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机械性血栓抽吸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观察

2023-09-02朱俊军连飞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3年12期
关键词:周径溶栓下肢

朱俊军 连飞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七医院介入血管外科 福建南平 353000)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ADVT)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周围血管疾病,主要是指下肢深静脉腔内血液异常凝结导致回流受阻,患者临床表现以下肢疼痛、肿胀、功能紊乱及行走受限等为主,若未及时抑制病情进展,可诱发肺栓塞、血栓后综合征(PTS)等,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1]。目前,临床以抗凝治疗为主,但部分患者在接受规范抗凝治疗后仍会发展为PTS,因此需要尽快清除血栓[2]。导管接触性溶栓(CDT)是近年来治疗ADVT 的常用方法,可有效提升血栓溶解率,降低溶栓药物使用量[3]。但CDT溶栓较慢,整体疗效仍有一定提升空间,需要联合其他治疗方法对ADVT 患者进行治疗[4]。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机械性血栓抽吸被逐步应用于ADVT 患者的临床治疗中,疗效确切,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治疗时间短等优点,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5]。本研究探讨机械性血栓抽吸联合CDT 治疗ADVT 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 年7 月至2022 年8 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125 例ADVT 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63例,男34 例,女29 例;年龄32~75 岁,平均(52.55±6.17)岁;左下肢病变33 例,右下肢病变30 例;发病时间1~12 d,平均(6.27±2.25)d;病变类型:中央型43 例,混合型20 例;体质量指数17~33 kg/m2,平均(21.85±2.36)kg/m2。研究组62 例,男35 例,女27例;年龄34~74 岁,平均(52.12±5.38)岁;左下肢病变36 例,右下肢病变26 例;发病时间1~10 d,平均(6.03±2.02)d;病变类型:中央型45 例,混合型17例;体质量指数17~34 kg/m2,平均(21.93±2.16)kg/m2。两组一般资料均衡可比(P>0.05)。本研究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编号:20204056)。

1.2 入组标准 (1)纳入标准:符合ADVT 诊断标准[6],并经血管彩超检查证实,且发病时间<14 d;年龄30~80 岁;知情同意,且依从性较好,可配合完成本研究。(2)排除标准:慢性ADVT;合并抗凝、溶栓禁忌证;合并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严重脏器功能障碍;妊娠及哺乳期妇女;对造影剂过敏;合并出血性疾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CDT 治疗:术前12 h禁食水,俯卧位,局部麻醉,于超声引导下穿刺腘静脉,插入6F 血管鞘。并按照血管鞘进行深静脉造影,施行CDT,将溶栓导管侧端口置入血栓病灶内,经导管以4 000 U/min 注入注射用尿激酶(国药准字H10920040),导管每2 小时夹闭1 次。根据溶栓情况及时调整导管位置,当水肿消失、血管造影显示血栓消失时停止注入尿激酶,并将导管取出,压迫创口。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机械性血栓抽吸治疗:穿刺健侧股静脉,置入下腔静脉滤过器,建立插管通过方式于对照组相同,将球囊扩张导管和导丝进行连接,扩张腘静脉、股静脉,防止血栓脱落,将导丝连接导管,通过腘静脉和股静脉进行碎栓处理,由近到远缓慢清除血栓,并进行逆时针旋转,在触碰到静脉膜后更新导管,并继续采用相同方式碎栓,根据溶栓情况及时调整导管位置,当水肿消失、血管造影显示血栓消失时取出导管,压迫创口。两组均随访3个月。

1.4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肿胀等基本消失或明显减轻,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显示血栓消失,下肢周径差<1.5 cm,站立或活动后下肢无明显疼痛感,为显效;肿胀等有所缓解,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显示大部分血栓消失,下肢周径差为1.5~2.5 cm,站立或活动后下肢有轻度疼痛感,为有效;肿胀等未减轻或加重,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显示血栓未消失或进展,下肢周径差>2.5 cm,站立或活动后下肢疼痛感强烈,为无效。总有效率为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2)大小腿周径差:测量两组治疗前后大小腿周径差。(3)血栓弹力图指标:采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对两组治疗前后的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进行检测。(4)细胞黏附分子:采用ELISA 法对两组治疗前后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E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水平进行检测。(5)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量表(WHOQOL-BREF)对两组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包含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关系及周围环境等内容,评分越低则生活质量越差。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77%,高于对照组的82.54%(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大小腿周径差比较 治疗前两组大小腿周径差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3 个月后两组大小腿周径差均明显降低,且研究组大小腿周径差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大小腿周径差比较(cm,)

表2 两组大小腿周径差比较(cm,)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

2.3 两组血栓弹力图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栓弹力图各项指标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3 个月后两组FIB、D-D、FDP 明显降低,且研究组FIB、D-D、FDP 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血栓弹力图指标比较()

表3 两组血栓弹力图指标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

2.4 两组细胞黏附分子比较 治疗前两组细胞黏附分子各项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 个月后两组血清PECAM-1、VCAM-1水平均明显降低,且研究组血清PECAM-1、VCAM-1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细胞黏附分子水平比较()

表4 两组细胞黏附分子水平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相比较,*P<0.05。

?

2.5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治疗前研究组和对照组WHOQOL-BREF 各项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 个月后研究组和对照组WHOQOL-BREF 各项评分均明显升高,且研究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分,)

表5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

3 讨论

ADVT 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主要与血液高凝状态、血管内膜损伤、血流迟缓等有关[7]。血液局部淤积可导致组织缺氧及凝血酶积聚,使细胞或坏死或释放血清素、凝血酶等物质,进而促进血栓形成[8]。同时,血管内膜损伤导致核苷酸外酶被破坏,降低其抑制血小板凝集功能,并激活凝血途径,进一步促进血栓形成[9]。抗凝治疗在ADVT 患者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传统抗凝治疗可有效抑制血栓继续进展,促进静脉内已形成的血栓自溶,使静脉管腔再通,进而降低ADVT 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10]。但单独抗凝治疗仍有部分患者会发展为PTS,严重降低生活质量[11]。因此,如何有效治疗ADVT,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是目前临床研究的热点。

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机械性血栓抽吸、CDT 等溶栓治疗方法被广泛应用于ADVT 患者的临床治疗中,疗效确切,可有效提升血栓清除效果,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12~13]。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77%,高于对照组的82.54% (P<0.05);治疗后,研究组大小周径差、FIB、D-D、FDP、血清PECAM-1、VCAM-1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给予ADVT 患者机械性血栓抽吸联合CDT 进行治疗,可有效缩小大小腿周径差,提升治疗效果,调节凝血功能,抑制细胞黏附分子作用,提升生活质量。CDT 从腘静脉穿刺并将溶栓导管置于病变血栓处,通过将血栓栓子处理为小碎块,有助于促进血栓碎块随着血液分布至远端,并通过溶栓药物作用于血栓碎块,可有效促进血栓碎块溶解[14]。同时,CDT导管可保证溶栓药物在局部维持较高浓度,进而提升血栓溶解率,提升疗效[15]。机械性血栓抽吸通过旋转漩涡将血栓打碎,并通过虹吸原理将血栓进行抽吸,进而使管腔通畅,加快血流速度,减少血栓形成因子的生成,增加纤维溶解酶活性,改善血液循环[16]。机械性血栓抽吸可有效增加内皮细胞的剪切应变力,调整下肢骨骼肌血管源一氧化氮合成酶的异构,刺激血管舒张,促使管腔通畅,减少堵塞。此外,机械性血栓抽吸可有效降低细胞黏附分子作用,抑制细胞间的连接作用,进而减少血栓形成[17]。综上所述,机械性血栓抽吸联合CDT治疗ADVT 疗效确切,可有效缩小大小腿周径差,调节凝血功能,抑制细胞黏附分子作用,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周径溶栓下肢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止血带个性化压力值在下肢手术中的探讨
中西医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进展
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膝关节容积率与术后早期膝关节活动度的关系研究
桃红四物汤在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价值
介入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改良溶栓法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