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普惠金融视角下中小微企业融资困境及对策

2023-09-03冯雪晴

中国农业会计 2023年6期
关键词:普惠金融服务金融机构

冯雪晴

(作者单位:荆楚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作为数量最多、最富活力的微观经济主体,我国中小微企业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但是,由于经营规模小、管理不规范、抵质押物不足、抗风险能力差等原因,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始终困扰着中小微企业,成为其成长的重要瓶颈。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数字普惠金融应运而生,拓展了普惠金融服务范围,降低了服务成本,提高了服务效率,为化解中小微企业融资困境提供了思路。

一、中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的主要表现

一是难以达到金融服务门槛。传统普惠金融服务,更多是基于企业过往良好的可证实的经营业绩,以可预见的经营收入作为还款来源,有充足抵质押物作为担保补足风险敞口而提供的金融支持。而大多数中小微企业由于经营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弱,在有资金缺口需要申请融资时,往往面临着管理不健全、财务报表不规范、信息披露不完全、抵质押物缺乏等诸多不利条件的限制[1],从而难以获得有效的金融支持。

二是融资效率低。金融机构在传统信贷模式下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时遇到的最大难点在于信息不对称[2],无法掌握企业真实的经营情况。而多数中小微企业由于经营不规范,往往无法提供真实准确的财务报表、资金流水、交易背景等佐证材料,甚至部分企业为了能更好地获取融资而提供虚假资料。因此,为了更准确地对企业进行风险评估,金融机构会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来对企业的融资申请材料进行核实,从而使得融资的审批时效难以得到保证。

三是融资成本高[3]。由于中小微企业与金融机构双方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为了有效控制融资风险,在审查过程中需要花费较大的人力和物力来严格审查企业资质,这意味着,相较于审查大型企业,金融机构审查中小微企业会付出更多的成本,而这部分成本最终会转嫁到企业身上。同时,由于中小微企业自身抵质押物不足,其往往会寻求第三方担保机构提供担保,以作为风险补足措施来获取融资,这也会产生额外的成本。

二、中小微企业融资困境产生的原因

(一)企业内部管理体制不健全

金融机构在考虑是否对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时,首先会对企业进行信用评级,也就是基于企业过往经营状况、市场竞争地位、管理水平等指标,对企业偿债能力和偿债意愿所作出的综合评价。

大多中小微企业受资金和人员规模的影响,管理体制不健全,没有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管理标准和财务制度,普遍存在权责不明、产权不清等问题[4]。金融机构由于难以掌握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和盈利能力,往往在审批时相对谨慎,从而使得企业的信用评级达不到金融机构的融资服务门槛。哪怕通过了信用评级,考虑到大多数中小微企业规模小,竞争激烈,对外部环境变化非常敏感,受经济周期波动影响较大,金融机构的态度也比较审慎。

同时,中小微企业由于管理体制不健全,存在财务外包、人员流动性大等情况,内外部信息传递不畅甚至滞后,因此,在金融机构推出创新融资产品及金融服务时,企业负责人不能及时掌握、及时跟进,从而增加了企业融资难度。

(二)外部融资渠道较为单一

由于资金有限、规模较小,中小微企业在出现资金缺口时,外源性资金来源常常是银行和民间借贷,而发行股票、企业债券等直接融资模式基本达不到条件。

由于中小微企业管理体制不健全、财务制度不规范、信息不透明,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审查过程中会花费更多的人力和物力来对企业融资申请资料进行核实与评估,而在花费大量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的同时,中小微企业的融资规模和综合收益较大型企业来说少很多[5],因此在综合考虑成本与收益的情况下更倾向于为大型企业提供融资。

至于民间借贷,又往往会导致高额的成本、较大的安全隐患,甚至发生违法犯罪行为,更不是融资上策。

(三)社会增信机制不够完善

基于上述分析,当前中小微企业在选择融资渠道时,更多还是考虑银行融资,而银行作为有着相对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及内部控制机制的金融机构,在判断是否发放一笔贷款时,基本是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融资做什么?用什么还?还不起怎么办?

前两个问题主要依据企业自身的经营情况来判断,第三个问题则是在前两个问题基础之上的一种风险缓释措施,主要有抵押、质押、保证三种方式。作为中小微企业,如果需要向银行申请融资,在自身抵质押物不足的情况下,则必然要寻求第三方担保,诸如担保机构、政府基金、第三方资产等。

因此,从金融支持的角度来看,中小微企业要想成功获取融资,除了企业自身素质,还依赖于外部强有力的增信机制[6],如担保体系、信贷风险补偿机制等[7]。

三、数字普惠金融化解中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的优势

首先,对中小微企业来说,数字惠普金融提高了融资的可获得性。金融机构利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可以通过数据挖掘提前对企业的相关指标进行分析测算,评估企业资质,预测企业融资需求,进而主动与企业对接,提供定制化的个性服务,金融服务方式由“企业找金融机构”向“金融机构和企业双向奔赴”转变,有效地降低了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门槛[8]。

其次,对金融机构来说,数字普惠金融可以提升对客户信息的挖掘和处理能力。数字普惠金融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应用于金融领域,一方面,运用计算机来挖掘和处理客户信息,如企业基本信息、信用状况、履约情况、实际经营数据等,在尽职调查、融资资金用途管理、风险监控等方面进行智能监控,解放了人力;另一方面,运用信息技术收集分析企业财务、上下游、资金流向等信息,能够更深入地对企业进行“穿透式”评估,提升了企业信息的透明度,增强了金融机构对风险的识别能力,缩短了数据处理时间,进而可以提高融资效率。

再次,对企业和金融机构双方来说,数字惠普金融可以降低成本。与传统普惠金融不同,数字普惠金融打破了原有的金融服务方式,减少了人力和物力的消耗,缩短了业务处理时间,有效提高了信息收集和处理效率,可以扩大普惠融资规模,降低交易成本。

四、数字普惠金融化解中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的对策

(一)加强金融生态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在政府层面,围绕数字金融进行顶层设计,统筹数字化与传统金融相融合的创新发展,修订促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相关政策文件,对数字普惠金融的相关概念、原则、架构等内容加以明确和规范,在财政、税收、货币政策方面出台相关扶持政策;监管部门针对数字普惠金融模式进行监管创新,建立适度的容错机制,让金融机构敢贷愿贷;完善网络、清算系统等基础设施,提升数据处理效率,进一步提高普惠金融服务的数字化程度和智能化水平。

(二)搭建数字金融服务平台

中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的一个表现形式是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融资效率低下。而数字普惠金融可以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搭建数字金融服务平台,通过健全沟通和交流机制,在平台上主动、双向地向金融机构和企业推送相关动态。

对企业来说,其可以自动匹配契合自身实际融资需求的金融机构和产品;对金融机构来说,其不仅可以自动匹配与自身风险偏好相一致的企业,还可以根据当地的产业集群、专业商圈、特定上下游产业链定制数字化融资产品,进而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更好地促进中小微企业和自身之间的双向交流。

(三)加强信用体系建设

在传统普惠金融模式的监管体制下,中小微企业如果出现提供虚假资料骗取融资、挪用资金、不按时履约等情况,监管部门往往是处罚金融机构没有履职尽责,而企业的违法成本、违约成本较低。因此,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深层次原因,主要还是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构建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

其一,建立和规范企业信用信息发布机制,打通工商、税务、安全生产、产品质量、产品安全等信息,让企业的生产经营信息、管理信息、诚信信息等与征信信息共享互通,突破信息壁垒,构建统一标准的数字化信用体系,使得金融机构能够更精准地对中小微企业进行客户画像。其二,利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通过风控建模等方法,让企业的信用信息被看见、被量化,让这些无形的信用信息转变为有形的经济价值。其三,基于这样一套信用体系,配套奖罚并重的相关政策,让守信用的企业享受到便利,这样不仅有利于中小微企业更好地获取融资,还有利于打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从而使得金融市场形成良性循环。

(四)深化传统金融机构数字化升级

以商业银行、证券、信托、基金为主体的传统金融机构,是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主力军。传统金融机构借助数字化信息技术,能够破除信息壁垒,拓展金融服务的覆盖范围,提高金融服务的能力[9]。

首先,充分利用数字化信息技术,减少对线下抵质押担保的过度依赖,创新担保方式,结合地方经济特点、当地企业集群特点,结合中小微企业所处行业的经营特点、账期规律等,针对不同规模、不同行业和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推出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其次,依托信用体系和数字化手段,在产品品种上实现定制化,在产品定价上实现精细化,在风控要求上实现差异化,在业务流程上尽可能简化,以提高服务效率,降低服务成本。再次,由于数字普惠金融是以互联网为载体,传统的风控体系无法完全覆盖和预测随着数字化推进而可能产生的新风险,而金融机构作为数字普惠金融的重要参与者,开展数字金融知识讲座、数字金融政策宣讲、数字金融产品宣传是非常有必要的。

(五)提升企业自身综合实力

虽然说数字普惠金融给中小微企业获取融资带来了新的机遇,但“打铁还需自身硬”。经营不规范、财务制度不健全、权责不明、产权不清等问题,仍然是中小微企业融资困境产生的重要原因。

因此,一方面,中小微企业应该正确认识到自身缺陷,建立健全经营管理体制和财务制度规章,完善公司的治理机构和管理机制,规范企业财务体系,诚信经营,遵纪守法,提高信息的公开透明度,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以提升外部金融机构对企业的认可度和信任度;另一方面,中小微企业应根据自身所处行业地位、发展阶段、现金流状况、盈利能力等,提前做好投融资规划并充分评估风险,积极利用数字普惠金融的优势权衡融资渠道和融资成本,掌握国家相关优惠政策,在确保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合理控制融资规模,以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

五、结语

数字普惠金融伴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出现应运而生,为解决融资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提升金融机构数据挖掘和分析处理能力,提高融资效率,降低融资成本等方面提供了新路径,为化解中小微企业融资困境提供了新思路。

从政府层面来说,应加强金融生态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搭建数字金融服务平台,完善信用体系,为数字普惠金融背景下的中小微企业融资构建良好的外部环境。

从金融机构层面来说,应乘着数字化迅猛发展的“东风”,加快自身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构建普惠金融服务新模式,提质增效。这是金融机构和中小微企业双赢的有效途径。

对于中小微企业自身来说,不能再固守原有的经营管理方式,而要完善治理结构,建立健全经营管理体制和财务规章制度,规范运作,诚信经营,不断提升自身的信用水平,积极对接各数字平台,在市场化竞争中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以在数字化普惠金融发展中增强自己获取融资的能力。

猜你喜欢

普惠金融服务金融机构
“三农”和普惠金融服务再上新台阶
让金融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探索节能家电碳普惠机制 激发市民低碳生活新动力
协力推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金融机构共商共建“一带一路”
我国金融机构股价和主要财务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日照银行普惠金融的乡村探索
农村普惠金融重在“为民所用”
金融科技助力普惠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