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历史主题式教学实践初探

2023-09-03褚方晨

中学历史教学 2023年8期
关键词:义和团历史情境

褚方晨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师在执教中可以基于学情“对教科书的顺序、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将教学内容进行有跨度、有深度的重新整合……设计出更具有探究意义的综合性学习主题”[1],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贯彻主题式教学思路,也是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

普通高中历史教学书《中外历史纲要(上)》的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包含了“两次鸦片战争”、“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三个课时内容,但若以“救亡图存”进行主题式教学,现有的课时分类似乎略显不妥:晚清时期的“救亡图存”包含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等相关重大史实,将这些关键事件有条不紊,不落俗套地有机融合,以人物为线索的设计架构便能恰到好处地解决这一问题。

一、“主题式教学”可依托人物线索的铺陈

利用“人物线索”,将固有的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重新取舍、建构整合是落实“主题式教学”常见的路径之一。

在以“晚清时期的救亡图存”为主题的教学设计中,本人选择了聂士成的人生履历为线索,聂士成于1862年随袁甲三部征讨捻军,而捻军是与“太平天国”同时期的反清农民武装势力,由此可以引出太平天国相关教学内容,关于太平天国相关知识的教学处理,无须面面俱到,立足课程标准,重点着墨之处应是对太平天国的历史局限性和其对晚清政局的影响;由湘淮系官僚为代表的晚清地方势力的崛起,过渡到1863年聂士成改隶淮军刘铭传部,他屡获大捷,立下赫赫战功,而此时的淮军器械装备都已经洋枪洋炮化,由西洋军官充任“教习”,在中国军队近代化的历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由此可引出“洋务运动”相关内容,对其“自强”、“求富”之路娓娓道来,详略得当地阐述;后来,聂士成被清廷调赴直隶办理海防事务,近代海防事业亦与洋务运动息息相关,而甲午中日战争中,与日本联合舰队对决的“北洋舰队”也是洋务运动的重要成果之一,作为晚清海军近代化的代表和主力,其战败离不开开平矿务局提供的劣质煤,进一步启发学生对地主阶级救亡图存之路的反思;1894年,聂士成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奋勇杀敌,他亲历丰岛之战、平壤战役,在摩天岭防御战中的捷报成了败绩累累的清军战绩中的一抹亮色。而甲午战争失败后,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维新变法运动,在变法举步维艰之际,维新派人士策划“围园杀后”的政治图谋,企图拉拢的对象起初就有聂士成将军;而针对农民阶级领导的“义和团运动”,聂士成秉持着“拳匪害民,必贻害国家”的态度,在“剿抚不定”的清廷决策中腹背受敌,在政敌刚毅等人肆无忌惮地栽赃、污蔑声中,在八国联军侵略部队的枪林弹雨中,以近乎自尽的惨烈方式殉国于天津八里台。

纵观其人生履历,他见证了太平天国的失败,参与了洋务新政,漠视着戊戌六君子的遭遇,全力清剿他眼中“贻害国家”的义和团运动,最后,被他效忠的清廷以“误国丧身,实堪痛恨”的评价收场,实在令人唏嘘。

虽说拘泥于单一的历史人物线索会使整个教学设计显得单薄、生硬、不够严谨,甚至会有牵强附会、矫揉造作之嫌;但是,围绕某个代表人物为中心的“朋友圈”“同僚圈”“对立圈”众生相的呈现便能恰到好处地解决这一问题。聂士成的“朋友圈”有镇压太平天国的将领——他曾经的上司刘铭传就是为镇压太平天国立下赫赫战功的淮军将领之一,有洋务运动的领袖——李鸿章等,维新派的人士企图拉拢他,他主张“力剿”的义和团极端仇视他,他的“政敌”刚毅等人最终被列为“祸首”惩办,“殊途同归”的结局更加发人深省,使整个教学设计更加立体、丰满之余,与人物履历相关的时间线索的展示,地图的使用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时空意识”素养。

二、“主题式教学”有赖“情境化意蕴”的烘托

“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最佳情境,问题引领是历史思维教学的最优路径。”[2]在本课的导入部分,笔者设计了以下问题情境。在晚清波诡云谲的政治漩涡中,有一位将领颇引人瞩目,在晚清诗人黄遵宪的眼中,他骁勇善战,威名赫赫,“河朔将帅”无人不爱戴他,在八国联军随军记者的眼中,“华军虽众,皆不足虑,所可畏者,聂军门所部耳”[3];然而,这位与八国联军浴血奋战,壮烈殉国的将领却受到了慈禧太后“不堪一试”“实堪痛恨”[4]的评价,让人唏嘘不已,这位聂将军是谁?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悲剧结局?通过以上历史情境的创设,和认知冲突的构建,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通过“问题引领”,贯穿他的人生际遇,走进天国梦碎、洋务成败、维新之殇和庚子拳乱,体悟山河沉沦下的彷徨与觉醒,对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裨益甚多。

关于“维新之殇”环节,如何将聂士成与“维新群体”在教学处理上自然衔接?本人设置了以下情境:

時间定格在1898年,戊戌变法在实施的过程中迟滞不前,阻力重重,维新派决定铤而走险,密谋“围园杀后”[5],而他们拉拢的对象不仅仅是大家熟悉的袁世凯,还有今天的主角聂士成将军[6]。最终的结果众所周知,相传袁世凯向荣禄告密,慈禧当机立断发动戊戌政变,以谭嗣同为代表的戊戌六君子英勇就义,改革以失败告终。

该情境的设计,增强学生的时间意识——1898年即戊戌年,从百日维新悲剧的结尾反思挖掘,直击课标要求:“认识社会各阶层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针对以上历史情境,笔者设计了预设了三个问题启发学生思维:

第一,“围园杀后”计划部署的失败折射出维新派组织上存在什么问题?

第二,为什么维新派寄望于发动“军事政变”来推进变法?

第三,为什么他们会选择拉拢聂士成?又为何这样的提议最终被否决?

基于历史场景重现的情境创设,结合问题情境的铺陈,在史料实证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提升。

关于庚子拳乱——聂士成与他的“剿”“抚”对象义和团运动的教学处理,本人通过还原历史场景创设情境:

忠诚,是旧式官僚的道德操守,但是也为其悲剧结局埋下伏笔。时间定格在1900年,聂士成在给军机大臣荣禄的信件中留下了这样的文字。

匪(拳匪)害民,必至害国!身为提督,境有匪不能剿,如职何?

——聂士成(摘自《清史稿》)[7]

上述文字,可让学生阅读并陈述感受。聂士成的字里行间渗透着进退两难的困境,报国无门的悲鸣,甚至已经做好了“受大戮”为国捐躯的准备!究竟发生了什么呢?首先我们看,“拳匪”是什么人?(义和团)聂士成对其持怎样的态度?剿灭还是招抚?(剿灭)

为何他会有“不能剿”“剿匪受大戮”的困扰?清政府对义和团剿抚不定的,当清廷旨意为剿时,他为剿灭拳匪不遗余力,可是此时的慈禧太后对义和团是什么态度?(招抚义和团。企图对义和团控制利用)君命不可违,可是聂士成却被推向了风口浪尖,这让已与义和团结下深仇大恨的他如何自处呢?尽管君命难违,可是聂士成还是痛心疾首地表示,“拳匪”“害民”,且“贻害国家”,事实真的是如此吗?通过史料实证,展示不同阶级立场、不同国籍身份的时人记录,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促进历史解释能力的培养。

就国家命运而言,义和团是有功劳的,中国人“好战”的特性让企图瓜分中国的列强们退却了,因为任何国家皆无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瓜分一事,实属下策,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实现。

可是,“瓜分一事,实属下策”的国家命运转圜聂士成将军是看不到的,身为大清忠贞的将领,面对八国联军侵华,他上阵杀敌义不容辞,最后以近乎自杀的方式在城西八里台殉国。

三、“主题式教学”价值的彰显得益于“教学立意”的高远

凝练教学精神,挖掘有思想深度的的教学立意是教学灵魂彰显的重要途径,这会使整个主题式教学设计更加饱满、灵动、深刻。而寻找教学立意的过程,不仅是历史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剖析、解读、整合的过程,也是“形散而神不散”的教学境界的追寻过程。[8]

本课以聂士成的宦海沉浮为线索,在他这样的封建官僚心目中,“救亡图存”与“忠君”的概念在很大意义上是重合的,救亡首先救的是大清,而正是因为“忠君”思想的沉重枷锁负担,无法忤逆圣旨的他在很多抉择的重要关头,如义和团的“剿”“抚”问题上不得不违背初心;也恰恰因为他要救的是“大清”,所以才会有“拳匪害民,必贻害国家”的感慨,因为对政局洞若观火的他,深知对义和团运动的姑息会给洋人侵略留下口实,而洋人来犯必将再次重创清政府的统治……聂士成的人生悲剧是时代造就的,在晚清波诡云谲的政治斗争中他不能自主。这便是本课的教学立意之一。

聂士成的悲剧结局与刚毅、载漪等顽固派的构陷、排挤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然而西太后的这些同道者们最终的结局如何呢?硝烟过后的和谈,《辛丑条约》首先关注的就是关于惩办祸首。作为“祸首”的刚毅等顽固派同道者不是被杀就是流放——刚毅先死,被褫夺全部官职;端王载漪被流放新疆伊犁;刚直不阿的赵舒翘即使有西安绅民聚众请愿,也难逃“终受大辟”的悲惨结局。

西太后西逃过程中下令铲除的义和团,是高举“扶清灭洋”大旗的,慈禧太后的所作所为,让清政府的反动本质暴露无遗——忠心的义和团被惨遭剿灭,忠心的聂士成“丧身误国,实堪痛恨”,忠心的刚毅等顽固派同道者结局仍旧殊途同归。下面,还有谁愿意忠心?其实,地方督抚与清廷最高统治集团的“离心离德”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的一件大事就可以敏锐察觉到,正是“东南互保”,地方势力的扩张和中央权力的式微暴露无遗。

聂士成,死于忠诚,死于时代,他的死和《辛丑条约》的签订唤醒了一批人,促成了新的民族觉醒。在“传统国家”到“近代国家”的思维转变中,“民族觉醒”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和内涵,在救亡图存的路上,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更好更现代化的政府”,而不是寄望于“一个濒临崩溃的帝王之家”!立意的高远使主题式教学价值凸显,为下一课《辛亥革命》奠基之余,也使得学生“家国情怀”素养得到升华。

基于核心素养的主题式教学,以历史人物生平履历为线索,以再现历史情境组织教学为手段,以升华教学立意为突破口,在深度学习的体验中落实素养的提升。

【注释】

[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48页。

[2]薛伟强:《问题前置 材料后出 思维驱动——以“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为例》,《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21年第10期,第48页。

[3][清]佚名:《西巡回銮始末记·卷二》第151页,转引自陈英:《义和团运动时期的聂士成》,《历史教学》2000年第10期,第11页。

[4]《义和团运动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15页,转引自陈英:《义和团运动时期的聂士成》,《历史教学》2000年第10期,第12页。

[5]毕永年:《诡谋直纪》,《近代史资料》第83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3页。

[6]中国史学会主编:《戊戌变法》第四册,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第332—333页。

[7]赵尔巽:《清史稿·第十一册·第467卷:列传二百五十四》,北京:中华书局,2021年,第8585页。

[8]许炳辉:《主题立意:引领学生确立有“课魂”的历史认知》,《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2年第10期,第20—22页。

猜你喜欢

义和团历史情境
山西义和团运动善后处理研究
不同情境中的水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护患情境会话
浅论义和团运动的性质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