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视域下的城乡融合发展及路径研究

2023-09-03闫恒恬

市场周刊 2023年6期
关键词:城乡融合农村

闫恒恬

(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高度重视城乡经济发展,制订了一系列促进城乡发展的措施:从1949 年到1976 年,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管理体制和经济机制逐步完善,大多数农民的生产方式、科学文化素质、生活水平和生产条件都有了很大提高,状况显著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了重要作用,城镇和乡村持续发展。 但总体而言,城市发展并没有明显改变农村的情况,城乡发展水平的差距仍然很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城市与乡村人口不均;二是城市与乡村资源分配不均;三是城市与乡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均[1]。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其目的是应对目前乡土社会的衰败,明确农业乡村优先发展,保障各项举措落到实处,是我国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2022 年3 月通过了《2022 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助推城乡融合发展释放更大动能[2]。 因此,我们要深化改革,畅通城乡发展的渠道,走富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一、 我国城乡融合发展的逻辑机理

(一)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城乡关系发展的必然选择

城乡融合发展意味着将城市和农村地区合并为一个核心,允许城市和农村要素双向自由流动,缩小收入差距,最终实现全面繁荣。 中国的城乡关系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始,党和政府逐步确立了“以农为主”的方针。 第二阶段是从70 年代中期开始,国家逐步确立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方针。 第三阶段是1978年以后,乡村大规模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转折与跨越。 改革开放以来的40 多年里,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传统农业时代城乡关系以政治隶属为特征向现代工业时代以市场为特征转变。 现阶段中国城乡关系已经进入了全新的融合阶段,有必要打破这种二元结构。 地区融合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在乡村振兴中促进产业升级、要素集聚和文化传承,推动建设现代化乡村经济体系等重点领域。 在此背景下,我国城乡融合发展要遵循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从制度角度建立起统一规划体制,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合理分配资源,协调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二是从政策角度建立起合理高效的激励机制,促进乡村人口和人才向城镇聚集以及乡村经济社会的进步;三是从规划设计角度完善城乡融合发展制度体系及建设路径。 因此,在新形势下,要进行整体谋划,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差距问题。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促进城市和农村地区的融合发展十分必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乡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并强调“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3]。 2021年,中国GDP 达到114.37 万亿元,比2020 年增长8.1%,人均GDP 达到1.25 万美元,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这一年,中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经济总量占世界总量的20%左右,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在城镇化层面,城乡融合发展的进程逐步加快,中国的城镇化率目前在60%左右,预计未来还会继续增长。 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城市化的质量还有待提高,特别是在一些偏远地区和广大农村地区,对大量贫困人口的有效管理和安置还没有到位,城乡差距很大。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后,乡村地区有了较大程度的发展,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因此,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必须使城乡融合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先决条件,确保城市和农村要素的双向自由流动,确保公共资源在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均衡分配。

(三)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

现代化的不足之处在于农村,而农村的现代化是至关重要的,农村地区是现代化发展的关键。 推进城乡融合,走共同富裕道路,是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实现共同富裕是百年大计,充分认识推进共同富裕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在于“三化”:土地民有化、农民工市民化、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要提高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必然要推动土地改革,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还要解决流动人口的事权和直属责任划分的问题、转移支付的问题等。 城中村的存在,在跨区域层面也能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在新的历史条件和城乡发展背景下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农业现代化,在城乡融合发展中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建设美丽乡村。 防止出现返贫问题,实现乡村振兴,必然要以共同富裕为指引,人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之一,也是城乡融合发展的主体之一。 因此,要以人为核心、城乡融合发展为主线,使农村居民更加便捷地进入城市生活。

二、 我国城乡融合发展的实践困境

(一)城乡产业融合不充分

中国城市和乡村地区的经济结构显然不同。 城市有很多就业机会,而乡村地区则没有。 所以在城市务工的农民数量不断增加,但城市和乡村的收入差距却在不断扩大。 中国现在是一个发展中大国,所以城市化率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一方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另一方面,产业结构升级等因素的影响以及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等原因,使得乡村经济增长明显低于城市。 融合发展进程的主要障碍是支持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设施还不完善,使得城乡融合发展非常困难。 要解决这个阻碍,首先要打造现代农工综合体系,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其次要使农民富裕、乡村繁荣。 但是,工业园区的区位普遍位于小城镇,其配套设施尚需完善,需相关部门进行专项规划与投入。 从农产品的产销协同性角度来看,乡村以各种农产品为主,但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乡村的农业生产与城镇的需求不相适应。 从农民利益的角度来看,农民只能在农业生产阶段得到利益。 乡村与工业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产业梯度转移,我国城镇与乡村之间的生产要素流动不充分,造成了城乡发展空间距离拉大、人口流动性下降、农业规模化水平低下、产业集群缺乏等问题。

(二)城乡要素双向流通不畅

城市和乡村生产要素的有序流动是推动城市和乡村融合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解决生产要素不匹配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 在城乡融合发展的探索中,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的自由流通还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我国乡村的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城市比较滞后。 如果说改革开放以前城市经济与乡村经济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的话,那么改革开放以后城乡之间的差距更是日益扩大,在很多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 虽然乡村市场是相对封闭的,但是城乡间却存在着大量可以相互流通的产品。 比如农副产品、工业品以及其他商品,都是在乡村生产、运输和销售的。 但是现在,在乡村却没有出现这样的市场,乡村市场基本上没有被开发出来;也只有极少数农产品可以通过城市里发达的运输系统卖到城市。

教育、就业、保健和社会保险方面的城乡差距导致劳动力流向城市。 一些有文化和职业技能的年轻人在进入城市后很难返回乡村参加农业生产,乡村工业的发展得不到相应的人才支持。 乡村人才数量与乡村振兴需要的人才资源不相适应,人才供求关系出现了严重的不平衡,给乡村经济发展带来了人才障碍。 此外,还应关注现阶段农业价值链、产业链、金融产品间存在的匹配度较差问题[4]。

(三)城乡文化差异制约乡村振兴

文化振兴是促进乡村发展的关键。 要想实现乡村振兴,不仅要从物质上实现富足,更要从精神上获得富足,要对文化建设引起足够的重视。 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乡村和城镇居民的生存模式日益分化,使得乡村文化面临的危机呈严峻态势。 乡村的衰落使乡村的公共活动空间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有资料显示,传统的特色村庄日渐减少,许多富有特色的民俗活动被越来越淡化,乡村的文化土壤进一步枯竭。 要加强乡村文化建设,以传承和创新为着力点,切不可固守传统,也不可全盘否定,要把继承传统与创新结合起来,让乡村文化建设充满活力和动力。 在传承传统文化时,要注重挖掘其背后的故事、内涵与精神。 在创新方面则需要有新思路、新方法,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将其呈现出来。 对这些有形无形资产的开发与利用,不仅能够为农民带来经济利益,还能够促进乡村文化的发展,丰富乡村公共文化的供给。 因此,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紧迫任务[5]。

三、 推动我国城乡融合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推动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城乡产业的有效衔接。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6]。 要使新时代城乡融合有效地发展,就要建立农业现代化体系,夯实城乡融合发展基础。 着力于“产业对接”,实现农产品的价值最大化,运用产销一体化的方式,增加其附加值,创新乡村的价值实现机制。 城市的经济是第二三产业占主导地位,乡村经济则以农业为主。 此外,我国乡村经济主要以一家一户生产为特点,由小农分散经营,是明显的小农经济。 由于城乡经济结构的差异和我国乡村经济的特点,我国城乡产业融合过程中不得不面对它们带来的影响,为了能够使得城乡产业顺利融合,需要在战略上对乡村产业结构进行调整。首先,要加快三产融合,优化产业结构。 一方面,统筹协调三大产业,不仅能够提升我国农业的工业化水平,而且可以充分发挥其社会作用,改善农产品的供应品质,从而使农民获得更大的收益;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农业与其他行业的深度融合,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并使生产要素向乡村集中。 其次,必须明确地确定行业间的对接。 部门间的同质化竞争是区域经济中最常见的问题,城乡之间三大部门的协调必须着眼于整体,着眼于形势,采取相应的措施。

(二)统筹城乡资源配置,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

要进一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必须要找到有效途径,促进城乡要素流动,一方面需要政府给予政策支持;另一方面需要充分运用市场机制。 首先,人力资源是农村复兴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应鼓励向农村地区移民。 各地政府要进一步给予政策支持,根据当地的实际和需求,制订专门的奖励政策,提供就业基金,并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险保障制度。 同时完善乡村创业条件,通过提供启动贷款和税收优惠,逐步构建起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促使更多来自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回到当地创业,这将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转移到农村,发展当地新的产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其次,需要积极发展一系列新的农村金融机构,以解决城市和农村之间金融资源不平衡的问题,鼓励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发展金融服务。 针对涉农贷款,可以通过一定的利率政策来调动社会资金流向乡村,解决乡村金融资源分配失衡的问题;结合农业经营的特征,推出农业保险等新型金融产品,更好更广泛地服务于多种乡村产业;拓宽乡村金融服务主体,使主体更加多元化。 总体而言,扩大“三农”金融服务,为强大的平台和销售渠道提供支持,完善金融服务体系。 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保证农民有稳定的经济来源,拓宽农民收入渠道,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释放乡村的文化价值,实现城乡文化融合

我国城市和乡村的差距体现在很多方面,文化层面的差距也日渐明显。 进入新时代,在追求物质方面的浅层满足外,也要重视精神方面的追求。 首先,在新形势下扩大农民的创业致富途径,要注重传统的乡村手工技艺的继承,发展乡村的文化创意产品。 保护传统工艺对促进传统工艺的可持续发展、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至关重要。 但目前传统工艺的保护工作依然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第一,资金投入不足,很多优秀传统手工技艺和产品得不到足够重视;第二,人才培养不足,很多传统工艺都是以师徒相授、经验传承为主;第三,知识产权意识不强,许多传统工艺都受到西方文化冲击而失去了自身价值;第四,治理不善,政府缺位,对保护传统工艺方面的意识薄弱;第五,缺少必要的扶持资金。 其次,真实的村庄发展,利用土地资源。 乡村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本,也是一个城市人的“乡愁”所在。 尤其在少数民族地区,其语言、风俗、服饰等方面更加需要受到足够的关注和保护。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不仅要让老百姓看到山看到水,更要让乡村保留乡情,守护好人们的心灵故乡。

四、 结语

城乡统筹发展是促进农村发展、支持农村建设的有效手段。 在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是建设现代中国式农村的前提。 本文所讨论的城乡融合发展、城乡要素相互流动、城乡文化融合,为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

为了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有必要更新公共服务,创建城乡融合的多功能媒体,建设生态型城乡社区。有关方面要结合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各地区的有利条件,制订有针对性的农村建设促进措施,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

猜你喜欢

城乡融合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城乡涌动创业潮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