滦州地区奶牛产乳热影响因素及防治措施
2023-09-03葛兆骞滦州市农业农村局河北滦州063700
●葛兆骞(滦州市农业农村局 河北 滦州 063700)
产乳热又名产后瘫痪,是滦州市养殖奶牛群体中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其平均发病率为7.5%。产乳热对奶牛健康生产影响较大,患有产乳热的奶牛采食量下降,泌乳前2 周易出现钙负平衡,增加奶牛淘汰风险,给滦州市养殖产业带来损失[1]。掌握奶牛产乳热发病机制、临床症状,提前做好防治准备可有效降低患病率,减少该疾病引起的养殖损失。
1 奶牛产乳热发病机制
成年奶牛体内的钙大部分存在于骨骼,仅有少部分存在于血液和其他组织中,在奶牛代谢的血凝、调节肌肉活动、调节酶的活性中均发挥关键作用。奶牛泌乳需要钙离子的参与,成年奶牛体重在600 kg 左右,体内血钙含量约3 kg,但在泌乳期,奶牛大量泌乳将造成血钙大量流失。奶牛分娩前30 g 钙即可供应正常代谢需要,主要用于排泄和供应胎儿发育,但产后用于产乳流失的钙就超过50 g/d,若此时外源性的钙摄取不足,不能很好动员骨钙、肠钙及肾钙吸收,将导致低钙血症,引起产后瘫痪[2]。除泌乳期外源性钙摄取不足以外,产乳热的发生还与奶牛对大量钙需求的适应能力较差有关。甲状旁腺素、降钙素及1,25-二羟基维生素D3共同调节体内钙浓度的平衡。当血钙浓度较低,将反射性引起甲状旁腺素分泌,增加破骨细胞活性,同时通过1,25-二羟基维生素D3转化,促进体内小肠及肾脏对钙的吸收。降钙素的作用与甲状旁腺素相反,起到降低血钙的作用。处于泌乳阶段的奶牛如果可以良好激活体内钙的调节机制,则钙浓度下降幅度降低,反之,若钙调节激活能力不强,则患低血钙产后瘫痪的风险较高。
2 奶牛产乳热临床症状
奶牛发生产乳热表现为精神萎靡,食欲缺乏,反刍减少,无力,头颈部呈S 形弯曲,躺卧时间增加后自行站立困难,伴产乳量下降。随疾病进展,出现呼吸深慢,反刍及排泄中止,肢体无力,站立不稳或无法站立,头颈部向一侧弯曲且抬起费力,伴产乳停止,未及时治疗将导致奶牛死亡[3]。
3 奶牛患产乳热的影响因素
3.1 自身因素
品种、年龄、胎次与产乳热的发生密切相关。不同品种的奶牛产乳热的发生风险不同,滦州地区奶牛产乳热发生风险最高的是娟姗牛,其次是挪威红牛。奶牛体况评分过高或过低均会增加产乳热的发生,体况评分较高的奶牛一般初始泌乳量较高,血钙流失相对严重,体况评分>4 分的奶牛,其产乳热的发生率要比体况评分在2~4分之间的奶牛高3 倍。体况评分较低,奶牛营养状况不良,对钙的摄取吸收能力较低,将增加患产乳热的风险。年龄和胎次对产乳热的发生率也有影响,老年奶牛各器官系统处于衰老变化,骨质下降,机体对钙调节激素的反应力较低,对钙离子的吸收能力下降,年龄越大、胎次越多产乳热的发生率越高。泌乳量方面,100 mL 牛奶中钙含量在100 mg 左右,泌乳量越大,钙流失越严重,产乳热发生率也越高。
3.2 营养因素
奶牛饲粮中主要阳离子与阴离子的毫摩尔差对奶牛血液酸碱平衡产生直接影响。当饲粮中钠、钾等阳离子高而氯、硫等阴离子低,阴阳离子差较高时,pH 偏碱性,抑制骨钙动员,对奶牛的血钙恢复产生负面作用,会增加患产乳热的风险。饲粮中钾含量过高将影响奶牛机体对镁的吸收,而甲状旁腺素的分泌和受体敏感性需要镁离子参与,镁缺乏时,不能及时调动体内升钙机制,当血液中镁含量低于0.65 mmol/L 时,将会增加产乳热患病风险。此外,奶牛饲粮中的磷含量过高,钙磷共同调节作用受到影响,参与该调节的1,25-二羟基维生素D3等激素转化功能受到抑制,影响肠道及肾小球对钙的吸收,增加产乳热患病风险。
3.3 疾病因素
若奶牛有产乳热病史,其再次发生产乳热的风险较高,比正常奶牛要高2~3 倍。此外低镁血症、高磷血症也是引发产乳热发生的因素,原因见“3.2 节”。
3.4 环境因素
气候环境变化是奶牛发生产乳热的潜在因素。滦州市5~7 月温湿度最高,温度为20~30℃,极端最高气温39.1℃,发生在7 月,降水量为292.7 mm,空气湿度在76%左右。5~7 月也是滦州市地区奶牛产乳热发生率最高的季节,其发生原因与环境温湿度、奶牛食欲、食物摄取量、新陈代谢速度有关。此时处于泌乳期的奶牛钙流失增加,外源性钙摄取不足,血钙浓度渐行性下降,会增加产乳热患病风险[4]。
4 奶牛产乳热的预防及治疗
4.1 检测
检测奶牛血液中钙浓度是诊断产乳热的主要方法,一般疾病症状与产乳热相符,且血液总钙<1.50 mmol/L 或离子钙<0.44 mmol/L 即可确诊。血液总钙采用分析仪测定。离子钙测定包括火焰光度法、离子选择电极法、原子吸收光谱法等,其中以离子选择电极法为首选。离子选择电极法存在检测步骤繁琐,检测时间较长的问题,固态离子选择性电极法则消除离子选择性电极的缺点,除可消除充液对离子通道的负面影响外,还具有器械维护及携带方便的优点,已成为离子选择电极领域的新方向。
4.2 科学饲养预防
4.2.1 饲养管理因产乳热发病与胎次、泌乳量、品种等密切相关,可根据奶牛具体情况制定养殖管理方案,将高泌乳量、多次妊娠、有产乳热发病史的高风险患病奶牛单独饲养,增加监管及饲粮管理力度。
4.2.2 饲粮中添加阴离子盐在饲粮中增加硫、氯等阴离子含量,降低钾、钠等阳离子含量,缩小阴阳离子差,可提升奶牛机体甲状旁腺激素升钙机制敏感性,延缓血钙浓度下降幅度,预防产乳热的发生。产前3 周根据奶牛每日摄取干物质量,在饲粮中添加硫酸铵等阴离子盐,饲粮中钙、镁含量分别控制在1.5%和0.4%。检测机体酸碱度,以尿液pH 值在5.5~6.5 为宜,pH 值过高则适当增加阴离子添加剂量。
4.2.3 饲粮中减少钾含量降低饲粮中钾含量的比例。降低饲粮为钾含量较高的豆类作物,应增加酒糟、玉米青贮作物比例。
4.2.4 奶牛产前使用低钙饲粮产前10 d 调整饲粮中的钙离子含量,每日摄取量为35~45 g,可供奶牛正常代谢需要,而相对低钙状态可有效启动机体升钙机制,提升机体反应能力,在泌乳期钙需求较大的情况下,可及时激活升钙机制,配合合理饲粮喂养可有效避免产乳热的发生。
4.2.5 饲粮中磷控制饲粮中钙磷比控制在2.5∶1,每日磷摄入量低于24 g 或高于80 g 均会诱发低钙症,为满足奶牛生长需要,维持体内钙磷平衡,磷日喂养量应控制在40~50 g。
4.2.6 补充维生素D临产或泌乳量高的奶牛应适当增加室外光照时间,同时饲粮中补充维生素D,如添加鱼油、鱼肝等动物性蛋白饲料。
4.2.7 口服钙制剂为帮助泌乳期奶牛血钙尽快恢复平衡,应根据血钙水平变化及时给予钙剂。补充方式为口服,时间一般为生产时或产后1~2 d,补充钙剂为丙酸钙,饲喂量为50~125 g/d。
4.3 治疗
4.3.1 紧急治疗奶牛产乳热确诊后,使用25%葡萄糖酸钙静脉滴注500 mL,消除产乳热急性症状,也可将50%葡萄糖酸钙、15%硫酸镁及磷酸氢钠按2∶2∶1 比例混合,按20 mg/kg·bw 标准静脉滴注,滴注过程中出现酮血病症状时,可静脉滴注50%左旋糖酐300~500 mL 缓解症状。产乳热奶牛8~12 h 后仍然不能自行站立者,使用10%葡萄糖注射液+磷酸钙1000 mL 或15%磷酸二氢钠200 mL 静脉注射。静脉输液速度应控制在30~60 滴/min,奶牛滴注过程中出现烦躁不安等异常症状应停止输液治疗。静脉治疗可直接提升血液中钙水平,不能启动体内升钙机制,敏感度得不到锻炼,故产乳热症状缓解后可使用口服方式进行钙剂的补充[5]。
4.3.2 乳房送风使用乳房送风法可减少乳房血流,降低产乳量,减少钙流失。合理安装经消毒处理过的乳房送风器,通过挤压将乳房中的残留乳汁排出,消毒棉球常规消毒,乳房送风器涂抹润滑油后插入乳头管,启动机器,充气,乳区充气完成后拔除导管,适当按摩,使用纱布束起乳房,2~3 h 后将纱布放开,排出部分乳汁,必要时6~8 h 后可重复进行充气疗法。
5 总结
产乳热的发生受奶牛自身、管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应结合奶牛品种、年龄、胎次等因素制定相应防治措施,降低产乳热发病风险。预防可从饲养管理和饲粮营养方面入手,加强临产及泌乳期饲粮喂养,其中产后期的阴离子盐饲粮、产前低钙饮食及产时产后的钙剂口服补充是预防产乳热的常用措施。治疗从药物及物理方面入手,提升血钙浓度,降低血钙流失,从而达到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