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立体化互嵌式发展 谱写城市民族工作新篇章
2023-09-03昆明市社会科学院徐宏远
文/昆明市社会科学院 徐宏远
昆明市作为一个多民族融合发展的特大城市,是多民族聚居的边疆省会城市,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昆明市下辖7 区1 市6 县,其中有3 个自治县、4 个民族乡、2196个少数民族聚居村,少数民族人口130万人(包括40 万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占全市人口的15%以上,有10 个世居民族,54 种民族成份,呈现分布广、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特殊的人口、民族构成,决定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在昆明城市民族工作中的特殊地位。
“十三五”期间,昆明市本级投入民族宗教专项资金2.1858 亿元,实施了1043 个项目。其中,“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创建工程及民族经济跨越发展工程255 个,民生保障全覆盖工程360 个,民族文化教育振兴工程280 个,少数民族人才引领工程60 个,民族团结保障示范工程88 个。昆明市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后,希望在民族团结进步方面取得更大的成绩,正从“创建模式”向“示范模式”转变。
为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昆明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及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深刻理解和把握城市民族工作新的时代特征,立足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战略定位,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进一步推动各民族实现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立体化互嵌,在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基础上形成“昆明经验”,作出“昆明示范”。
一、抓实思想教育,筑牢政治基础
建立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坚持分众化宣传、做好“精准滴灌”,建成一批主题突出的干部教育馆、群众教育馆、主题街区,建成190 所省级民族团结教育示范学校,4所省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学校,挂牌命名19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场教学点,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融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社会宣传教育,切实推动各族干部群众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依托省会城市宣传高地,利用“民族团结月(周日)”、中华民族传统节庆日等契机,深入开展“和谐昆明·相约北京”“守护民族团结生命线·续写民族团结誓词碑”等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以各民族共有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为元素,设计制作系列主题展板、海报、景观小品、视觉logo,投放到各县(市、区)人流密集处和“十进”场所;在全市公交、地铁7000 余块电子显示屏播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内容,开通“公交示范专线”、地铁“阿诗玛号”“春城号”;积极打造“两微一抖”专题网宣矩阵平台,在新闻媒体刊登报道昆明城市民族工作的成效和经验,通过多层次、广覆盖、大众化、立体化的线上线下宣传教育格局,持续提高广大市民参与城市民族工作、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意识,有力推动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向全民创建、全域创建发展。
二、促进就业创业,增进民生福祉
通过“昆明智慧就业”平台为求职者推荐岗位,提升求职成功率,推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自强解困,通过就业,让各民族群众在城市留得住。同时,建设“12348”法律援助资讯专线平台,打造“智慧法律服务”,成立昆明市少数民族法律维权中心,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法律援助做到应援尽援。探索建设45 个社区“一家亲”工作站,全面推行设立一个法律援助中心、发放一张联络员服务联系卡、成立一个互帮互助家、打造一所文明公民学校“四个一”工作措施,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提供温馨、精准服务。商务、城建、街道、社区等部门通力协作,建设顺城街区等民族特色商业街区和民族贸易市场,搭建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从业创业平台;支持街道和社区采取社区集市、夜市等方式,建设了一批民族特色商业街区和民族贸易市场,开展多种形式创业商贸等经济活动,全力推动各民族群众经济生活融入。通过实施“百企万岗”入昆计划和“百千万”劳务输出工程,与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建立了劳务协作平台。同时,加强劳务品牌的发现培育,打造了“云南过桥米线”“云南特色小吃”“云南生态咖啡”“云南生态茶叶”等4 个劳务品牌,并从培训就业入手,建立推动新生代农民就业为主的创业融入城市服务体系。开展少数民族职业技能培训,采取多种形式,与企业、社会组织、各类职业技术学校(院)等开展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合作,强力推动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劳动力人口实现就业。
三、加强文化建设,共筑精神家园
以“凝心铸魂、同心同向”为目标,深入开展各民族文化生活“互嵌”活动,提高各族群众对城市的归属感、认同感、幸福感。每四年举办一届昆明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打造“丝路云裳·民族时装周”“昆明民族大舞台”“民族团结百家宴”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品牌,引导各族群众全面融入城市社会活动,持续凝聚“中华民族一家亲”社会共识。加快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在全国首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包”项目,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力度,强化公民日常行为规范,让讲文明、懂规矩成为各族群众的日常行为习惯、共同价值追求,促进各民族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将社区各民族文化生活活动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相融合,在社区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楼院、家庭、模范个人评选活动,营造“学有标杆、赶有榜样、比学赶超”浓厚氛围,形成了金星社区“民族团结百家宴”、盛高大城社区“邻里守望站”等城市民族工作品牌、样本,相关工作经验通过互观互鉴和媒体报道,在省内外得到广泛推广,起到良好示范带动作用。
四、搭建智慧平台,提供精准服务
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主动适应各民族大流动大融居的趋势,用心用情用智做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先后印发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民族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实施方案》等文件,夯实城市民族工作的制度基础。创新提出建设“网络信息、社区民族工作、民族联谊、服务管理”四个城市民族工作平台,以及“宣传教育、示范创建、矛盾排查、应急处置、协作联动”五种工作机制,构建起推动城市民族工作全面发展的“四梁八柱”。建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跨区域协作机制,与全省各州市、四川省攀枝花市、凉山彝族自治州民族宗教工作部门签订《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跨区域联动协作协议》,实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流入流出有效衔接,不断提升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现代化水平。立足世居少数民族成份、少数民族人口数量较多,流动人口增长较快的市情,公安、住建部门分别开发“安家昆明”“昆明租房备案”微信小程序,实现了动态信息要素互动采集、互动管理。搭建了“昆明市流动人口综合管理平台”,初步建立了全市流动人口数据库。开发建设“城市民族工作综合服务”微信小程序,实现“指尖办事”“掌上办事”,为流动人口办理业务和了解政策提供了快速、便捷的政务服务。
五、坚持党建引领,夯实基层基础
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推行城市社区民族工作“党建+”模式,将社区民族工作服务体系建设融入社区“三有一化”党建责任网格,推动基层党建工作与城市社区民族工作深度融合,加快组织领导好、民族关系好、贯彻政策好、宣传教育好、为民服务好、社容社貌好“六好”社区建设。在云南省率先启动“党建引领+街道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模式,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成果不断转化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不断满足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社区开通“一站式”绿色服务通道,提供预约办理、上门办理、全程代办等服务,有效解决各族群众办事的难点、政务服务的堵点,将“菜单式”精细化服务送到各族居民“家门口”。加强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和社会慈善资源“五社联动”,推行社区“楼栋长”和“十户长”,所有社区100%建立协商议事委员会,形成城乡居民和多元主体广泛参与、群策群力,共同解决城市民族工作热点难点问题的良好局面,探索建立起“党建引领、联动发展、协同治理”的城市民族工作基层治理新模式,共建共治共享的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进一步优化,营造出了“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良好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