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说《过把瘾就死》的解构主义

2023-09-01严晓露

长江小说鉴赏 2023年2期
关键词:文学批评

[摘  要] 德里达创立的解构主义理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一种新文学思潮,王朔的小说《过把瘾就死》就是一部以解构主义为主要特征的小说。本文先介绍了文学理论的基础概念,接着主要从理论中的延异、播撒、踪迹、替补四个方面对小说《过把瘾就死》进行了解读,并品味其中的解构主义特征。

[关键词] 文学批评  解构主义理论  《过把瘾就死》

[中图分类号] I06         [文献标识码] A

解构主义理论在中国已经存在多年,其关键词有“延异”“播撒”“踪迹”“替补”等。在20世纪90年代,解构主义对中国文学影响颇大,王朔的小说就是典型之一。

一、文学理论的基本概念

在乔纳森·卡勒的《文学理论》中,理论概念可以概括为如下四个方面:“理论一般是跨学科的,理论是话语和分析——它努力找出我们称之为性,或是语言,或是意义,或是文字,或是内容主体中包括了些什么;理论通常是对常识的批评,一般是对被认定成自然的观念的批评;理论一般多具有反射性,是一种关于思考思维的思维。”

在维基百科中,理论又被称学说或学说理论。笔者认为理论就是在一定前提条件下,经过验证而得到的结论。

“文学”一般指的是一个特定社会认为是文学的任何作品,即文学主要由文化来裁决。或者说“文学”是一种可以引起文本活动或某种关注的言语行为。

安德森曾叙述过:“小说是不断地、无声地渗入到真实生活当中,默默地创造出一种非凡的共同体的信念。”这也就说明了小说研究的重要价值。

那么,如何品读小说就是一个需要探讨的课题了,笔者意在用文学批评的理论去探究小说文本。

二、德里达与解构主义理论

“解构”一词来源于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原本的词意包括了分解、消解等。现在的“解构”,可以理解为一系列对立面的批评:内在与外在、思想与身体等。

解构主义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是雅克·德里达,他一生共创作过四十多部作品。1967年,德里达连续创作了《现象与声音》《差异与书写》等,在其中宣称“结构主义之死”,提出解构主义理论,对许多西方的传统文化及理论都提出了质疑。这一概念的出现在当时便引起了轰动,至今也仍备受关注。

德里达本人对逻各斯主义的解构大部分是通过批评索绪尔语言学的结构主义来形成的。德里达认为逻各斯主义象征着自我毁灭的、毫無可能的梦想,因此,德里达意图颠覆结构主义,最终目标是摧毁整个西方形而上学的大厦。

三、解构策略

为了打破西方形而上学的神话,德里达自创了颠倒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具体策略——延异、播撒、踪迹、替补等。

延异是德里达自创的名词,指的是一种不在对立或在场的基础上无法设想的运动和结构。“延异”这个词包含了两层意义,一则主要是差异,主要指空间(如自身与现在的差异);二则主要是延缓,主要指时间(如现在只在明天以及以后才能完全地成为现在)。在德里达本人看来,语言实际上就是“延缓与差异”的不停不休的游戏,永远也很难得出最终的结论。

德里达认为,“播撒”指的就是文学意义的多样性,文学意义的传递就像种子一样不断地向四面八方扩散,具有明确的零乱性和不完整性,也间接反对了事物的中心本源。播撒的实质就是揭露文本的非自足性,不断地瓦解文本。从这个观点来看,对文本的新解读,无论正误,很有可能变成原文不稳定和不完整的依据。

在“播撒”之后,德里达努力分析并且追问了某些理论的根源,又提出一个新的概念,即“踪迹”。“踪迹”也可以叫“印记”或“痕迹”,是指播撒留下来的半隐半现的痕迹或标记。而它是事物不在场的符号,表征着一种“在场的缺席”状态,表示着存在事物留下了某种特殊的影子,表达的则是对“在场的形而上学”的消解态度。

德里达的“替补”有两层含义:其一是补充;其二是替代。德里达认为替补并非转换,他使用“替补”这一明确概念来颠覆以往追问事物的本源、追求事物的真理、保持着事物的永恒意义的路,慢慢地开创了一条永远朝向不确定性、增补性、替代性的开放的全新之路。

四、《过把瘾就死》的解构主义特征

在以前学者的研究中,《红楼梦》《儒林外史》等都被视为解构主义的典范之作,笔者在此主要探讨王朔的经典小说《过把瘾就死》。

王朔在20世纪90年代发表的小说主要有《我是你爸爸》《谁比谁傻多少》等,这些小说都是以解构主义为特征的。《过把瘾就死》叙述了一个十分普通的爱情故事。故事主要内容是,一对十分普通的青年男女,简简单单地相识,又顺顺利利地结婚,婚后在吵闹中过起小日子,争吵逐渐变成刀戈相向,然后便果断离婚了。离婚后,两人又耐受不住寂寞,慢慢旧情复燃,最后女主人公怀孕了。

从延异的角度去看,该小说对爱情和婚姻的看法与传统价值观相比是有差异的,与王朔部分小说体现的纯情爱情观也有很大区别。具体来看,小说中潘佑军的爱情观是“结婚没劲”,甚至不止一次劝说兄弟离婚,比如,“离婚了,要趁早离了。你要张不开嘴,我去替你跟她说清楚。”“要离你就下决心离婚,要么就不离婚,离了也别再另娶他人,天下乌鸦都是一般黑。”

从潘佑军带女友打胎,兄弟二人在歌厅认识年轻姑娘,离婚时偷藏前妻物件,男生们出去玩不带老婆而带不三不四的女人等情节都可以看到,小说里的爱情观几乎只剩下“性”。男女主人公的婚姻特别仓促,结婚很突然,婚后一直吵架,离婚也特别迅速,离婚后又一直牵扯不清。虽然该小说男女主角之间也确有纯真的爱情,但并不是全部,显露出来的更多是自私、欢愉的一面,而并非以往为了爱情而奉献的纯情主义。

王朔的多部小说亦如此,姑娘成了性的符号,爱这个字眼似乎成了可笑的事情。王朔看到了当时年轻人婚姻中欢愉和欲望的成分,也展现了生活的部分真实。这种描写女性和爱情的态度,解构了传统的人文价值观,有的甚至越过了道德底线。

除了爱情观,王朔还对知识分子进行了嘲弄。如在小说中,杜梅便直接对知识分子男主人公嚷道:“别觉得你十分了不起的,有任何的本事你倒是用啊?就只会说。早就看穿你了,最典型的志大才疏学浅,没什么本事,还这也瞧不起那看不上,好像天底下谁都不如你。哼,琢磨都是瞎琢磨,气也是自己气自己。”在小说中,王朔通过人物的语言,以他惯用的反讽语调,把知识分子的基本价值观,如责任感、奉献、良心、原则、人格、气节、善良等,都一一否定,变成了可笑的、虚伪的东西。

从播撒的角度看,《过把瘾就死》给读者带来了非常深刻的感受,有过感情生活的读者会有很强的代入感。小说中,方言和杜梅两人在复杂的感情中有无奈、有争吵,更有不可自拔。每当两人争吵达到一定程度,愤怒达到顶点,准备下定决心离婚并放弃一切的时候,又会于心不忍。在一番折腾之后,虽然两人和平分手,但是在故事结尾,两人又碰上了。小说最终没有交代两人的后续生活,只是侧面通过贾玲道出了杜梅怀孕一事。

小说的意义是多样的,也会因读者的感受而不同。《过把瘾就死》可以说体现了两个想法不同的人需要互相包容体贴,否则就会很痛苦的思想;也可以说展现了在爱情中受伤害,也还要在爱情中继续寻找爱的主题;还可以说是想表达每一个人都在爱情中寻找真正的自我,最后却都迷失了自我的精神。

从踪迹的角度看,这部小说具有传统价值观的影子。比如,女主人公杜梅的父亲出轨年轻小三,还杀死原配妻子,企图动用人脉关系躲避死刑,后来受到了法律的惩罚,最终在70岁时死于狱中。这体现的就是传统的恶有恶报的道德伦理观。还有故事中男主人公方言虽多次想离婚,但很多时候看到女主人公杜梅自伤的行为,还是选择了继续维持婚姻,没有转身决绝地离开,此时又体现出男人的一份责任心。以上种种,说明小说并非完全对传统价值观的解构,我们在小说中依旧可以追寻到一些传统观念。

从替补的角度看,王朔的这本小说是有积极意义的。它满足了市场经济浪潮下城市市民的文化需要,这是一股新崛起的社会力量。当时社会处于大转型时期,市场經济快速发展,物质生活极大改善,引发大家对人生和生活产生新的思考。王朔的小说抛弃了传统的人物关系,而由没有正式工作、具有精神活力的社会边缘人物代替。王朔在解构传统观念的同时,运用了一套新的叙述策略,设立了全新的语境,并在新语境中蔑视传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

王朔的若干小说都是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有学者称,真正使解构成为一种社会观念,便是王朔的小说。他的文字就是典型的市民价值观的表达,承认个人利益、物质需要,关注世俗的经济生活。

不过,我们应该从辩证的角度看待王朔的解构主义小说。他的小说存在矫枉过正的现象,部分描写对女性的态度是残忍的,在女性看来是难以接受的,甚至越过了道德底线。

五、结语

有学者研究认为,德里达解构主义理论的出现标志着西方文化以结构思维模式作为正统的历史时期的结束,从而推动西方的文化思维逐渐迈入了多元时代。我们现在需要明确的是:解构主义并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破坏或摧毁,也不是虚无悲观的理论,而是开创了结构解构的功能。通过对《过把瘾就死》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王朔正是通过对旧式语言的解构,呈现了对传统观念的解构。

参考文献

[1]    王朔.过把瘾就死[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

[2]    卡勒.文学理论[M].李平,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3]   李盛.解构主义时代的宏大叙事——萨义德的拯救思想及其批评践行研究[J].文学评论,2022(1).

[4]   张沛.德里达解构主义的开拓[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1991(6).

[5]    杜小真.德里达的解构主义[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

[6]   陈晓洁.女仆的胜利——从《沉香屑》看张爱玲小说对“东方主义”的解构[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7]   陈文新,鲁小俊.颠覆传统——《儒林外史》的解构主义特征[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

[8]   王晨.论《吉利德》的解构主义[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

[9]   杨秀芝.德里达解构主义理论解读[J].学术论坛理论月刊,2005(4).

(责任编辑 夏  波)

作者简介:严晓露,湖北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

猜你喜欢

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新生代
文学批评新生代专栏·刘诗宇
倡导一种生命理想——论谢有顺的文学批评及其文学批评观
论日本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自成体系的文学批评
网络文学批评史的持论维度
女性文学批评的“中国经验”
回族文学批评的审视与反思——以石舒清《清水里的刀子》文学批评为例
“ 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学批评的建构与批判
文学批评史视野里的《摩罗诗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