“双方同意开展教育政策对话,支持柬优秀青年来华学习深造,支持柬开展中文教学,推动在柬新建孔子学院,加强两国职业教育领域合作,探讨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合作......”
这是两国双边最新的教育发展倡议。曾几何时,这些有力的政策为他和索法特树立起来时的“方向”;走向成熟的他们,也希望更多有志青年在多元的选择下,抓住丰富的成长机会。
从“小教”到教授,在八桂赓续育人初心
步入21世纪,中柬的合作伙伴关系不断升级发展,两国民众不仅珍惜交流的机遇,也更关注扎根的机会。与以上三位来华接受教育的柬埔寨学生不同的是,秦硕是一位以教育为事业的在桂柬埔寨籍教师。
2011年,广西设立广西政府东盟国家留学生奖学金,以此为起点,广西通过各类面向东盟的人才培训中心(基地),为驻外中资企业和东盟国家培养了源源不断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秦硕便是在这一年,成为了广西民族大学东盟留学生“零点一班”20人中的一员,并担任班长角色。
时至今日,秦硕和妻子以及两个孩子都已在广西民族大学的校园安家,工作中,他是学生们口中的亲善外教,不仅每节课都带来最新的两国互联网热点信息,一直在更新课件;而且还在柬埔寨语学生面临大三交换生活时,悉心地分享柬埔寨的地道生活方式和其他注意事项。
“我们专业的很多学生如今已经在柬埔寨的各政府和公共部门发光发热,我为他们感到骄傲。”谦逊的秦硕就像很多中国人印象里的“烛光老师”,以奉献为志业。
生活中,他是孩子们身边爱讲故事的父亲和柬文老师。在来中国进一步深造和留校任教前,秦硕就已经是一名教师了,在金边市西郊奔说县的一个小学教授全科课程。两个在中国长大和上学的孩子,在他的耐心教育下,也能用柬语进行交流,对祖国方方面面的认知能力也不断增长。每年暑假,他会带孩子们回国探亲,为孩子们描摹在两国间茁壮成长的发展路径。
时代为人们书写着大气象,人们的脚印则将宏图的细节补充得更为生动。无论是在学生、孩子还是秦硕个人身上,都能看到秦硕赓续其教育理念的影子,要多想、要懂得和要交流,而這也是中柬两国关系在新时代不断向好发展的前提。
“我会教所有的学生唱西哈努克国王亲自创作的歌曲《怀念中国》,因为这首歌就代表中柬两国的关系。”秦硕和缓的声音,尽显这段历史为大家留下的柔软。
青山一道,风雨共担。一个个相互支持与友好发展的务实成果背后,是中柬两国人民的生活与经历在交织中迸发出跨文化、跨民族、跨意识形态深层次包容、理解与支持的稳定力量和巨大潜能。
借用艾金花在“汉语桥—诗琳通公主杯”东盟国家在华留学生视频演讲大赛中的发言:相信时间的力量,相信坚持的力量,相信中柬两国在未来的岁月,依然会千里同好。(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联系编辑:13411241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