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美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探索以武汉西藏中学为例
2023-09-04黄宝源
文/黄宝源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 年6 月7 日致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的贺信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学校文化是校长办学治校之魂。武汉西藏中学作为全国首批内地民族学校,办学38 年来,积淀并传承和美文化,以和美理念、和美环境、和美课程、和融文化等为着力点,形成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办学特色,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方面作出了有益探索。
“和美文化”意涵
早期“和”与“龢”互为异体字。“龢”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左形“龠”右声“禾”,“龠”像一排长短粗细不一的竹管合拼而成的笙箫类乐器,吹奏时因不同的乐音配合而和谐动听,由此可抽象出“多元”与“共生”等内涵。“美”,“从羊,从大”(许慎《说文解字》),“羊大则肥美”(段玉裁注);“美”现泛指味、色、声、态以及德、才等方面的美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美好社会图景,赋予“美”更丰富的内涵,让“美”的境界与“和”的状态水乳交融。“和美”二字所体现的相互包容与扶助、融通和合与共生发展,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应有之义。
民族教育视野下的和美文化意涵
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民族教育特点,我们对“和美文化”意涵作出了个性化的解读。“和”,是人与人的和睦共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人与内心的和顺调适,是人对多元文化的和悦接纳与共生发展。“美”,是“各美其美”的个性存在,我们要尊重各民族文化;是“美人之美”的悦纳情怀,我们要包容理解各民族文化;是“美美与共”的共生发展,我们期待多元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和美”文化所追求的教育理想就是:构建和谐美好、共生发展的教育生态,促进各族师生的全面共同发展,努力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
基于和美文化,我们将学校的和美教育理念凝练为“和谐共生,至善至美”,确立了“培养热爱伟大祖国、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办学宗旨,形成了鲜明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办学特色,秉承“和美共生,追求卓越”的校训精神。和美教育的实施,正是学校各族师生彼此尊重,和融共进,携手发展,追求卓越的过程。
“和美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探索
以“和美育人,育和美人”的和美文化为引领,学校以和美环境、和美课程、和融文化建设为着力点,突出对学生的“五个认同”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建设美丽校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环境布局既要有自然之趣,又要有书香之味,有利于师生的学习生活。与国家5A 级东湖旅游生态风景区相协调,学校着力建设花园式学校。校园面积140 亩,校门之外就是世界知名的东湖绿道,湖光山色,景色宜人,整个校园开阔、通透、美好。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晓披霞光晨读,夜枕清波入眠。春有百花斗艳,夏有绿树成荫,秋有丹桂飘香,冬有腊梅凌寒。”
涵养家国情怀,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环境设计凸显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理念,以中华文化为大背景,统筹布局各民族特色文化。建设民族团结馆,“伟大的祖国”“多彩的民族”“成长的公民”“辉煌的历程”让学生学习党史国情,增强公民意识;建设民族大团结浮雕、各民族文化长廊、各民族运动画卷,引导学生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文化艺术中心,开设“琴棋书画武戏茶”等传统文化社团,意在潜移默化中让师生产生文化认同;楼道走廊悬挂各民族先模人物,建设“和”字雕塑,创作校歌《和美之歌》、校树“石榴树”象征“各民族要像石榴子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厚植使命担当,在守正创新中积蓄奋进力量。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色,学校注重现代元素的融入:一是展示中国共产党在红色革命与建国早期形成的革命文化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如建党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疫精神等共产党的精神谱系和革命文化,赓续红色血脉。二是展示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形成的先进文化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如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奇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远大理想等,以增强学生的国家自豪感。三是展示芯片、生物基因等前沿技术,激发学生建设现代化科技强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动力。
西藏中学和谐楼
和在多元,美在共生——夯实和美课程的育人功能
和在多元,和美课程体系的价值追求。和美课程框架体现多元的素养目标。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为框架,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不同层次,和美课程涵盖3 大领域、6 个模块,18 个门类、50 多门校本课程。
课程设计体现多元的价值追求。例如文化的多元(民族的与国际的、传统的与现代的)、语言的多元(普通话、藏语、英语)、智能的多元(语言智能、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等)、评价的多元(自我评价、师生评价、作品展示等)。
课程开发依托多元的活动载体。依托社团活动,开发“琴棋书画武戏茶”等30 多门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在潜移默化中增进文化自信、文化自强;依托科创学习中心,开设“3D 打印”“海绵城市”等科创类社团课程;依托研学实践,开发“五色之旅”研学课程,开展红色研学赓续红色血脉、黄色研学传承历史文化、绿色研学感受生态文明、蓝色研学探秘科技文明、青色研学携手高校逐梦;依托节庆活动,开发“红红火火过大年”等节庆课程;依托格桑花大讲坛,开发心理健康、生涯规划等课程。丰富的校本课程为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卓越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毕业学生赤列益西回忆说:“正是校本课程的学习提升了综合素质,我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空军航大全国首批藏族空军飞行员。”
美在共生,和美课程体系的模式创新。建立校本课程的支持平台。面向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文化艺术中心”,面向科技创新教育的“科创学习中心”,面向智慧学习方式变革的“在线课程中心”,三大课程支持平台互相协调,共同支撑和美校本课程体系。
拓展课程体系的共生路径。五育并举,立德树人;核心素养,全面发展;学科渗透,深度融合;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合作探究,美美与共。学校还将五个认同教育,特别是文化认同教育,通过“嵌入”“渗透”“嫁接”“共生”等创新模式,植入到课程体系,让学生在课程中感受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
创新课堂教学的双轨模式。在实践中,学校探索双轨教育模式,“普通话+藏语”双语展示,“抽象+形象”双脑协同,“讲授+探究”双轨推进,为民族教育铺就新的路径。
融和共进,共生共美——拓展和融文化路径
丰富校园的民族结构。在提倡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基础上,学校探索多民族“三交”“三混”新路径,自2019 年来,优化了生源与教师队伍的民族结构。除了600 多名藏族学生,还招有100 多名汉族、蒙古族、土家族、回族、门巴族、珞巴族等民族学生;除西藏自治区教育厅委派6 名藏族教师外,学校还特招藏、苗、土家等少数民族教师各1 名。多民族师生共同描绘了多元文化和融共进、共生共美的生动画面。
拓展学生的活动空间。开放办学是学生开阔视野的重要途径。学校组织学生走出学校开展研学实践,带领学生游览长江三峡、黄鹤楼、中山舰,参观红楼、省博物馆,走进东风汽车公司、通用机场,游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让学生充分融入社会,增长知识见识。学校与中南民族大学、麻城二中、东湖中学新疆班共建伙伴学校,深入开展交往交流交融。组织学生参与武汉有影响力的重大活动,参与全国中学生桥牌锦标赛、武汉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武汉国际杂技艺术节、国际旅游节、世界军运会、金鸡百花电影节、国际马拉松比赛、抗疫活动等,让学生成为见证者、参与者,作为武汉优秀小市民为城市发展做贡献。
深化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让学生体验“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温暖离不开全社会的努力。学校构建“政府-社会-学校”三位一体结对助学体系。多年来,在湖北省建藏援藏协会组织下,持续开展“我在湖北有个家”结对助学活动,机关工作人员、企业家、大学教授、教师等爱心人士与民族学生亲情结对,在生活中关爱、情感上关怀、学习上关注,成为学生成长的人生导师。结对助学活动激励着学生坚定报效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乡的信心和决心。
“和美文化”实践探索的成效
和美育人,育和美人。“和美文化”的根本目标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在于促进多民族学生的共生卓越发展,在于学校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营造更加和谐、更加融洽的文化氛围。其导向功能更为彰显,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其整合功能更有力量,是多民族的团结共处和社会秩序的重要基础,形成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其传续功能更显张力,推动着学校实现文化的传承,指引着各族学生在中华民族大家庭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和美文化”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方面获得了较好成效:学生综合素养提升显著,各民族学生之间团结友爱,互学互融,多元化发展,学生的国家认同、民族共同体意识及公民观念普遍增强,校园成为多民族学生的百花园。教师专业发展特色明显,国家、省市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省特级教师、市学科带头人、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不断涌现,为民族教育事业发展增加了力量。学校特色发展影响深远,38 年来,学校为边疆的发展培养了6000 余名德才兼备的骨干人才,先后三次被国家民委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被评为“湖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十佳示范学校”、专报《武汉西藏中学努力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新路径》受到中央领导肯定,经验向全国推广。
“和美文化”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工作彰显了重要的价值,发挥了重要作用。学校将进一步开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相关课程资源,形成较为完善的富有民族教育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