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在急性脑梗死中的疗效及对神经损伤程度的影响
2023-09-02王宁
王宁
(江苏省泗洪医院神经内科 泗洪 223900)
急性脑梗死(ACI)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一般是因血栓形成等因素造成血管狭窄甚至闭塞,进而引起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所致,患者起病突然,常出现头痛、眩晕及耳鸣等症状,若不及时救治将直接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均属于近年来临床治疗ACI 的常用抗血栓药物,对血小板聚集有一定抑制作用,但仍有一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效果欠佳,影响其日常生活能力[2~3]。目前,临床主张在ACI 发病初期尽早采取有效措施促进闭塞血管再通,从而促进缺血性脑组织血供状态复常,缩小或消除患者缺血半暗带,降低致残、致死风险[4]。阿替普酶属于一种纤溶酶原激活剂,可通过选择性地激活纤溶酶原,从而有效溶解局部纤维蛋白凝块,发挥溶栓作用,现已被强烈推荐作为ACI的治疗药物[5~6]。鉴于此,本研究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ACI 的临床价值及对患者神经损伤程度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信封法将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泗洪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08 例ACI 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54 例。对照组男30 例,女24 例;年龄55~79 岁,平均(65.77±7.10)岁;自发病到治疗时间40 min 至4 h,平均(2.25±0.65)h;合并症类型:高血压29 例,高脂血症21 例,冠心病11例,糖尿病6 例。研究组男31 例,女23 例;年龄53~80 岁,平均(65.84±6.59)岁;自发病到治疗时间50 min 至4 h,平均(2.32±0.76)h;合并症类型:高血压30 例,高脂血症19 例,冠心病10 例,糖尿病7例。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已获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伦理字20180012046 号)。
1.2 入组标准 (1)纳入标准:符合《神经病学》[7]中的ACI 相关诊断标准;初次发病;自发病到治疗时间≤4.5 h;治疗依从性良好;对本研究知情并自愿签署知情书。(2)排除标准:伴有心、肝、肺等重要脏器严重功能障碍;伴有严重意识障碍;合并脑血管畸形或脑肿瘤;近3 个月内接受过重大手术;伴有胃肠道出血症状;对本研究药物过敏。
1.3 治疗方法 两组均接受常规治疗:入院后即给予监控血压、吸氧、营养脑神经、改善微循环与控制颅内压等;同时,持续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嘱咐其规律作息、严格戒除烟酒等;待患者病情有所好转后开展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增加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治疗:阿司匹林肠溶片(注册证号H20160685)每天顿服3 片,连续服用1 周后降低剂量至每天1 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国药准字H20056410)每天顿服1 片。研究组增加注射用阿替普酶(注册证号S20160055)静脉溶栓治疗:用附带的稀释剂配制成浓度为1 mg/ml 的阿替普酶溶液,发病4.5 h 内按照0.9 mg/kg 剂量使用,单次最大剂量为90 mg。总剂量10%给予静脉注射,1 min 内注射完毕,剩余90%给予匀速静脉滴注,控制静脉滴注时间为1 h。两组均治疗14 d。
1.4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根据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临床症状及生活自理情况等进行评估,若NIHSS 评分下降幅度>90%,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且生活可完全自理为治愈;若NIHSS 评分下降幅度为45%~90%,临床症状显著缓解,且生活可部分自理为显效;若NIHSS 评分下降幅度<45%,或≥18%,临床症状有所缓解,且生活可部分自理但不及显效者为有效;若NIHSS 评分下降幅度<18%,临床症状未见明显缓解甚至加重,生活完全无法自理为无效。总有效=治愈+显效+有效。(2)神经功能:采用NIHSS 量表评估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 d、7 d、14 d 后的神经功能,该量表共11 个项目(包括上肢运动、意识水平、下肢运动等),最低分为0分,最高分为42 分。神经功能恢复效果与分值呈负相关。(3)炎症反应指标:治疗前、治疗14 d 后分别采集两组静脉血获取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白细胞介素-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超敏C 反应蛋白(hs-CRP)水平。(4)氧化应激反应指标:治疗前、治疗14 d 后采用ELISA检测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5)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 指数(BI)评估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 d、7 d、14 d 后的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共10 个项目(包括进食、穿衣、洗澡等),对各项目按患者的独立程度给予评分,完全依赖评0 分,部分依赖评5 分,完全独立评10 分,总分0~100 分。评分越高提示日常生活能力越强。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5.0 软件分析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神经功能比较 治疗1 d、7 d、14 d 后,两组NIHSS 评分均下降,且研究组更低(P<0.05)。见表2。
表2 两组NIHSS 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NIHSS 评分比较(分,±s)
注:和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n治疗前治疗1 d 后 治疗7 d 后 治疗14 d 后对照组研究组5454 t P 15.03±2.8915.15±2.700.2230.82412.98±1.74*11.93±1.80*3.0820.0039.45±2.12*7.89±1.75*4.1700.0007.35±1.86*5.94±1.63*4.1900.000
2.3 两组炎症反应指标比较 治疗14 d 后,两组IL-1β、TNF-α 及hs-CRP 水平均下降,且研究组更低(P<0.05)。见表3。
表3 两组IL-1β、TNF-α 及hs-CRP 水平比较(±s)
表3 两组IL-1β、TNF-α 及hs-CRP 水平比较(±s)
注:和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hs-CRP(mg/L)治疗前治疗14 d 后对照组研究组组别nIL-1β(pg/ml)治疗前治疗14 d 后TNF-α(pg/ml)治疗前治疗14 d 后5454 t P 237.60±45.13240.83±37.900.4030.688173.25±31.66*139.27±27.80*5.9270.000366.20±34.12371.73±32.050.8680.387177.38±26.57*139.09±24.35*7.8070.00013.20±3.4413.77±2.900.9310.35410.12±2.56*8.76±1.90*3.1350.002
2.4 两组氧化应激反应指标比较 治疗14 d 后,两组MDA 水平均下降,SOD 水平均上升,且研究组MDA 水平更低,SOD 水平更高(P<0.05)。见表4。
表4 两组MDA、SOD 水平比较(±s)
表4 两组MDA、SOD 水平比较(±s)
注:和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SOD(U/ml)治疗前 治疗14 d 后对照组研究组组别nMDA(mmol/L)治疗前 治疗14 d 后5454 t P 9.45±2.029.61±1.930.4210.6757.40±1.67*6.12±1.54*4.1410.0004.25±1.124.38±1.050.6220.5355.89±1.57*6.80±1.66*2.9270.004
2.5 两组日常生活能力比较 治疗1 d、7 d、14 d后,两组BI 评分均上升,且研究组更高(P<0.05)。见表5。
表5 两组BI 评分比较(分,±s)
表5 两组BI 评分比较(分,±s)
注:和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n治疗前 治疗1 d 后 治疗7 d 后 治疗14 d 后对照组研究组5454 t P 50.10±9.3349.03±8.920.6090.54456.05±8.73*60.45±9.87*2.4540.01665.33±8.12*71.20±7.72*3.8500.00070.22±7.89*75.38±9.10*3.1480.002
3 讨论
近年来,受人口老龄化及生活习惯改变等因素的影响,我国ACI 发病率不断上升,该病有发病急、进展快及致残率、致死率高等特点,对患者生命安全威胁极大[8]。临床发现,ACI 的发生主要与血小板聚集和斑块不稳定有关,发病后梗死灶通常会出现部分坏死现象,而其余则会呈一种可逆性缺血损伤状态,进而形成缺血半暗带,若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以促进梗死部位血供恢复,便可有效挽救半暗带区域的神经元,促进患者预后改善[9~10]。既往临床上常用的抗栓疗法虽可有效下调局部血液黏度,从而改善脑部血液循环状态,缓解缺血、缺氧症状,但该疗法对患者神经损伤的缓解作用较为有限[11~12]。
超早期溶栓是治疗ACI 的常见且有效的疗法,通常认为在患者发病后4.5 h 内给予溶栓可促进梗死血管通畅,从而有效恢复脑部梗死灶的血供状态,属于挽救缺血半暗带神经元的黄金时间,而在错过该时间段进行溶栓治疗不仅会影响溶栓效果,同时还会引起再灌注损伤,导致患者出血风险升高[13]。阿替普酶是一种以糖蛋白为主要成分的血栓溶解药,常被应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深静脉血栓等疾病的治疗。本研究将阿替普酶应用于ACI 患者的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中,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后BI 评分与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与胡正才等[14~15]研究结果近似。这提示该疗法治疗ACI 的效果显著,有助于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促进日常生活能力提升。分析原因:阿替普酶中存在一定量的血管内皮细胞和丝氨酸蛋白酶,可通过选择性地与血栓表层纤维蛋白进行结合,促使与纤维蛋白结合的纤溶酶原向纤溶酶转化,从而有效溶解血栓,促进血管再通,实现脑供血早期再灌注,进而减轻急性缺血造成的神经损伤,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促进临床疗效及日常生活能力提升。
临床研究发现,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反应均参与了ACI 的发生发展,且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有关[16]。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1 d、7 d、14 d 后,研究组血清IL-1β、TNF-α、hs-CRP 水平低于对照组;治疗14 d后,研究组血清SOD 水平高于对照组,血清MDA低于对照组。这提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ACI 在减轻氧化应激反应、降低炎症反应上优势明显。究其原因在于:脑部出现缺血性损伤会造成脑细胞中离子呈紊乱状态,促使诸多炎症因子及氧自由基释放,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可早期实现脑供血再灌注,有助于缓解脑细胞缺血、缺氧状态,改善局部微循环,有效抑制炎症因子释放;另外,脑部受缺血、缺氧刺激会诱发氧化应激反应,造成机体内氧自由基生成,导致MDA 水平上升、SOD 水平下降,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可有效减轻患者脑部缺血、缺氧症状,从而缓解氧化应激反应,调节MDA、SOD 水平。
综上所述,ACI 患者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效果明显,可降低氧化应激反应,减轻炎症反应与神经功能受损程度,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优势明显,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