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向*

2023-09-04

文化遗产 2023年3期
关键词:共同体文化遗产民众

王 丹

2022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也要做大量‘润物细无声’的事情。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项工作都要往实里抓、往细里做,要有形、有感、有效。”(1)《习近平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共同建设伟大祖国 共同创造美好生活》,《人民日报》2022年3月6日第1版。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丰富而厚重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资源,不仅以“有形”方式、“有感”实践和“有效”成果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而且切实满足我国各民族民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升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

非物质文化遗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历史必然,也是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有形”“有感”“有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本目标之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众的日常生活,在其延续发展过程中形成以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要内容的多民族、多地域民众生活共同体,其中涵括生动的共同体建设活动和鲜明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常识世界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文化世界。”(2)阿尔弗雷德·许茨:《社会实在问题》,霍桂桓、索昕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第388页。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民众常态的生活实践、惯常的传统知识,其孕育、生成和传承、发展便构成民众的文化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塑的文化世界就是生活世界,就是以民众为中心建构的共同性与差异性共存互融的世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便活跃在生活常态和常识世界之中。由于“人的突出特征,人与众不同的标志,既不是他的形而上学本性也不是他的物理本性,而是人的劳作。正是这种劳作,正是这种人类活动的体系,规定和划定了‘人性’的圆周。语言、神话、宗教、艺术、科学、历史,都是这个圆的组成部分和各个扇面。”(3)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年,第107页。民众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圆”的生活空间结构和生活知识体系不断向外辐射,构成环绕“圆心”的多样化生活行为、多层次知识谱系和休戚与共的文化共同体。在多圈层生活实践和传统知识结构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传承创新塑造了中华民族形象,凸显了中华文化符号,成为多民族共同体生活的核心和传统知识传续的动力。

民众是群体关系的存在,没有孤立的个体,也没有独立于群体之外的个体,群体与群体亦交往联系,民众生活需要共同体。在共同体中,民众之间彼此依赖,相互往来,构建共同的生活、共同的情感和共同的思想。“人的存在是整体的存在。个别的人也是整体的人,整体的人从个别的人走向群体、走向整体,也形成了整体的群体,然后在整体的群体中找到整体的个人,在整体的个人中发展整体的群体。”(4)成中英:《孔子的当代意义:儒家伦理是全球伦理的基础》,汤一介等:《党员领导干部二十堂国学修养课》,北京:华文出版社2010年,第184页。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个人的,也不是以个人的方式存在,而是多民族、多地域民众的共同创造、共同传承和共同享有,无论哪一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均是在区域社会民众生活互动、互助中凝聚共有智慧的生产,并获得他们的共同享用而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者、传承者是关系整体,也是生活共同体。民众与自然、与社会不能分离,也不可能分离。个体是整体的部分,是走向整体的群体。也就是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共同体结构体系内实现整体发展,这就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连接多民族、多地域民众生活的功能,成为多民族聚合共生的文化表征和凝铸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根基,推动各民族民众生活共同体的形构。

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蕴含的中华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基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踔厉奋斗等都渗透进中华各民族的文化血脉中。这些文化基因是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思想精髓和行动指针,非物质文化遗产因而表现为同生共长、互渗交融的状态,在各民族民众生活实践中培育和滋养中华民族共同体。

“中华文化之所以如此精彩纷呈、博大精深,就在于它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展开历史长卷,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从‘洛阳家家学胡乐’到‘万里羌人尽汉歌’;从边疆民族习用‘上衣下裳’‘雅歌儒服’,到中原盛行‘上衣下裤’、胡衣胡帽,以及今天随处可见的舞狮、胡琴、旗袍等,展现了各民族文化的互鉴融通。”(5)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9年9月28日第2版。流传长久、影响深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多民族共同认同和创造的中华文化基因,饱含生活交流基础上互学互鉴的共同情感和观念,传达各民族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意识、共建共享家园的英雄情结和文化互通共荣的生活理念。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蕴含的中华文化基因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源头活水,是增进民族认同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贯穿各民族民众的生活过程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惯常形态,“有形”“有感”“有效”地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资源和文化力量。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形”方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自在自为的状态深植于各民族生产生活中。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离不开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关涉民众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等诸多层面,展现多元样貌,发挥多样功能,建构民众的生活世界、心灵世界和情感世界,是中华文化传统表现形式及其鲜活生命力的承载,其“有形”样态主要通过多民族共享非物质文化遗产、跨区域共创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整体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得到体现,并且作为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民众交流联系的桥梁纽带。我国“大杂居、小聚居”的多民族互嵌生活格局,很大程度上缘于多民族迁徙流动形成的相互依存、彼此扶助的关系,及其间频繁的交往交流交融。产生和发展于多民族生产生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互动相融,且以有声语言、直观形象、仪式庆典和遗迹景观等“有形”方式留存下来、传承开来。

我国很多民族流传有共祖神话及其信仰仪式。拉祜族《牡帕密帕》讲,天神厄沙造出了最初的人——扎笛和娜笛兄妹;因为洪水灾难,幸存的兄妹成婚,生下九对孩子,每对孩子长大又生出一百个孩子;扎笛和娜笛的儿孙九百人,九百人由天神厄沙分成汉族、傣族、佤族等九个民族。(6)刘辉豪整理:《牡帕密帕》,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德昂族《达古达楞格莱标》讲,茶叶化生万物和五十对兄弟姐妹后,人间经历洪水,兄弟姐妹们在天神帕达然的帮助下击退洪水,飞到天上,只剩下亚楞和达楞兄妹留在人间,“过了九万年之后,达楞和亚楞的子孙分成了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民族心肠都一样善良。直到现在,各民族的好心人都相亲相帮”。(7)赵晶:《南方少数民族创世神话选集》,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6年,第109-122页。共祖神话中的多民族就是兄弟民族,他们不论生活在哪里,都凝聚团结的正能量,克服困难,分享幸福。“这类型神话及其历史记忆是关于族源和祖源的生命信仰和文化创造,通过口头讲述和体化实践方式记录和描绘多民族的互嵌共享与聚合发展,意涵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思想文化根基。”(8)王丹:《“同源共祖”神话记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思想文化根基》,《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7期。共祖神话在多个民族的讲述和仪式活动中传承着从血缘家庭到多民族大家庭的共同体生活和价值观共识。

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杨家埠、江苏苏州桃花坞、河南开封朱仙镇、湖南邵阳滩头、广东佛山等传习的木版年画不但拥有画稿、刻版、印刷等相同或相近的制作工艺,而且具有诸多共享共用的主题、选材和形象,比如吉祥喜庆类的有《年年有余》《龙凤呈祥》《连登三甲》等,民间习俗类的有《春牛图》《闹元宵》《耕读传家》等,传统故事类的有《八仙过海》《三国演义》《穆桂英挂帅》等,名胜景观类的有《二十八宿》《西湖十景》《峨眉风光》等。这些年画依凭可视可感的图案、形象、色彩等“有形”样式,反映社会生活,寄寓民众情愫,在朴实纯粹中表达理想诉求,在自然生动中体现审美好恶,直观而深刻地展现并传递中华民族共同创造、共同接受、共同欣赏的价值观、生命观和幸福观。从汉代年画形象的孕育生成,到唐代的佛经版画及雕版技术的成熟、宋代市民文化的发展,至清代中晚期,民间木版年画生产和使用达到鼎盛,一直传续至今,年画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吸纳、包容和积淀多民族、多地域的创意智慧和情感流露,形成自身特点,持续继承和创新。

关公信俗以关羽所代表的“忠义仁勇”精神及相关信念塑造、建筑修建、祭祀举办等在中华各民族中广泛传播,受到各民族民众的普遍推崇和长期践行,构成丰美而隽永的文化共生景观。遍布全国各地的关帝庙承载着关公作为国家守护神、民族战神的价值定位和情感赋予,亦是民众敬拜英雄、祈福祝愿的重要活动空间。河南洛阳关公信俗不仅包含信义为本、忠诚为贵的传统观念,而且体现为冢、庙、林三祀合一的建筑群及有关祭祀仪式,还表现在面塑、海神、高跷曲子等民俗活动中。在我国各民族、各地区,关公信俗无论是建筑空间的设置,还是祭祀仪式的举行,均聚合了社会各方的力量,他们以关公精神为共同注意力,进行着新时代关公信俗的知识生产。彰显关公信俗的山西运城解州关帝庙2023年初被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设立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成为维系两岸同胞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和情感联结的重要场域。“植根于中华大地的关公信俗,体现和记忆着中华各民族的生活历史和情感诉求,进而凝聚成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的文化基因和符号象征。”(9)王丹、裴世豪:《共同注意力下的关公信俗与共同体建构——以洛阳关林祭典为例》,《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6期。

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托语言、技艺、仪式、节庆、表演及相关实物等“有形”方式和载体呈现为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达和知识技能,并在与自然和社会的联动中不断被再创造和再生产,进而更新和传递其蕴含的生活内涵和文化意旨,包括多民族交往交流的历史和共创共享的传统。“非遗共享,既有非遗精神意义的共享,又有非遗实物产品的共享;既有所谓非遗内部人的共享,又有非遗内部人与外部人的共享;既有代际共享,又有同代共享;既有现实社会的共享,又有虚拟社会的共享。”(10)宋俊华:《非遗何以共享:基于藏品票实践的思考》,《文化遗产》2020年第3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便是以多种“有形”的样态直接而稳固地将各民族、各地区以及中华民族紧紧联系起来,从润泽思想、传授知识和涵养精神上增强各民族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在“见物又见人”的生活实践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感”实践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0页。非物质文化遗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民族民众的社会生活实践,在此过程中,优秀文化基因、核心传统要素以日常的形象标识、具体的传承活动、鲜明的思想内涵形成“有感”的生活实践。

文化生态保护区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整体性关注和保护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包括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区域及共同创造的成果。譬如,“建设综合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所,根据当地实际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馆,根据传习需要设立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习所或传习点”(12)《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编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文件汇编》(内部资料),2021年,第98页。,这些场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展示空间,也是多民族共同体的生活空间,还是多民族传统智慧交流融合的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场所充盈着各民族的共享生活,凝聚着各民族的共有情感,运用和凸显富有民族、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元素或符号,实现文化生态保护区内各民族“有感”的受益目标。目前,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区建成37个非遗工坊,鹤庆银器带动9000余人从事银器加工销售,2020年产值约31亿余元,网络平台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剑川木雕产业2020年实现产值约5.6亿元,带动23000余人就业。白族扎染2020年产值约7000万元,带动5000多人就业,形成“家家可见,人人都会”的传承态势。(13)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赵向军主任2023年1月20日提供资料。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生产性保护中通过传习和合理开发利用,切实助力多民族民众就业、增收和致富,他们真正收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业带来的可视、可闻、可感、可触的生活变化,进而凝心聚力,贴合时代和市场需要,谋求文化资源的创新转化。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既是多民族、跨地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和生动传承,也是达成让民众获益、为社会服务、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宗旨的实践行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情态培育和浸润各民族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感和价值关怀。发掘和保护中华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创新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的产品和基地,推动具有各民族标识的特色商品和文旅体验走向市场,以文化大繁荣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发挥以传统工艺类为主的非遗在带动城乡就业、促进增收方面的独特优势,支持各地在脱贫地区设立非遗工坊1400余家,覆盖400余个原国家级贫困县和80余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14)《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效显著》,《中国文化报》2022年9月27日第5版。西藏自治区形成以唐卡、藏香、木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支柱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其中从事唐卡绘制的人员超过3000人,周边产业人员超万人,全区唐卡年产值突破2亿元。截至2021年,120余家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直接带动2000余户3000余人就业,人均月收入达3200余元。(15)次珍:《多彩非遗让生活更美——我区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综述》,《西藏日报》2022年6月29日第6版。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依托临夏砖雕、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设立两个国家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并组建文创开发团队,解决诸如砖雕易碎、腰刀生锈等技术难题,已研发56款样品投产,计划还将投放市场28款新产品。为塑造甘肃非遗品牌,非遗扶贫工坊传承人携带产品参加全国各地举办的非遗展示展销活动,促进传统工艺与消费市场相衔接,在首届中国(武汉)文化旅游博览会上,以丝路元素为代表的敦煌国潮文创产品,冰箱贴、创意书签、领带夹等红色元素文创衍生品,标志性文旅商品铜奔马、彩陶、庆阳草药香包、嘉峪关守关将士玩偶等,均获得消费者的追捧和喜爱。非遗文创还乘上“云端”借网络带货开展销售。在各大电商平台的支持下,甘肃200余家非遗网店在2020年非遗购物节当天访问总流量达8085万人次。(16)参见“甘肃认定93家省级非遗工坊 文创产品乘‘云端’焕生机”,中国新闻网,https://www.chinanews.com. cn/cul/2021/01-27/9397830.shtml,访问时间:2022年10月27日。多民族民众在传统基础上运用现代理念和技术手段,赋能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重塑了文化经典,传承了传统精髓,而且增加了经济收入,提高了生活质量,更展现了审美追求,提振了文化自信。

非物质文化遗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感”实践深刻体现为生产生活的参与感、获得感和幸福感。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既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更是其回归日常,融入生活,实现经济共同体互惠互利、实现多民族共同富裕的具体行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创’实践采取多种形式继承并挖掘中华各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共同体资源,以更为坚实的步伐走上更广阔的生活舞台、以更为频繁的交往交流交融方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7)林继富、王祺:《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两创”实践研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3年第2期。大理以“非遗+旅游”模式深化文旅融合,设计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旅游线路,开展三月街民族节、天峰山歌会等节庆文化活动,白族三道茶、彝族跳菜等多渠道嵌入全域旅游,不但提升了旅游文化内涵,而且构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验的旅游类型。大理喜洲、弥渡文盛街、云龙诺邓村、巍山南街、鹤庆新华银器小镇等成为全国各地游客及多民族民众共同打造、共同分享的文化旅游胜地。中国丹寨非遗周从2020年至2022年连续举办三届,借助论坛、展示、演出、文创大赛等形式展现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盛宴。聚居着苗族、水族、布依族等21个少数民族的丹寨不仅拥有苗族服饰、苗族锦鸡舞、苗年等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百余项,而且境内“中国鸟笼文化之乡”卡拉村、“中国国纸之乡”石桥村、“中国锦鸡文化之乡、芦笙音乐之乡”麻鸟村、“百鸟衣、古瓢琴文化艺术之乡”送陇村、“东方腊染第一村”排莫村等都是保护完好的自然生态民族旅游村寨。贵州多点发力、多措并举,推出苗疆非遗研学主题体验走廊、百里侗寨非遗主题体验走廊等精品旅游线路,以及欢度苗年节庆游、瑶族药浴康养游、都匀毛尖茶制作体验游、天龙屯堡人文游等,成就集“吃、玩、赏、购”于一体的文旅新业态,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合理利用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双生共赢。越来越多的各民族民众参与到旅游中来,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来,充分调动文化传播与旅游融合的资源禀赋,“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18)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第4版。。

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是融入经济社会发展,越能昭示“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的理念,越能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成效。非物质文化遗产起于千家万户,源于百业千行,是人间的烟火气,更是民众的文化自觉,因而通过“有感”实践的再现、再造、再生,使其回归千家万户的生活,回馈百业千行的日常,成为中华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精神纽带和文化桥梁,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助力中华民族和睦团结、共同富裕。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成果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互动互融的多民族生活共同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成发展与多民族共同建设国家的历史融为一体。在新时代,民众发挥历史主动精神,总结经验,创新形式,承续非物质文化遗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成果。

“有礼者敬人”“敬人者,人恒敬之”(19)赵清文译注:《孟子》,北京:华夏出版社2017年,第186页。是中华民族共同传承的礼仪基因;“君子有礼,则外谐而内无怨”(20)崔高维校点:《礼记》,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81页。成为中国人际、族际和谐关系的准则。上海“钱氏家训家教”、江西德安“义门陈家训传统”、陕西蓝田“吕氏乡约乡仪”、广西金秀“瑶族石牌习俗”、贵州黎平“侗族款约”等家规乡约尽管是以家族、乡村为中心,但是,随着家族、乡村的扩大及成员的流动和生活的互嵌,这些礼仪规范从家族、乡村扩大到社群多元生活凝聚的共同体,成为共商共循的社会制度和行事规矩。“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构成区域性民众生活的‘规范语境’,而且借由从人际到族际、从地域到跨地域的传承和传播,发展成多民族民众共同生活的‘规范共识’,从历史延续下来,在现实中得到践行,以强大且鲜活的生命力维系区域社会共同体的结构关系和生活秩序。”(21)王丹:《非物质文化遗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逻辑与实践路径》,《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5期。《中华好家风》是以弘扬优秀家风为旨归的道德建设类文化秀节目,通过千万家庭好家风汇聚社会好风气的努力,传承中华优秀家风家训,展现中国家庭的文化情感,从而获得更广泛的共识和认同,凝聚多民族共同体。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是文化生产,也是情感生产,是以情感为纽带的多民族相互接受和广泛交流的重要力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是基于生活情感的互动,表现为多民族情感共同体的凝铸。多民族生活共同体以情感认同为基础,民众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互嵌中建立生产生活的彼此连接离不开情感关系。“民间传统不是孤立存在的。民间传统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广泛认同、世代认同,才能成为传统。一个故事传与不传、流传的广与不广,它的分布一定是有原因、有道理的,这种广泛程度可能说明整个人群的某些重要文化特点、整个人群的基本的文化价值观。”(22)刘魁立口述,王素珍整理:《寻找自己——关于民间文艺的探问和思考》,《民间文化论坛》2020年第3期。也就是说,非物质文化遗产跨民族、跨地域的传承发展与共同生活作用下情感生产、情感认同及其价值理念相一致。例如,皮影戏是艺人在幕布后操控影人,借助光影,表演人世百态和妙趣故事的民间戏剧,因各地唱腔风格有差异,形成多种流派。目前,全国共有37个与皮影戏相关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些多民族、多地域共享的皮影戏彰显共同的情感价值,其表演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在各民族普遍流传并融入他们的生活。内蒙古巴林左旗皮影戏源于河北滦州,为了适应多民族生活,在内容和审美上依据情感需要进行诸多改造;云南腾冲皮影戏影人制作采用较多圆线,镂雕精细,地方特征鲜明;青海河湟皮影戏影人头大、腰细、袖宽,体现当地多民族共有的审美取向。皮影戏表演内容的选择、影人形象的塑造离不开其共同的文化传统,也离不开区域社会和各民族民众的情感和美学追求,皮影戏表现的共同性是中华民族普遍遵循的艺术逻辑、情感表达和交往交流交融实践。

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中华文化基因,挖掘和阐释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中华民族共同形象、共同体意识尤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23)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9 年9月28日第2版。比如,全国各地广泛流布、为多民族所共享的传统制茶技艺、黄帝祭典、春节、秧歌、太极拳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打造典型的中华文化符号,彰显中华民族形象与精神气质。提炼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包蕴的中华文化基因和中华文化符号,以符合当代民众生活需要和审美取向的形态呈现于宣传教育平台、公共文化设施、旅游景观建设中,不断扩大和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感染力、影响力和凝聚力。

当然,非物质文化遗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效”成果的表现方式和实践路径是多元的,也是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共同体生活基础上呈现差异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多样性的体现,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各社区和群体不断再创造,为其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的体现。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类别、不同项目之间具有聚合融汇的共同性,基于共同性演绎出多样性生活和多元化传统。“多元一体”是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特征,“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认同中华文化和认同本民族文化并育而不悖”(24)《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人民日报》2014年9月30日第2版。。在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各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汇聚在一起,形成区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元镜像,构成中华文化的有机部分。例如,白族“本主”是村社保护神,掌管一方的安宁顺遂及民众的生死祸福。本主庙常与道观、龙王庙或观音阁合建,这种建筑格局和信仰结构包含中华文化特点。“唐将李宓也成为‘本主神’之一,此应为被俘和流落在当地汉族士卒后裔怀念尊享其主帅的反映,亦可证汉族后裔逐渐融合并加入白族行列。”(25)邵献书:《南诏和大理国》,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157页。这就是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性并不否定差异性,而是在共同性基础上展现出中华民族不同层次的多元差异。诚如费孝通所言:“我将把中华民族这个词用来指现在中国疆域里具有民族认同的11亿人民。它所包括的五十多个民族单位是多元,中华民族是一体。它们虽则都称‘民族’,但层次不同。”(26)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17页。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共同性包括不同的认同层次,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育中华优秀传统为文化认同的基因特质,各民族凝聚融合成为生活共同体,并具体化为实践的“唯一性”,这种“唯一”的差异是共同性的个体表达。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立中华民族共同体不能否定差异,必须注意处理好共同性与差异性的关系,把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作为重要原则,保护和传承民族饮食服饰、风俗习俗、文化艺术、建筑风格等,以体现共同体的包容性,增强共同体的生命力。应把共同性作为主导、方向、前提和根本,确保差异性不削弱和危害共同性,实现共同性与差异性的辩证统一。”(27)孙学玉:《担负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使命》,《政治学研究》2022年第2期。非物质文化遗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共同性与差异性、普遍性与个体性的结合,这恰恰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和传承的本质属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交流交融中凝铸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各民族“润物细无声”的日常生活实践构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成果。

五、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镌刻不同时代民众的生活和思想,积淀多民族的国家观、历史观、文化观和审美观,构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体系和价值体系。在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和精神需要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包蕴的真善美涵养人的道德,塑造人的灵魂,熏陶人的情操,充分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共同体建设的魅力、伟力和魄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民众自在自然的生产生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有形”方式表现为可以感知、可以触摸、可以体验的生活形态;“有感”实践落实于行动,以生产生活的参与感、获得感和幸福感为标志;“有效”成果体现在各民族生活品质、情感依恋和精神气质等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要在“有形”上用心、“有感”上用情、“有效”上用力,使中华各民族生活相依、情感相融、心灵相通。“有形”“有感”“有效”不是分离的,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整体呈现,它基于且促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创共享共情的共同体生活。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互嵌格局,其传承和传播从区域社会到国家共同体,依托多种多样的生活实践得以完成,推动各民族从了解到理解,从认识到共识,进而实现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纽带的共同体建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各民族的具体生活和文化实践,围绕构筑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基因“有形”“有感”“有效”地反映和融入各民族历史文化教育、公共设施建设、城乡景观规划等领域,全面推进和系统深化非物质文化遗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猜你喜欢

共同体文化遗产民众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爱的共同体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与文化遗产相遇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共同体的战斗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十八届三中全会民众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