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慧回响:试论郑震艺术教育观对高师美术人才培育的启示

2023-09-01程奇

书画世界 2023年7期
关键词:人才培育高师美育

程奇

关键词:郑震;艺术教育观;高师;美育;人才培育

“郑震先生是我国老一代优秀的艺术家和教育家,是‘新徽派版画艺术和安徽美术教育事业的主要开拓者、奠基者之一。”[1]郑震先生的艺术教育思想与观念,在其撰写的文章与编写的教材中都有着丰富的表达。其中涉及:高等师范美术人才培育目标整体规划、课程目标设计、艺术教育路径与方法,以及艺术教育评价。先生在艺术教育实践中所提炼出的这些深刻道理,虽说距今40多年,但对现在乃至将来的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仍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一、人才培育的整体性

高师美术学专业主要是培养中小学美术教师,因而,人才培育的规律会与绘画专业产生交集;如果不深入研究两者的本质差异,无法掌握具体专业特定的教学规律,就会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偏离方向,影响教学效果。郑震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结合当时的不同观点,对这相似的现象进行了实事求是的分析、讨论,他认为:“师范院校所培养的艺术师资,应该是具有比较广阔的知识面和基本理论水平(包括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列主义基本理论、文艺理论、教育理论、专业史论和技法理论),较高的专业技能(较之专业院校应适当地面宽一些),并且掌握基本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适应他们将要承担的普及美育的教学工作和一些社会文化艺术活动的需要。”[2]22

教育部在2022年3月25日颁布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称为新《课标》)中,美术已经统整在艺术整体课程体系中,说明国家极力推进全民美育的整体化进程。“强调美育在教学和思想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培养他们既有创造美的艺术技巧和理论修养,又具有抵制丑的‘抗體,批判丑的能力,为他们将来向青少年进行美育打下良好的基础。”[2]27回望郑震先生对艺术教育与美育关系的论述,现在仍然有特殊的意义。因为,美术师范生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直接关乎国家“大美育”事业的发展。

新课改主要依据“核心素养”的育人目标来整体设计艺术课程,这为我们提出新的挑战:如何让学生“在艺术理解力、艺术创想力和课程育人的观念、方法方面,具有教育专业的眼界和水平,有能力去引导、唤起中小学生的艺术素养、关键能力提升”[3]?教师在“任何时候都应该从培养目标这个总体来理解自己所承担的局部教学任务,……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应该表现为加强自身的知识修养”[2]24。教师们在课程的整体设计与教学实施中,如心中能有人才培育的整体观,课程体系的统整力量方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课程目标的畅明性

老子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人才培育的具体实现,离不开课程目标的完成,每一节课时课中,包含着无数的子目标;若干课时课,又构成了单元课;单元课最后又构成了课程的整体。课程各级子目标,交叉关联,艺术教育中的“教”与“学”也离不开这样的规律,从而逐步生成学生的知识体系及相应的能力。新《课标》的课程多样,需要师范生学习的面也很广。然而,欲速则不达,所须开设课程的学习,基础显得更为重要。郑震先生所著的教材《版画的基础知识和技法》(图1)、《高等师范院校水彩画教材》(图2)给予了艺术学习者宝贵的间接经验。“培养学生艺术创造能力,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必须贯穿于所有的课程之中。即使在进行技术训练时,也要从内容与形式统一的原则出发,解释作品的内容是如何决定技巧运用,技巧是如何有力地表现内容的。这样,学生就可能领会到更多的东西,并为他自己的创造性的发挥奠定基础。”[2]25大道至简,不同艺术门类有不同的专业思维,但本质规律极其相似。先生客观、直白地道明了艺术及其教育的教学规律,即课程整体目标内部之间具体而严密的关联性,不同子目标,对应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也是多样的。课程目标明晰,课程实施的路径、方法科学有效,艺术教育则会更有效度。

三、路径方法的有效性

教育既要有情怀,更要有方法。路径方法的有效性,源于教师自身艺术创作的探究,以及对教育规律的求索。郑震先生对艺术教学路径与方法的观点,也是他关于艺术教育的哲思。

(一)明确提出观察力和创造力的密切关系

先生提出的“观察力”,不是局限于视觉训练中为表现对象特征所做的细微区分,而是对表象的超越,通过“感知、思维、比较、分辨、概括,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特征,并凭借艺术技巧和手法表现出来,……只有这样,技术训练才能够和创造性同时得到发展而不致成为僵死的一套程式”[2]25。师范生掌握美术学科自身学习的规律,将来任教也容易避免教学悬空的弊病。

(二)美术教育的直观性原则不容忽视

先生提倡“在造型艺术的教学过程中,有许多环节,单纯依赖语言的讲解和文字的阅读,是难于体现的。……直观教学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在备课时和在课堂上所作的范画,是其中主要的一种方式”[4]58-59。通过示范体现专业性的思维与方法,学生更易增加感性认知,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教学效度也得到大幅提升。

(三)重视教学内容的适切性

在《版画的基础知识和技法》中,无论是版画史论还是基础的版画艺术特点、材料、工具、制作过程,抑或是具体的基本练习方法、刀法、色彩等版画本体语言的解析,先生的论述都深入浅出,层次分明,对于各阶段学习者都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然而,即使几近完美的教材内容,先生也会留有余地:“版画的一些基本技法,就介绍到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基本功的含义当然远远不只是这一些,例如构图规律、透视和解剖知识等,都应属于这一范围。因为这本书只着重介绍和版画(主要是木刻)艺术直接有关的一部分,因此,其余的就不再多谈了。”[5]如此谦逊、严谨的治学态度,让教育同行肃然起敬。

在专业教学领域,郑震先生也能结合美术师范生人才培育目标细致地分析:“艺术实践——美术专业的外出写生、体验生活和作品展览;……多次的反复实践,可以培养学生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的示范能力。……应该把艺术实践放在与教育实习同等地位上。”[2]26-27总之,合理、适度地选择课程内容、设计好课程子目标所对应各项学习内容的比重,需要教育工作者的智慧,更需要责任和担当。

四、艺术教育评价的多样性

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郑震先生认为:“对于艺术教学来说,必须注意因材施教。因为学生在学习艺术的过程中,几乎在开始不久,就透露出他们在禀赋、气质、个性、感情表现等各方面的差异。即使是同时描绘同一对象,也表现出各不相似的主体能动性,他们的作业,不可能也不应该有一个‘标准答案。”[4]59其实,这种教育观察就是对艺术教育多元评价的逻辑起点,艺术最难教的就是学生个体的创造性,创造性不可复制。“我们的教学不应该向他们提出千篇一律的平均要求。而要尊重他们的个性,进行因势利导的教学,既可以向他们提出这一阶段的总体要求,也允许根据各自的不同条件,采取跳跃式的方法,完成自己作业的进度。既可以要求他们完成教师所安排的统一写生对象,也允许根据各自的领会程度和进度上的差别,增大或是降低作业的难度……”[4]59先生的观点是以学习者的“学”为中心的教育观,也是现在新《课标》所极力倡导的。包括了解学生个体差异,并鼓励和启发学生参与静物和模特摆放的“元认知评价”;及时对学生的课堂学习体会进行总结与指导的“过程性评价”;利用教学反馈来弥补学习不足的“诊断性评价”;等等。这些多元评价方式互相补充,催生了学生艺术理论与实践学习的内驱力。师范生各课程的学习若都能如此沉潜,那将来艺术教育的整体质量就会更有保障,实现国家“大美育”的理想目标也就指日可待了。

结语

艺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内容与形式,伴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变迁而不断变化。因而,不能刻舟求剑,而要实事求是、勇于探索。也许正是由于丰富而艰辛的人生经历,郑震先生能够比常人更深刻地体会人民的疾苦。先生能够在自己所处的时代,用执着的自我探索与教育精神,在艺术创作与艺术教育的实践过程中,不断转换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身份,犹如“庄生化蝶”一般,能够在各种特定的教育情境中运用多元理解及教育反思的能力,在不同教育场域中,不断运用自己的教学机智启发、引导着学生。先生对艺术教育事业孜孜不倦的奋斗精神,应该为艺术教育工作者所传承。

参考文献

[1]吴长江. 仁者寿:写于郑震先生九十华诞之际[M]//郑震. 郑震山水画作品集. 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1:序言.

[2]郑震. 探讨师范院校艺术教育中的几个问题[J]. 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2).

[3]孔新苗. 高师美术教育在美术核心素养的“堵点”与“痛点”[M]//尹少淳,胡知凡,等. 美术核心素养大家谈. 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21:18.

[4]郑震. 高等師范院校水彩画教材[M]. 桂林:漓江出版社,1989.

[5]郑震. 版画的基础知识和技法[M].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79:30.

约稿、责编:金前文

猜你喜欢

人才培育高师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对高师钢琴教学模式创新问题的思考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浅析新常态下高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
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能力培育探究
美育教师
以专业技能为核心的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之思
营口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探析
营口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