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NT-proBNP、D-二聚体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分析

2023-09-02王志达段晓楠田亮蔡德建周晓伟周瑾卢庆乐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3年15期
关键词:二聚体阳性率障碍

王志达 段晓楠 田亮 蔡德建 周晓伟 周瑾 卢庆乐

急性脑梗死属于临床神经内科常见疾病, 是由各种因素引起突发性脑部血液循环障碍, 使脑部出现缺氧、缺血, 继而出现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所致[1]。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小动脉闭塞是引发急性脑梗死的主要原因, 心脏病、血脂异常、烟雾病、糖尿病及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的影响因素[2]。该病患者以老年人为主, 近几年, 受人口老龄化影响, 导致其患病率呈逐渐升高势态[3]。我国是急性脑梗死高发国, 每年新发患病例数约为140 万人, 其中约90 万人因病死亡, 存活者也常遗留后遗症, 会造成肢体功能、语言功能、认知功能等方面的障碍, 严重者会出现偏瘫, 继而导致生活质量明显降低[4-6]。因此, 临床针对急性脑梗死应做到及早诊断、积极治疗, 以提高疗效, 改善患者预后。目前认为, 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应做到系统评价病情, 包括询问病史、神经血管检查、脑部影像学检查等, 其中脑部影像学检查能够反映脑梗死的部位、区域、血管分布、病灶出血情况等, 可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参考依据[7]。但是, CT、磁共振成像、脑血管造影等检查项目均存在一定的不足, 如CT 对脑干、小脑等梗死灶显示不佳;磁共振成像检查费用高, 且受患者体内金属物品的限制;脑血管造影具有创伤性, 且对影像学医师的技术要求较高[8]。所以, 寻找一种相对简单、可行、安全性高的检查方法非常有必要。基于此, 现对80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与80 例健康体检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分析, 对比其NT-proBNP、D-二聚体的差异, 旨在明确实验室检验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 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21 年3 月~2022 年10 月诊治的80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脑梗死组, 根据脑梗死面积将脑梗死组患者分为大面积脑梗死组(46 例)与非大面积脑梗死组(34 例);根据是否合并意识障碍将脑梗死组患者分为意识障碍组(33 例)与非意识障碍组(47 例);根据是否合并高血压将脑梗死组患者分为高血压组(52 例)与非高血压组(28 例)。另选取同期80 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脑梗死组中男43 例,女37 例;年龄53~87 岁, 平均年龄(68.49±7.53)岁;体质量指数19~29 kg/m2, 平均体质量指数(24.72±3.65)kg/m2;病程3~15 h, 平均病程(7.33±2.74)h;梗死部位:左侧50 例, 右侧30 例;病理分期:超急性期20 例,急性期27 例, 亚急性期33 例;病灶部位:基底节区20 例, 脑干13 例, 颞叶13 例, 半卵圆中心区11 例, 多发性23 例;合并症:高血压21 例, 糖尿病17 例, 高血脂12 例。对照组中男42 例, 女38 例;年龄53~86 岁,平均年龄(68.45±7.50)岁;体质量指数19~29 kg/m2,平均体质量指数(24.75±3.63)kg/m2。两组性别、年龄及体质量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脑梗死组纳入标准:①病历资料完整;②经颅多谱勒超声、脑血管造影等检查证实,满足《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中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发病年龄较高;常伴有动脉硬化、高血压;发病前可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安静状态下发作;病情常在几小时或几天发展至高峰;出现相应供区的神经功能损伤;脑脊液通常无异常, CT检查于1~2 d 后发现低密度影;③初次发病、意识清醒。脑梗死组排除标准:①复发脑梗死;②3 个月内脑外伤;③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出血;④颅内感染性疾病[9];⑤主要脏器严重疾病;⑥癌症;⑦精神疾病;⑧传染性疾病。对照组纳入标准:①体检资料完整;②身体健康状况良好。对照组排除标准:①神经系统疾病;②3 个月内脑外伤;③颅内感染性疾病;④主要脏器严重疾病;⑤癌症;⑥精神疾病;⑦传染性疾病;⑧血液系统疾病。

1.3 方法 所有受试者均晨起空腹采集肘静脉血2 ml, 置于专用试管内, 2 h 内以3000 r/min 的转速分离血浆, 样本离心后立即上机检测。运用博奥赛斯Axceed260 全自动化学免疫分析仪测定NT-proBNP, 试剂盒由天津博奥赛斯科技有限公司生产;NT-proBNP的正常值为≤125 pg/ml, >125 pg/ml 视为阳性[10]。运用积水CP3000 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测定D-二聚体, 试剂盒源自积水医疗科技(中国)有限公司;D-二聚体的正常值为0~0.5 mg/L, >0.5 mg/L 视为阳性[11]。NTproBNP、D-二聚体检测水平中任何一项阳性或两项均为阳性, 视为NT-proBNP、D-二聚体联合检测阳性。

1.4 观察指标 ①对比脑梗死组与健康对照组、大面积脑梗死组与非大面积脑梗死组、意识障碍组与非意识障碍组、高血压组与非高血压组NT-proBNP 和D-二聚体检测水平及阳性率。②对比NT-proBNP、D-二聚体单项检测及联合检测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效能, 以DSA 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 计算NT-proBNP、D-二聚体诊断急性脑梗死的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脑梗死组与健康对照组NT-proBNP、D-二聚体检测水平及阳性率对比 脑梗死组NT-proBNP、D-二聚体检测水平及阳性率均高于健康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脑梗死组与健康对照组NT-proBNP、D-二聚体检测水平及阳性率对比[±s, n(%)]

表1 脑梗死组与健康对照组NT-proBNP、D-二聚体检测水平及阳性率对比[±s, n(%)]

注:与健康对照组对比, aP<0.05

组别 例数 NT-proBNP D-二聚体检测水平(pg/ml) 阳性 检测水平(mg/L) 阳性脑梗死组 80 262.15±58.89a 62(77.50)a 1.59±0.41a 68(85.00)a健康对照组 80 65.68±21.73 3(3.75) 0.43±0.25 2(2.50)t/χ2 27.995 90.196 21.606 134.359 P 0.000 0.000 0.000 0.000

2.2 大面积脑梗死组与非大面积脑梗死组NTproBNP、D-二聚体检测水平及阳性率对比 大面积脑梗死组NT-proBNP、D-二聚体检测水平及阳性率均高于非大面积脑梗死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大面积脑梗死组与非大面积脑梗死组NT-proBNP、D-二聚体检测水平及阳性率对比[±s, n(%)]

表2 大面积脑梗死组与非大面积脑梗死组NT-proBNP、D-二聚体检测水平及阳性率对比[±s, n(%)]

注:与非大面积脑梗死组对比, aP<0.05

组别 例数 NT-proBNP D-二聚体检测水平(pg/ml) 阳性 检测水(mg/L) 阳性大面积脑梗死组 46 284.02±40.44a 42(91.30) 1.73±0.46a 45(97.83)非大面积脑梗死组 34 232.56±24.08 20(58.82) 1.40±0.32 23(67.65)t/χ2 6.599 11.828 3.588 13.965 P 0.000 0.001 0.001 0.000

2.3 意识障碍组与非意识障碍组NT-proBNP、D-二聚体检测水平及阳性率对比 意识障碍组NT-proBNP、D-二聚体检测水平及阳性率均高于非意识障碍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意识障碍组与非意识障碍组NT-proBNP、D-二聚体检测水平及阳性率对比[±s, n(%)]

表3 意识障碍组与非意识障碍组NT-proBNP、D-二聚体检测水平及阳性率对比[±s, n(%)]

注:与非意识障碍组对比, aP<0.05

组别 例数 NT-proBNP D-二聚体检测水平(pg/ml) 阳性 检测水平(mg/L) 阳性意识障碍组 33 284.44±38.62a 30(90.91) 1.89±0.51a 32(96.97)非意识障碍组 47 246.50±30.67 32(68.09) 1.38±0.33 36(76.60)t/χ2 4.891 5.792 5.432 6.312 P 0.000 0.016 0.000 0.012

2.4 高血压组与非高血压组NT-proBNP、D-二聚体检测水平及阳性率对比 高血压组NT-proBNP、D-二聚体检测水平及阳性率均高于非高血压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高血压组与非高血压组NT-proBNP、D-二聚体检测水平及阳性率对比[±s, n(%)]

表4 高血压组与非高血压组NT-proBNP、D-二聚体检测水平及阳性率对比[±s, n(%)]

注:与非高血压组对比, aP<0.05

组别 例数 NT-proBNP D-二聚体检测水平(pg/ml) 阳性 检测水平(mg/L) 阳性高血压组 52 274.88±53.63a 50(96.15) 1.72±0.50a 49(94.23)非高血压组 28 238.50±30.46 12(42.86) 1.34±0.37 19(67.86)t/χ2 3.308 29.647 3.530 9.929 P 0.001 0.000 0.001 0.002

2.5 NT-proBNP、D-二聚体单项检测及联合检测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效能对比 以DSA 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 NT-proBNP 单项检测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6.88%、77.50%、96.25%、95.38%、81.05%,D-二聚体单项检测分别为91.25%、85.00%、97.50%、97.14%、86.67%, NT-proBNP、D-二聚体联合检测分别 为97.50%、96.25%、98.75%、98.72%、96.34%;NT-proBNP、D-二聚体联合检测的准确度、敏感度、阴性预测值均高于NT-proBNP 单项检测与D-二聚体单项检测,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6。

表5 NT-proBNP、D-二聚体单项检测及联合检测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结果(n)

表6 NT-proBNP、D-二聚体单项检测及联合检测对急性脑梗死诊断的诊断效能对比(%)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对公共卫生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重大疾病, 具有发病急、病情重、预后差的特点[12]。该疾病常于睡眠或休息时发病, 临床症状以耳鸣、眩晕、头痛、半身不遂、吞咽困难、口齿不清等为主。相关研究[13]指出, 在6 h 内对患者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并恢复脑部供血, 能够最大程度阻止疾病进展, 有助于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因此, 及早对患者进行明确诊断尤为重要。

NT-proBNP 是一种多肽激素, 是脑肽激素原分裂后的N 端片段, 具有浓度高、半衰期长、易于检测、敏感度高的特点[14]。相关研究[15-17]指出, 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会出现脑部缺血、缺氧, 导致NT-proBNP分泌增多, 且脑梗死面积与NT-proBNP 水平之间呈正相关, 脑梗死面积越大, 则脑水肿情况越严重, 颅内压水平越高, 对下丘脑-垂体系统的损害越大, 继而导致神经介质分泌异常, NT-proBNP 浓度升高。D-二聚体能够反映纤溶系统、凝血系统的激活状态, 是血栓形成、溶解的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标志物[18]。急性脑梗死患者因为血管壁受损, 血小板被激活, 导致血流状态出现异常变化, 凝血机制处于亢进状态, 在血管内循环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出现异常凝块, 使血管腔受阻, 继而发生血栓栓塞。该指标的敏感度高、稳定性好, 且其检测不受血脂、溶血等因素的影响, 可获得较高的准确率[19]。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脑梗死组NT-proBNP、D-二聚体检测水平及阳性率均高于健康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提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NTproBNP、D-二聚体检测水平均呈异常高表达状态, 说明这两项指标可作为诊断急性脑梗死的参考依据。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不同情况下NT-proBNP、D-二聚体检测水平及阳性率分析结果显示, 大面积脑梗死组、意识障碍组、高血压组NT-proBNP、D-二聚体检测水平及阳性率均较高, 提示NT-proBNP、D-二聚体检测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评估中也能发挥一定的参考价值。研究结果还显示, NT-proBNP、D-二聚体联合检测的准确度、敏感度、阴性预测值均高于NT-proBNP单项检测与D-二聚体单项检测,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提示两项指标的联合检测能够为临床提供更准确的参考价值, 有助于提高诊断结果的准确率。

综上所述, NT-proBNP 联合D-二聚体诊断急性脑梗死的应用价值高于单项指标诊断, 可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且有助于对脑梗死面积、合并意识障碍、合并高血压的评估, 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二聚体阳性率障碍
睡眠障碍,远不是失眠那么简单
跨越障碍
不同类型标本不同时间微生物检验结果阳性率分析
多导睡眠图在睡眠障碍诊断中的应用
D-二聚体和BNP与ACS近期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关联性
密切接触者PPD强阳性率在学校结核病暴发风险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肌电图在肘管综合征中的诊断阳性率与鉴别诊断
“换头术”存在四大障碍
联合检测D-二聚体和CA153在乳腺癌诊治中的临床意义
两种试剂D-二聚体检测值与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值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