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精深加工,他让玉米变“黄金”
——记山东福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雷达
2023-09-02
□ 本刊记者 邢 华
谁能想到,一吨价值2800 元的玉米,做成下游产品后价格可以达到一吨10 万元,增值几十倍。
谁又能想到,14 年前,一家刚刚创立、仅有一条15 万吨玉米加工线的小企业,如今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国家绿色工厂、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玉米加工能力达到了100 万吨,年产值达到50 亿元。
这令人惊叹的奇迹,就发生在山东福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企业的“当家人”张雷达坚持科研创新,专注精深加工,让每一粒金黄色的玉米被“吃干榨净”后,都实现了自身价值的高效转化,变成了金灿灿的“黄金”。
不忘初心 矢志追求
张雷达是平原县人,由他一手创办的福洋生物就坐落在平原县,称得上名副其实的“草根企业”。多年以来,企业立足农业农村广阔的发展天地,在玉米精深加工产业发展的道路上,孜孜追求,矢志不渝。张雷达说:“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的孩子。农民一年种两季庄稼,以前的农业设备不先进,从种到收,需要很多道手续,大部分靠人工,很辛苦。每年打下来的粮食不多,价格也不高,一年挣不了多少钱。”所以,他经常思考,如何改变自身及自己家庭的现状,然后再带领家乡的父老摆脱这种困境,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这样一个理想、一种追求,一直萦绕在他心头。
有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后,他就有了围绕着农村和农民创立公司的想法。经过考察,他看到了玉米下游产品的无限商机和广阔空间,就毫不犹豫地创立了福洋生物,并把“我们用科技改变玉米,用玉米创造美好生活”作为企业的愿景。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创业这条路,艰辛至极,只有切身体会过,才能深知其不易。但张雷达从未动摇过,他克服资金压力、设备选型、技术突破、人才匮乏等诸多困难,带领团队奋勇前行,先后建成了玉米精深加工、葡萄糖酸钠、变性淀粉、赤藓糖醇、海藻糖、葡萄糖酸内酯等项目。其中,葡萄糖酸钠生产规模全球第一,技术水平达到了国际领先,产品出口40 多个国家和地区,占据全球1/4 的市场。
企业规模有了,龙头带动作用愈加明显。张雷达吸收农民工进厂务工,解决了1600 个就业岗位,年人均增收9 万元。通过“企业+农户+合作社”的经营模式,以订单模式实现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极大提高了当地农民的收入和种粮积极性。张雷达介绍说:“到2023 年底,我们的玉米加工能力将达到200 万吨,可带动周边400 万亩高产高效玉米种植,每年将带动群众增收4 亿元。”企业每年货物吞吐量400 多万吨,带动县域内10 余个大型物流公司,年发送车次7 万多辆。不仅如此,企业的发展还促进了当地饲料、养殖等各个行业的蓬勃发展。
都说理想太丰满,现实很骨感。但张雷达坚守初心,不断奋进,让理想走进了现实。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在当地农民心中“做事厚道,有魄力”的他带领企业走出了特色,形成了规模,真正发挥了联农带农的作用,让家乡父老摆脱了困境,富裕了起来。
精细管理 示范引领
每年春节后上班的第一天,《全年经营计划》读本会被分发到每个员工的手中,开篇内容永远贯穿着张雷达坚持的“精细管理、规范运营”的管理理念。在这个理念的引领下,企业朝着规范化、现代化的方向持续向前发展,在管理、生产、财务、营销、人才、创新、质量、文化等领域出台“精细管理八项具体举措”,指引各项工作精准落地,形成了企业独特的文化名片和管理优势。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张雷达逐年扩大干部、员工外出学习的机会,每年选派管理人员和优秀员工到清华、山大、浙大、泰山管理学院等高校攻读EMBA;每年都有科研人员在合作院校边学习、边进行科学实验;每月都有部门到同行企业、行业协会学习。学习,成为人才进步的活水源泉,也助力着企业持续快速发展。
张雷达在企业内部管理会上经常强调:“我们必须顺应大势,提前谋划布局,要尽快实现整个厂区的自动化、智能化发展,打造行业内智慧园区建设的样板。”在他的理念指导下,企业于2013 年便在财务管理系统铺设实施了ERP 软件,2014 年在行政管理系统铺设实施OA 办公软件。近年来,企业专注全面打造智慧园区和智能工厂。当前,8 条生产线全部实现了中央集中控制,从原料上线到成品下线,整个过程可“一键启动”。在生产包装、码垛等关键部门也全部实现了“机器换人”,生产工艺更加稳定,产品质量稳步提升。葡萄糖酸钠等产品的生产成本控制达到了行业最优,持续巩固了行业内“制造业单项冠军”的地位。
“绿色生产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更是企业的主体责任。”张雷达如是说。近年来,企业坚持走绿色跨越式发展道路,先后建成26MW 光伏发电项目;在生物质发电领域实现战略合作;每年投入4000 多万元,进行清洁生产、提质增效、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当前,企业水电气各项用能成本、三废排放指标均处在国内行业领先水平,先后被评为山东省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山东省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全省首批超低排放企业。
登高望远 创新谋变
很多到福洋生物调研参观的人士经常提出这样的疑问——办公环境是企业的门面,为什么还是建厂之初的环境,却把科研场所打造得时尚又高端?张雷达只有一句话:“家有梧桐树,不愁招不来金凤凰。”可见他对创新的重视和对人才的求贤若渴。
建厂之初,他便制定了“科技人才支撑和科研创新驱动”战略。每年投入几千万元的经费用于科研创新,2022 年的创新经费更是达到了1.1 亿元。他先后在企业内部建成福洋科研创新中心,在济南成立福洋研究院,在上海建成“人才飞地”——新产品应用研发中心,购进国内外高端科研设备300 多台套,打造出行业内首屈一指的优越创新环境。目前,企业已经形成了集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才、泰山产业领军人才以及博士硕士在内的“百人科研团队”,还与中科院微生物所、清华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十多所知名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
玉米下游产品主要集中在生物技术、未来食品等领域,研究方向上契合的专家少,研究国际前沿技术的专家更是凤毛麟角。为了寻求专家的支持,张雷达拿出了满满的诚意,好多次为了见专家一面在门口等上半天。很多专家能与公司合作,都是靠着他的诚意“等”出来的。到2022 年底,与张雷达合作的行业“大咖”达到了30多位,其中包括5 名院士和多位高校院所的科技带头人。
依托坚实的科研创新平台,强大的创新人才团队和强劲的科研创新能力,企业先后被认定为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山东省院士工作站、山东省新型研发机构、山东省葡萄糖酸衍生物工程研究中心、山东省企业技术中心等8 个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近年来,先后承担863计划,科技支撑、绿色制造专项等多项国家级课题,研发变性淀粉、生物有机酸、糖醇系列产品20 余个,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0 余项,多项成果获中国轻工联科技进步二等奖、山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张雷达本人也先后荣获“山东省劳动模范”“山东省循环经济十大年度人物”“山东省优秀企业家”等称号。
2023 年,张雷达把社会责任担当写进了企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将利用三年的时间把玉米年加工量持续扩大,力争辐射带动更大的玉米种植面积,也更好地带动企业周边“一二三产”的发展,努力把更多的产业增值效益留在农村、留给农民!自公司成立以来,先后投入各类扶贫、慈善、公益资金达4000 多万元。他说:“福洋生物立足农业,根植农村,厚德思进、饮水思源,作为企业人应该有回馈社会、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的情怀和担当。”在描绘企业未来的发展时,张雷达目光如炬:“未来,我们将全力推进行业高新项目建设,建成全国乃至世界顶尖的生物品制造基地,为区域经济建设贡献福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