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政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审计意义及策略

2023-09-03左晓丹

中国农业会计 2023年6期
关键词:专项资金审计工作财政

左晓丹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审计局)

近年来,各级政府为提升社会服务水平,在公共服务方面投入了大量经费。作为国家重要的职能部门之一,行政事业单位承担着为广大民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的职责。但是,行政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与运用中出现了腐败、公共资产与闲置资金浪费等情况,严重损害了人们的公共利益。究其原因,主要是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对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与使用不够规范。因此,行政事业单位迫切需要建立与完善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与使用体系,保证财政专项资金的有效使用和行政事业单位职能的发挥。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的重要意义

(一)强化专项资金运行管理,确保资金运用合法合规

行政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是指由上一级部门或财政部门为完成专项工作或工作任务下拨的款项。财政专项资金一般都有一定的额度,行政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水利、应急、环保等和社会民生密切相关的方面,而审计活动致力于强化对行政事业单位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督,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营活动构成了有效制约,并且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指导性。行政事业单位在使用时既要专款专用,还必须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方法加以管理,这就要求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必须加强对专项资金的管理[1]。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的审计,可充分发挥审计工作对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督和评价作用,有利于行政事业单位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进行生产和经营,推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及财务报表真实、准确,确保专项资金运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

(二)提高财政专项资金的经济效益,优化社会资源配置

以往行政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审计工作侧重审查专项资金使用是否符合有关制度标准的规定,对资金的使用效益则很少重视,这样的审计导向客观导致行政事业单位资金运用中出现各种浪费资源的情况[2-3]。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以及公共财政框架体系建设不断推进,财政资金管理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资金进行专项审计已成为当前我国财政监督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行政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审计在新的发展阶段需要同时注重专项资金使用效率与成效,以科学合理为依据,践行科学发展理念,推动市场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采用科学、有效的审计监督手段不断加大对行政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的监管力度,不但可以有效促进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还能让行政事业单位对专项资金进行合理利用,避免资金流向不合规、效率低下的工程,对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工作效能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有积极作用。此外,开展财政专项资金审计工作可以有效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还能促进政府相关部门加强财政管理和监督,最大限度保障各级行政事业单位资金运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同时减少财政资金挪用风险和公款浪费的可能,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进而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确保社会资源得到有效使用,推动市场经济稳步发展。总的来说,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审计可以发挥社会主导作用,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有效节约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对我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策略

(一)强化审计工作过程监管

专项资金审计是行政事业单位资金安全的有力保障,行政事业单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对专项资金的审计。

第一,完善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审计有关工作机制,强化专项资金过程审计。对于专项资金重大项目,可以通过定期抽查、中期审计或其他方法,把审计行为前置,增强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同时掌握被审计项目状况,针对行政事业单位在专项资金管理中存在的“抓住早,抓住少”的现象,向被审计的行政事业单位及时反馈意见,提出纠正意见,从源头上及时纠正不正之风,使其不会演变成违规违纪行为。同时,还需要建立起专项审计工作体系,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第二,提高审计人员对审计工作认识的同时落实审计工作责任制,强化项目专项资金审计。随着经济形势不断变化,财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推进,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与效果日益成为影响政府形象的重要因素。国家对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等的建设每年都会投入大量的专项资金,专项资金的使用也关系着亿万百姓的切身利益。因此,必须增强审计工作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审计人员应充分认识审计监督工作,发挥专项资金专款专用的最大效用,同时相关人员应克服畏难情绪,敢于承担责任,在坚持公平合理的前提下,以公开为原则,以有关法规为基本遵循,对项目资金的实际用途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并适时将审计结果予以公布。对于审计查出的违规问题,应主动配合相关执法部门处理案件。同时,还要注意防范可能出现的风险隐患,提高审计效率,将审计成果更加直观地反映出来。

第三,落实专项资金预算项目、工程实施、施工进度多环节审计,提升专项资金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行政事业单位部分工程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按时完工并交付使用,使得项目资金存在结存情况。针对这种情况,各资金使用单位要加强交流,让财务人员掌握工程进度,及时拨付项目资金。各财政资金管理部门要做好资金审计和监管工作,防止发生专项资金挪用等问题。项目结束后,经办人员应按时开展项目报销工作,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将项目结余资金归还给财政部门并形成专项决算,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率。

(二)重视账面审计

会计取得的原始凭证、会计资料,编制的会计账簿、明细账、银行流水及其他账面资料为审计工作提供了依据,也是审计人员不能忽视的重要内容。审计人员需对以上资料进行重点审查,并确认行政事业单位人员是否存在乱支滥用财政资金和挪用公款的现象。对被审计单位所提供的会计资料审查需要注意以下4 个方面:第一,经费的落实。审计人员可对单位项目资金预算、上级部门资金安排文件及资金实际到位时间进行核查,确认数额是否存在出入,有无拨款不够及时、不充分、乱收费、乱集资或者拖延工程进度等现象。第二,资金管理的状况。主要检查单位是否按照政策分别核算,资金支出的审批流程、现金及专项资金的管理是否存在漏洞,确保专项审计资金使用的安全性。第三,资金的支出。审计人员需要重点核查专项资金是否存在挤占、挪用、转移、浪费和损失等现象,以及其他违纪违规事项,如是否存在坐支现金,或者在预算表中虚列资金收入,私设“小金库”等。同时,审计人员可根据审前调查中编制的规定,对照账面支出情况,重点关注政府投资建设项目是否按照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有关规定和相关政策进行账务处理,单位产生的接待费和管理费是否符合国家规定,以及用于退耕还林、优抚安置、社会保障的专项资金是否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及时支出并单独列出。第四,债权债务。检查资金的借款、归还及应付账款等有关凭证,并认真核查其用途,注意审查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合理性和完整性。

(三)重视外延审计

从历年专项资金的审计情况来看,经常发生下级部门单位资金使用的严重违规违纪事件。因此,对于下拨到下级单位或企业的专项资金应加大专项审计力度,向资金端部拓展,着重核查下级单位与关联企业专款专用的情况,是否存在违纪违规的行为。专项资金的范围较广、涉及部门较多,为节省审计时间与费用,可以采用对重点科室、重点对象进行抽查的方式,这样既能及时发现资金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也能使审计人员从宏观上把握整个财政资金的流向与效果。比如,对民政专项资金审核时可沿资金流向进行,追踪至乡镇民政办和村委会,可对个人补助资金情况进行走访调查。此外,还应查看工程的账外资料,包括项目立项、招标、设计、监理、验收及其他档案资料,着重研究每个项目合同是否符合账面资金的付款时间及数额。另外,还要开展野外实地踏勘,验证有无虚报的项目、虚报的工程量等,对建设单位进行跟踪检查,了解其实际施工质量、进度以及竣工后的使用功能,并及时反馈有关问题或意见。还可在银行的协助下,利用网络技术,联合房地产、户口管理、工商、税务、民政和其他部门,合理合法地查证个人是否存在虚报冒领、反复领取,以及单位是否存在弄虚作假的行为。通过对被审对象的全方位检查,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比如,在对农村危房改造专项资金进行审计时,可收集获得专项补助人员、工商部门注册的企业人员信息及其房产车辆等资料,编制计算机语言,对隐瞒家庭实际经济情况、违反规定申请补贴的人员进行甄别。同时,对被检查对象所提供的材料进行核对分析,找出其中疑点并予以纠正,确保资金安全完整。也可让部门联系人与之进行交流,观察谈话人员的行为、神情,寻找蛛丝马迹。

(四)科学做好审计风险管理

随着市场竞争压力不断增大,各类审计风险层出不穷,审计制度需要不断完善,审计人员需要不断增强责任意识,主动、积极地做好各种风险防范工作[4]。为此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审计人员需要对事前、事中和事后各阶段审计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予以充分关注,因为这几个环节对防范审计风险都起着重要作用,任何一环缺失,都会导致审计风险增加。

第一,事前审计的风险评估。事前审计的风险评估是对审计人员从事审计活动、提升审计工作效率和综合效果的重要保障,因此需要对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可能影响因素进行认真分析与研究,正视审计单位面临和可能存在的审计风险,并作出综合分析与判断。审计活动开展前,应明确制订合理、科学的实施方案,使审计风险得到有效的管控。同时,确保审计单位与审计机构之间能保持良好的沟通,以此确保审计结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最大限度降低审计风险。通过各种途径向社会公众宣传审计风险控制体系,提高公众对于审计风险防控体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第二,事中审计的风险控制。事中审计的风险控制主要表现为联合社会多方力量参与审计并进行审计全过程监督,从而降低审计风险[5]。首先,被审计单位及其相关单位、职能部门需要加强沟通,针对审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及时解决。其次,行政事业单位应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审计风险教育培训,提高其风险意识。再次,向社会公众宣传审计风险的危害,同时鼓励其参与审计风险监管,通过社会媒体力量加大审计风险监管力度。

第三,事后审计的风险评估。事后审计的风险评估是指审计风险管控行为发生后对风险进行全面评估的审计工作。为避免人为疏忽大意而出现审计疏漏、错误,有必要让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主动与社会各界理性交流并开展多样化的宣传,将单位各方面资金活动主动纳入审计风险控制范畴,切实减少审计风险。同时,积极寻求与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合作,从多个方面降低审计风险。在此阶段,一方面要结合当地情况适时进行审计相关法律法规、道德规范等方面的宣传;另一方面,被审计单位及其相关单位、职能部门要形成上下联动机制,及时解决宣传过程中公众存在的问题。这样不仅能使审计风险大大降低,还能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服务质量[6]。

三、结语

行政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是复杂的,一旦财政专项资金运用不当,便会严重影响财政专项资金的高效运用。但是,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长效管理机制缺失,造成部分财政专项资金出现管理漏洞。同时,由于相关部门不注重财政专项资金监管工作,财政专项资金无法发挥应有的效用。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应重视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尽快建立和完善监管机制,规范行政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加大单位财务人员职业培训力度,最大限度提升财政专项资金的社会效益。

猜你喜欢

专项资金审计工作财政
推动内部审计工作数字化的探究
如何做好高校基建工程跟踪审计工作
会计集中核算制下的内部审计工作
略论近代中国花捐的开征与演化及其财政-社会形态
探索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监督新路子
涉农专项资金领域职务犯罪浅析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研究
完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思考
医改需适应财政保障新常态
县财政吃紧 很担忧钱从哪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