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流域传统寺庙牌坊装饰艺术研究
2023-09-01苏泽然
肖 晴 苏泽然
(安徽科技学院 安徽蚌埠 233100)
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提出了建筑的三大要素:实用、坚固、美观[1]。多数建筑都遵循这一形制建造,但牌坊却是特殊的一类建筑类型,它秉承坚固、美观的特性,却缺少具体的实用功能。牌坊形似建筑入口的大门,是中国特有的门洞式建筑,一般建于公共场所前端,起到标志和象征意义。张玉舰在《中国牌坊的故事》一书中将牌坊划分为庙宇坊、功德牌坊、百岁坊、节孝坊、标志坊和陵墓坊六大类[2],其中庙宇坊指的是建于寺庙建筑群中的牌坊,如泰山岱庙前的岱宗坊、曲阜孔庙前的棂星门、解州关帝庙的结义坊等。这些牌坊有的与山门合二为一,有的单独建造,不仅可以装饰美化环境,还是一种礼制的象征,象征着宗教信仰以及祈福文化,是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象征,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
一、寺庙牌坊的文化意义和精神价值
寺庙牌坊作为寺庙的第一座门有着重要的文化意义和精神价值。牌坊空间联系着寺庙与社会,承载着寺庙的前世今生,诉说着寺庙的历史与延续,表达着寺庙的文化与记忆,是人们对宗教空间的精神寄托,这种精神文化在历史与现实中不断发展壮大。
牌坊虽不像住宅一样具有遮风挡雨的功用,但它内涵的文化和精神层面的意义却不容小觑。中国是礼制之邦,这种“礼制”对牌坊建筑同样有着严格的约束,如帝王神庙、陵寝可以“六柱五间十一楼”,一般臣民最多只能建“四柱三间七楼”[3]。曲阜孔庙的第一道牌坊金声玉振坊建于明嘉靖年间,是典型的四柱三间三楼式牌坊,每个柱顶均立有獬豸。东汉时期学者杨孚的《异物志》中描述獬豸:“性别曲直。见人斗,触不直者。闻人争,咋不正者。”表达了孔子思想、德行、志向、品质在人们心中树立的正直、智慧、崇高的精神力量。
牌坊上的雕刻、绘画、书法、色彩无一不呈现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和风俗民情等物化符号的情感认同。曲阜孔庙的金声玉振坊当心间大字板上刻有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天水胡缵宗书的“金声玉振”四个大字,此句源于孟子赞颂孔子之语,“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者也,始条理也;玉振之者也,终条理也。”孔子思想名扬天下,源远流长,山东则是礼仪之邦,孔孟之道同样渗透到山东人的精神世界之中,成就了齐鲁文化。山西省五台县的菩萨顶山门外的灵峰胜境木牌坊为四柱三间七楼式牌坊,庑殿顶覆盖黄色琉璃瓦,斗拱层叠,雕梁画栋,装饰华丽,当心间大字板题刻“灵峰胜境”四个由清康熙御书的大字,此后清乾隆也多次前来朝拜,其建造风格和装饰色彩均具有了皇家的气派,显得更加气派尊贵。
梁思成先生说:“牌坊为明清两代特有之装饰建筑,盖自汉代之阙,六朝之标,唐宋之乌头门,棂星门演变成型者也。”[4]其实,牌坊的历史可追溯到先秦时期,距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根植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中,其空间形制、建筑结构、建筑装饰无一不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和精神价值。淮河流域地处黄河、长江之间,是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据不完全统计,仅淮河干流两岸地域范围内现有寺庙建筑不下于数百座,这里不仅是宗教信仰的皈依之地,也是历史文化的汇聚之所,牌坊建筑自然也位列其中,寄予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期望和寄托。
表1 淮河流域部分寺庙牌坊列表
二、淮河流域寺庙牌坊装饰的场域艺术表现手法
(一)空间场域的表现。牌坊,作为一种门洞式、纪念性、标志性建筑形式存在,是形象、文化、精神的象征,无论是对个体还是族群甚至对整个民族都有着深远的影响。牌坊一般位于建筑群的重要节点处,起到了统领或者承上启下的作用,其带给人们的空间体验自是不可替代的。
法国建筑师柯布西耶在《走向新建筑》一书中写道:“建筑的目的在于感动我们。当作品借着服从、体会和尊重宇宙法则将我们环抱时,建筑情感便存在其中。”[5]挪威建筑学者诺伯舒兹在《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指出:“人需要象征性的东西,也就是‘表达生活情境’的艺术作品。”[6]而牌坊恰恰就是舍弃了实用功能而追求精神需求的存在。牌坊通过空间场域的特性满足了基本的精神上的需求:认同感和归属感。龙兴寺是由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亭、明太祖殿、藏经楼、玉佛殿、五百罗汉堂、地藏殿、财神殿、七佛宝塔、方丈楼和其他配殿等建筑围合而成的建筑群,周围设有围墙,在山门南的甬道前设有始建于明洪武十六年的“龙兴古刹”牌坊,位于整个建筑群的最南端,统领全局。牌坊宽7.8米,高6.8米,厚0.88米,四根红色的方石柱立于一米多高的基座上,站在高大的牌坊下,瞬间让人产生了场所归属感;当人们在牌坊间行走时,感受到了寺庙的威严;龙兴古刹的建立是为进入寺庙群做准备,是空间场所感的塑造。
(二)装饰形象的表现。建筑装饰是附属于建筑实体中的形象艺术,是建筑的组成部分。常常用来表达建筑的主题、意象等,具有最直观的视觉艺术表现。中国古代建筑中大量运用了动物、植物、几何等形象装饰于建筑的门、窗、砖瓦等结构中,使得建筑形象更具表现力和亲和力。
龙兴古刹牌坊为四柱三门三楼式牌坊,庑殿顶覆红褐色瓦,正脊两端设有螭吻,檐角排列着脊兽,一楼和三楼左右分别排列有三个脊兽,二楼正脊两侧各排列有两个脊兽。螭吻做张口吞脊状,是佛教的护法,起驱凶辟邪之作用。脊兽有狮子、獬豸和狻猊,佛教禅宗史书《传灯录》中记载:“狮子吼云:‘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狮子作吼,群兽慑伏。”獬豸和狻猊与狮子均为同类,皆为猛兽,更加突出了建筑的威严之态,为建筑增添了雄伟壮观之势。牌坊的额枋上布满了造型各异的龙纹,有双龙戏珠、团龙、云龙等不同造型,当心间中额枋枋心绘以双龙戏珠图案,左右藻头绘龙头朝下的降龙,两端箍头绘制正面端坐的坐龙,所有龙均以金漆饰面,在蓝色或绿色的额枋背景下闪闪发光,这种和玺彩画的装饰手法是彩画中的最高等级,主要用于皇家建筑的装饰上,凸显了龙兴寺作为皇家寺庙的威严。
茅仙洞景区内的南天门牌坊也是四柱三门三楼式,庑殿顶,覆金色琉璃瓦,正脊两端设有螭吻,檐角饰有五个脊兽,以骑凤仙人为首,依次是狮子、獬豸、狻猊、狎鱼。牌坊当心间石板上刻有“南天门”字样,两侧次间石板上则刻有深浮雕西汉道教三茅宗创始人茅盈修炼的场景,以文字和图案的形式直观地展现了茅仙洞的历史文化。牌坊中额枋上和当心间上额枋枋心以双龙戏珠为主要装饰图案,当心间下额枋和两侧次间上下额枋枋心均以双凤和鸣为装饰图案,突出了龙凤呈祥的美好寓意和希望。额枋藻头部分饰以圆形的旋子花纹,花心饰金漆装饰,周围环以两层花瓣,最外层环绕一圈旋涡状的花纹,当心间两端箍头处饰以团龙纹,此装饰风格为旋子彩画,仅次于和玺彩画,表明了封建礼制对建筑等级的严格要求(见图1)。
图1 龙兴古刹牌坊和南天门牌坊
(三)装饰色彩的表现。《说文解字》说,色“即颜气也。凡色之属皆从色。”当色彩被人们感知时,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心理刺激,使人产生不同的心理情感和联想,这样就起到了色彩的装饰、美化作用。当人们看到红色时,会联想到热情、活力、喜庆;当人们看到黄色时,会联想到光明、希望、快乐。虽然色彩带来的情感和联想会因人的年龄、性别、性格、文化等等因素的影响而有所差异,但是人们对色彩的整体认知大体是一致的,同一色彩会产生丰富的内涵和象征意义。因而,在中国古代建筑装饰上,色彩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因能产生直观而有力的视觉刺激让人们为之着迷。
宋以前牌坊多为木结构。现存的寺庙牌坊一般有木牌坊、石牌坊、砖牌坊、琉璃牌坊、木石混合牌坊、木砖混合牌坊、砖石混合牌坊等。在木牌坊上多用油漆彩绘,不仅能保护木结构不被腐蚀,而且具有较好的装饰作用。魏晋左思的《吴都赋》中记载:“雕栾镂楶,青琐丹楹。图以云气,画以仙灵。”[7]突出了彩绘在建筑中的点睛作用。八公山森林公园中的八公山境牌坊、道骨仙风牌坊、天人合一牌坊均为石牌坊,保留了石材的本色,未加任何彩绘加以装饰,极为素雅,只是在当心间字板上题刻牌坊名饰以红漆起到强调凸显作用(见图2)。与之相比,龙兴古刹牌坊与南天门牌坊色彩就更显华丽了。红色的柱子立于红色的柱础上,在平视的视觉尺度上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龙兴古刹牌坊的额枋、雀替、字板、斗拱均饰以油漆彩绘,由于主图案均为镶有金箔的龙,所以整个牌坊让人产生金碧辉煌的感觉。背景饰以冷色调蓝色和绿色,将暖色调的主体图案衬托得更加立体、形象。金色在五行中属金,绿色属木,蓝色属水[8],红色属火,加之黄色的土地,五行之色赋予了牌坊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和政治色彩。
图2 八公山森林公园牌坊群
三、寺庙牌坊人文精神的重塑
(一)传承传统文化,传播时代记忆。建筑作为凝固的艺术[9],见证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凝聚了人类的智慧,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双重代表。透过建筑能体会前人赋予的意义和价值表现,通过建筑物形象化、象征化的整体形象,记述了传统文化和时代记忆,是一部凝固的石头史诗。
淮河流域有始建于明代的岱宗坊、古敬亭坊、龙兴古刹牌坊,有始建于元代的寿县西大街孔庙牌坊群,有始建于清代的淮安市南大街棂星门牌坊、金山江天禅寺的山门牌坊......不同的建造年代使得牌坊具有了时代的印记,不仅是建筑结构独具特色,而且牌坊上的雕刻、绘画、书法、彩绘、匾联等装饰也都体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展现了古代社会的礼制、传统等级、道德思想、生活民俗等,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
寺庙牌坊抱鼓石、立柱、额枋、檐版等结构上的雕刻展现了中国传统雕刻技法无穷魅力。八公山境牌坊的抱鼓石用圆雕的手法雕刻了活灵活现的狮子造型,道骨仙风牌坊的抱鼓石用圆雕的手法雕刻了云龙的造型,而在立柱和额枋上则运用了高浮雕的手法雕刻了二龙戏珠和升龙等图案,深刻展现了牌坊的立意。龙兴古刹牌坊中下额枋间和字板四周结合了透雕的手法雕刻了植物图案和双凤和鸣图案,增强了牌坊的空间通透性。这些雕刻图案与中国古代特有的象征、比拟的艺术表现手法相关,如龙、凤、狮子、獬豸等动物形象象征权力、威猛,荷花、旋花等植物形象象征高洁、坚韧不拔的崇高品德。牌坊上的题刻是牌坊的“坊眼”,包括位于当心间字板上的“题”、位于小子板或额枋上的“注”、位于立柱上的“联”,一般牌坊有时虽不同时出现三种题刻,但当心间字板上的“题”是大多牌坊必备的元素。这些题刻的文字、对联,不仅展示了不同时代的书法技艺,而且还代表了当时社会人们的精神信仰和人生追求,以及封建礼教的道德观念,是具有重要价值的实物史料。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10]寺庙牌坊正是众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独特的代表,传承着强大的精神内核,有利于提升人们的认同性和归属感,起到较好的历史文化传承作用。
(二)赓续历史文脉,创新发展思路。不同时期的寺庙牌坊蕴含了其深厚的历史文脉,保存了“场所精神”,给后人以启迪。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11]。在寺庙牌坊建筑中运用的设计理念、建造形制、装饰风格,真实体现了场所的特性和时代的印记,是历史文脉的传承者和记录者。新时代,优秀传统文化要能体现时代特色,符合当今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使其历史使命得以延续。
寺庙牌坊作为民俗建筑的一种,在中国多数民众中占据一定的思想地位。因此,可以将寺庙牌坊作为地域文化进行活化,赋予建筑和场所以独特性,展现文化底蕴,深入挖掘场所特征,结合周边环境,打造文化旅游区。如淮南寿县的帝母宫结合八公山风景区进行旅游开发,不仅弘扬了中国的传统宗教道教文化,而且为景区增添了文化底蕴,提升了景区的商业价值。
英国著名的艺术教育家提出“透过艺术进行教育”。寺庙牌坊作为建筑艺术作品,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资源,是场所感、形象化、认同感最好的实体素材,只有真正地理解、认知、感知、触摸建筑实体,才能创造性地参与历史,并为之提出创新性发展。如“孔子学堂”“中国传统文化体验馆”等研学游体验基地建成,对体验优秀传统文化魅力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寺庙牌坊可以作为学校课堂教育的延伸补充课堂教育体验感的缺失。通过实地观察和体验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寺庙牌坊设计中的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给人带来的不同的生理和心理体验,感受寺庙牌坊蕴含的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工匠技艺、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带领学生从抽象和想象中走出来,重返于真实存在的“物象”中,解决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异,实现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