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年制公费幼儿师范生父母教养方式、人格特质与教师职业认同的关系
——以湘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2023-09-04贺佐廷谭华玉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8期
关键词:公费人格特质教师职业

贺佐廷,谭华玉

(1.湘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学院,湖南郴州 423000;2.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心,广东广州 510635)

一、问题提出

自2007 年国家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以来,师范生免费教育在改善和均衡城乡地区师资配置、提高农村地区教师教育水平、帮助贫困学子圆大学梦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果。2018 年,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更好地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国务院颁布 《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公费教育实施办法》(以下简称 《办法》),标志着我国师范生“免费教育”升级为新时代“公费教育”。《办法》对公费师范生招生、选拔、录取、在校期间进入和退出以及转专业提出规范性要求,重点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倾向和从教潜质,更加注重选拔乐教、适教的优秀学生加入公费师范生队伍。2021年,湖南省教育厅印发 《湖南省师范生公费教育实施办法》,鼓励市州积极开展市级师范生公费教育,重点培养专科层次的小学和幼儿园教师。

关于如何选拔和培养乐教、适教的优秀学生加入公费师范生队伍是有效落实相关政策的重要环节。目前的招生选拔和教育培养往往更倾向学业成绩优秀的学生,忽视了“乐教”“适教”这两个特质因素。优秀的学业成绩可以通过个人努力和教学达到,但“乐教”“适教”与个体人格特质有关。忽视了这两个人格特质因素,不仅会给学生取得学业成就带来困难,还可能会使学生学习兴趣和投入度下降,产生学习倦怠,甚至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这将导致学生在毕业时履约难以保证、公费师范生流失,给国家、社会和个人都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失。

职业认同,又称职业同一性。职业同一性这一概念源自埃里克森(Erikson)的自我同一性(Ego Identity)[1]132。埃里克森把人格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一种确定的发展危机,并以一个特定的发展任务为其特征。在青少年时期,建立自我同一性是中心发展任务,其中对自身职业身份的认同又是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建立和发展中最重要的部分。后来,霍兰德(Holland)等人将同一性的概念引入职业生涯发展研究中,认为职业同一性是个体对与职业相关的兴趣、能力、人格、目标等因素的清晰和稳定的理解,是一种综合认识的结果[2]。由此可见,教师职业认同本身内涵着对“乐教”和“适教”的相对稳定的认识和综合评价。

鉴于教师职业认同的重要性,有关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和研究。Schepens 等人的实证研究表明,在不考虑政策背景的前提下,从教动机、人格特质是教师职业认同最主要的预测指标[3]。对师范生而言,从教动机主要体现在选择报考师范专业的动机上,不少学者对此进行过探索。丁道群、蒋珊珊研究发现,父母的意见是学生选择免费师范生最主要的动机之一[4]。胡苗锋研究认为,因为父母期望等外部原因选择师范专业是公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度不高的因素之一[5]。罗丹、俞锦旺、陈彩燕等人研究发现,公费定向师范生的入学动机会显著影响个体的教师职业认同[6]。王丽的研究表明,教师职业认同与大五人格的外倾性、宜人性、责任性正相关[7]。张琴秀等人研究发现,企业幼儿园教师职业认同与开放性、尽责性显著正相关[8]。可见,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既受父母因素的影响,又受自身人格特质的影响,而父母因素又会影响学生的人格特质。笔者认为,对教师职业认同影响最大的父母因素当属父母教养方式,故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人格特质和教师职业认同的关系就尤为重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学前教育的需求和要求也越来越高。国家高度重视学前教育,不断推进学前教育的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努力满足人民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的需求,其中实施公费幼儿师范生教育是其中一项重要举措。如何选拔和培养“乐教”“适教”的优秀学生加入公费幼儿园教师队伍,提高幼儿园教师队伍的教师职业认同和稳定性,是一项重要而急迫的任务。笔者以湘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研究公费幼儿师范生的父母教养方式、人格特质和教师职业认同的关系,为“如何选拔和培养乐教、适教的优秀学生加入公费幼儿师范生队伍”提供理论依据和相应策略建议,为促进幼儿园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师范生公费教育目标的实现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湘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学院五年制公费幼儿师范生为研究对象,通过网络形式发放调查问卷,共收回问卷232 份,其中有效问卷227 份,问卷有效率97.8%。具体信息见下表1。

表1 研究对象基本信息

(二)研究工具

1.父母教养方式问卷

采用蒋奖等人在2020 年修订的本土化 《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中文版》[9]。该问卷包括父版和母版两个部分,各21 个题项,包括拒绝、过度保护、情感温暖三个维度。每个题项均采用四点评 分 法,“1”代表“从不”,“2”代表“偶尔”,“3”代表“经常”,“4”代表“总是”。研究检验,该问卷的Cronbach α系数在0.74~0.84 之间,再测信度在0.70~0.81 之间,具有良好的信度;同时相关分析发现,该问卷与岳冬梅等人修订的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中文版在0.82~0.93 水平相关,说明该问卷具有良好的效标效度。

2.大五人格问卷

选用张新彤等人在2019 年编制的 《极简版中国大五人格问卷》(CBF-PI-15)[10]。该问卷包括宜人性、外向性、开放性、尽责性和神经质等五个维度,共15 个题项。所有题项采用Likert 六点计分法,“1”代表“完全不符合”,“6”代表“完全符合”。经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显示,该问卷各项拟合指 标 良 好:MLRχ2= 918.882,df=80,CFI=0.946,T LI=0.929,RMSEA=0.044,SRMR=0.040。该 问 卷 的Cronbach α系数除尽责性维度在0.61,其他四位个维度均在0.74~0.81 之间;另除开放性维度外,其他四个维度的MIC 系数均在0.15~0.50 之间,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同时测量性别、年龄分组等值检验,各组ΔCFIs和ΔTLIs 均≤0.01,具有良好的等值特性。

3.教师职业认同量表

选用王鑫强等人在2010 年编制的 《师范生职业认同感量表》[11]。该量表由职业意志、职业意愿与期望、职业效能等四个维度共12 个题项组成,量表采用Likert 五点计分法,“1”代表“完全不同意”,“5”代表“完全同意”,得分越高表明师范生职业认同感越好。量表的总体Cronbach α系数和重测信度分别为0.783 和0.913,量表各维度与总体相关系数0.631~0.755 之间,各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196~0.514,表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结构效度。

(三)数据处理

1.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采用Harman 单因素检验方法,把所有题目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未旋转的矩阵结果显示下,19 个特征根大于1 的因子,解释了73.76%的变异,其中第一个公因子解释了18.01%的总变异,低于临界值40%。因此,本研究不存在明显的共同方法偏差。

2.数据分析

对收集整理后的数据使用SPSS 26.0 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 相关性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同时采用偏差校正的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 法检验人格特质的中介作用。

三、结果分析

(一)父母教养方式、人格特质和教师职业认同状况及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在父母教养方式方面,父亲情感温暖、母亲情感温暖的得分均高于其理论中值分数2.5,父亲拒绝、父亲过度保护、母亲拒绝与母亲过度保护得分较低,均低于理论中值分数2.5(见表2)。差异检验显示,父亲情感温暖、母亲过度保护在年级上差异显著(见表2)。进一步比较发现,大一和大二、大四、大五学生的父亲情感温暖得分差异显著(P=0.035<0.05),大一得分显著高于大二、大四和大五得分;大二与大一、大三、大五学生的母亲过度保护得分差异显著(P=0.048<0.05),大二得分显著高于大一、大三和大五得分。

表2 各变量的均值、标准差及在年级上的差异比较

人格特质及宜人性、开放性、尽责性、神经质等四个维度的得分均高于其理论中值分数3.5;宜人性在年级上差异显著(见表2)。进一步比较发现,大二学生宜人性得分显著低于大一、大五得分(P=0.000<0.001)。开放性和神经质在城乡上差异显著,城镇学生在开放性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农村学生,而在神经质上得分显著低于农村学生(见表3)。

表3 各变量在性别、城乡和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均值、标准差及差异比较

教师职业认同及职业意愿与期望、职业价值、职业效能、职业意志等四个维度得分均高于其理论中值分数3;教师职业认同及其各维度在年级上差异显著(见表2)。进一步比较发现,职业意愿与期望在大一和大五得分显著高于大四(P=0.001<0.01);职业价值在大一得分显著高于大二(P=0.001<0.01)、大三(P=0.001<0.01)、大四(P=0.01<0.05)和大五(P=0.004<0.01);职业效能在大一和大五得分显著高于大二(P=0.028<0.05,P=0.024<0.05)、大三(P=0.015<0.05,P=0.014<0.05)和大四(P=0.011<0.05,P=0.005<0.01);职业意志在大五得分显著高于大二(P=0.001<0.01)、大三(P=0.006<0.01)和大四(P=0.004<0.01);教师职业认同总体得分在大一和大五得分显著高于大二、大三和大四。独生子女学生的教师职业认同、职业意愿与期望、职业价值得分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见表3)。

(二)父母教养方式、人格特质和教师职业认同相关分析

总体上,父母教养方式得分与教师职业认同得分相关不显著(P>0.05)。但父亲情感温暖、母亲情感温暖与教师职业认同及四个维度均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在0.180~0.330 之间(P<0.01)。父亲拒绝、母亲拒绝得分与教师职业认同及职业意愿与期望、职业效能得分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在-0.237~-0.165(P<0.05,P<0.01);父亲过度保护得分与职业意愿与期望得分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148(P<0.05)(见表4)。

表4 父母教养方式与教师职业认同的相关分析

父母教养方式得分与人格特质得分存在显著相关(P<0.01)。父亲情感温暖、母亲情感温暖得分与人格特质及宜人性、外向性、开放性、尽责性得分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在0.182~0.302 之间(P<0.01),与神经质得分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161 和-0.136(P<0.05);父亲拒绝、母亲拒绝得分与外向性得分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161 和-0.145(P<0.05),与神经质得分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66 和0.245(P<0.01);父母过度保护得分与神经质得分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42 和0.276(P<0.01)。母亲过度保护得分与外向性得分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144(P<0.05)(见表5)。

人格特质得分与教师职业认同得分显著正相关(P<0.01)。除个别外,人格特质及宜人性、外向性、开放性、尽责性得分均与教师职业认同及其维度得分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在0.158~0.470之间(P<0.01),神经质得分与教师职业认同及职业价值、职业效能得分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在-0.149~-0.131 之间(P<0.05)(见表6)。

(三)教师职业认同对父母教养方式、人格特质的回归分析

在对五年制公费幼儿师范生父母教养方式、人格特质和教师职业认同相关分析的基础上,对相关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

首先以父亲拒绝、父亲情感温暖、母亲拒绝、母亲情感温暖为预测变量,以教师职业认同为结果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模型中各变量VIF 值范围为2.678~2.936,不存在明显的多重共线性;父母教养方式的母亲情感温暖(β=0.169,t=2.23,P=0.027)能显著预测教师职业认同,其他维度对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不显著(P>0.05)。

以人格特质的宜人性、外向性、开放性、尽责性和神经质为预测变量,教师职业认同为结果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宜人性(β=0.172,t=5.014,P=0.000),外向性(β=0.068,t=2.297,P=0.023)和尽责性(β=0.184,t=5.187,P=0.000)能显著预测教师职业认同(见表7)。

表7 教师职业认同对父母教养方式、人格特质的回归分析

(四)人格特质在父母教养方式与教师职业认同之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为探究人格特质在母亲情感温暖和教师职业认同之间的具体中介机制,在控制性别、城乡、年级和是否独生子女变量后,分别以母亲情感温暖为自变量,以教师职业认同为因变量,人格特质的宜人性、外向性和尽责性为中介变量构建多重中介模型。检验结果显示,人格特质的宜人性、外向性和尽责性在母亲情感温暖与教师职业认同之间的中介效应显著,总的中介效应量为0.1038,占总效应的44.30%,其中宜人性的中介效应量最高为0.0436,然后是尽责性0.0430 和外向性0.0172,分别占总效应的18.61%,18.35%和7.34%。它们的Bootstrap 95%置信区间都不包括0(见表8)。

表8 人格特质在母亲情感温暖维度和教师职业认同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四、讨论

(一)五年制公费幼儿师范生父母教养方式状况

总体来看,五年制公费幼儿师范生父母教养方式中仅父母情感温暖得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父母过度保护和父母拒绝得分较低,这和前人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表明父母主要以积极的教养方式来养育子女,且母亲情感温暖的得分高于父亲,这可能归因于母亲与子女有更多的相处时间,给予子女更多的温暖、理解和安全感,说明母亲在养育子女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12]。

研究还发现,父亲情感温暖和母亲过度保护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父亲情感温暖方面,大一得分显著高于大二、大四和大五得分,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大一时,刚从中学毕业进入大学,这对孩子来说是人生阶段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父亲会给予孩子更多的关心和照顾,在孩子遇到问题时提供较多的帮助和情感支持;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是随着子女年级的升高,逐渐变得独立,父母会选择给子女足够的私人空间,那么对子女的管教也会相对减少[12]。在母亲过度保护方面,大二得分显著高于大一、大三和大五得分,原因可能是经过大一新生期后,学生在学习、习惯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问题逐渐突出,又因为幼儿师范生绝大部分是女生,她们在面对这些问题时,首先会求助于母亲,母亲对刚步入青春期在外求学的未成年孩子,出于保护心理,可能会过度干涉子女的想法、情感和行为选择;而随着年级的升高,孩子的自身能力不断提升,对独立性的要求不断增长,求助母亲的问题逐渐减少,母亲过度保护会逐渐降低。

(二)五年制公费幼儿师范生人格特质状况

总体来看,五年制公费幼儿师范生人格特质得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得分最高的是宜人性和尽责性,表明五年制公费幼儿师范生具有健康良好的人格特质,富有爱心,待人真诚,能理解和关心他人,勤奋自律,追求上进,有责任心。得分最低的是外向性,说明五年制公费幼儿师范生具有较低的外倾性,安静内敛,缺乏人际沟通的勇气和热情,这是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作为一名未来的幼儿园教师,热情有活力,良好的表达能力和沟通意识是一种必备的素质。

研究还发现,宜人性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大一得分显著高于大二和大五得分,其中大二得分最低。原因可能是在大一,面对一个新的环境和集体,他们对待教师和同学更为热情和利他,希望能顺利融入集体,获得归属感;而到了大二,随着了解的深入,褪去新鲜感,个性和习惯等方面的矛盾逐渐暴露和对立,人际小团体逐渐形成,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明显的冷漠和冲突,此时宜人性得分最低;而随着年级的升高,相处时间的增加和个性的磨合,加上自身思想上的成熟,特别是大五年级面临毕业和分离,学生之间表现出更加热情和友好的态度,宜人性得分逐渐升高,但仍低于大一。

开放性存在城乡上的显著差异,城镇学生的开放性得分显著大于农村学生,原因可能是城镇学生在成长过程接受了更加丰富和多样化的刺激信息,有更多机会发展自己的兴趣,满足自己的好奇心。神经质存在城乡上的显著差异,农村学生的神经质得分显著大于城镇学生,说明五年制公费幼儿师范生中农村生源的学生更容易紧张焦虑、情绪波动较大。

(三)五年制公费幼儿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状况

总体来看,教师职业认同总体及各维度得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说明五年制公费幼儿师范生的总体教师职业认同较高,与前人关于公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结果一致[5,13-16]。其中职业意愿与期望得分最高,而职业意志得分最低,这说明五年制公费幼儿师范生呈现“初心”和“恒心”的矛盾,一方面认同幼儿园教师,特别是认识到公费师范教育政策的吸引力;另一方面缺乏坚守幼儿园教师职业的信念,对幼儿园教师职业发展中的困难缺乏克服的勇气和坚持的毅力。

在年级变量上,教师职业认同及各维度存在显著差异。在教师职业认同和职业效能方面,大一和大五得分显著大于大二、大三和大四得分,在年级上呈“两头高中间低”的状况,这与徐铭阳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16]。其他相关研究显示,公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从大一到大四整体呈现降低趋势[13-14]。原因可能是大一学生怀着对未来在编幼儿园教师的美好憧憬以及父母的赞扬肯定和殷切期待,教师职业认同和职业效能较高;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心理和自我意识逐渐成熟,学习了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教师职业已经有了基本的了解。这时的免费师范生已经明显地可以判断自己对教师职业的态度,部分免费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水平下降[16]。到了大五,学校组织学生开展了一个多学期的教育实习,学生在职业效能感获得提升,同时在教育实习中感受到来自幼儿的喜爱、家长的尊重和同事的肯定,以及在编教师的好处,教师职业认同不断增强。这说明教育实习较大程度提升和改善公费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17]。职业意愿与期望方面,大一和大五得分显著高于大四得分,学生的职业意愿和期望呈现出先降后升的趋势,表明在连续三四年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过程中,对幼儿园教师职业和自我的理性认识降低了最初理想化的职业认同,而教育实习可以显著提升学生的职业意愿和期望。职业价值方面,大一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四个年级,随着年级的升高,职业认同却出现显著降低趋势,这说明公费师范生的职业认同受到一些外部因素的影响[18]。职业意志方面,大五得分显著高于大二、大三和大四得分,表明公费师范生逐渐认识到公费教育相应义务和责任,教育实习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态度,通过实践锻炼了职业能力,提升了职业自信心,从而职业意志显著提高。

在是否独生子女方面,非独生子女的职业意愿与期望、职业价值得分显著大于独生子女,表明公费师范生的特殊优惠政策对非独生子女家庭的学生更有吸引力,另外可能的原因是独生子女家庭的学生受成长环境的影响,更看重个人价值的追求,不太愿意接受公费师范生履行相应义务的责任约束。已有研究表明,非独生子女公费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显著高于独生子女,与本研究结论一致[5]。

在性别变量上,仅职业效能维度存在显著差异,男生得分显著低于女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一般认为幼儿园教师更适合女性,在幼儿保育、钢琴舞蹈、手工绘画等知识技能学习中,女生表现要好于男生。彭健研究发现,男幼儿园教师的职业技能相对缺乏,表现在男幼儿园教师钢琴、舞蹈等专业技能缺乏,对幼儿的保育工作技能缺乏[19]。

(四)五年制公费幼儿师范生父母教养方式、人格特质与教师职业认同的关系分析

1.父母教养方式与教师职业认同的关系分析

相关研究表明,五年制公费幼儿师范生父母教养方式中父母情感温暖与教师职业认同及各维度显著正相关,父母拒绝与教师职业认同及各维度显著负相关,说明积极的教养方式有利于提高教师职业认同,而消极的教养方式会降低教师职业认同,即父母的教养方式越积极,子女的教师职业认同就越高。

以教师职业认同为因变量,父母情感温暖和拒绝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母亲情感温暖对教师职业认同有正向的预测作用,且效果显著;父亲情感温暖对教师职业认同不具有显著影响。究其原因可能由于家庭贫困,父亲必须尽最大可能赚钱养家糊口,孩子的日常照料便以母亲为主,所以与孩子朝夕相处的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更大[20]。此外,幼儿师范生的调查对象以女性为主,她们主要的倾诉和求助对象是母亲,更多的感受到来自母亲的情感温暖。

2.人格特质与教师职业认同的关系分析

相关研究表明,五年制公费幼儿师范生人格特质总分及宜人性、外向性、开放性和尽责性与教师职业认同及各维度显著正相关,神经质与教师职业认同及职业价值、职业效能显著负相关。这说明积极的人格特质有利于提升教师职业认同,消极的人格特质会降低教师职业认同。

进一步以教师职业认同为因变量,人格特质各维度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宜人性、外向性和尽责性对教师职业认同有正向的预测作用,且效果显著;开放性和神经质对教师职业认同不具有显著影响作用。

人格特质的宜人性包含个体对他人所秉持的态度。高宜人性的人谦逊温顺、尊重和信任他人、富有爱心和同情心、会为他人着想、有较多的利他行为。这与幼儿园教师所要求的关心爱护学生、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成长的职业素质要求是一致的。幼儿园教师每天面对幼儿,事无巨细都要细致照顾,需要细心和耐心,更需要爱心,能像母亲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他们。

人格特质的外向性包含个体对人际交往的主动性和活力。高外向性的人交往主动、开朗活泼、充满热情与活力;低外向性的人不喜欢与外界过多接触、比较安静、谨慎。面对一群天真童趣又情绪化的幼儿,一名好的幼儿园教师,除了专业的知识技能外,具有外向活泼的个性和教学激情,遇到问题主动沟通,才能引导好幼儿的教学活动,处理好幼儿教学中的问题。

人格特质的尽责性包含个体对自身的要求。高尽责性的人严谨自律、有上进心、有较强的责任感;低尽责性的人冲动粗心、做事拖延、意志不坚定、缺乏责任感。我国公费师范生教育要求学生在享受特殊的政策优惠的同时,毕业后还要履行一定年限的乡村教育义务,这对低尽责性的学生来说会降低其教师职业认同。同时,作为幼儿园教师,一天的工作除了教学计划的执行、教学活动的组织,还有细致地照顾每个幼儿一天的生活和情绪,及时向家长沟通反馈幼儿的表现和发展情况,没有良好的责任心是难以做好的。

3.人格特质在父母教养方式与教师职业认同的中介作用分析

以教师职业认同为因变量,父母教养方式中母亲情感温暖为自变量,人格特质中宜人性、外向性和尽责性为中介变量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五年制公费幼儿师范生人格特质的宜人性、外向性和尽责性在母亲情感温暖与教师职业认同之间的中介效应显著。由此可知,母亲情感温暖通过直接和间接两条路径影响教师职业认同。一方面母亲情感温暖可以直接影响五年制公费幼儿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一般地,传统观念认为,女性适合从事教师职业,特别在公费师范教育“三免一补”和编制保障的优惠政策下,父母对教师职业的态度是积极肯定的。幼儿师范生主要是女生,她们对职业的规划,在家庭里主要受母亲的影响。如果母亲采用情感温暖的教养方式,孩子会更愿意听取和认可父母的职业评价和建议,教师职业认同更加理性和稳定;相反,如果母亲采用拒绝等消极的教养方式,孩子会表现出更多的疑虑和叛逆,进而质疑父母的职业评价和建议,对教师职业认同倾向消极负面。另一方面,母亲情感温暖还可以通过影响人格特质的宜人性、外向性和尽责性来间接影响五年制公费幼儿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母亲采用情感温暖的积极教养方式,有利于孩子形成外向、开放、友善、热情和责任感等积极的人格特质。外向、友善、热情和责任感对幼儿园教师来说,是基本的素质要求。一个外向乐观、善良热情和有责任心的人对于自身的“适教”认同也会越高,其职业效能感也会越高,这会正向影响到他的职业成就和人生价值的实现,进而提高其 “乐教”水平。

五、结论与建议

在文献研究基础上,经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五年制公费幼儿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总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在年级上呈“两头高中间低”的状况,女生职业效能显著高于男生;父母教养方式中,父母情感温暖与教师职业认同显著正相关,父母拒绝与教师职业认同显著负相关;人格特质总分及宜人性、外向性、开放性和尽责性与教师职业认同显著正相关,神经质与教师职业认同显著负相关;宜人性、外向性和尽责性分别在母亲情感温暖与教师职业认同之间的中介效应显著。

教师职业认同是公费师范生专业发展的内在基础,直接影响着个体的学习投入和学业成就,以及未来的职业发展,同时也关系着我国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公费师范教育目标的实现。父母采用良好的教养方式,实施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以促进学生健康良好人格的形成,对选拔和培养“乐教”“适教”的优秀学生加入公费幼儿园教师队伍,提高幼儿园教师队伍的教师职业认同和稳定性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依据上述分析讨论,提出以下建议。

(一)注重父母对公费幼儿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作用

一方面,学生对公费幼儿师范专业和教师职业的认识态度往往受到父母和教师等重要他人的影响。大多数学生家长会把自身的职业经历和感受传递给子女,这对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和择业倾向的形成有很大的导向作用[21]。家长自身要能够认识到教师职业的重要性,懂得教师对于社会的贡献、教师职业的发展前景、孩子对于教师职业的适应性[22]。另一方面,无论师范生的专业填报当初是否受父母影响,作为父母应该从长远角度来考虑孩子未来的职业选择和职业规划[22]。父母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乐教”“适教”等方面的人格特质,尊重孩子对于教师职业的选择,鼓励孩子敢于担当、乐于奉献,做孩子的坚强后盾[22]。

(二)对公费幼儿师范生进行科学的人格测评

人格测评要侧重考查学生人格特质中的宜人性、外向性和尽责性。通过人格测评提示公费幼儿师范生的“乐教”“适教”水平,分析人格特质形成中的家庭因素和环境教育因素,便于幼儿师范生教育教学中因材施教和有针对性的培养提高学生。

(三)特别重视家校共育,促进公费幼儿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

人格特质在父母教养方式和教师职业认同之间起着中介作用,说明要重视家校共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

家庭教育要充分发挥母亲角色的影响作用。在教养子女时,母亲以积极温暖的情感态度对待子女,用肯定和赞扬促进其发展,敏锐察觉其困难和问题,在尊重子女的想法基础上,及时予以帮助引导,有利于其克服职业认知和发展中的困难,培养 “适教”的人格特质,坚定职业信仰,提升教师职业认同。

学校教育中,在免费师范生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或修订时充分融入教师职业性向元素,在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设置、学分课时分配、实践育人环节等方面体现教师职业性向内涵要求[23],其中人格特质是教师职业性向一个重要元素。对不同年级、性别的公费幼儿师范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方式来提高其教师职业认同。在大二、大三和大四学生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问题,帮助学生解决专业课程和技能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挫折,通过课证融合和教育见习让学生逐渐掌握师范生所需具备的教师职业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教师职业效能感;同时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生涯教育,关注学生的消极情绪状态和不良职业价值观等心理现象,及时做好心理疏导,引导学生发展积极的人格品质。对大五年级学生,应充分发挥教育实习对提升教师职业认同的促进作用。对男幼儿师范生的低教师职业认同,要侧重提升其职业效能感,可以采取优化课程设置、增加男生优势技能课程等方式。近年来,学前教育领域早已不断探索开设适合男生的专业课程。比如舞蹈课,专门安排男教师讲授,单独授课;单独为男生开设健美操课;专门为男生开设武术课;体育课也是男女生单独授课。这些安排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男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男生的学习信心,为其专业认同感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

猜你喜欢

公费人格特质教师职业
人格特质对企业员工时间侵占行为的影响
公费农科生培养试点工作实施
山西农大成为山西唯一公费农科生招生定点院校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选择一张神奇的行为艺术照片,秒测你的真实人格特质
湖南:公费定向培养农村小学男教师 完善补充编制
人格特质对抑制表现的预测研究
关于中小学音乐教师职业素养的思考
人格特质与脑外伤偏瘫患者残障接受度的相关性研究
幼儿园新任教师职业适应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