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秘境”松阳记

2023-09-03王必胜

北极光 2023年1期
关键词:松阳秘境涂鸦

□王必胜

江南,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诗意词语。唐诗宋词中的江南,人文风华,锦绣情怀,千百年来是人们美好的记忆。

江南好, 山清水秀,文采风流,滋润大地万物,惠润社会民生。如今,在振兴乡村的经济发展中,保护好绿水青山,赓续历史文脉,让看得见山水,守得住美景,记得住乡愁,成为振兴乡村实实在在的举措。

浙南山区的松阳县,自东汉设县一千五百多年,世事沧桑,却保存一些自然村落的原始面貌,是全省以至全国自然生态村落保持完好的集群地。先后有七十五个村落被有关方面认定为“古典中国样本”的自然村落。这些品貌完整,古色古香的“中国传统村落”,或居于山坳深谷,或坐落于清溪之畔,或隐没于竹林树丛,历史悠久,风习朴野,建构奇瑰,成为独特的江南村落生态,也为旅游者热衷,2013年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誉为“最后的江南秘境”。

山路弯弯,密林深涧,出松阳县城半小时车程,是松阳村落名片——杨家堂村。时值深秋,金黄的柿子,火红的枫叶,茂林修竹,一派江南的田园风景。冬日里山中云雾,如同顽童,时隐时现,远山近水,土墙民居,黄泥青瓦,在缥缈雾气中,显出几分野趣、神秘。一棵约二十多米高,枝柯繁茂的古樟树,与并排的另两株,是村道上的迎宾树,树身铭牌写着三百多年树龄,也是村子的守望者。秋景光影中,霜皮溜雨 ,树冠蔽日。一位老大娘手持竹筐条把,清扫落叶,笑指三棵香樟,说是看着它们长粗长老的,三代同堂,是村上老宝贝。在松阳,民间有敬拜古树的传统,“樟树娘,樟树娘,保佑家中读书郞”,升学要拜树娘的习俗。大树荫庇,人丁兴旺,老树精灵,世传好风,和蔼的老者,温暖和善的镜头,扑面沁怀。

松阳大小数十个自然村落,杨家堂的特色突出,2013年入选国家第二批传统村落名录。二十多栋土木结构的清代、民国时建造的院落,不算松阳最古老的,却是齐整最有仪范的。依山而建,次第层叠,形成五层十八栋的立体结构,高低落差约二至三米,紧凑勾连。在对面的山坡远看,呈现一个巨大的立体建筑面,阳光下,斑驳的墙体泛着金色,有如一幅偌大水墨图,村庄轮廓呈布达拉宫殿式的浑然错落,被称为“山村的布宫”。

“暧暧远山村,依依墟中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走进黄土与石头混砌成的巷道,仿佛走进古诗意境。夯土黄泥墙,木檩青瓦屋,围篱菜畦地,有鸡鸣狗吠,猪牛闲窜。小巷深幽,石块路面泛着青光,墙角青苔,爬墙绿植,水井台,豆腐碾磨,旧式农具,经年风雨剥蚀,有些残破,留在屋前村头,让人仿佛穿越时光,行在陶诗的意境,也领略江南村落的秘境。

随意推开一扇门,别有洞天。这是六号院,松阳民居典型的三合院,前面墙,后面屋,左右两开厢,天井下的地池,鹅卵石砌成元宝金鈛图,墙壁上有渔樵耕读画,朱子格言等,显现了富裕人家的讲究。据说,这是有名的教授之家,近代以来,出了二十多位学者名人。村中的宋家祠堂,更是村落文化集大成者。雕梁画栋,供台祖位,或有木雕花刻、窗棂、牌房、木质器物、精妙的牛腿雀替、杨家堂建筑古雅、精奥。约三百年前,曾经是宋朝官宦人家后裔的宋姓,躲祸避险,辗转这里,依风水建屋场,世代繁衍,瓜瓞连绵,如今,宋姓仍然是大姓。近来,在抢救自然村落的行动中,杨家堂民居保持古村旧貌,掩映在山林大野中,保持原生态面貌,坚守着山水自然的乡村日月。

不同于依山而建的杨家堂,三都乡的松庄村,是水边的民居,小桥流水人家,尽显山水松阳的桃源风情。

松阳的母亲河松荫溪流经全境,支流如血管注入各地,山高水长,山泉漫漶,分支出长年的涓流,形成了水网丰饶的古堰群。穿越松庄村的是神坛堰一脉支溪东乌源堰,溪上一单孔拱桥,连接两岸,偶有农人挑担,或牵着牲畜,沿阶而上,孔桥、水溪、牧耕、山居,定格出一幅江南水乡村落风景。左右两侧民居逶迤,保留了乡村的朴野之气,一座座夯土老屋,一砖一瓦,仿佛外貌留有岁月痕迹。为方便来往,溪中由十数块条石横卧为一石墩桥。若是秋阳和暧,溪流石上,有主妇们漂洗衣物,屋场上晾晒的串串鲜艳,衬出青山绿水的别样生动。站在水漫的石墩,逆流回望,透过百米外石桥孔,直透远方景致,山峦树丛,风烟云雾,历历在目。百年岁月,拱桥摇曳在风雨中,历经沧桑,见证历史,感知人间烟火。如果说,杨家堂山居体现的是阔大,是沉实,是形制,而松庄村的溪边民居,是灵动,是气韵,是鲜活。

同百年老桥一道,松庄村沉入历史纵深的,还有土屋、宗祠、吊脚楼、古驿道,两栋明代建古屋,清代乡绅叶氏的大院。山水日月,松庄村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悠悠岁月赋予这清溪的不舍昼夜,春秋的季节更迭中。

那天,在松庄溪边茶室,品着松阳的端午茶,一种用中草药、姜等配制的特色茶。浙江山地的茶品较多,以端午之名为茶,有些特别,据说是在端午节气焙制,初暑气候湿燥,为祛火除瘟,生产一种介于茶与饮料之间的饮品。其味浓酽,是浙南民间地方茶。在国内各类茶品中,多以地名或形状味道命名,端午作茶名,是民间的,草根味,或者,与南方山地生活习性相匹配,朴素、平实、醇厚。当地人外出回乡,以一杯端午茶解渴,也解乡愁,成为习俗。山中天气变化快,一会儿下起了小雨,端午茶正好缓解寒凉,明亮的玻璃杯中,色泽青暗,叶片杂糅,大小不等,看不出特别,却有自己的风范。

近年,乡村振兴计划,悄然改变村民生活,县上提出相应政策,如何发展中保护原生态,守护村落,吸引了一些能人,也有回乡的创业者。九零后单晓明,留学归来,偶然来到松阳,在松庄村进行艺术实践。通过考察,他发现自然生态村落中,一些老物件正在消失,这些是上年纪的人多年甚至一生最爱,他“以修复老物件”,为村子里老人们翻新一些废旧桌椅,也保持生态原始状貌,板凳、凉亭 、茶几等一些旧物,或贴上鲜艳布缦,或嵌补一块儿小艺术件 ,并不做工匠式修复,一些色彩装饰或护理,旧物得到艺术点缀,鲜亮而喜兴,老人们新鲜之余,恋旧的情感也得到了满足。从另一角度,也是满足一种艺术乡愁。年轻的艺术家创新理念得到了拓展。几位老奶奶们高兴地拿着修复的旧木凳,在小溪边的亭子里合影,展示,成为松庄村的一大风景。

一栋溪边的房子,白色墙壁上画着稚拙的艺术,远远望去,在村中是个另类,这是“村口涂鸦”馆,26件作品是村里老人们手笔,其中的涂鸦是以村头屋前的日常物件,比如蔬菜、水果、树叶,粘成或拓成朴拙不规则图案,或者用手印拓出小动物类的涂鸦, 因为是山里人的“艺术”,又在村口设馆展览,自诩“村口涂鸦”。2021年,不足百人的村子,举办了一个特别“画展”,“村口涂鸦”被传播开。展览序言说,从起初的疑虑到羞涩,到后来的主动说好玩儿,不止是一个展,而是村民生活中的一道小彩虹,乡村美育的启蒙,是对乡村振兴力所能及的实践。73岁的叶金娟老人,识字不多,从不知道画画,却在这个行动的推动者上海孙迎盈女士启发指导下,把自家种的土豆、黄瓜、青椒 、平果,当做了涂鸦内容。她平生第一个艺术品手迹,被印成端午茶袋上图案。本不知涂鸦二字为何物的古稀老人们,有了兴致,激活了“艺术细胞”。一位老奶奶,从自家养的鹅,得到“灵感”,用脚掌和双手,拓印了鹅爪型图,很另类,受好评。馆中作品,裱印摆放,配有老人的简介、照片,从没有过“待遇”,让老人们欣喜、兴奋、害羞,五味杂陈,却时不时去瞧下自己的作品。

松庄村修复旧物,“村口涂鸦”,保护传统村落有了新举措,有着七十多处国家级自然村落的松阳,这无疑有着示范性。如何守护青山绿水,守住原生村落,发展好乡村经济,惠及民生,是个大题目。松阳的一些村落,已在探索,比如建民宿,办特色书店和文创商店等。我与同行的县长梁海刚探讨,他说松庄村的作法有代表性,新的外来艺术加入,与本地本村百姓喜爱的习俗结合,调动村民积极性,能产生动力,也产生效益,是保持这最后江南秘境的粘合剂。

猜你喜欢

松阳秘境涂鸦
创意涂鸦
创意涂鸦
松阳:以科技为引领 推进产业转型林业增效
松阳香榧迎来发展新篇章
田园松阳 宜尼桃源
涂鸦等
走出《云南秘境》:仍非自圆其说(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