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钦州市红树林保护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2023-09-03邝超娟宁家莉杨琼张立徐蕾

南方农业·上旬 2023年6期
关键词:生态保护红树林

邝超娟 宁家莉 杨琼 张立 徐蕾

邝超娟,宁家莉,杨琼,等.钦州市红树林保护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J].南方农业,2023,17(11):47-50.

摘 要 21世纪以来,广西钦州市红树林资源逐渐得到重视,红树林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由于北部湾经济区开发不断深入城市港口,红树林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正面临新的问题。为了给红树林资源保护工作提供参考,围绕修复红树林生态、完善红树林功能的重要目的,重点分析红树林保护现阶段面临的问题,提出严格落实红树林保护政策與法规,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加速推进红树林湿地保护工程,人工干预助力生态修复,加大虫害防治力度及谨慎评估引种植物等解决对策。

关键词 红树林;生态保护;广西钦州市

中图分类号:S718.5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11.012

红树林有耐洪、耐盐、耐淹的特性,以常绿灌木或乔木等红树植物为主体,并形成较为稳定的生物群落,是由陆地向海洋过渡的生态体系。红树林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消解海浪海风、实现抗洪保堤,还能让沿海植物免于海浪侵袭,促进多种水生生物繁殖,有较高的生态效益[1]。钦州市红树林分布于广西钦州市沿海,主要由引种的无瓣海桑、桐花树、秋茄、木榄等树种构成。21世纪以来,钦州市红树林生态体系重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是,因北部湾经济区不断深入发展,钦州市红树林生态保护工作正面临着新的问题[2]。分析钦州市红树林资源的分布特点,明确红树林生态体系和谐发展的重要价值,探讨红树林生态建设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对钦州市红树林生态体系的保护重建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红树林资源概况

1.1  分布特点

钦州市现有红树林主要分布于茅尾海、七十二泾、大风江一带近河海口,面积为3 212.82 hm2,其中天然红树林面积占71.41%。包括乔木、灌木2大类型,乔木红树林主要为无瓣海桑,约占15.39%;灌木红树林主要为桐花树、白骨壤和秋茄,还有分布极少的木榄、老鼠簕和濒危树种红海榄、榄李,约占84.61%。

1.2  保护价值

红树林生态系统具有鲜明的特点。1)红树林具备较强的消解海浪、防风护堤功能。红树林独特的支柱根和气生根对潮汐的冲击抵抗作用较强,既能在台风中保护滩涂,又能防风消浪,可有效保护堤岸,有巨大的防灾减灾作用。红树林致密的根部还可起到沉降水体悬浮颗粒、促进土壤生成与稳定的作用,可达到减少水土流失的目的。因此,红树林有“海岸卫士”的美称。2)红树林中的红树植物是该生态系统的第一生产者。红树植物生长形态多样,可为不同层级的消费者提供多样的栖息、觅食场所。可以说红树林的生态层次越复杂,水生生物、鸟类等的种类就越丰富。3)红树林湿地生物多样,为热带、亚热带海岸创造了独特的地理景观,展现了与其他海岸不同的动态美、层次美和色彩美,因此具有较高的景观美学价值。通过世界湿地日、世界海洋日、世界地球日、植树节等的宣传,不仅可以向社会普及红树林的相关知识,还可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是集观赏、教育、娱乐为一体的重要旅游资源。

2  红树林保护面临的问题

2.1  自然因素

2.1.1  外来物种侵袭

无瓣海桑、互花米草等植物均为近40年来广西沿海引入的外来物种。无瓣海桑有速生、抗风、耐寒的特点,主要用于造林,但其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本土红树植物的生长。并且近年来各人工种植区的无瓣海桑均出现了扩散,对本地生物多样性带来一定的威胁。互花米草被列入2023年的《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具有耐盐耐淹、随风扩散的特性。互花米草竞争性强,种群密度高,易破坏近海生态系统,压缩红树林生长空间,严重影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多样性[3]。

2.1.2  有害生物危害

钦州市将红树林虫情测报作为工作重点,经过多方努力,有效预防了星天牛、柚木肖弄蝶夜蛾等虫害的大面积发生。但由于红树林群落结构较为单一,昆虫种类多样性显著低于陆岸森林,害虫天敌较少,所以极易诱发大规模虫害,例如毛颚小卷蛾、柑橘长卷蛾、团水虱等害虫,红树林虫害防治工作依旧压力重重。除了病虫害,鱼藤的暴发性生长也为红树林的生态健康带来了较大威胁。

2.2  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包括沿海开发建设、水产养殖、围填海项目增多和红树林的不合理利用。海湾河口地区往往人口较为密集,生产活动频繁。由于红树林的直接经济效益不明显,人们渐渐开始毁林围垦、抽挖泥沙、挖塘养殖,破坏了红树林的生态效益。随着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沿海开发项目也逐渐增多。虽然在相关部门的监管下尚不会对红树林造成直接的毁灭性破坏,但是工程建设、围垦等活动依旧会占用部分红树林资源,并使红树林生长受到限制。

2.3  红树林修复体系不完善

1)缺乏对生态功能的全面修复。现阶段保护和修复红树林均以植被为主要或唯一目标,单一性较强。例如过度强调红树林面积的恢复,可能会侵占水鸟觅食场所,反而不利于生态平衡。

2)缺乏退塘还林的标准。目前钦州市关于红树林保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滩涂造林,缺乏对退塘还林技术的深入探讨。鱼塘权属问题、如何组织实现水文修复、植物配置等关键技术仍需进一步开展研究。

3)过度依赖人工修复。红树林植物具有较强的自我修复能力,但由于我国现有的红树林修复多侧重人工造林,钦州市红树林保护与修复工作呈现出大规模单一种植外来种的趋势。无瓣海桑、拉关木的大量种植,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原生红树林的自然恢复能力,导致恢复后的生态群落结构不平衡。

4)生物多样性监测不足。红树林是结构多样的生态系统,在评估红树林生态修复结果时,应充分监测植被、动物和环境等因子。但在钦州市红树林的跟踪评估工作中,对生物多样性的监测不足,难以客观评估生物多样性现状。

3  加强红树林保护的主要对策

3.1  严格实施红树林保护政策与法规

加强对红树林的保护,严格执行与管理是关键。《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广西壮族自治区红树林资源保护条例》为钦州市红树林的保护管理工作提供了法律法规依据。1)促进红树林保护管理工作的法治化,加强日常巡防,杜绝侵占、砍伐红树林的违法行为。2)规范保护区内缓冲区的养殖行为,尤其是要有序规划海水养殖业,禁止居民私自在保护区内开展海水养殖,加大养殖企业的审核、监管力度。

3)由于各類项目建设涉及部门较多,为提升管护合力,需建立高效沟通平台,促进各部门互相协调,将各类项目建设的办理许可均纳入系统之内,明确职责功能,加强审批、管理力度。例如联合滩涂管理部门和红树林管理部门严厉打击非法采砂行为,加强执法力量建设,开展专项整治活动,从根本上杜绝红树林生长区违规项目建设造成的生态破坏现象。4)引入先进信息系统,形成完整的红树林资源调查监测体系,及时掌握红树林动态信息。

3.2  加强宣传教育工作

沿海地区居民主要收入来源为捕捞、养殖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日益提升,沿海地区居民不断扩大经营范围,侵占红树林生存空间,过度利用红树林资源。上述行为均是沿海居民对红树林资源重要性不了解、法律法规意识不足的表现。1)保护红树林不能光靠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管理,还需持续加深宣传教育,提升全民红树林保护意识,采用引导、鼓励的方式让沿海居民、公益组织、社会团体和社会资本参与到红树林保护工作中来,共享红树林保护的经济与生态效益[4]。2)当下信息化发展迅速,可充分利用融媒体开展红树林保护法规和红树林相关知识的普及工作,提升广大居民知法守法的自觉性,让红树林保护意识深入人心。3)线下可将红树林保护相关知识的宣传融入当地旅游业中,打造以生态恢复和保护为前提,集科普教育、休闲游览、自然景观为一体的红树林生态公园,为游客提供高品质的旅游服务和科普宣教。不仅有效利用了红树林旅游资源,促进当地经济健康发展,还提升了各方居民的红树林保护意识。

3.3  加速推进红树林湿地保护工程

1)对于部分受损但未超负荷、具有可逆性的红树林生态系统,应明确其斑块大小,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封滩育林,促进红树林湿地自然恢复。而对于部分受损较为严重、可逆性明显减弱的红树林生态系统,应在去除外界压力与干扰因素后,采用人工造林等方式来恢复斑块,根据该区域特点增加红树种类,促进生态恢复。2)完善红树林资源监测体系,了解红树林保护区内森林生长的动态信息,加强对病虫害的监控与防治。尤其是康熙岭片区、七十二泾片区的红树林,相关人员应借助信息技术不断提升红树林病虫害的预报预测能力,提高有害生物检疫防治的效率和质量。3)加快完成保护地内养殖用地的调查工作,明确养殖用地的使用权,清退使用权不明或非法围垦的养殖塘。提升各级政府的协调能力,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不断完善补偿机制,推动退塘还林工作有序进行。4)在红树林资源监测与调查的基础上深入分析论证各地土壤沉积物、水温、盐度等重要指标,落实适用于造林的滩涂,扩大红树林湿地的覆盖面积。

3.4  人工干预助力生态修复

红树林生态修复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当湿地生态受损严重时,其自然修复能力也会下降,因此需要采用适当的人工干预措施。在去除外界干扰因素后,对受破坏的红树林生态系统开展全面的调研与评估,人工干预时也应根据受损的红树林斑块和区域特点采取不同的措施,如人为补给沉积物,修复侵蚀、下沉的海岸带;采用新型除草剂清除互花米草等入侵植物,确保清除效果;人工种植乡土植物,改善红树林湿地的动植物生存环境,保证种群健康发展。

在钦州市红树林保护与修复上,应充分考虑水域、人为活动和居民生产生活等影响因素,结合地方实际,通过人工种植、控制规模、地形改造的方式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例如适当改造高约1 m、覆盖度不足50%的残次红树林灌木;在衰退的白骨壤林分补种红海榄;在低效桐花树灌木丛中补种木榄;根据不同斑块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干预、适当干预、灭除无瓣海桑等不同层次的保护修复方案。

3.5  加大虫害防治力度

混合树种、调整比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红树林的抗病性,如无瓣海桑的抗逆性与抗病性均高于桐花树,因此可以在桐花树为优势树种的区域混合种植无瓣海桑。红树林树种多样化可促进物种多样性发展,为害虫天敌的繁衍创造良好条件,控制红树林病虫害的发生程度和影响范围,延缓病虫害蔓延速度,提高病虫害治理效率。

防治红树林虫害可结合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在选用化学防治时,应避免使用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和有机磷杀虫剂,以防对底栖动物和其他种群生态造成不利影响。红树林常见的害虫有毛颚小卷蛾、广州小斑螟等,其中毛颚小卷蛾是防治的重点目标。1)毛颚小卷蛾1年内能够繁殖6代,利用成虫趋光的习性,通过太阳能诱虫灯进行防治,幼虫期也可喷施敌百虫,可有效减少害虫总数;2)广州小斑螟的幼虫有耐水淹的特点,研究显示,其生长发育和种群密度与温度密切相关,叶背喷施灭幼脲、苏云金杆菌的防治效果良好[5]。

3.6  谨慎评估引种植物

生物入侵具有时滞性。外来种引入后,一段时间内会处于可管控状态。一旦暴发,便难以控制,因此需长期监测论证和对比研究,科学理性地评估外来种的入侵潜力。此前,由于大量引入互花米草和无瓣海桑,已造成较为明显的生物入侵。互花米草过度生长,对近海、河口生态造成不利影响,直接威胁红树林湿地生态平衡;无瓣海桑虽目前尚未定性为入侵物种,但自钦州市引入造林以来,已沿钦江、茅岭江扩散,表现出明显的生物入侵性。因此需要深入研究,谨慎对待各类引种植物,加强野外监测能力,完善外来植物的风险评估机制,联合多部门共同作业,及时发现、清除入侵植物。对于已经引入并出现扩张态势的区域,应加强动态监测与人为干预,及时控制或清除一些种植面积不大、数量不多的外来种,避免外来种无序扩散。

参考文献:

[1] 黄祥娟,陆禄,翁培耀.浅谈广西茅尾海红树林保护区建设及生态环境保护对策[J].农业与技术,2022,42(2):99-101.

[2] 黄雪松,陈燕丽,莫伟华,等.近60年广西北部湾红树林生态区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因素[J].生态学报,2021,41(12):5026-5033.

[3] 汪钰明,高新贻,谢世君,等.互花米草入侵对红树林底栖甲壳动物和鱼类功能群及生态位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22,33(11):3016-3026.

[4] 王振标,周杰慧.周边民众对红树林资源保护政策满意度研究:基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林业经济,2022,44(4):85-96.

[5] 张悦,陈燕丽,黄滢,等.红树林广州小斑螟发生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研究[J].广西科学,2022,29(4):776-784.

(责任编辑:刘宁宁  丁志祥)

猜你喜欢

生态保护红树林
藏着宝藏的红树林
海岸卫士——红树林
红树林为何能在海水中生长
神奇的红树林
走过红树林
提高森林文化生态保护意识 维护生态环境平衡
国内外生态补偿制度对比研究
贵阳生态保护法庭的成立与发展
沈阳卧龙湖区域生态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我国生态文明法制建设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