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T 与MRI 检查在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23-08-31赵恒明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3年13期
关键词:积气征象椎间盘

李 炯,赵恒明

(菏泽市第三人民医院放射科 山东 菏泽 274000)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骨科常见的发生于腰椎的慢性退行性病变,在发病后,患者往往伴有腰痛和下肢放射痛,且由于其向正后方突出的腰椎间盘组织对马尾神经造成压迫,致使患者出现大小便障碍,严重时会发展成大小便失控及双下肢不完全性瘫痪[1-3],因此,临床主张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应尽早开展诊断工作,以尽早明确病情,并给予及时治疗。影像学检查是临床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时常用的手段,影像学方法以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最为常见,这两种影像学方法获得的图像均可在一定程度上显示腰椎情况,便于医师对腰椎是否发生病变进行判断[4],本文选取2020 年1 月—2023 年1 月菏泽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90 例疑似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进行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 年1 月—2023 年1 月菏泽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疑似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0例,其中男性54例,女性36 例;年龄36 ~78 岁,平均(58.45±5.37)岁。患者对研究内容知情,自愿参与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协议。纳入标准:①患者均表现为腰背痛、大腿疼、下肢麻木症状;②符合CT 及MRI 检查适应证。排除标准:①临床资料不完整及图像有伪影者;②依从性差,不能积极配合治疗及随访者。

1.2 方法

CT 检查:设备采用东芝Aquilion 型号64 排螺旋CT机、东软Neusoft 型号63 排CT 机,管电流、管电压分别设为200 mAs、120 kV,层厚、层距均设为3.0 mm。患者取仰卧位进行检查,嘱咐患者尽可能屏住呼吸,在患者L1~2、L2~3、L3~4、L4~5、腰5 骶1 椎间盘多个部位进行扫描,获取图像原始数据后,将数据传送至工作站,利用后处理软件对图像开展重建工作,由2 名具有丰富CT 诊断经验的医师负责阅片,对CT 图像中是否出现脊髓变性、神经根受压、钙化、椎间盘积气情况进行观察。

MRI 检查:设备采用飞利浦1.5T 核磁共振扫描仪。患者仰卧位进行检查,将设备自带的相控阵体部线圈放置在患者腰椎,以头先进的方式进行扫描,扫描序列为横轴位T1WI 序列(TE、TR 分别为5.2 ms、100 ms)、矢状位T2WI 序列(TE、TR 分别为80 ms、980 ms)、脂肪抑制T2WI 序列(TE、TR 分别为2.0 ms、4.5 ms),层厚设定为5.0 mm,层距为4.0 mm,从多个角度采集患者的腰椎图像,获取图像后,由2 名既往对腰椎间盘突出诊断经验丰富的MRI 医师对图像进行分析,对MRI图像中是否出现脊髓变性、神经根受压、钙化、椎间盘积气情况进行观察。

1.3 观察指标

①以临床医生综合判断及手术结果为金标准,统计CT 与MRI 检查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结果,比较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指标。②对比CT 与MRI 检查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后不同征象如脊髓变性、神经根受压、钙化、椎间盘积气的检出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n)、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一致性应用Kappa检验,Kappa<0.4 为低度一致性,0.4 ~<0.75 为中度一致性,≥0.75 为高度一致性。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检查方式诊断结果

临床医生综合判断及手术结果显示,90 例疑似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中阳性50 例,阴性40 例;CT 检查阳性48 例,阴性42 例;MRI 检查阳性49 例,阴性41 例;CT、MRI 诊断结果与金标准具有高度一致性,Kappa值分别为0.843、0.869。CT 与MRI 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较高,MRI 均略高于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2。

表2 不同检查方式诊断效能比较[%(n/m)]

2.2 不同检查方式不同征象检出情况

50 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各类征象诊断中,MRI 对脊髓变性检出率明显高于CT(P<0.05);MRI 检查神经根受压检出率高于CT,钙化、椎间盘积气方面检出率低于CT 检查,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不同检查方式不同征象检出率对比[n(%)]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除与外力长期损伤有关之外,还与自身腰椎退行性改变、遗传等因素存在关联,其高危发病人群为老年人,是老年人群中最常发生的退行性病变之一。在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生后,患者的病情迁延不愈,病程漫长,其腰椎活动长时间受到限制,劳动力逐渐丧失,无法从事体力劳动,在日常生活中给患者带来极大的不便[5-6]。

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主张对其尽早开展诊断工作,以明确病情,根据病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从而对其病情进行控制。在临床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时,通常以手术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对于该疾病可做出准确的诊断,对病情进行准确评估。在术前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诊断,可为疾病的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以影像学检查为主的无创诊断方法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逐渐得到应用,如CT、MRI。CT 检查是一种无创的影像学检查手段,通过计算机断层显像技术对患者腰椎部位的多层扫描,获得腰椎多层CT 扫描的影像学数据,显示腰椎病变情况,且由于螺旋CT 机自带图像后处理软件,在得到CT 图像的原始数据后,可利用图像后处理软件对CT 图像完成重建处理,从而得到CT 三维图像,实现对腰椎的立体显示[7-8]。MRI 检查时的图像对于软组织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凭借这一优势,MRI 在腰椎病变诊断中的应用逐渐增多,MRI 检查主要是通过在多个方位对患者腰椎部位实施多个序列的扫描,可获取腰椎在不同方位、不同序列的影像图,再利用图像重组技术,可对不同方位的不同序列影像图进行处理,对腰椎间盘的解剖结构、椎间盘形态及椎间盘与邻近组织的解剖关系予以清晰显示[9-10]。

本文结果显示,CT、MRI 诊断结果与金标准具有高度一致性,Kappa值分别为0.843、0.869。CT 与MRI 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较高,MRI 均略高于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CT 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的价值与MRI 相当。进一步分析后发现,MRI 对脊髓变性检出率明显高于CT(P<0.05);MRI 检查神经根受压检出率高于CT,钙化、椎间盘积气方面检出率低于CT 检查,但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CT 与MRI 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时在不同征象方面具有其各自的优势,究其原因为:CT 对于密度具有高分辨率,可灵敏显示椎间盘钙化和积气情况,但其受到扫描层面的限制,对于脊髓变性和神经根受压的显示效果不如MRI,因此,建议在临床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时联合应用CT 和MRI,以进一步提高对不同腰椎间盘突出症征象的检出率。

综上所述,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CT 与MRI 检查均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两种影像学方法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生后的不同征象诊断准确性存在差异,MRI 对于脊髓变性和神经根受压具有良好诊断优势,而CT 在钙化和椎间盘积气方面优势显著,临床可根据需要选择应用。

猜你喜欢

积气征象椎间盘
基于T2mapping成像的后纤维环与腰椎间盘突出相关性研究
产前超声间接征象在部分型胼胝体发育不全诊断中的价值
管道积气对泵组振动的影响
新生儿脐静脉置管术异位及术后门静脉积气发生情况分析
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在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超声诊断小儿门静脉积气1例
Ki-67、p53、CerbB-2表达与乳腺癌彩色超声征象的关系
急性球形肺炎的CT征象分析
肝脏门静脉积气1例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12例