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执著的风致:在电影的表达与存在之间
——2022年中国电影发展总论

2023-09-05丁亚平

音乐传播 2023年1期

■ 丁亚平 王 婷

2022年是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关键性的一年,也是我国从电影大国迈向电影强国的重要一年。党的二十大的胜利召开对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了新的要求和部署,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时代性、现实性、指导性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理念与新观点,为电影强国新征程指明了未来发展的新方向。中国电影的创作类型丰富多元,涉及的题材多样,同时精品频现,显示出疫情冲击下的独特发展经验。与电影相关的学术研究动态亦斑斓多姿,呈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学术视野和观点。同时,电影行业得到了进一步规范和治理,强化了风清气正的电影发展环境。中国电影业界围绕时代主题,为电影发展把脉,持续组织开展研讨会、座谈会;期刊出版单位也聚焦中国电影业,加强导向引领,努力提高行业影响力。这些重要成就集中展示了中国电影的韧性、弹性与活力,在重大年份里彰显出这一领域的蓬勃气象。

一、新时代中的电影强国新征程

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至关重要的大会,在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广大电影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指示和批示精神,将其落实到电影创作实践和理论探索中,绘就了讴歌新时代、反映社会重大变化、鼓舞人心的电影新篇章。

(一)党的二十大召开谱写电影强国新华章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批准了习近平同志代表十九届中央委员会所作的报告。大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提出了这次大会的主题,回顾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阐述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等重大问题,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了战略谋划,对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出了全面部署,为新时代新征程上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

党的二十大报告突出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对文化领域的发展作出了整体部署和具体要求。建设电影强国作为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环节,自然是文化领域发展的关键内容之一。报告强调了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作出重点观照,明确要求“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这些关键性的决策将人才置于新的战略高度,勾勒出新时代人才工作的宏伟蓝图。文艺界深入学习了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领会了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电影家协会组织召开了电影界学习座谈会,举办了6期电影工作者培训班(含线上),培训1682人次,传达和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展集中交流和研讨,在深入领悟二十大报告的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的基础上,激励电影界提高政治站位,坚守人民立场,踔厉奋发,潜心创作,努力铸就社会主义电影新辉煌。可以说,这些活动精准把握了时代精神,立足当下,着眼未来,堪为新时代的中国电影新征程凝心聚力。北京、天津、湖北、福建、陕西、云南等各地影协也及时组织了学习二十大精神的座谈会、专题会和交流会,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号召大家创作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同时,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中国影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张宏发表的署名文章《用光影抒发人民和时代的精神力量》,中影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影股份董事长、总经理傅若清发表的署名文章《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奋力谱写中影高质量发展新篇章》(1)《中国电影报》 2022年10月20日第1版。等,都强调要全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共产党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以此推动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

2022年,中国电影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和批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持续推出主题多元、类型多样的电影作品,创作生产了《长津湖之水门桥》《奇迹·笨小孩》《这个杀手不太冷静》《狙击手》《人生大事》《独行月球》《明日战记》《新神榜:杨戬》《海的尽头是草原》《万里归途》《平凡英雄》等众多影片,显示出蓬勃葱郁的发展势头,进一步提振了电影市场的信心,推动了自身高质量发展的进程。

另外,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响应国家电影局2022年6月2日发布的《关于开展迎接党的二十大优秀影片展映展播活动的通知》,各地相关部门纷纷主办“迎接党的二十大优秀影片展映”活动,展映了《1921》《奇迹·笨小孩》《中国医生》《金刚川》《长津湖》《我和我的父辈》《夺冠》等优秀电影作品,以光影艺术向党的二十大献礼,助推了社会主义电影事业的兴盛繁荣。

(二)利好政策驱动行业复苏,推进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

新冠疫情使全球电影产业受到严重影响。面对严峻的形势,我国各项纾困政策相继出台。随着这些措施的落实,电影市场在线下文化领域率先恢复,表现出强劲的韧性。

当然,由于疫情时有反复,且呈多点散发的特点,电影业仍面临较大压力。国家相关部门陆续制定多种扶持政策,全面调控电影行业,提振了行业信心,起到了保驾护航的功效。比如,2022年5月31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布了《关于扩大阶段性缓缴社会保险费政策实施范围等问题的通知》,受到疫情影响、生产经营困难的企业可申请缓缴一定阶段的社会保险费,有利于电影行业的尽快复苏。6月8日,财政部发布了《关于下达2022年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补助地方资金预算的通知》,全年共计下达3.55亿元补助资金,支持了国家电影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从创作、产业等层面促进了中国电影的稳健成长。8月11日,国家电影局发布了《关于开展2022年电影惠民消费季的通知》,提出为促进电影消费、加快电影市场恢复,于8—10月开展“2022年电影惠民消费季”活动,口号为“爱电影·爱生活”,明确了丰富影片供给、发放观影消费券、挖掘农村消费潜力和推动纾困政策落地等四个方面促进电影消费的举措。同时,各地也进一步做好减税退税、社保缓缴、房租减免等惠企纾困政策在电影行业内的宣传和落实,推动了电影市场秩序的恢复。

此外,影视基地的投资建设已具有相当的规模。2022年3月1日,为促进影视基地的规范和健康发展,国家电影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影视基地规范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准确把握影视基地产业定位,着力服务影视创作制作,打造影视精品,同时也要将“提高科技含量”和“加强示范引领”作为中国影视基地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这些举措持续驱动中国电影产业机制的创新,不断提升中国电影的发展质量。

(三)档期电影发力,引领观影热潮

2022年全国电影票房300.67亿元,其中,国产电影票房255.11亿元,占84.85%;全年城市院线观影人次则为7.12亿(2)《2022年中国电影大事记》,《中国电影报》2023年1月4日第16版。。中国电影界面对严峻疫情形势带来的挑战,团结奋斗、守正创新、勇毅前行,既体现出中国电影人的时代担当,也显示出中国电影产业的韧性与活力。

作为营销策略,“档期意识”是中国电影市场化、产业化道路逐渐成熟的重要注脚,由此也出现了“档期电影”这一具有代表性的产物。伴随着中国电影产业化的实践历程,“档期电影”的消费逐渐成为中国观众的一种惯习,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中国电影市场取向与偏好的表征之一。观察多年来中国电影的“档期”发展与变化可见,“春节档”“暑期档”作为电影市场上的两个重要时间段,扮演着不容忽视的角色。2022年,它们同样发挥着关键性的“档期效应”,昭示着观众对观影的心理期待,呼应着电影市场结构的调整,推动着中国电影市场的向好。2022年“春节档”上映的8部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狙击手》《奇迹·笨小孩》《四海》《这个杀手不太冷静》《熊出没·重返地球》《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筐出未来》《小虎墩大英雄》,覆盖了战争、剧情、喜剧与动画等多种类型,题材丰富,体现出电影市场的平衡。值得强调的是,截至2022年2月9日21时17分,中国电影2022年总票房(含预售)突破100亿元大关,用时仅40天,刷新了中国影史年度票房“最快破百亿纪录”(3)周慧晓婉:《2022年电影票房破百亿,创中国影史年度票房最快破百亿纪录》,《新京报》2022年2月9日,转引自“百家号”之新京报官方账号。,充分显示出“春节档”巨大的吸引力。

“暑期档”的表现同样值得肯定。新冠疫情以来,不确定性已成为制约电影业的重要因素,各个档期的电影市场表现均或多或少受到这一因素的影响。而2022年“暑期档”的总票房同比增长明显,突破90亿元,超过2021年73.81亿元的水平,创下疫情期间“暑期档”的最佳成绩(4)北京拓普世纪信息咨询有限公司:《2022年暑期档电影市场研究报告》,《中国电影市场》2022年第10期。,反映了电影市场的稳步复苏。作为年度内最长的档期,近年来“暑期档”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声量也越来越“洪亮”。2022年,电影《人生大事》以优异的票房曲线和口碑为“暑期档”开了好头,驱动更多的影片进入市场。《独行月球》《明日战记》《神探大战》等大体量影片的陆续定档,激起了大众的观影欲望,让市场的活跃度逐步提升,尤其是“暑期档”的票房冠军《独行月球》,为电影市场注入了很多活力。与此同时,不少中小体量的电影陆续入场,包括《漫长的告白》《断·桥》《遇见你》等,也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总而言之,2022年“春节档”和“暑期档”的整体表现,体现出电影行业随着大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的能力。至年底,随着防控政策的调整和改变,全国影院营业率迅速呈上升态势。与此同时,《阿凡达:水之道》《想见你》等相继上映,持续激发观影需求,提振了行业预期。

二、电影创作观察:叙事探索、多元主题与类型表达

2022年,中国电影的创作和生产在多个层面都有一定的进步。无论是主旋律影片、科幻电影、现实题材电影,还是喜剧电影、爱情电影、动画电影,抑或艺术电影,都在叙事层面、类型表达和主体形塑上有各自的发展和特点。

(一)新主流电影的延续与新变

近年来,主题性创作和献礼片在中国电影界的影响越来越大,已成为一支重要力量,它们的持续繁荣昭示了新主流电影的独特价值和关键意义。新主流电影在近年来的中国电影市场中不仅具有相当的声量,而且无论是在类型的拓展上还是艺术的表达上,都渐渐脱离了以往的刻板化、形式化倾向,主旋律价值嵌入时的“姿势”更加柔和,更易获得共情。

纵观2022年电影的整体风景,新主流电影仍旧“这边尤好”,它们聚焦二十大精神和“这十年”的主题,用影像呼应着时代的情感。2021年,电影《长津湖》创造了票房的传奇,使新主流电影的创作和生产跃上一个新的台阶。2022年年初,《长津湖之水门桥》的上映续写了这一传奇,取得40.67亿元的票房佳绩(5)数据来自“猫眼专业版-实时票房”。http://piaofang.maoyan.com/dashboard并继续收获口碑,受到赞赏。该片由徐克执导,以水门桥战斗为基点,集中于表现如何三炸水门桥。对武侠片类型元素信手拈来的徐克将相关的经验巧妙化用于其中,体现出一种凛冽而锋利的美。与此同时,影片将“情动”之能量蓄积于真实性的细节表现,让主流价值在“情动”中得到有效转译,让志愿军精神在“集体/家国”的“情动”中得以回荡和延续。

同样是抗美援朝题材,不同于《长津湖之水门桥》的“声势浩大”,《狙击手》以“小切口”的方式呈现了这段历史,以一种克制、收敛的整体节奏呈现了作品的气质。该片将叙事主线聚焦于一场狙击战、一次任务、一场对峙、一个赌注,节奏干净利落,故事去繁从简,重点着墨于普通的战士,让真实的“人”跃然于银幕之上,让情绪在“克制”中呼之欲出,更显出情感的力度和“后劲儿”。

《万里归途》作为一部以撤侨为题材的新主流电影,难免与《战狼2》《红海行动》等“撞型”,不无陷入同质化表达的风险。然而,导演饶晓志另辟蹊径,一方面延续了撤侨“异国性”“异域化”的奇观表现,另一方面深耕故事线,在叙事上颇具巧思,气质上仍显露出“作者性”,呈现了一部不同于同类作品的“他模样”的主流电影。“归家”作为该片的核心意象,不仅承载了叙事发展的主要动力,更在深层意义上嵌套了关于“家”的终极命题,指向了对人类生命价值的终极关怀。

(二)拥抱未来:科幻题材开拓电影新格局

若总结2022年中国电影的关键词,“科幻”必有不容忽视的一席之地。该年度有不少中国电影以多元的姿态拥抱未来,《熊出没·重返地球》《外太空的莫扎特》《独行月球》《明日战记》等科幻题材的作品陆续上映。

《独行月球》作为一次重要的尝试而备受瞩目,取得31.03亿元的高票房(6)数据来自“猫眼专业版-实时票房”。,坐上了“暑期档”票房的第一把交椅。从视觉层面而言,《独行月球》的科幻场景可圈可点,整部影片的特效镜头占比达到95%,其中的“金刚鼠”使用了真人动作捕捉技术加特效,“袋鼠拉车”“环月”等场景使用了动态预览。同时,这部由“开心麻花”班底制作的影片也有明显的喜剧烙印,喜剧内核与科幻形式的“强强联合”,呼应了“开心麻花”一贯的“类型对撞”风格,为观众奉上了满载惊奇与欢乐的体验。该片不仅推动了2022年的中国电影市场走向“热闹”,也为国产科幻电影的探索之路画下了漂亮的一笔。

如果说《独行月球》的制片策略是以“软科幻”的方式“着陆”的,那么合拍片《明日战记》则是一次“硬科幻”的实验。作为第一部“机甲”题材的中文科幻电影,该片在中国香港地区创下了超过8000万港元的票房,成了该地区首部取得这一成绩的亚洲电影。(7)滕朝《〈明日战记〉成首部在香港票房破8000万亚洲电影》,新京报官方网易号,2022年11月15日。https://m.163.com/dy/article/HM7E267I0512D3VJ.html该片在内地的市场反应也不错,收获票房6.79亿元。(8)数据来自“猫眼专业版-实时票房”。它既保留了“港片”的气质,又加入了新的尝试,特技与视觉效果也相当出色。无论是机械人与装甲的真实质感,还是对外星生物的动态模拟、对未来香港的画面创设,都充满诚意,令观者有酣畅淋漓的感觉。

与《独行月球》《明日战记》同档期上映的《外太空的莫扎特》则提供了科幻题材的另一种思路。导演陈思诚继“唐探”系列后,开启了新的电影格局——“外太空”,《外太空的莫扎特》便是这一格局下的初次尝试。该片显示出一定的批判和反思色彩,反映了充满“鸡娃”焦虑的当下社会问题,在教育、成长、亲子关系等领域进行了艺术化的探讨。

(三)现实生活题材凸显“多重奏”式温情主题

2022年,有关现实生活的银幕表现同样有亮眼的成绩,包括《奇迹·笨小孩》《人生大事》《你是我的春天》《我心飞扬》等在内的电影,以“多重奏”式的温情主题获得了不少观众的赞许与市场的认可,与当下的生活感受形成了某种内在的联结,勾勒出一种特别的电影经验。

上映于“春节档”的《奇迹·笨小孩》是导演文牧野继《我不是药神》后的第二部电影长片。文牧野在《奇迹·笨小孩》中延续了一以贯之的底层视角,将镜头对准在深圳辛苦打拼的“草根”阶层,真切观照了小人物的现实处境。作为国家电影局2021年重点电影项目和建党百年献礼片之一,《奇迹·笨小孩》的另一个主角是“深圳”。与片中的景浩面临的巨大困难相对应,深圳意味着“希望”,是反复出现的“蚂蚁”意象的希望,“笨小孩”的“奇迹”也因此而尤其富有现实的“温度感”和感染力。

在2022年度现实题材的序列里,电影《人生大事》是一份难得的惊喜。该片上映于6月末,正值影院大面积复工,所以这样一部讨论爱和生死的“治愈片”可谓恰逢其时,“暑期档”的市场回暖即始于它。《人生大事》由韩延监制,是导演刘江江的处女作,无论在叙事和视听语言上还是分寸把握上都比较成熟。该片发掘了现实题材的新维度,以殡葬行业为主题,“去猎奇化”地呈现了殡葬师这份职业。对“死亡”的讨论与反思是该片的核心,面对“死亡”,其处理始终有一抹温情的底色。该片展现了普通人真实生活的“横切面”,以一种相当坦荡的态度直面“死亡”本身,节奏适度,凸显了一种“向死而生”的达观。

电影作为大众文化,从主题选择到故事表现,都不能完全回避同时期的社会与文化思想环境。比如,与新冠疫情相关的一批影片就从不同侧面表现了疫情下的爱与感动。其中,由中国影协主抓的《你是我的春天》描摹了真实的小人物面临的严峻挑战,通过他们在关爱与守望中互相给予的“能量”,交汇出疫情下中国影坛的决心。该片不追求达成某种宏大叙事,而是多维度展现当代个体的情感体验,描摹突发的疫情下人物心灵、感官符号、生存情境的编码方式与祛魅历程。该片用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系国运的精神,去进行日常化的故事讲述,体验到了迥然不同的人物世界及其情感模式,在常情、常理之下着力显示了“非常态”的人物言行及其独具的魅力,因而荣获第17届中国长春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另外,冬奥会也是2022年掀起大众激情的一个重要事件,影片《我心飞扬》的上映与这份激情相契合,以较好的艺术化形式呈现了当初中国代表团摘得冬奥会首金的艰辛历程。

(四)喜剧类型的本土策略与陷阱

喜剧具有天然的亲和力,一向是电影市场偏好的类型,当代大众对“笑”的需求更使喜剧类型的优势凸显。近年来,国产喜剧电影的发展有目共睹,其中“开心麻花”作为重要的标签之一,发挥着相当关键的作用。统观2022年的中国电影,由“开心麻花”团队制作和生产的喜剧影片除《独行月球》外,还有《这个杀手不太冷静》《哥,你好》,它们延续着一贯的艺术路线,在电影市场上独树一帜。

上映于“春节档”的《这个杀手不太冷静》以“黑马”的姿态斩获26.28亿元的高票房(9)数据来自“猫眼专业版-实时票房”。,超过了同档期的《奇迹·笨小孩》《四海》《狙击手》的票房总和,堪称此次“春节档”中的翘楚。《这个杀手不太冷静》的本土改编策略很巧妙:原作日本电影《魔幻时刻》更关注对一个精彩故事的叙述,其喜剧的制造是为故事的讲述服务的,但《这个杀手不太冷静》在改编的过程中有意在“包袱”上花工夫,专注于魏成功这个角色的塑造及其喜剧感的营造。如此改编非常考验演员的表演功底,当然,魏翔的用心演绎也使魏成功这个角色立体、饱满,加之马丽等演员的妥当配合,让此片成了一部标准且不失“高级”感的喜剧电影。同样由魏翔、马丽主演的《哥,你好》上映于“中秋档”,其主人公小伍意外“穿越”回20世纪80年代,见证了父亲伍红旗与母亲陆春丽之间的动人爱情,并在此期间逐渐理解了父亲,还试图竭力拯救因难产而去世的母亲。该片以追溯父母爱情的浪漫为主线,展现了主人公在寻找父子矛盾根源的途中,学会了爱、成长与释怀的过程,以笑中带泪的叙述得到了观众的喜爱。

(五)文艺电影的突围与艺术品格

2022年度的文艺电影亦各有千秋,《漫长的告白》《海的尽头是草原》《妈妈!》等在多个方面对电影叙事和电影形式作出了新的探索,呈现出电影作为艺术的品格。

《漫长的告白》由张律导演,注重心境刻画与情感描绘,节奏徐缓,摄影、场面调度、构图等十分考究,别有韵味,以娓娓道来的方式呈现了情感的不同“时态”。该片虽未见历史的烟云,但表达的情感仍然耀目而痛切,又不无小众电影“离经不叛道”的实验之快。《海的尽头是草原》则展示了小众电影的其他维度,导演尔冬升根据“三千孤儿入内蒙”的真实故事,改编讲述了一个关于寻找和救赎的故事。该片整体气质含蓄、克制、温柔,没有刻意的煽情,蒙古语对白增强了故事的实感,体现出浓郁的地域风情和文化特色。

在当下女性电影的创作中,导演杨荔钠是一个标志性的存在。她因先后创作了《春梦》《春潮》两部剧情长片而逐渐被大众所熟知。2022年由她导演的《妈妈!》(原名《春歌》)在“中秋档”上映,以国产银幕上鲜见的题材,讲述了两位老年女性(也是一对母女)的感人故事。正如片名的直指,该片就女性身份做了深切的讨论,同时也着重涉及老年群体、死亡等议题,艺术上细腻且富于温情,演员的表演真挚且令人动容,为影片增色不少。

(六)爱情、动画及其他类型的可能性

爱情电影在当下国产电影市场中占据着重要的份额。2022年,《四海》《暗恋·橘生淮南》《一直一直都很喜欢你》《我们的样子像极了爱情》《漫长的告白》《还是觉得你最好》《想见你》等爱情电影相继上映,反映出这一题材的市场号召力。其中,由中国香港导演陈咏燊执导的《还是觉得你最好》作为一部爱情喜剧片,呈现出不拘一格的特色。这部很有烟火气的港式爱情小品,以讨喜的“六人行”设置和精巧的叙事结构,演绎了笑泪交织的世俗爱情生活。

动画电影在2022年的表现也值得重视。《熊出没·重返地球》作为“熊出没”系列中投资最多的一部,最终也拿下9.78亿元票房(10)数据来自“猫眼专业版-实时票房”。,创造了该系列单片的票房新高。同样上映于“春节档”的《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筐出未来》市场表现也不错,该片让喜羊羊、灰太狼等经典形象朝着成年人的方向发展,叙事逐渐成人化,显示出经典动画“IP”转型的努力。由追光动画制作的《新神榜:杨戬》则在视听效果上保持了一贯的高水准,视觉刺激亦不失美学神韵。

此外,上映于“暑期档”的《神探大战》取得了7.12亿元的票房(11)数据来自“猫眼专业版-实时票房”。,在2022年国产电影市场中表现优异。该片由韦家辉导演,在某种意义上延续了“银河映像”的经典之作《神探》的内核,且仍选用《神探》里的刘青云担任主角。它虽然“混装”了动作、悬疑和哲理,但探讨的依然是人性,“银河映像”的深邃风格和命运基调仍有迹可寻。

三、实践策略:守正创新与全方位推动电影业发展

(一)用实践充盈中国电影新征程

2022年,除电影创作生产外,与电影有关的其他各类实践活动也陆续开展,有力推动了中国电影的高质量发展。

2022年是中国电影金鸡奖和大众电影百花奖的“双奖”之年,相关评奖结果亦充分体现出人民性、时代性和专业性。“双奖”是中国特色电影评价体系的重要内容,是电影强国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第36届大众电影百花奖由中国文联、中国影协、武汉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共有3000多万人次参与。该年有11部提名影片角逐8个奖项,最终,《长津湖》获评最佳影片,《你好,李焕英》获评优秀影片,文牧野等分获单项奖。2022年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暨第3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则由中国文联和中国影协主办,作为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后的首个国家级电影文化活动,它共组织开展了8大类25项主体活动,1000多位嘉宾参会,签约55个影视产业项目,总金额逾150亿元。该次活动成功举办10场论坛,多维度探索了建设电影强国的着力点。其国内外影展则组织了72部影片的500余场活动,观影人次超过5万,上座率创历史新高。活动最终产生20个奖项,其中《长津湖》获最佳故事片奖,《我和我的父辈》获评委会特别奖,《漫长的告白》获最佳中小成本故事片奖,《1950他们正年轻》《熊出没·重返地球》《再见土拨鼠》等优秀影片获小片种奖,陈凯歌、徐克、林超贤、朱一龙、奚美娟等电影人获得单项奖。“金鸡电影论坛”作为该电影节的亮点之一,持续打造高标准的论坛嘉宾阵容,展开多角度的话题研讨。“金鸡创投”的风采亦引人注目,其征集项目总数1688个,同比增长54.29%,领先于国内同类创投赛会,项目质量整体向好,展现出青年创作者高昂的创作与参赛热情。

其他电影节展的举办也在不断激励着中国电影事业。例如,第16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对组织工作先进单位和优秀作品进行表彰,《我和我的祖国》《长津湖》《我和我的父辈》获特别奖,《守岛人》《奇迹·笨小孩》等12部作品获优秀作品奖。另外,第12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第4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第9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 2022金砖国家电影节、第3届光影中国荣誉盛典等电影节展也成功举办。

青年电影人才作为未来电影的重要力量,对电影发展的品质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2022年,相关电影活动陆续开展,掀起了电影强国的新浪潮。由中国影协主办的“海峡两岸青年电影短片季”作为重要的电影实践活动,为中国电影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储备了不少青年人才。2022年该活动共征集作品1011部,其中台湾地区征片数量达到140部。最终选拔出的“十优”作品中,港澳台及海外作品占7席。主办方还开展了关于常驻内地的港澳台地区电影人群体的调研,全面了解他们在内地的发展现状及其面临的主要困难,有助于进一步科学地制定协会面向港澳台地区的工作方案。

同时,由中国影协、武汉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等承办的“华语青年电影周”在汉语文化圈内也越来越有影响力。“猎鹰计划”项目创投作为该活动的核心板块之一,是广受认可的电影孵化平台。2022年该计划还启动了以“我心中的那座城——阿勒泰”为主题的“文化润疆”短片创作季,致力于强化导演的影像表达能力和职业素养,使青年创作者们真正成为中国电影行业的后备生力军。

另外值得指出的是,中国影协所属27个专业工作委员会在2022年持续有序地开展各项专业性活动,相继举办第4届中国网络电影周、第5届中国戏曲电影展、第13届电影剧本推介、“奋进新征程·电影新时代”主题展览、2022全国影视基地展览及论坛、第13届中国电影科技论坛、首届纪录电影大会、2022中国(郑州)“金童象”儿童电影周、“多彩中华”民族影展、电影藏品展、2022年中国电影声音艺术创作与教学高峰论坛等共15项。这些活动通过充分发挥相关工作委员会的专业优势,扩大了工作覆盖面,增强了组织活力、向心力、凝聚力。

(二)聚焦时代主题,把脉电影发展

2022年,中国电影业界为聚焦时代主题,把脉电影发展,持续组织和开展相关的研讨会、纪念活动和培训班。国家电影局、中国影协通过开展调研、举办研讨会等方式加强和改进电影评论工作,努力发挥电影评论引导创作、催生精品、引领风尚的积极作用,全年举办《你是我的春天》《我的父亲焦裕禄》《云霄之上》《闪亮的军号》《世间有她》等多场重点影片观摩研讨会,注重对电影在意识形态与艺术性上的双重引导。由中国文联指导,中国影协、爱奇艺出品,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暨庆祝大众电影百花奖创立60周年的特别节目亦顺利播出。由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主办,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联合主办的“中国电影表演艺术‘这十年’荣誉论坛”也成功举办,结合经典人物形象展开了深度研讨。中国影协支持的影片《我的父亲焦裕禄》则诠释了焦裕禄精神在新时代的体现,获得第16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第33届华鼎奖中国最佳编剧奖。另外,由中国影协、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等主办的“纪念焦裕禄诞辰100周年暨电影《我的父亲焦裕禄》创作总结座谈会”在北京举行;由中国文联主办,中国影协、中国剧协等承办的纪念阳翰笙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举办;由中国影协指导、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等协办的第13届中国电影科技论坛在厦门举办。

(三)优化期刊出版,提升行业影响力

2022年,电影理论和评论方面的各单位守正创新,踔厉奋发,专注于电影的内容生产,强调导向引领,优化各个出版环节,提升了行业影响力。中国电影出版社有限公司全年出版图书108种,其中新书96种,新书比例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该社策划组织的“数风流人物——功勋模范主题绘本丛书”项目入选“2022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目前丛书第一辑“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卷”的9册样书已报送,其余三辑也已完成创作和编辑工作,即将出版。《大众电影》坚持一贯以来的初心,聚焦于中国电影报道,紧跟时代潮流,其内容、版式应时而变,不断求新出新,旨在记录中国电影的时代脚步。该刊全年共出刊12期,其中第10期是总第1000期,意义重大。《电影艺术》全年共出刊6期,共发表文章131篇,180多万字,另刊发微信订阅号文章170余篇,全年总订阅数已连续4年保持增长态势。《电影艺术》持续策划富有理论性、前沿性、民族性的优秀选题,不仅坚持为好作者、好文章提供平台,更在引领学术动向、带领学术发展方面作出了贡献。《当代电影》全年共出刊12期,发表文章293篇,370多万字,微信订阅号全年还推送文章约220篇(含《当代动画》文章约100篇)。《当代动画》全年共4期,共发表文章95篇,92万余字。《世界电影》全年共出刊6期,共62篇文章,总计100多万字,紧扣当下产业和研究热点,选题注重前沿性和深入性,理论扎实、内容丰富,极具学术分量。《环球银幕》以青年读者为主要受众,持续带来关于全球佳片好剧的报道,全年共12期,市场地位稳固。《电影评介》《电影文学》《电影新作》《中国电影报》等重要电影报刊亦坚守严肃立场,面对更广泛的读者,全年总订阅量保持了连续增长态势,持续推出高质量的书面成果。

四、行业建设、治理与发展

2022年,文娱领域中偷税漏税、违法广告、虚假代言等失信失德问题充分暴露,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和多部门的高度重视。针对行业中的这些问题,国家有关部门依照具体情况进行了系统的治理,优化了行业风气。

中央网信办2022年的“清朗”系列专项行动,聚焦影响面广、危害性大的问题开展整治,明确10项重点任务,全面防止了劣迹艺人违规复出、被封账号违规“转世”等现象。另外,按照中宣部治理文娱领域的有关工作部署,市场监管总局会同中央网信办、文化和旅游部、广电总局、银保监会、证监会、国家电影局等七部门还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明星广告代言活动的指导意见》。

电影界认真落实相关指导意见,加强了对电影工作者失德失范行为的监督。该年,全国文联职业道德和行风建设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会后,中国影协围绕会上的讲话精神组织了深入学习,与会的业界人士一致表示电影界的职业道德和行风建设意义重大,广大电影工作者要引领行业面貌,弘扬清风正气,追求德艺双馨,推动新时代电影事业繁荣发展。中国影协亦在年终总结时修订完善了《电影工作者自律公约》,团结并引导电影工作者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文艺界的优秀价值观。相关管理部门加强了对电影工作者失德失范行为的监督,关注文娱领域风气的相关舆情,并针对行业内的不良现象和不良行为及时发声。广大电影工作者遵守法律法规,做到心中有人民、有道义、有敬畏、有责任,坚守艺术初心,追求德艺双馨,努力成为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新时代行业人才,成为时代新风。

本年度,王玉梅、黄蜀芹、王好为三位老艺术家获颁授“中国文联电影终身成就艺术家”荣誉称号;吴京、张译、张冀、黄渤获推选为“第5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人选。同时在厦门举办的“金鸡百花星光海岸”,邀请德艺双馨的艺术家拓印手模等,强化示范引领作用。另外,一些新文艺群体代表和会员代表参加了中国文联组织的中青年人才培训班。这一系列政策及措施对营造风清气正的电影发展环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五、学术研究新视界

2022年,在国产电影的创作实践五彩斑斓、为走向电影强国的征程注入强大动力的同时,相关的学术研究动态亦相当纷繁,呈现出独特的学术视野和别致多元的观点。

(一)电影理论和思想的新视野

电影理论、电影思想作为电影研究的重要对象,提示着相关学术领域最新的系统性、体系性成果。这些成果显示出重要的主体性意义,以“中国性”内涵昭示着中国本土理论的开拓,同时聚焦电影与思想、哲学的关系等,不无创见。如专著《影视文化学》(12)胡智锋:《影视文化学》,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22年版。将理性的思辨和感性的灵光融为一体,视野开阔,倡导建立“本土化”的影视理论。另外,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国电影金鸡奖、大众电影百花奖研究”的结项工作本年完成,其专著成果即将内部印行,包括《中国电影金鸡奖大众电影百花奖研究》《中国电影金鸡奖大众电影百花奖资料汇编》《中国电影金鸡奖大众电影百花奖人物访谈录》。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电影知识体系研究”(13)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项目批准号22ZD12),首席专家:李道新(北京大学)。获准立项,将彰显中国电影理论构建的新成就。《2021中国电影金鸡奖艺术评鉴》一书出版,以43篇稿件客观、理性、深度评论了年度获奖、提名作品,从学理上进一步巩固了奖项的专业性和权威性。该书在第3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提名者表彰仪式上正式对外发布,广受业界关注和好评。同时,《2021中国艺术发展报告》出版发布暨《中国艺术发展报告》10周年研讨会也于2022年在北京举行。该报告的“电影篇”从中国电影行业的现实出发,将述史、集论、前瞻功能汇于一身,是体现时代性、创新性、理论性的年度级电影研究成果。《电影艺术》杂志特别策划了“中国思想与电影理论的演进”(14)见《电影艺术》2022年第2期。“作为思想与哲学的电影”(15)见《电影艺术》2022年第1期。等专栏,从不同的面向探索了电影理论的深度与广度。此外,《通向电影强国的影像美学范式》(16)王一川:《通向电影强国的影像美学范式》,《中国电影报》2022年8月31日第3版。《效度与路径:重审中国电影理论的民族化问题》(17)谢建华:《效度与路径:重审中国电影理论的民族化问题》,《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年第6期。等文章从美学范式、民族化等维度对中国电影理论作出了新的阐释;《脑电影,还是心游戏?——探寻哲学与电影的“强”连接可能》(18)姜宇辉:《脑电影,还是心游戏?——探寻哲学与电影的“强”连接可能》,《电影艺术》2022年第1期。《迟滞的影像:生命物质与现代性的对峙》(19)开寅:《迟滞的影像:生命物质与现代性的对峙》,《电影艺术》2022年第4期。等论文则重点从电影作为哲学的立场、电影观念革新的角度切入,拓展了电影理论的新层次。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等主办的“中国电影理论发展高峰论坛”,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与陕西师范大学联合举办的“中国电影的未来与美学”等学术论坛也在这一年陆续开展,呈现了电影理论研究的多元繁荣图景。

(二)电影史研究的新维度

电影史的考察和写作在电影学术研究的光谱中不可或缺。研究者们借助新的史学方法,以更宽阔的视野,对电影历史进行了创新性的探寻和挖掘。2022年,专著《中国电影史》(全三册)(20)丁亚平:《中国电影史》(全三册),中国书籍出版社2022年版。用“历史纵深线”贯通了中国电影的发展脉络,选择了新的理论与方法,对中国电影史进行了追溯、观察和深入探究。《中国电影通史》(两卷本)推出了增订新版(21)丁亚平:《中国电影通史》(两卷本),中国电影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2022年版。,作者增写了10万字,完善并丰富了相关史料,观点成熟且不失创新。《中国电影史》(英文版)(22)丁亚平:《中国电影史》(英文版),李传彬、张洁译,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由外文出版社列入“学术中国”系列推出,成为我国出版的第一部面向国际学术界和海外读者的关于中国电影史的英文著作,积极满足海外中国电影研究领域的学术需求,彰显和提升中国电影历史研究的对外阐释权、话语权,在国际上发出了重要的电影学术的中国声音。专著《光幻中的论语:十七年电影的导演逻辑》(23)徐皓峰:《光幻中的论语:十七年电影的导演逻辑》,光明日报出版社2022年版。是导演徐皓峰最新的电影评论集,主要从传统的人情世故、电影导演的拍摄逻辑和孔子思想的影响三个维度对“十七年电影”展开深刻的解读。在论文层面也有很多成果取径独特且多元,比如《中国电影金鸡奖、大众电影百花奖研究:特征、历程与价值》(24)胡智锋、徐梁:《中国电影金鸡奖、大众电影百花奖研究:特征、历程与价值》,《电影艺术》2022年第1期。重点研究了“金鸡奖”“百花奖”,《中国电影与“象喻思维”》(25)李镇:《中国电影与“象喻思维”》,《当代电影》2022年第6期。《作为反向现代性知识范式的“延安”及其辩证法——兼谈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电影的延安因素》(26)丁亚平:《作为反向现代性知识范式的“延安”及其辩证法——兼谈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电影的延安因素》,《电影艺术》2022年第6期。《类型趋势与黑暗呈现——对“孤岛”时装片的一种解读》(27)秦翼:《类型趋势与黑暗呈现——对“孤岛”时装片的一种解读》,《电影艺术》2022年第1期。等则对电影史的微观层面进行了深入的解读。与电影史研究相关的展览、学术论坛活动亦有不少。如由中国影协、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中国电影博物馆主办的“百花深处 人民心间——大众电影百花奖60年主题展”,集中回顾了大众电影百花奖举办60年来中国电影繁荣发展的历史与成就,展示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电影的创新突破和电影工作者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而由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影视史学专委会、南京大学主办的“‘现代中国电影文学(1905—1949)观念、形态与批评’高端论坛暨第4届中国影视史学年会”、中国电影资料馆与厦门大学联合主办的“第11届中国电影史年会”等学术论坛的成功举办,呈现了具有前瞻性和学理深度的学术姿态。

(三)电影与媒介的新边界

随着媒介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变幻,与之相关的学术研究也发生了某些明显的转向。比如,专著《电影、技术与社会》(28)孟君:《电影、技术与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年版。以电影、技术、社会为主题做出了深度的观察,专著《以电影为媒介:当代中国的认同传播》(29)张慧瑜:《以电影为媒介:当代中国的认同传播》,团结出版社2022年版。以专题研究的方式讨论了一个很有实践指导意义的理论话题。数字人文也是这一转向中的重要方面,期刊《电影艺术》特别策划了“数字人文与电影研究”(30)见《电影艺术》2022年第4期。专栏,对相关议题展开了多维度的考察。在电影与媒介的论域中,“元宇宙”日益成为受到重点观照的对象,2022年,《从元宇宙到多重宇宙——透过银幕重思电子游戏本体论》(31)吴冠军:《从元宇宙到多重宇宙——透过银幕重思电子游戏本体论》,《文艺研究》2022年第9期。《电影与元宇宙:双向影响与数字基底》(32)杨鹏鑫:《电影与元宇宙:双向影响与数字基底》,《电影艺术》2022年第2期。等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对电影与元宇宙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鉴于电影与日益成熟的数字技术深深勾连,学术研究也彰显了这一侧重点,比如论文《数字吸引力:“后电影”的美学与文化》(33)杨天东:《数字吸引力:“后电影”的美学与文化》,《当代电影》2022年第5期。以“后电影”为研究对象,指出应以一种“技术—文化共生论”的思维来面对“后电影”的语境。与此同时,相关的学术研讨会也不断举办。由上海戏剧学院与《当代电影》杂志社联合主办的“有界与无界:技术革命、影像语言与共同想象——2022年学术研讨会”,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主办的“‘知觉机器:XR影像媒介、美学与传播’青年论坛”,中国科协科技传播与影视融合办公室、中国作家协会社会联络部和复旦大学中文系共同主办的“创新技术赋能中国科幻电影发展”研讨会等进行了多角度的交流与分享,凸显了电影与媒介研究的新动向。

(四)电影产业发展的新路径

产业结构的改革与发展为中国电影的繁荣生态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撑,是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研究亦对事关电影产业的题目予以关注,且成果突出、意义重大。比如,论文《数字化战略对电影产业的赋能与创新路径研究》(34)张宏:《数字化战略对电影产业的赋能与创新路径研究》,《当代电影》2022年第9期。从数字化战略切入,结合工业化和创新思维,探讨了在工业化基础上“新结合”的路径,并进一步指出这一路径可以延伸到电影工业前端的剧本创作环节,使中国电影产业更具发展潜力,观点独到、视野宏阔,兼具充足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中国电影产业学建立与电影产业化的纠偏——电影产业化改革二十年回顾与展望》(35)丁亚平:《中国电影产业学建立与电影产业化的纠偏——电影产业化改革二十年回顾与展望》,《当代电影》2022年第7期。指出“中国电影产业学”包含经济、文化与意识形态等多维度内涵,应建构这一分支学科,深入研究市场话语的成果和问题;《从大国到强国——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思考》(36)饶曙光:《从大国到强国——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思考》,《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22年第3期。《中国电影产业高质量发展》(37)周子钧:《中国电影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国经济出版社2022年版。等成果则从市场变化、资本逻辑等角度入手,重点探究了这一进程的路径与方法。另外,由中国影协、厦门大学、福建省电影局主办的“中国电影教育与产业高峰论坛暨福建电影发展论坛”,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22届年会暨第15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中国影视学科知识体系与人才培养:新路径与新模式”),均通过高层次的思想交流与对话,围绕电影理论与创作以及电影产业和人才培养中具有时代性、前瞻性的话题展开学术研讨,取得了很大的反响。

(五)外国电影研究的新趋势

在观照“中国”的同时,研究者们并没有画地为牢。他们亦看向“世界”,对外国电影的研究相当全面。《世界电影》杂志特别策划了“波兰电影特辑”等专题,对其电影的历史、产业、叙事等层面进行深入研究,其中《从具象到抽象之美——基耶斯洛夫斯基及其身后的波兰电影》(38)陈阳:《从具象到抽象之美——基耶斯洛夫斯基及其身后的波兰电影》,《世界电影》2022年第3期。一文指出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富于哲人的智慧,在对人与世界历史的总体把握中,超越了时髦理论制造的“话语囚笼”,揭示了抵达电影之美的一条有效途径。专著《日本武士电影研究》(39)罗丽娅:《日本武士电影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年版。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对此类电影进行了系统的考察和评析。论文《韩国“新新电影”的语义命名、创作现状、人文倾向及启示》(40)峻冰、温艳:《韩国“新新电影”的语义命名、创作现状、人文倾向及启示》,《艺术百家》2022年第1期。考察了韩国电影的这一新潮流。《塞尔维亚电影产业的新近观察》(41)王健:《塞尔维亚电影产业的新近观察》,《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年第3期。《匈牙利电影十年回顾》(42)符晓:《匈牙利电影十年回顾》,《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年第7期。《“偏隅重镇”:北欧艺术电影生态与驱动体系研究》(43)刘学华:《“偏隅重镇”:北欧艺术电影生态与驱动体系研究》,《当代电影》2022年第10期。等则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电影发展,为中国电影的本土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参照。科幻电影近年来在题材和创作思路上也有所转变,呈现了更丰富的内涵和发展取向,而由中国科协科技传播与影视融合办公室、中国作家协会社会联络部和中国科幻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世界科幻电影:过去、现在与未来”研讨会也在2022年成功举办。世界的视野与多元的交流丰富了与会者和业界相关人士对科幻电影的认知,积极响应了国家提出的将科幻电影打造成电影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新动能的要求。

六、经验与展望

回首2022年中国电影的历程,应该说在创作生产实践、学术理论研究、行业建设发展等多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总体呈现出蓬勃稳健、多元有序、兼容并蓄的新发展业态。这些成就也为中国电影接下来的成长积累了重要的经验,凸显了“中国经验”的价值。2023年年初,《流浪地球2》《满江红》《深海》《无名》《交换人生》《熊出没·伴我“熊芯”》等众多电影现身银幕,持续展现出中国电影业旺盛的生命活力。面对新时代的新征程,中国电影人将不断奋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拿出更多优秀的作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精神需求和期待。相关的经验及展望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增强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统领,锚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谱写高质量发展的绚丽篇章。电影理论研究者和电影评论工作者都要不断深化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的研究,深入阐释与电影相关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的丰富内涵,系统归纳和总结重要成果,积极开拓中国本土的电影理论评论空间并持续建设其体系。

第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强化精品创作。电影人自觉将人民创造历史的不懈精神注入电影创作,聚焦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断推出更多展现人民精神力量的精品力作,使中国电影别具风华,铸就文艺高峰。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家总体实力的不断壮大和国际地位的稳步提升,高质量的电影创作是彰显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过去三年中国电影虽然面临着疫情等困难,但是行业内部巨大的活力和政策的支持,以及观众对优质影片的观赏诉求,都是强劲的助力。中国电影人一方面要继续深耕主题性创作的特点与规律,为此类创作的艺术表达增添新的养分,用电影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营养的汲取,使传统文化元素与电影的创作实现更有效的融合,探索传统文化在电影中实现创新的潜力,追求更多电影精品。

第三,加强市场能力建设,真正做大做强产业。要重视电影的商品属性,构建一个“共生系统”,专注于塑造以产业良性发展为要务的战略环境,激扬电影市场的内在活力。鼓励创新,推出更多高质量的“头部影片”和“分众影片”,使电影市场更加平衡稳健。加大对科幻电影、动画电影的培育和生产力度,加快电影科技发展,坚持促进中国电影的数字化转型。要进一步完善创作和生产的引导机制,规范影视企业经营行为,健全影视评价体系,以充分发挥各类市场主体的作用。继续推动电影行业管理的法规化和规范化,以提振行业信心,稳定电影市场,取品质之径,推进中国电影业从大到强的转型。

第四,进一步推动电影节展、电影活动的举办。政府在公共资源配置方面对电影节展、电影活动的举办充分给予的支持和倾斜,会使其更易保持可持续的健康生态。随着电影市场的发展及电影产业结构的不断完善,国内的电影节展已更加丰富。深度展现和传扬电影节展自身的特色,打造文化品牌,形成文化名片,有利于促进中国电影的主体身份构建,积极探索这类活动的创新路径,发掘其更多功能,推动国内外电影的密切交流,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

第五,加强组织并深入开展电影学术理论研究与交流,为电影发展指明方向。鉴于电影理论批评与电影实践的联系依然有限,如何更大限度地影响和指导创作,是电影研究应当努力的方向之一。作为电影发展的思维支撑,电影学术理论研究要直面电影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现象和热点问题,从历史中汲取经验,为相关实践提供思路和方法。

第六,继续加强电影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行业作风建设。建设天朗气清的行业风气需要所有电影工作者的共同努力,电影工作者要坚持立德树人,讲品位、重艺德。要进一步规范行业自律制度,完善行业规范和标准,树立道德威严,增强法律法规的执行力。针对违法失德现象,予以严肃处理,同时强调正确引导,要重视模范、榜样的引领作用。另外,还应积极做好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终身成就艺术家等表彰活动的评选工作,继续扩大相关评比结果的社会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