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人音乐的审美教育价值及其实践探索

2023-09-05伍润华

心声歌刊 2023年2期
关键词:古琴文人音乐

唐 丽 伍润华

文人音乐是指历代由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知识阶层人士创作或参与演奏、享用的传统音乐[1]。

操持音乐的文人(以下简称“文人”)以自娱或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为目的,追求一种“和雅”“温润”“清淡”的审美情趣[2]。在当代社会教育中,文人的审美情趣对青少年成长、民族文化传承发展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将文人音乐融入学校音乐教育,让学生了解文人的音乐理想与造诣,对提升其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自豪感、树立文化自信,具有现实意义。

一、文人音乐的审美特征

作为中国古代独特的一种音乐文化,文人音乐蕴含着主体情感和哲学思想等丰富内涵,其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人格美

在“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儒、道两派互补思想的影响下,文人音乐呈现出人格美的审美特征。

于儒家而言,“达则兼济天下”是儒家形象的真实写照。儒家经典著作《论语·八佾》中提到“人而不仁,如乐何”,认为“仁”是实现“乐”的前提,“仁”为“乐”增添了博爱精神;《论语·学而》中的“泛爱众,而亲仁”便是指发扬博爱精神。文人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着眼于江山社稷,寄情于风物景观。著名琴曲《平沙落雁》运用巧妙的演奏技法,勾勒出一幅群雁起落的大自然画面,抒发了文人逸士的鸿鹄之志。

于道家而言,道家持“顺应自然”“清静无为”的哲学主张,消极“出世”的人生态度,主张个体生命的超越,映射出他们“穷则独善其身”的人格追求。文人在道家思想的影响下,追求身心豁达的境界,例如琴曲《良宵引》诱导人们在美好的夜幕中尽情漫游,最终达于忘我的境地[3]。

在儒道思想的双重影响下,中国的文人音乐逐渐展现出既追求社会安宁、人际和谐又追求自由豁达、崇尚自然的人格美的审美特征。

(二)意境美

文人注重音乐的韵味,其追求的“弦外之音”营造出一种诗情画意的审美境界。就演奏文人音乐的乐器古琴来说,古琴的音色本身具有一种生命力,其声音低沉空洞、清远幽静、不干不燥,给人一种含蓄、内敛的听觉感受,加之音乐所表现的内容,让人浮想联翩。古琴音乐《酒狂》固定低音多三字一音,弱拍多使用低音、长音,从刻画酒醉者酣醉姿态的角度反映操琴者内心的愤然不满情绪;在音乐语言的表达中,含蓄地展现了一幅由外在之酒醉佯狂到内心之疾恶如仇的意境画面。

文人音乐所展现的山水、明月、渔樵等代表着一种心境,并非实物的简单刻画和描写。与此同时,他们从不执着于针对对象的孤立描写,而是超越有限现实去取得某种深广的哲理效果,使作品更多地带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4]。著名琴曲《潇湘水云》就是操琴者透过对自然山水意境画面的描写,抒发对现实不满的悲愤情绪的代表作。

(三)创造美

文人重自娱自乐而非技艺演绎,他们用音乐展现自己的生命活动,塑造个体的艺术趣味。因此在演示音乐时,他们为作品注入了鲜活的生活印记,将种种情感与思绪融入其中,使音乐呈现出创造美的审美特征。文人音乐的谱例多标记指法、音高,而音乐的节拍、旋律音时值等音乐要素则需要文人进行再创造,因此,文人音乐的情感、韵味、抑扬顿挫会随着表演者的改变而呈现出不同的艺术内涵。

在文人音乐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主要传承方式为口传心授。由于朝代、地域、师承、阅历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文人音乐逐渐形成众多的风格流派,不同琴派的文人为前人的作品赋予创造性的演绎。如琴曲《胡笳》,对前人相关文献的研究表明,它流传过多个版本,其中有“祝家声”《小胡笳》、“沈家声”《大胡笳》;与《大胡茄》相比,《小胡茄》的音乐更具七声性,并且常以对句形式出现,舞蹈性也比较突出[5]。

二、文人音乐的审美教育价值

中国传统音乐内容多样,作为重要代表的文人音乐,理所当然地具备丰富的审美教育价值。择其要者,文人音乐所具有的人格美、意境美、创造美等审美特征,可以对人们的审美素养产生较大的影响。

(一)感知音乐形象,美化人格

艺术塑造人格是通过艺术形象来实现的[6]。文人音乐多用于刻画社会理想的人物形象,其音乐表现的温文尔雅的谦谦君子形象、出淤泥而不染的隐士形象对人格的塑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音乐教育具有塑造学生个性人格的功能。《尚书·舜典》中的“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7]”,便是舜帝命令乐官用音乐教育胄子,用音乐塑造其个性人格的历史记载。在当代音乐教育中,学生通过聆听文人音乐感知谦谦君子、独善隐士的人物形象,体会文人寄托于音乐中的思想感情与人文情怀,能够实现音乐温润心灵、美化人格的教育作用。

(二)体验音乐意境,陶冶情操

文人音乐多以单一题材或自然情景为音乐主题,如《高山流水》《酒狂》《凤求凰》等。文人将景融于乐,通过乐释放内心情感,陶冶个体情操,其音乐营造的意境画面也给聆听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典故“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讲述的便是孔子听《韶》乐,久久不能忘怀的场景;《溪山琴况》一书中的《和况》谈到“其有得之弦外者,与山相映发,而巍巍影现;与水相涵濡,而洋洋徜恍”,这段话便描绘出听琴者由弦外之音引发的生动、鲜明的视觉意象[8]。

文人音乐追求含蓄美,讲究弦外之音,其音乐意境中蕴含着丰富的音乐思想与主体情感。其音乐性的内容拥有强大感染力,能打开聆听者的内心世界。

毕达哥拉斯认为,音乐中特定的旋律和节奏具有调节人类情感、性格的作用。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学生聆听文人音乐,通过联想音乐表达的内容,便可体验音乐营造的意境氛围,了解音乐倾诉的情感思想、审美情趣,进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提升个体的音乐审美能力,发挥音乐愉悦身心、陶冶情操的作用。

(三)培养创新思维,挖掘潜能

文人在音乐创作、演奏的过程中无不展露出创造魅力,他们用音乐的思维将深邃的哲理、丰富的想象融入音乐表演中,其中情感性的内容也在演奏、演唱中得到展示与升华。同时,由于文人音乐的乐谱未明确标记节奏、节拍等音乐要素,所以文人的二度创作无疑会进一步激发其创新思维。

近代琴家杨宗稷的《琴话》有云:“以琴为怡情并性之具,非以悦耳取媚于人”,以怡情养性为目的的文人操琴者注重培养听者对情绪、情感、意境等的发现。在当今音乐教育的背景下,音乐思维的过程是对美的发现与发散以及对美的重组与塑造[9]。

法国作家雨果认为音乐无法用语言表达,是一种思维着的声音。音乐教育的任务是让学生在音乐的浸润中,构建审美心理结构,培养音乐思维能力。文人音乐本身所蕴含的人格美、意境美、创造美等审美特征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并允许他们在音乐的欣赏、学习中发展自身的音乐感知、联想、想象等审美心理,这种审美心理的构建使得个体的创新思维得到培养与提升,进而促进自身潜能的挖掘。

三、文人音乐融入音乐教育实践

学习和弘扬祖国传统文化成为当今热潮,国学进校园的主题活动如火如荼,诸如“书法进校园”“阳明思想进校园”“中华经典吟诵进校园”。在这种背景的影响下,学校音乐教育逐渐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文人音乐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组成部分,可以纳入学校音乐教育中,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彰显文人音乐本身的审美价值,还能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态度、能力和趣味,实现其审美教育价值。具体做法如下:

(一)延伸课堂知识领域,拓展音乐教学内容

文人音乐发展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其音乐曲目、古琴典故、审美特征皆可成为课堂教学内容。音乐教师应深挖音乐教材内文人音乐背后的知识点,延伸课堂知识领域,以从点到面的方式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进而促进他们对文人音乐的理解与学习。

以花城版音乐教材八年级下册《音乐故事——高山流水会知音》为例,教材内容选取“高山流水”古琴典故与古琴曲《流水》片段。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以播放《流水》并讲授“高山流水”古琴典故为导入,随即带领学生了解“孔子学琴”的著名典故,以此来打开学生的文人音乐视野。由于文人音乐本身具有人格美的审美特征,学生通过了解多个古琴典故便可在脑海中初步塑造出人物形象,从而激发自身音乐学习的愿望。接着,教师可播放古琴的照片、视频,或者用古琴弹奏《流水》,带领学生认识古琴、感受古琴低沉空洞的音色,使其直观地感受文人音乐所营造的意境氛围。在了解古琴典故、欣赏《流水》音乐的基础上,教师再带领学生剖析文人音乐的审美特征,认识其音乐造诣、音乐理想。

音乐教师应钻研教材内文人音乐的教学曲目,积极拓展相关音乐内容,让学生通过学习古琴典故了解文人的艺术情怀,通过欣赏音乐感受文人的百态人生,最终通过音乐教育将文人音乐根植于身、浸润于心。

(二)综合相关学科内容,开展音乐实践活动

文人音乐中的音乐形象特征鲜明,审美文化底蕴深厚。音乐教师可结合音乐的此类特点综合相关学科知识,努力将文人音乐融入学校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表现、创造中领略文人音乐的艺术魅力。根据文人音乐的相关内容,我们可以结合以下学科展开实践活动:

1.文人音乐与文学类学科相结合。文人音乐中的文化内涵相对丰富,其音乐作品部分由诗词改编而来。以由诗词改编创作的琴歌《阳关三叠》为例,音乐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弹奏或演唱,感受音乐旋律中描绘的送别画面;可以组织学生表演离别送友人的故事情景,再由语文教师指导班级吟诵王维的七言律诗。在这类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演绎文人音乐中的琴歌、吟诵音乐等,让他们在实践中品味文人音乐风韵,体验文人音乐意境,丰富自身审美情感,提高审美能力。

2.文人音乐与哲学类学科相结合。文人音乐蕴含着丰富的主体情感、深邃的哲理哲思。我们可以挖掘音乐背后蕴藏的哲学思想,举办文人音乐美学知识的相关讲座。例如以“姜夔”为人物主题阐述其音乐艺术特点,剖析他在儒道等思想影响下的哲学思维;以“王守仁的音乐教育思想”为专题,探索文人音乐教育历史,了解我国古代早期的乐教思想。这类综合实践活动多以艺术哲学为主,让学生在学习领悟美学知识的过程中深化对文人音乐的认识与理解。

3.文人音乐与姊妹艺术类学科相结合。文人音乐具有的意境美、创造美等审美特征能够发散学生的艺术思维。我们可以挖掘文人音乐与舞蹈、美术等相关学科的契合点,开展形式多样的综合艺术实践活动。例如琴曲《酒狂》,音乐教师可结合固定低音多三字一音的特点,引导学生用身体模仿酒醉者的人物形象,并结合古琴集体演绎文人雅致的生活情景。音乐教师还可以与美术教师开展合作,引导学生在欣赏文人音乐时用画笔描绘音乐所呈现的画面或意境。总之,音乐教师宜将文人音乐与其他艺术学科有机地联系起来,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提升其表现、创造文人音乐的能力。

诚如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所言,音乐是一种在任何地方都能够理解的真正的普遍性语言。我们教师可以深挖文人音乐背后丰富的音乐内容,寻找音乐与相关学科的结合点,开展学科交叉的综合实践活动,以实现音乐艺术怡情养性、塑造人格、美化心灵的教育作用。

(三)借助多元教育媒体,丰富校园音乐文化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客观的存在,与学校相伴而生[10]。校园音乐文化的建设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发挥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当代学校音乐教育应将文人音乐融入教育媒体中,营造文雅的音乐文化氛围。

教育媒体是用于存储和传递以教学或学习为目的的现代信息技术工具,包括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媒体、计算机多媒体等[11-12]。在学校音乐教育中,音乐教师应勇做校园文化建设者,借助多元教育媒体,将文人音乐推向校园的每个角落,充分发挥文人音乐在陶冶情操、怡兴健身等方面的作用。目前,可借助的教育媒体主要有以下三种:

1.视觉媒体的运用。校园里的视觉媒体包括教学课本、教学用具、教室环境、校园自然景观、校园建筑等,音乐教师可尝试将文人音乐融入各个视觉媒体中。如音乐教师可以丰富和美化教室内外的墙面文化,将“伯牙高山流水遇知音”“孔子学琴”“陶渊明与无弦素琴”等古琴典故纳入黑板墙或者将其图片张贴于走廊墙上;还可将文人音乐相关杂志、书籍放在陈列架、展览柜中,将文人音乐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视线内,为其增添学习文人音乐的经验。另外,音乐教师还可依托校园建筑这种视觉媒体,将文人抚琴的立体雕像融入到学生的视觉范围中,发挥雕像的隐性教育功能,为校园增强文人气息。

2.听觉媒体的运用。音乐教师可借助校园广播站,适时地带领学生赏析不同主题的文人音乐。如选择以别情为主的《阳关三叠》、以怀念故乡感叹时光的《秋风词》、以憨态发泄情绪的《酒狂》、以曲示爱的《凤求凰》等,让学生在多主题的音乐中感受文人音乐的审美特征,在学校的日常生活中体验文人音乐带来的审美愉悦。

3.多媒体的运用。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学校越来越多地运用多种教育媒体辅助教学。音乐教师可结合文人音乐的特点选择适宜的教育媒体,让学生在校园中通过多种途径感受文人音乐。例如,可以考虑将文人音乐与影视作品相融合,在学生观看有关孔子的影视作品前后,播放或演奏孔子曾经演奏、欣赏过的文人音乐,并为他们讲述孔子学琴的故事,使其通过视觉、听觉等多方面接受文人音乐的熏陶;音乐教师还可以在校内音乐角摆放扇子、丝巾等具有东方韵味的物件,让学生在聆听音乐时,借助具有文人气息的物件随乐摆动。

将文人音乐通过多种教育媒体融入校园音乐文化建设中,不但能够加深学生对文人音乐的认知,使其在课余生活中感受文人音乐“和雅”“温润”“清淡”的审美情趣,还能于潜移默化中激发起学习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12]文人音乐因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及人文精神,长期伫立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将文人音乐融入学校音乐教育,是民族审美的延续、民族文化的传承、民族精神的弘扬。

音乐教师理应在新时代、新思想的引领下,积极将文人音乐融入学校音乐教育中,发挥其重要的审美教育价值,进一步推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走进校园、走进学生的心里。相信我们的孩子在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下,会逐渐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从而真正实现音乐以美育人、立德树人的教育价值。

猜你喜欢

古琴文人音乐
文人与酒
寻琴记:古琴的前世今生
张俊波 情寄古琴,乐以忘忧
文人吃蛙
寻访千年古琴
宋代文人爱睡觉
古琴的收藏价值在何处
文人与石
音乐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