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解放战争时期新闻通讯解析
2023-09-01作者
作者|戴 飞
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军事家。实际上,他还是一位杰出的新闻宣传家,其新闻实践对中国革命事业与新闻事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不但直接或间接促成了《湘江评论》《解放日报》《新时代》等报刊的创办,还留下了大量的新闻通讯稿件。
毛泽东很早就意识到“笔杆子”的重要性,曾旗帜鲜明地提出:“共产党是要左手拿传单右手拿枪弹才可以打倒敌人的。”在解放战争期间,毛泽东更是亲自为新华社撰写了多篇新闻通讯稿。这一时期,他的新闻通讯创作最为丰富,他所撰写的新闻通讯稿气势磅礴、语言犀利、通俗易懂,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成为鼓舞解放区军民奋力前行的号角,也成为让国民党反动派胆战心惊的锐利武器。
△ 《湘江评论》创刊号
毛泽东解放战争时期新闻通讯的作用
毛泽东所作《将革命进行到底》《中原我军占领南阳》《别了,司徒雷登》等作品是中国新闻史上脍炙人口的名篇,毛泽东也因此被新华社工作人员亲切地称为“新华社首席记者”。纵观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亲笔撰写的新闻通讯,主要发挥了以下四个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是剖析局势,指明革命前景。在《美国“调解”真相和中国内战前途》《中国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将革命进行到底》等新闻通讯或评论名篇中,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前途进行了科学分析和准确预见,给人们以革命必将胜利的信心。如毛泽东在《美国“调解”真相和中国内战前途》中回答美国记者斯蒂尔的提问时指出:“中国人民必将团结起来,保卫自己的生存,决定自己的命运。不管怎样艰难困苦,中国人民的独立、和平、民主的任务是一定要实现的。”
解放战争爆发之初,国共两党力量对比悬殊,国民党拥有400多万军队,装备先进,而共产党只有约130万军队,武器装备相对落后。在这种情况下,国民党高层对自己能够迅速取胜充满自信,而共产党内部一些人则失去了获胜信心。在重重历史迷雾当中,毛泽东用几则通讯穿透表象揭露本质。在《中国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一文中,他深入透彻地分析了国民党反动政权面临的困境,指出了中国共产党必然胜利的光明前景。对于革命应当依靠哪些力量,能够团结哪些人,怎样进行团结,团结的策略是什么,毛泽东在通讯稿中进行了精辟的分析。这些通讯稿吹响了政治上的“集结号”,帮助迷茫中的人们认清了革命形势,增强了革命必然胜利的信心,鼓舞了解放区广大群众的斗志,对于中国共产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反对国民党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通报战况,鼓舞战斗信心。在毛泽东这一时期的通讯稿中,关于战况通报的新闻通讯占据很大比例,如《我军解放郑州》《中原我军占领南阳》《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等。与传统意义上的战况通报不同,毛泽东在战况通讯当中很少关注我军投入兵力的多寡、歼敌人数的多少、缴获武器装备数量等具体的数据,而是凸显我军骁勇,直指战斗目的。《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中对我军人数的描述仅使用三十万的概数,并没有谈及具体的歼敌数量,而是着重描写了敌我两军的作战状态,描述国民党军是“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我军则是“万船齐放,直取对岸”;在《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中,形容国民党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全景式地描述了当时的战争图景。《中原我军占领南阳》这篇通讯中先分析了蒋介石众叛亲离、分崩离析的战略态势,又分析了南阳战略位置的重要性,最后解读了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对国共双方战争胜负的影响,指出国民党不仅在南阳失败,在其他地区也将遭受失败的命运,可谓条分缕析,鞭辟入里。
除了一般意义上的战况通报之外,毛泽东还用通讯作为对敌斗争的直接武器,挫败国民党军的阴谋。傅作义在解放战争期间曾经试图偷袭中共中央驻地西柏坡,毛泽东对此连续撰写了多篇通讯瓦解了傅作义的阴谋。在《动员一切力量歼灭可能向石家庄进扰之敌》一文中,毛泽东要求我方动员一切民兵和地方武装,准备好一切可用的武器,以利作战,尤其注重打骑兵的方法,明确告知国民党军我方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蒋傅军已进至保定以南方顺桥》这篇口播稿则对来袭敌军数量、番号、动态进行披露,让国民党军偷袭解放区的图谋清楚地暴露在世人面前,令其偷袭无所遁形;《评蒋傅军梦想偷袭石家庄》一文则充分揭露了蒋介石和傅作义之间的矛盾,让心志不坚的傅作义等人更加充满疑虑。多篇文章一气呵成,揭露了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的貌合神离,迫使执行这一战略意图的国民党军仓皇撤退。
三是揭露美国政府和国民党反动派的真实面貌。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掌握着大部分的舆论宣传工具,拥有大量的报纸、杂志、电台等宣传阵地和平台,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国统区的广大群众。尽管共产党方面也有《新华日报》《解放日报》《大众日报》以及新华社等宣传平台,但是在宣传机构人员配备、硬件设备等方面与国民党存在显著差距。要弥补这一差距,通讯稿必须兼具理论阐释、生动说理等作用,才能增强共产党在宣传领域的影响力。在这些方面,毛泽东可谓信手拈来。在《国民党进攻的真相》一文中,他揭示了国民党军队当前的部署情况,揭露了国民党首先发动进攻、挑起内战的真相,指明国民党是发动内战的责任方。《新华社奉命驳斥和谣》则从保护中国共产党老朋友张治中的角度出发,揭露了国民党内部各派系之间的明争暗斗。《中共发言人就和平谈判问题发表谈话》《四分五裂的反动派为什么还要空喊“全面和平”?》《国民党反动派由“呼吁和平”变为呼吁战争》等篇目则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借和谈拖延战争进程,试图划江而治的阴谋,为中国共产党争取战争的正当性提供了有力的舆论支持。
解放战争中毛泽东揭露美蒋反动面貌最为精彩的文章是《丢掉幻想,准备斗争》《别了,司徒雷登》《“友谊”,还是侵略?》三大名篇,对美国偏袒蒋介石政权进行了彻底揭露。国共全面内战之初,美国以调停者的面貌出现在中国,国共两党也一度开展和平谈判,加之美国在中国抗日战争中对国民政府的援助,美国政府在一些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心目中有着良好形象,不少人相信美国作为调停者的形象。毛泽东撰写的这三篇文章,打破了一些人对于美国政府的幻想,揭露美国当局貌似公正实则偏袒国民党的真实立场。毛泽东不仅告诫人们一切帝国主义不过是“纸老虎”,还深刻揭露了美国所谓对华友好背后的侵略图谋,帮助人们克服“恐美”综合征,学会正确看待帝国主义国家尤其是美国的真实面貌。
四是敦促国民党军投降,欢迎国民党将领来归。在毛泽东解放战争时期的通讯稿当中,敦促国民党军投降,欢迎国民党将领来归的通讯稿也占了一定比重。解放战争进入后期,国民党军官兵成建制被我军包围,起义投诚的人数日益增多。1948年底国民党军黄维兵团被人民解放军包围后,毛泽东先后以人民解放军总部、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的名义亲自对黄维兵团发表广播讲话,指出国民党军官兵没有必要为美国人和蒋介石等反动派卖命打仗,号召他们调转枪口,共同反蒋。毛泽东还指出黄维兵团被围困后,已经没有出路,人心向背才是真正决定成败的关键要素。毛泽东的通讯在瓦解黄维兵团斗志,号召其放下武器投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后在敦促杜聿明集团投降的通讯中,毛泽东也是指明了被围敌军面临的严峻局势,要求他们从维护士兵生命的角度出发,果断放下武器投降。毛泽东的这类通讯稿语言直白、通俗易懂,容易为国民党军中下层官兵所接受,在敦促敌军投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于国民党军起义将领,毛泽东给予了很高的礼遇。对军政当局起义的官兵,毛泽东在电文中勉励他们和新生的人民政权一道为新中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毛泽东此类敦促国民党将领来归的通讯,旗帜鲜明地让国民党将领理解了自己身处的局势和未来命运,指出一条光明道路,语言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毛泽东解放战争时期新闻通讯的特点
毛泽东在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通讯稿不仅有着缜密的理论逻辑,还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功底,更有着高超的语言艺术,具备了超凡的感染力。
缜密的理论逻辑。毛泽东的新闻通讯通俗易懂、简单直白,却有着缜密的理论逻辑。在对解放战争发展形势的分析方面,毛泽东所作通讯揭露国民党进攻真相、指明蒋介石政权的所处困境、发布我军胜利战报、揭示我方所处的战略阶段、揭穿美蒋假和平真内战的真实面貌,这一系列透过问题看本质的分析,体现了他高明的战略眼光和缜密的思维逻辑。在揭露傅作义军队进军石家庄的多篇通讯中,从动员一切力量歼灭敌人,到揭露敌人图谋,再到指出敌人的行动是空想,这些论述环环相扣、严谨周密,令傅作义军队不战自退。在揭露美国政府真实面貌时,毛泽东一边号召大家丢掉对美国政府的幻想,一边肯定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美国政府的封锁不会让中国人民恐惧,再揭示美国政府对华政策演变的本质。这些通讯稿理论逻辑缜密,为粉碎反动势力的阴谋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深厚的文化功底。毛泽东的通讯稿与普通记者通讯稿最大的不同在于他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几乎所有的通讯稿中都有所体现。《中原我军占领南阳》这篇尤为明显,毛泽东对南阳的历史典故如数家珍,对于南阳的历史演变烂熟于胸。在《“友谊”,还是侵略?》一文中,毛泽东对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美国打着“友谊”“门户开放”等口号对华侵略的历史事实进行了充分梳理,可谓一部“简史”,文字虽短小,内容却相当丰富。在毛泽东的作战新闻通讯中,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他对地名的精准使用,包括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省、市、县等各级区域地名,让人不禁感叹他在地理方面所积累的丰富知识。
高超的语言艺术。毛泽东的语言艺术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气势磅礴。毛泽东作为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和军队统帅,字里行间具有雄浑磅礴的气势,这在他的通讯标题中体现得特别明显,如《将革命进行到底》《南京政府向何处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丢掉幻想,准备斗争》……同时,他在文章写作中也体现出了昂扬风范,比如《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写道:“多少一点困难怕什么。封锁吧,封锁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就体现了中国人民面对困难大无畏的豪迈气概。其次是诙谐生动。《将革命进行到底》中用西方农夫与蛇的故事来打比方,“决不怜惜蛇一样的恶人”,号召中国人民一定要将革命进行到底,不能够对反动派存有妇人之仁;《评国民党对战争责任问题的几种答案》则用“孙院长仍旧有可爱的地方”“逃不了挨板子”等来形容孙科处境,语言诙谐,听来亲切生动。最后是通俗易懂。毛泽东的新闻通讯稿带有很强烈的文言文向白话文转型的特点,文字口语化,在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的年代,他的通讯更加容易为普通民众所接受。比如《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中所写的:“如果你们觉得这样好,就这样办。如果你们还想打一下,那就再打一下,总归你们是要被解决的。”通俗易懂的文字,吸引了各个阶级的群众,中国共产党也因此获得了宝贵的人民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